心理学分析|以《一件小事》为例,浅析人物的自我修养及现实意义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鲁迅《一件小事》

前几天,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女记者雅淇在车上没有佩戴口罩采访钟南山院士,全程嬉皮笑脸,被网友们送上热搜。

心理学分析|以《一件小事》为例,浅析人物的自我修养及现实意义

当前疫情严重,采访钟老应该需要严谨的职业态度而这名女主持人却全程“迷之微笑。对于女记者而言,这次采访算是她记者生涯当中最平常的一件小事,却也因为自己不够专业的素养而引发人品和事业危机,值得我们反思。

生活中,我们身边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令人意外的大小事,若说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春节期间所读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

心理学分析|以《一件小事》为例,浅析人物的自我修养及现实意义

《一件小事》讲述了,在虚伪的时代,车夫撞到人但是在并没有其他人看见,而且冒着被人讹诈的情况下还去帮助老人的故事。

1919年,鲁迅先生为了呼应力挺浩瀚的五四运动而写下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后将其收录于《呐喊》中。

从车夫不顾一切地<strong>帮助老人,再到“我"的前后两次态度<strong>转变,这背后已经上升到一个<strong>高度,关于民族、关于时代的深层次反思,值得我们讨论和自省。

在那动荡的特殊时期,鲁迅先生通过这样的小事,以小见大,针砭时弊。他在通过文字无力的呼吁着,呼吁着人们最后的善意、良知、还有觉醒,本文通过“我”作为旁观者,来分析前后两次不同态度中的自我修养及现实意义。

01“我”的前后态度对比,揭露了“我”的自我修养

小说的开头,以“我”作为第一人称,以回忆的形式展开阐述。

六年前,我在乡下因为生计关系,一天早上我雇了一辆人力车去S门,路上没有什么人,车夫理所当然把车<strong>拉快些。

心理学分析|以《一件小事》为例,浅析人物的自我修养及现实意义

在S门时,一位白发老人身上的破棉背心兜着车把,以到于她摔倒在地,幸亏车夫及时停下车。

心理学上有个“旁观者效应”,是指在紧急条件中,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下而产生的对救助行为的抑制作用。

作为旁边观,我觉得摔倒的女人并没有受伤,也没有人看见,车夫可以继续赶车。

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我认为,女人的行为只是<strong>装腔作势,<strong>讹车夫钱财罢了,这样的行为着实令人厌恶,车夫多管闲事,大可不必理会这位摔倒<strong>“且没人看见的”女人。

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看法呢?

心理学上有个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六年前“我”在城里生活,这种“碰瓷”现象太常见了,以致于在我的脑中形成了固有思想,那些“突然”从路边窜出来的人就是故意讹钱财的。

心理学分析|以《一件小事》为例,浅析人物的自我修养及现实意义

可以看出此时的“我"内心是冷漠的,对女人的藐视行为揭露了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对立与矛盾的关系,而“我”作为旁观者不提供帮助,其实还存在诸多因素。

比如,社会心理学家给出了,作为旁观者不提供帮助的四个解释:

一、社会抑制作用(社会比较理论):社会上每一个人对所发生的的事情都有着一定的看法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但每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在行动前就比无人在场是更加小心的评估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以防出现尴尬难堪的局面。比较结果当他人都不采取行动时,就会产生对个体利他行为的社会抑制作用。

二、社会影响结果(从众心理):一个人不仅会以他人看法来评估某一情境,而且在行为举止方面也倾向于模仿他人行动。这种情况在特殊情况下更为突出。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况下,即使意识到有责任上前帮助,但若别人没有行动的话,个体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

三、多数人忽略:他人的在场和出现影响了个体对整体情境的认知、判断和解释,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对自己陌生情况进行判断。人们既缺乏对行为措施的心理准备也缺乏对行为的信息资料。因此每个人都试图观察在场每个人的行为资料以澄清事情的真实、自己的模糊认识。从他人行为动作中找自己行为的线索和依据。

四:责任扩散:在紧急情况下,当有他人在场时,个体不去救助受难者的(社会)代价会减少。见死不救产生的罪恶,罪恶感、羞耻感,责任会扩散到其他人身上,个体责任会相对减少。

综上所述,“我”不帮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自身评价认知,社会的影响结果、责任的扩散,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等。

心理学博士陈海贤说:你是由多个自我构成,不仅是由过去决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目前的环境及对未来的希望和恐惧。

小说的创作背景是1919年,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strong>这场运动,使得知识分子在劳动人民身上找到了革新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因而提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这是一场赞扬劳动人民,提倡知识分子必须向劳动人民学习真实高度。

此时的“我”思维还停留在知识分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固化思维中,无法想像底层小人物的善意之举和朴实的高贵品质。

当我看到车夫放下车并扶起女人,关切地询问她的情况,然后扶着她走进派出所。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从我的<strong>“异样”感觉中可能看出“我”被车夫的行为所感动,原来朴实的底层小人物也有善良的一面,而“我”作为一个城里的知识分子却如此冷漠。我凭什么<strong>瞧不起这些底层小人物,“我”看不起人的背后,何尝不是渐渐地<strong>看不起自己。

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名言:“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

心理学分析|以《一件小事》为例,浅析人物的自我修养及现实意义

“我”的前后两次态度转变,不是因为我对老女人“碰瓷”行为困扰,而是我被车夫扶女人进派出所的行为所震憾,当一个人对人性的丑陋开始习惯并不以为然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人还揣着滚烫的心,这相比之下,“我”确实值得被看不起。

斯坦福大学认知心理学家黑兹尔·马库斯(Hazel Markus)提出一个关于“可能的自我”的理论。

这个理论说:与所谓的真实自我不同,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很多可能的自我。

现实中的“我”,通过这一件小事,引发了很多可能的自我,比如我对善良的重新定义,对底层老百姓的同情等等,我时常感动愧疚和自责,并以此激励和引导自己走向正确的价值观。

就像鲁迅所说的,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可能引发一次信任危机,无论是有心的还是无意的,都值得我们深思其背后的真正意义。生而为人,应该保持内心的真实和善良。

02车夫助人为乐背后,揭露了底层人物的真善美

当车夫看到女人倒地后,就放下车子询问老人,在“我”怪他多管闲事的时,车夫看也不看我一眼,就扶着女人上派出所。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你怎么啦?”

心理学分析|以《一件小事》为例,浅析人物的自我修养及现实意义

车夫代表着底层穷苦百姓,这样明显的“<strong>碰瓷”行为“我”都能看出来,当事人车夫也可能更加清楚,但他却冒着帮助摔倒的老人,可见车夫是个既善良又纯真之人。

雨果曾说,善良既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车夫善举的背后,从本质上可以看出两点:

一、人的本性使然

国学《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是:人之初性本善,意思是,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

在电影《消失的子弹》里,罗志良的一句台词说得特别好:“我相信世上没有坏人。要有,也是好人变坏了。”

每个人,从呱呱落地开始都是心存善根,随着年岁的增长,个人的经历不同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有些人渐渐变得冷漠了比如文中的“我”,有些人却始终保持善良的秉性,比如车夫。

二、从小人物身上产生共情,唤醒潜在自我意识。

文中车夫是底层劳动人民的代表,车夫和老女人都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劳动阶层,大家所处的环境一样的,所以在情绪上会发生某些关联,比如共鸣。

心理学上有个情绪双因素理论,又称为吊桥效应,最初由Stanley Schachter和Joreme E.Siner(1962)提出。该理论认为,当感受到某种情绪时,人们总是先感受到自己的生理唤起,然后即刻在当下环境中寻找线索,对这种生理唤起进行解释(Cotton,1981)。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车夫明明知道是“碰瓷”却依然我行我素的帮助老人。

心理学分析|以《一件小事》为例,浅析人物的自我修养及现实意义

然而,车夫的行为 让“我”感到惭愧,“我”一开始对他助人的行为是带有偏见的。

鲁迅先生通过车夫的行为来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困顿也要心怀善良,督促自己抱有善意,一介车夫尚且如此,作为文人的自己更要增长勇气去爱护这个社会,爱护这些弱势,也因为这些细细涌动的善良,让浑浊的现世生出一阵光芒。

虽然当时的国家处于黑暗中,国民思想落后愚昧,但总有有人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他们就像黑暗中微弱的光芒,不被周围环境所同化,这样的人也许就是中国的脊梁吧。

就像,此时此刻在神州大地上,出现的一群群逆行的“英雄”们,他们也是平凡人,却用不平凡的行动在疫情一线,温暖着所有人。

03以“一件小事”回馈了善,用爱与善意、勇气与希望点亮未来

车夫用最真诚的善意回馈了女人,回馈了社会,用希望和爱点燃了平凡人的不平凡举动。虽然我们与车夫生活在不同时代,但是我们的身边也有无数个“车夫”精神,他们也用自己的行动传承了善,回馈了社会。

2020年的春节是个特殊的节日,因为疫情严重,大家都没办法出门,然而却有一群人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奉献着自己的爱心。

比如,1月31日在南京上坊公安检查站,一名戴口罩男子打开驾驶车门,民警问:“怎么了” 男子边走边说:“拿点东西给你,我“人肉”背回来的”。

民警说:“口罩啊?”

男子弯下腰打开后备箱说到,“对啊,我从土耳其背回来的”,男子从后备箱提了一箱口罩给民警。 民警问:“你贵姓?”

男子回到:“中国人”就行

心理学分析|以《一件小事》为例,浅析人物的自我修养及现实意义

这则新闻当天上了南京十大热点榜,很多人说,被三字“中国人”泪目,也有的网友表示,如果下车被扣12分怎么办?而我却觉得被小伙子的一件小事打动了,当前对大家来说口罩都是急需用口,而这名小伙子却把辛苦买回来的口罩送给了坚守一线的民警人员,这样的“中国魂"值得所有人为之赞叹!

心理学分析|以《一件小事》为例,浅析人物的自我修养及现实意义

还有,固原市人民医院张娟娟在抗情一线写给父母的一封信:

原本打算春节和同事调班,在年三十和初一值完班初二下夜班后就回家跟你们过春节,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使我感受到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是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所以我放弃了休假,决定跟随医院援鄂医疗队来到疫情一线。

我和我的战友们一定会打赢这场战役,平安的回到你们身边,我想你们保证,等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结束后我一定找个好人家嫁了。

这位年轻医生无私奉献的行为被网友们纷纷叫好,然而在疫情一线,还有很多如张医生一样的白衣天使,以及千千万万个爱心人士,他们团结一致,不分昼夜,用一件件小事回馈了社会,回馈了祖国,温暖了伤者,他们才是这个时代最伟大,最值得我们致敬的一群人。

就像鲁迅先生一样,以《一件小事》回馈了善,教会了我们如何用爱拥抱善意,用力所能及的行为帮助别人,在平凡的日子里,你我虽普通,却也能用自己微小的行为点亮他人的人生,希望生活中的我们都能够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双手帮助别人,用爱温暖人间,因为你也值得所有人爱。

我想,这就是仅一千余字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留给我最深刻的认知和最大的收获。

作者:程小亦,85后榕城女子,心理学爱好者,书里看人生,影中品百态,笔端抒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