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余杭跨界联防联控 为防疫再上“安全锁”

德清余杭跨界联防联控 为防疫再上“安全锁”

禹越荷禹路卡点检查现场,执勤人员可通过手中的对讲机与余杭区运河街道卡点相关工作人员实时联系。

“余杭卡点请注意,余杭方向过来的浙Axxxx要去上海,司机为外地籍人员,请前来协助。”2月7日16时,德清县禹越镇荷禹路卡点防疫执勤人员徐勋在检查来往车辆时发现,一汽车司机是安徽人,想途径德清去上海,经检测体温正常。徐勋立马用对讲机向马路另一侧的荷禹路余杭区卡点工作人员告知了情况。收到信息,对方迅速派出警车护送该车上了最近的高速。

双方的默契配合,源于禹越镇与余杭区运河街道探索的跨界联防联控新模式。禹越镇与运河街道两地交界,居民往来频繁。疫情发生后,地理实际也给防疫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为有效管控,两地协商打破行政壁垒,通过设立联合防疫工作组,在信息互通基础上,全面实行边界疫情联防联控机制,为两地防疫抗疫再上了一把“安全锁”。

一条双向六车道的荷禹路是联通两地的主干道。“我们先前分别在荷禹路的南北两侧红绿灯处设置了卡点,大概相距100米左右。”禹越镇党委委员、派出所所长刘海忠介绍,联防联控后,双方利用对讲机实现信息实时互通,除必要检查外,减少重复流程,明显提升了劝返人员的通行速度。同时两地还建立信息交流群,将每日的人员流通情况在群内告知、核对,确保人员流动信息准确。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模式也有效弥补了因属地不同带来的管理短板。“过去检查时如果遇到既非德清籍也非余杭籍人员,该人员就很可能停滞在两个镇街间,面临无处可去、无人管理的困境。”刘海忠说,跨界联防联控成功解决了这一现实问题。如今,针对外地籍人员,两地统一遵循“从哪里来由哪里接管”原则,例如在禹越卡点发现从余杭方向过来的外地籍人员,便由余杭方面接管进行隔离医学观察或护送至高速,反之亦然。

记者了解到,为了达到靶向精准、措施有力,特别是针对两地防疫具体措施不一的情况,双方还会通过喇叭喊话等形式,宣传两地的一些相关举措,减轻减少被劝返人员不理解、不配合的不良情绪,方便群众配合当地做好防疫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