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日新
孟达斩杀徐晃一时,何从谈起?史书明确记载徐晃属于病逝。
至于另谋新主这件事上,孟达堪比吕布“三姓家奴”的地位。
《三国志》:太和元年薨,谥曰壮侯。
1、一离刘璋事刘备
建安初年,天下发生了一起大饥荒,孟达和法正两人只得前往蜀地投靠刘璋混一口吃。
孟达在刘璋手下过得并不怎么如意,一开始刘璋封他做了个新都令,后来又升迁为军议校尉。
在此之后,刘璋宛如忘记孟达存在一般,过年不发年终奖,平时开会也丝毫没有想要提拔他的念头。
久而久之,刘璋的手下便有些瞧不起孟达:你瞧瞧你,待了这么久都得不到重用,是没有能力吧?
孟达听到这些人的议论,内心便有些不舒服了: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
建安十六年,刘璋为了加强蜀中防御,便让孟达和法正去请刘备前来蜀中。
《三国志》:初,刘璋遣扶风孟达副法正,各将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达并领其众,留屯江陵。
此后,孟达也就留在了刘备军中。
2、离刘备降曹丕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让孟达去攻击房陵,孟达一路势如破竹,从房陵打到了上庸。
由于刘备担心孟达能力不足,难堪重任,便让刘封带兵前去支援他。
等到孟达和刘封打下上庸时,关羽那边也正在围攻樊城、襄阳,关羽看他俩在附近,便喊他俩前来支援自己。
《三国志》: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孟达和刘封看到关羽处于优势,而自己刚刚打下上庸,还需要有人看管这片土地,防止上庸的本土势力夺回城池,便婉言谢绝了关羽的请求。
孟达拒绝关羽不久,关羽便因为孙吴和曹魏阵营的针对,最终兵败被杀。
孟达这时候,怂得不行: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
3、离曹丕事刘备
曹丕见到孟达来投靠自己,很高兴,在他看来孟达是一个“将帅之才也”、“卿相之器也”。
于是,曹丕将孟达曾经打下的领地房陵、上庸、西城三城都交给孟达打理,并封他为新城太守。
《魏略》:又王近出,乘小辇,执达手,抚其背戏之曰:“卿得无为刘备刺客邪?”遂与同载。又加拜散骑常侍,领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别看曹丕好似很重用孟达的样子,其实双方都知道,大家都是在演戏,只是一个是为了借助曹魏阵营抵抗蜀汉的报复,另一个是想借机从内部瓦解蜀汉政权。
只不过是:该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视而不见。
孟达的内心既不忠于蜀国,也不忠于魏国,他只是想在两头找能够求生的夹缝。
诸葛亮把握住了孟达的心理:诸葛亮闻之,阴欲诱达,数书招之,达与相报答。
孟达和诸葛亮约好,自己举兵起事,诸葛亮乘机出兵,里应外合,一定能够有所成果。
孟达的想法是,自己距离曹魏大军太远,等曹魏知道自己谋反,又等到皇帝讨伐自己的诏令,起码要花一个月,足够自己和诸葛亮会师了。
结果,司马懿给了孟达一个惊喜,他仅用了八天便走完了孟达口中需要一个月的路程。
而后的战争中,孟达输给了司马懿: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振旅还于宛。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脑洞趣味历史
徐晃作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怎么会被孟达斩杀,孟达是个什么鬼?也有这个能耐!
在三国历史上,徐晃是曹魏政权中不可多得的将才,建安二十四年,蜀汉政权不断对外扩张,关羽率军北上攻打曹魏,当时曹仁驻扎樊城,于禁、庞德驻扎樊城北,徐晃驻扎在宛城,关羽水淹于禁七军,斩杀庞德,生擒于禁,包围樊城,威震华夏,就连曹操都打算迁都,避其锋芒。
徐晃在此时,被临危受命抵挡关羽的进攻并且解围樊城,徐晃以声东击西的战术击败关羽,大破蜀军,樊城之围遂解,曹操称赞他的功劳可以跟孙武破楚相提并论。
在凯旋的时候,曹操亲自出营七里迎接,十分敬重。
此后,徐晃一直驻守在荆州这一片,震慑蜀汉和东吴,公元前227年徐晃在驻守襄阳抵抗东吴期间,因病去世。
这就是徐晃,并非被孟达所杀。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贬低曹魏政权,尤其是徐晃这样打败关羽的人,极力的进行贬低,所以就说,徐晃去攻打孟达,结果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当晚就挂了。
这个孟达到底是个什么鬼呢?
孟达原本是刘璋的属下,在之前有什么经历咱也不知道,咱也找不到啊!
刘璋要求刘备入蜀去攻打张鲁,并且派遣法正前去迎接,孟达是跟着法正一块去的,后来刘备与刘璋闹掰,最后吞并刘璋,孟达因此投降给刘备。
刘备命其驻守江陵,刘备打败刘璋后,任命其为宜都太守,后来受命进攻上庸,刘备担任孟达不行,就派遣自己的义子刘封前去统帅孟达的军队。这说明,刘备对其并不信任,在这里说一点,刘备这个人看人还是挺准的,比如他临死之前,告诉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谡,诸葛亮没当回事,因此才有了蜀汉第一次北伐的失利,痛失北上的时机。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以勇猛而著称,实际上智商应该是不在线的,当时正处于关羽荆州之战时,正在与曹魏打得不可开交,关羽曾多次要刘封和孟达派兵援助,两个人拒绝了。
最后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孟达竟然叛蜀降魏,上一次降刘备咱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这么快又降曹魏。
关于这次孟达投降,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关羽后来战败还被杀了,对蜀汉政权产生重要的打击,当时孟达没有支援关羽,肯定会被刘备责罚;另一方面,刘备派来的刘封也不是什么好鸟,总是欺负他,孟达一看,等着刘备反过劲来,还不得搞死他。
因此,孟达率领四千多私军投奔曹魏而去,孟达这次叛变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退路,受到曹丕的重用,直接给封了个平阳亭侯。
尽管东汉末年,封侯已经是家常便饭,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讲,依然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尤其是蜀汉政权方面,关羽对外一直以汉寿亭侯自居,可见这个含金量多高,蜀汉政权中,文臣武将很少封侯,刘备称帝的时候赵云、魏延、诸葛亮等都未封侯。一直到刘备死后,刘禅即位才给诸葛亮封的乡侯,赵云和魏延封为亭侯。
曹丕将房陵、上庸、西城合为新城,授予其新城太守,随后与徐晃一起去攻打刘封。
其实,孟达还是很聪明的,如果留在蜀汉绝对没有好果子吃,这一点从刘封就能看出来,孟达打刘封的时候就写信让刘封也投降,来了就封侯啊!刘封感觉自己是刘备的义子,不能做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结果刘封回成都后就被刘备给剁了。
义子尚且剁了,何况孟达这样半路跟刘备的将领了。
本来孟达在曹魏政权混得挺好的,结果曹丕去世,政权内部出现倾轧,当时曹魏政权被各种搞,本身就已经疲惫不堪,很多明眼人都不看好曹魏政权能持续下去。
孟达因为身份敏感而不安,毕竟投降过来的,说不定啥时候就被清算了。
刘晔就说:“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
诸葛亮当即抓住孟达的这个心理,决定策反孟达,从心理战这方面,诸葛亮的确在行,在诸葛亮的诱导下,孟达企图归蜀,毕竟当时刘备已经死了,诸葛亮就是话事人,结果孟达还没等叛变,就被魏兴太守申仪告发了,司马懿还写信安抚孟达,当时孟达也考虑到,曹魏政权可能要对他下手了,因此加快投蜀的准备。
结果司马懿来了一个急行军,孟达还没动身就被司马懿包围了,当时孟达的属下开城投降,孟达因此被斩杀,传首京师。
在三国时期,大部分将领投降一次,就终生抬不起头,比如吕布就被骂为三姓家奴,而于禁被关羽生擒后,回到曹魏不久就郁郁而终了,孟达能够前后多次叛变,可见倒戈能力之强,只是常在河边走的,哪有不湿鞋的。
史论纵横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孟达降魏后,为什么又要反魏
孟达本是蜀将,受刘备养子刘封节制。由于刘封跋扈嚣张,把孟达的私人乐队都占为己有,孟达一怒之下,给刘备留了一封信后,便向曹丕投降了。孟达降魏后,深受魏文帝曹丕的赏识与宠幸,与尚书令桓阶、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交情不错,这些年也混得有模有样,坐镇魏蜀吴三国边界附近的新城,监视蜀国与吴国的一举一动。
不料世事难料。几年后,曹丕驾崩了,桓阶、夏侯尚等人也相续过世,孟达风光的日子也一去不返。他开始受到新权贵的排挤,内心郁郁寡欢。孟达是个有心机的人,隐隐感觉曹魏帝国已经容不下他了,不如早作打算,便暗地里与蜀、吴两国保持联络,这也是希望在必要的时候,能得到蜀、吴两国的帮助。
第二,孟达与诸葛亮秘密往来
说实话,诸葛亮不喜欢孟达这样的人,反反复复,唯利是图,哪有君子风范呢?讨厌归讨厌,值此特殊年代,多一个朋友总是多一个敌人好吧。于是他写了一封密信给孟达,劝他归降。孟达不由得心里一动,他对诸葛亮有好感,当年凌辱他的刘封,就是在诸葛亮的坚持下被赐死。
双方互通信使,来回几次后,孟达暗中答应诸葛亮:时机一成熟,自己便起兵响应。然而,诸葛亮却看透了孟达,他只是在盘算着利益的最大化:是投靠蜀国呢,还是投靠吴国,或者自己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呢?
为了逼迫孟达趁早起兵,诸葛亮耍了一个诡计:他故意把孟达要起事的消息泄露给魏兴太守申仪。
第三,申仪向朝廷举报孟达
申仪是什么人呢?孟达的死对头。
孟达与申仪的矛盾由来已久,两人势同水火,毫不相容。究竟他们结了什么怨,以致如此深仇大恨呢?
起初孟达是蜀国大将,申仪是魏国官员,他哥哥是魏国上庸太守申耽。孟达率兵攻打上庸,申仪与他的哥哥放下武器,向蜀国投诚,后被封为西城太守。后来孟达投降魏国,反过来攻打蜀国,这时身为蜀国官员的申耽、申仪哥俩只好又投降了魏国。你想想,申仪两次被孟达攻打,两次投降,颜面全失,要不是自己投降得快,说不定都成孟达的刀下之鬼呢。
政治斗争是尔虞我诈的,各方都有自己的盘算。孟达迟迟不起兵,诸葛亮派一个名为郭模的部下,假装向申仪投降,和盘托出孟达的阴谋。诸葛亮的用意是很明显的;逼孟达速速起兵,宣布脱离魏政权。
申仪获悉孟达图谋不轨,心中大喜,报复的机会来了,快马向朝廷检举揭发,同时告知驻扎在宛城的司马懿。
第四,司马懿设计稳住孟达
司马懿一看,倒吸口凉气。
要是孟达叛反,魏国就麻烦了。孟达驻守的新城郡毗邻蜀、吴两国,有武当山作为屏障,地形险峻,要是得到蜀、吴的军事援助,不容易攻克。怎么办呢?军事决战,首先在于智谋决战,谋高者胜。镇压孟达,必须快、准、狠,在他下定决心起兵之前彻底解决。现在孟达阴谋败露,随时可能起兵,必须先设法把他稳住。
怎么稳住孟达呢?
司马懿先是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决不相信孟达会造反,那都是蜀国人的反间计罢了。在信中,司马懿写道:“以前将军弃暗投明,脱离刘备,效力朝廷。朝廷把疆埸重任委托给将军,任凭将军规划攻略蜀国的计策,真可算是推心置腹了。蜀国上下,无不对将军咬牙切齿,诸葛亮早就想消灭您,只是苦于没有办法。如今申仪听了郭模的一面之辞,这种大事,诸葛亮怎么可能轻易泄露,郭模哪能那么容易得知内情呢?”
正当孟达焦头烂额,想要仓促起兵之际,司马懿的信不期而至。孟达阅信后不禁松了一口气,从司马懿的语气中可看出他对申仪的检举不以为然,这就意味司马懿的部队不会很快兵临城下。
第五,孟达对局势出现严重误判
现在孟达放心了,又打起太极,似乎为自己能在诸多势力之间游走而沾沾自得。他写了一封信给诸葛亮说:“司马懿在宛城,距离洛阳八百里,距离我这儿一千两百里。他听说申仪告发我要起事,定会先上奏朝廷。从宛城与洛阳一来一回,起码得拖上一个月。到时我的城池已经防守坚固,各军也做好准备。我这儿地形险峻,司马懿肯定不会亲自前来,要是派别的将领来,我根本就不担心。”
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孟达是比较忌惮司马懿的,明白此人老奸巨猾,足智多谋。但他还是过于乐观了,对形势做出两个致命的误判:其一,他相信司马懿不可能在一个月内发动进攻;其二,他认为司马懿不会亲自前来。
聪明反被聪明误。
当孟达为自己的判断沾沾自得时,司马懿的精锐部队正昼夜潜行,直杀奔新城而来。司马懿果然手段老到,他两手准备:在写信稳住孟达的同时,当机立断出动大军,绝不拖泥带水。有些将领提醒司马懿说,孟达与蜀国、吴国都有往来,应该先侦察其动向,再考虑动用武力。司马懿斩钉截铁地说:“孟达是个没有信义的人,现在正是他迟疑不决的时候,我们应该乘他还没下决心,先下手为强,迅速解决他。”
司马懿对人性有很深的认识,像孟达这种人,谈不上对谁忠诚,只在乎自己的利益罢了。只是孟达机关算尽,到头来还是栽了跟头。
第六,兵贵神速,司马懿杀孟达
司马懿进军之神速,远远超乎孟达的想象。
八天。
仅仅八天的时间,司马懿就兵临城下了。
孟达乱了阵脚,他赶紧写了一封信给诸葛亮,信中写道:“我起事才八天,司马懿就兵临城下,怎么如此神速啊!”言下之意,希望蜀国方面能给予必要的援助。然而,司马懿的快刀名不虚传,他没有拖拖拉拉,马上组织大军攻城。
当时孟达的城池三面临水,他还在城外修有木栅防御工事。不过,看似险要的地形根本没法阻挡司马懿的进攻。司马懿先声夺人,渡水后迅速攻破木栅,直捣城下。他知道必须速战速决,否则若蜀、吴派出援兵前来,势必陷入持久中。在他的严令之下,魏军从分八路,昼夜进攻。
在司马懿的猛攻下,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等人为了自保,打开城门向魏军投降。司马懿的部队冲入城内,擒杀孟达,把他的脑袋砍下送往京师。孟达麾下一万多名官兵被俘,全部押往宛城。
孟达自诩坚不可摧的城池,只坚持区区十六天就陷落了。
君山话史
无忠有义是孟达,
首先更正一点,徐晃并不是被孟达斩杀的,而是善终。孟达就是第二个吕布,三国时代的变色龙。
孟达是三国时期的名将,此人是三国时期难得的帅才之一既有武略,又有文韬,,立有战功,但是明珠暗投,得不到主子的重用孟达原本是刘璋手下,李章昏庸无能,自然孟达得不到重用,恰逢此时,刘璋邀请刘备对方汉中张鲁,孟达和好友法正一商量,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刘备得到法正欣喜若狂,对孟达确是不闻不问刘备得到西川后,封法正为蜀郡太守孟达吗咳,给他个宜都县守当当吧,郡守和县守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唉‘谁让咱不着主子喜欢呢,忍了吧小不忍则乱大谋,早晚有一天,我会一飞冲天,让刘备另眼相看的。
孟达不声不响的在宜都做了几年冷板凳,也许刘备突然良心发现,喔,我还雪藏着一位大将。于是命令孟达向北攻打房龄,上庸,西城,接到命令,猛打喜不自胜,天可怜见,刘备真乃明主,于是孟达十分卖力的攻打房龄,上庸,,就剩下西城了,眼看大功告成,蒙大即将立下不朽功勋得,刘备为了树立自己义子刘封的威望,派刘封空降战场,拿下西城,这下功劳全成了刘封的了,孟达心里那个气呀刘备对孟达赏罚不明,导致以后二弟关羽的惨死,孟达从此消极怠工,
大将关羽败走麦城。派人向孟达,刘封求救,二人各自打着小算盘,见死不救,导致关公遇害,刘备追究责任派人捉拿孟达,刘封,诸葛亮献计,将此二人明升暗拿刘封调到绵竹猛打好友彭永得知此事,给孟达写了一封密信,不料,密信落到马超之手。彭永被赐死,孟达被逼无奈,只好投降曹丕,临走,给刘备留下书信臣诚小人,不能始终,之而为之,敢为无罪,臣每闻交绝无恶声,去臣无怨辞,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与辛酸,曹丕对孟达不搓,给与高官厚禄,在这点上,刘备驭人之术就不如曹氏父子刘备驾崩后,曹丕派五路人马攻打蜀汉,其中的一路就是孟达曹丕给孟达十万人马与大都督曹真的人马相同,可见曹丕待孟达不薄但是孟达十分重视情谊,李严的一封书信就让孟达称病不出,为他以后的悲剧人生埋下隐患,
曹丕死后,魏明帝曹睿不喜欢孟达。孟达又想返回蜀汉,诸葛亮一封书信勾引孟达回蜀汉,如此机密的军国大事,孟达却找来外甥和亲信商量哪知人心隔肚皮孟达被他们出卖了司马懿千里行兵,先斩后奏,砍下了孟达的脑袋传世洛阳,,孟达一生对朋友有情有义,但是此人对国家不忠,更不会对领导忠诚依葫芦画瓢,一个对自己领导不忠诚的人,他的下属怎会忠诚与他’
约定9521
答:必须澄清一下,位居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并非死在孟达手下。
写徐晃被孟达施箭射杀,那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编排。
实际上,查《三国志》可知,徐晃是病逝于公元227年的,属于自然死亡。
由于诸葛亮就是在公元227年策反孟达的,所以,罗贯中就信手拈来,把徐晃从病床上拉起,遣发他到孟达驻守的上庸,让孟达把他射死。
这,可能就是想为死去的关羽出一口气吧。
毕竟,关羽之死,与徐晃也有很大关系。
不过,话说回来,《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虽然语多虚构,但也多是在一些无关要旨的小情节、小细节进行虚构,大体上还是与历史脉络相符的。
比如孟达的一生起伏沉浮,小说与史书,基本就一致。
不用说,孟达先事刘璋,后事刘备,再事曹魏,也是一个“三姓家奴”,称得上一个反复小人。
所以,《三国演义》小说对他的刻画,也就语多刻薄。
大家受《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就对孟达非常不屑。
几百年来,孟达的阴魂在众人的唾弃声中再也不得超生了。
但是,认真地审视一下历史,也许,你会发现,孟达并非小说刻画的那么不堪。
首先,建安初年,天下饥荒,孟达入蜀地去依附刘璋,他这个行为,应该没什么毛病。
孟达早年的名声很响,人们对他的评价很高,称其有“乐毅之量”。
刘璋懦弱昏庸,不堪张鲁之扰,又惊惧于曹操将来,盛情邀请刘备入蜀,派遣孟达和法正去迎接刘备。
在这种情况下,孟达改投刘备,也真的没得喷。
孟达先是驻守江陵,后为宜都太守,从秭归北攻房陵、上庸。
刘备内心对孟达不信任,派自己的养子刘封前去统领孟达的军队。
这种情况下,孟达不可能没有想法。
最要命的,是刘封经常侵凌、欺负孟达,让孟达有苦说不出。
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后,吕蒙袭取荆州,襄樊危殆,关羽令驻守房陵的孟达发兵救援。
驻军在上庸的刘封却认为自己这边人心未定,拒绝救援。
实际上,刘封、孟达两军的兵马也很有限,就算前去救援,也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
不过,那种情况下,就算是九死一生,也应该是要去的。
他们不去,大错铸成,关羽败亡,荆州丢失。
孟达一来担心刘备追究自己不救关羽之事,二来不堪刘封的排挤、欺压,便献郡投降了曹魏。
曹丕在世时,孟达混得还不错。
《三国志》记载,曹丕非常重视孟达,知道他要来,先派出心腹去观察孟达。
观察都对孟达的评价很高,有的说他是“将帅之才也”,有的说他是“卿相之器也”。
而当孟达真的来了,书中写他“进见闲雅,才辩过人,众莫不属目”。
曹丕乘小辇出,一会儿拉着孟达的手说话,一会儿又抚摸着孟达的背脊谈心,甚至和他同坐一辆车。
而当曹丕挂掉,曹魏政权内部出现倾轧,孟达心不自安,在收到诸葛亮的劝降信后,就动了重归蜀汉的心思。
因为做事不够机密,被司马懿侦知。
老狐狸司马懿先下手为强,对孟达明抚暗讨,大军在八日内长驱一千二百里赶到上庸,一顿猛攻下来,就把孟达擒杀了。
从孟达的反复跳槽过程来看,他的确有些迫不得已的成分。
覃仕勇说史
孟达一生没啥大的才能,却有一项吃香本领,能揣摩形势,攀附主人,做到左右逢源,他的存在和转换阵营,在不同时期都发生一定影响,而他镇守的新城,恰好处在孙曹刘交界,东通汉中,西达荆州,只是山路险峻难行,因此也受到各方看重提防。孟达与法正是好友,同是雍州扶风人,在刘璋时期因乱避入蜀地投奔刘璋,见刘璋为手下左右,懦弱而不能成事,心生外向,想迎立明立以展身手立功业。与法正张松等一同选定刘备并与法正到荆州迎刘备入川,刘备任命他驻守江陵,交后方给降将以示看重。
曹刘汉中大战,孟达也被调入益州,独自带兵从荆州方面的秭归北攻房陵,杀死房陵太守诸葛亮的姐夫蒯祺,攻下房陵后继续进攻上庸,这时刘备下了意味深长的一着,让假子刘封带兵沿着沔水顺流而下相助孟达,表面是相助孟达,实际是夺取领导地位,就这样在二人的合力下,上庸三郡收入囊中,并令刘封为主孟达为副镇守,三郡多山,豪族异族各自为政,之前也是政令通以通达的地区。(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二人平定不久,关羽发起襄樊大战,水淹七军士气如虹,便传书刘封孟达要二人前来帮助,夺取襄樊,一起打通汉中与荆州的通道。二人不听,说山城初附,各事未靖,不便提兵离开。
孟达的降魏,是不忿于刘封的凌辱欺侮“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又明白没有出兵帮助关羽致其身死,难逃责任,于是降敌,曹丕篡汉不久,正愁天下人心未附,心虚得很,有敌国降将来投,大为欢迎。(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孟达又善逢迎,溜须拍马恰到好处,于是受到赏识,曹丕封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又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以孟达为太守。既辞蜀来魏,旧友法正不在,孟达便另寻新靠山,搭上桓阶和夏侯尚,曹魏正当势的一文一武,自此朝野都吃得开,日子过得舒心。
孟达的再反,源于曹丕和夏侯尚之死,孟达顿失靠山,又为新帝曹睿所不喜,受到冷落,而诸葛亮当时正在筹谋伐魏,观察到这情况,便派人诱降,又知他喜欢拉帮结派,让与孟达交情不错的托孤大臣李严写信给他“吾与孔明俱受寄讬,忧深责重,思得良伴”,孟达怦然心动,便又与蜀汉眉来眼去,讨价还价。(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时日一久,交关之事泄露,被魏兴太守申仪向司马懿告发。这事也是三国一大疑案,究竟是孟达自己事机不密而泄,还是诸葛亮有意为之,后人争论纷纷。
在宛城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的司马懿得知,便写信迷惑孟达,自己提兵快马加鞭奔赴新城平叛,只用八天便兵临城下,孟达方信诸葛亮料事如神,悔之莫及,闭城自守。吴、蜀二大阵营得知消息,也派出援兵解救孟达,被司马懿部拦阻在西城的安桥、木兰塞等地无法前进。围城十六天,孟达的外甥邓贤手下李辅开城投降,魏军入城,擒斩孟达。这一仗没有徐晃什么事,他已在前一年逝世了。
南方鹏
这题目说的孟达有多英勇似的
即便是在《三国演义》中,孟达也是放冷箭射死的徐晃,而历史上徐晃是病死在任上的,跟孟达没有半毛钱关系。
孟达是怎么死的呢?很简单,被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玩死的。大家可以去看看《大军师司马懿》这里面对孟达之死就非常还原历史。
孟达原本是刘璋的人,刘备入蜀后就投降了刘备,随后带兵攻打房陵、上庸,并和刘封二人镇守此地。
他为什么降曹,其实这个事还真赖不着人家孟达,当时关羽兵围襄阳、樊城,是胜利在望,此时邀请孟达刘封二人出兵助战也是图个锦上添花。二人因为考虑到上庸、房陵等地刚刚北打下来,民心不稳,所以就拒绝了关羽的邀请,等荆州出事后他二人再出兵也就成了添油战术了。所以当时二人的决策没问题。
但是孟达害怕,他害怕刘备因关羽的事实怪物他,而且当时刘备失了荆州,势力大衰,所以他就直接带着地盘投降曹丕了。
曹丕看你来就来吧,还带啥东西呀,一高兴就给他封了个侯,并且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命其为新城郡太守。
再后来曹丕死,和孟达关系不错的曹魏大臣桓阶和夏侯尚也没了,孟达在朝廷里没了说话的人,内心自然不安,此时诸葛亮瞅准机会劝孟达再投降回来,孟达动心了。然而这个消息却被泄露出去,司马懿遂自告奋勇发兵讨伐孟达,他先是写信安抚孟达,孟达也知道司马懿来打自己,不过他算了一下路程司马懿怎么着也有一个月才能到,所以不紧不慢的部署防御,然而司马懿却带兵昼夜行军八天就到达新城,孟达军毫无准备,被司马懿一举击破,孟达被杀。
守仁读仁
孟达人称吕布第二,有勇无谋,一生叛变三次,终于于最后一次叛变未果被司马懿围困,斩杀而亡。至于徐晃之死,可以孟达无关,切勿张冠李戴。
孟达首先为刘璋效命,后来刘备取的蜀川,投靠刘备,刘备先令其驻守江陵,随后当刘备平定蜀川以后,升任为宜都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派孟达、刘封接应关羽进攻樊城,但孟达和刘封因上庸等地刚刚归顺,人心不稳,拒绝救援。后来关羽被曹魏和东吴腹背夹击,败走麦城,不就被杀害。
刘备大怒,孟达又与刘封不和,担心备受牵连,就率领四千多人投靠曹魏,并受到重任。
曹丕病逝,曾经一起作战的战友也纷纷离世,他又是蜀汉叛军,地位和性命有可能不保。最后被诸葛亮诱降,密谋第三次叛变。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孟达叛变就被魏兴太守申仪高密。
司马懿一边写信安抚孟达,一边派遣精兵前去平叛。孟达自信司马懿回兵至少三十日,所以没有放在心上,但司马懿急速行军,八日之内到达上庸。围困孟达十六天,最后孟达的亲信缴械投降,孟达也被斩杀。
经历三次叛变,终于于第三次因泄密而亡。一代名将就此殒命!
淡墨青史
首先纠正一下啊,徐晃并非为孟达所斩杀,《三国志》明确记载:“太和元年薨,谥曰壮侯”,只字未提其死与孟达有关。《三国演义》中虽描述徐晃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被孟达一箭射中额头,后不治而亡,但其毕竟是文学小说,其可信度并不高。而孟达最后的结局便是因而其多次易主,而被司马懿斩杀。
孟达,字子度,原是益州牧刘璋的部下,刘备入蜀后,便跟着大家伙儿一起归降了刘备。刘备还让他做了蜀地的地方大吏——宜都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汉中之战蜀汉集团取胜后,刘备又令刘封、孟达攻占了上庸等地。此时镇守荆州的关羽见汉中大胜,又想自刘备入蜀以来,荆州守军寸功未立,于是便孤军北上,虽水淹七军而威震华夏,但后因大意而丢失荆州,而关羽曾求援于上庸,但刘封、孟达二人认为上庸新附,局势还不稳定,便未搭理关羽。后关羽败走麦城为东吴所杀。孟达自知罪责难逃,再加上他与刘备义子刘封素来不和,于是便带领亲信投降了曹魏。
孟达投降曹魏后还过了几年好日子,魏文帝曹丕对他很是器重,先是拜其为建武将军,并封他为平阳亭侯,后更是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三为一,取名新城,并让孟达担任新城的最高长官,把曹魏西南的重任都托付于他。彼时的孟达也达到其人生巅峰,在曹魏的这几年,不但有赏识他的主子,并且还觅得了一、二知己,他们分别是曹魏太常桓阶、昌陵乡侯夏侯尚。可惜好景不长。
先是知己逐一死去,后来赏识他的主子也是因病逝去,孟达忽然感觉自己待在曹魏没啥安全感了,而彼时蜀汉集团正准备北伐,诸葛亮便向孟达抛来橄榄枝,希望他重归蜀汉,而此时孟达也正有此意,便计划秘密归顺蜀汉。但魏兴太守申仪和孟达有隙,便将计划泄露了出去。司马懿知道后,便一边写信安抚孟达,一边进军讨伐。孟达认为,司马懿即使带兵来讨,最起码也得30天才够,没想到8天就到了,孟达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在上庸城被围了16天后,孟达的部将开城投降,城破,孟达被斩杀。
孟达之死,一是因为其行事不密,二也是因为他低估了对手的实力。但其多次倒戈,确实不义啊。
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聪慧,我是混沌聊史,欢迎【关注】混沌聊史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魏名将徐晃被想复归蜀汉的降将孟达射杀,这段情节是罗贯中虚构的。在正史《三国志》、《魏略》里,位居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之死和孟达无关,他是自然死亡的。史载:“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徐晃病逝,谥号‘壮侯’”。
孟达,本字子敬,后因避刘备叔父刘敬之讳,改字子度,关中扶风(今陕西宝鸡扶风县)郿县人,原来是益州牧刘璋的部属。
建安十六年(211年)冬,孟达与同郡(二人是扶风同乡)法正奉刘璋之命各率两千兵马到荆州迎刘备入川,刘备令孟达兼领法正之军,留驻荆州。刘备取益州后,封孟达为宜都郡(今湖北宜昌以南)太守。后来又命他率军镇守汉中之东三郡;归刘备义子、副军将军刘封节制。
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后,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襄樊形势危殆,关羽令驻守房陵的孟达发兵救援,孟达的上司是驻军上庸的刘封,他认为“山城初附,人心未定”《三国志·蜀书·刘封传》 ,拒绝发兵救援。
其实,蜀军攻占东三郡后留守人马有限,刘封、孟达两军加起来应不会超过一万人,彼时吴军将关羽团团围困在麦城,善于用兵的吕蒙肯定会在房陵、上庸一侧布防,以防东三郡蜀军救援。刘封、孟达并非见死不救,而是有心无力,三峡一带地势险峻、逼仄,用兵空间有限,加上实力不足,如果被对手识破战术意图,很容易遭到伏击,这样不仅救不了危若累卵的关羽,恐怕还要把自己搭上去,赔上更多将士的性命。
可见,刘封、孟达不救关羽,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关羽败亡,荆州丢失后,刘封开始排挤、“侵凌”孟达,孟达“既忿封,又惧先主见责(指不救关羽一事)” ,便献郡投降了曹魏,他还写信给刘封,劝他一起降魏,刘封不肯。魏文帝曹丕对孟达很是信任,封其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后又封为平阳亭侯,与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一起率军攻击驻扎上庸的刘封。
魏军大兵压境之际,蜀汉西城太守申仪背叛了刘封,并率部偷袭上庸,刘封猝不及防,大败而逃。曹丕任申仪为魏兴太守,将房陵、上庸、西城(蜀汉东三郡)合并为新城郡,任孟达为新城太守,治所在上庸,“委以西南之任”。由此可见,曹丕对孟达信之不疑,非常倚重。
《三国志》记载,蜀汉建兴三年(225年)底,诸葛亮降服孟获、平定南中率大军返回成都途中,在汉阳县(今四川高县)遇到一位专程来大营拜访的曹魏降人李鸿。
闲谈间,李鸿向诸葛亮介绍了孟达的近况:李鸿说他前不久经过上庸,去拜访新城太守孟达时正好遇见了蜀汉降人王冲。王冲对孟达造谣说,当初孟达降魏,诸葛亮对其反复无常切齿痛恨,要杀他留在蜀国的妻小,幸亏刘备阻拦,才幸免罹难。但孟达并未相信王冲的谣言,说诸葛亮为人大度,待人有始有终,绝不会因为自己降魏而罪及无辜的。
李鸿谈到孟达时,蒋琬、费诗都在场,诸葛亮对二人说:“回成都后给孟达写封信”。费诗对此很不以为然。他对诸葛亮说,孟达是个典型的反复小人,他过去背叛刘璋,后又背叛蜀汉,比吕布有过之而无不及,给这样的人写信不值当。诸葛亮听后“默然不答”。
其实,诸葛亮内心已拿定主意,坚持要写信给孟达,而且他早就策划了一盘战略性大棋,而孟达就是其中最关键的一枚“棋子”,只是当着曹魏降人李鸿的面,不便明说而已;即使对蒋琬、费诗这样的亲信,也不宜过早透露。
一回成都,诸葛亮便开始做再次“策反”孟达的工作。他先请曾同为刘璋属吏的李严写信给孟达,试探下孟的底线。接着,诸葛亮在226年亲自给孟达写了封信。
在这封亲笔信中,诸葛亮没有丝毫责备之意,还体谅他当初逼不得已投降曹魏的苦衷。孟达见信后有所感动,开始与诸葛亮频繁互动,书信往来不断,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沟通、说服,诸葛亮的策反已初见成效,孟达表示愿意在诸葛亮出兵伐魏时在新城举兵响应。
孟达的积极回应让诸葛亮更加坚定了北伐中原的决心,建兴五年(227年),他率大军北上汉中,打算开始“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统一战争。
临行前,几经磋商,他以张裔为留府长史,与参军蒋琬协同府事,侍郎董允管理宫中,将一切安排妥当后,他向后主刘禅上了一道表章,这就是青史流传的《出师表》。
之后,诸葛亮率大军开至汉中,在沔阳阳平关一侧扎下大营。
诸葛亮屯驻汉中后,开始和孟达加紧了联系,但是,就在诸葛亮和孟达之间频繁秘密联络时,魏明帝曹睿于227年6月派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率军进驻宛县,司马懿精于谋略,用兵狡黠,是诸葛亮平生劲敌,他驻军宛县,对诸葛亮策反孟达的工作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司马懿进驻宛县后,诸葛亮担心夜长梦多,陡生变故,便派细作潜去新城催促孟达尽早起事,而孟达却首鼠两端、徘徊犹豫起来,为了促逼孟达早下决心,尽快起兵,诸葛亮想起孟达和申仪之间素有矛盾,便想利用这矛盾尽早促成其事。于是,他派郭模诈降曹魏,并让他故意把孟达私通蜀汉的事泄露出去,目的是让申仪知道后上报魏明帝与司马懿,引起他们对孟达的猜疑与警惕,从而逼孟达尽快举兵。诸葛亮此计果然厉害,申仪从郭模那里得知孟达私通蜀汉的消息后,立即上表报告魏明帝与司马懿;而孟达见秘密已经泄露,遂横下一条心,准备铤而走险,举兵叛魏降蜀。
司马懿听申仪说孟达即将反叛的消息后,刚开始还半信半疑,派参军梁几到新城去打探虚实,又劝孟达入朝觐见明帝述职,加以试探。孟达心里有鬼不敢去,梁几遂判定孟达确实在图谋不轨,司马懿由此判断孟达必反无疑。彼时已是蜀汉建兴五年(227年)十二月底了。
司马懿为了防止孟达立即举兵反叛,给自己率军平叛争取时间,与诸葛亮斗智斗勇、针锋相对,也想出一条计策,他给孟达修书一封说郭模是诈降曹魏,他说的话全不可信,都是诸葛亮的阴谋诡计,借以安慰笼络并迷惑孟达,先稳住他,以拖延时间。司马懿此举果然奏效,孟达见信后, 以为司马懿并未怀疑他,似乎还很信任他,因此又患得患失、犹豫不决起来。
曹魏诸将见孟达没有异动,似乎举棋不定,便劝司马懿暂缓发兵,静观其变,再作打算。司马懿则认为孟达为人一向无信无义,必须乘他犹豫不决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兵讨伐,否则必有后患。于是他率军离开宛城,昼夜疾驰,仅用八天时间,就从南阳宛城到达上庸城下。
司马懿亲率大军犹如神兵天降,突然兵临城下,孟达做梦也没料到。此前,孟达曾给诸葛亮去信一封,从两方面分析未来可能发生之事。一、孟达认为,司马懿驻军南阳宛县,距离上庸一千二百余里,距离魏都洛阳也有八百里,假如他得知自己即将起兵举事,首先要派人去洛阳表奏魏明帝,皇帝批准后他才能用兵,经过如此一番折腾,司马懿率军抵达上庸最快也要一个月,而此时自己早就万事俱备了。二、孟达认为,由于自己已做好准备,司马懿必不会亲自前来,其他的将军不足为虑,自己不惧怕他们。但他想不到司马懿仅用八天就赶到上庸,于是惊慌失措,没了主意。他只得再次给诸葛亮写了封信,感叹司马懿用兵神速。
《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228年)正月,司马懿下令攻城。上庸城三面环水,孟达在城外设立了拒马、木栅以固守。司马懿命士兵渡水将障碍捣毁,大军直逼城下,分为八路发起强攻。孟达没有退路,只能督帅将士拼命坚守,经十六昼夜的围攻,城内士气低落,一片惊慌,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率众开门投降。司马懿指挥魏军鱼贯而入,擒杀孟达,将其首级送往洛京,很快平息了叛乱。
诸葛亮用两年的时间做孟达的策反工作,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但在最关键时刻遇到了强劲对手司马懿。尽管策反失败与孟达优柔寡断的性格有直接关系,但总的来说,在这场攸关两国大局的谋略较量中,诸葛亮不敌对手,输给了司马懿。《三国志·蜀书·费诗传》记载说,当司马懿挥军大举进攻孟达时,诸葛亮因孟达缺乏归蜀的诚心,一再贻误战机,所以拒绝发兵救援他,坐视其兵败被诛。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