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三国时代的“瑞士”中立国,魏蜀吴为什么说谁都不敢动它,上庸孟达真有十万人马吗?

鲁大头


一,孟达没有十万大军。

东汉时期,上庸隶属于汉中郡,根据《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东汉永和五年,也就是公元140年,当时汉中郡九县的人丁统计总数一共为26万。


26除以9,平均一个县能匀多少人?

上庸作为九分之一,又能有多少人?

往多了说,可能也就3万人吧。

即便说,孟达时期的上庸包含了钖县、房陵县(房县)和西城县(安康),他的地盘相当于东汉时期的四个县。但四个县又能有多少人?撑死了也就十万人左右吧。

并且这个数据,还是当年东汉人口巅峰时期的统计,三国时期因为战乱原因,人口相比于东汉,削减了至少70%,当时的人口只会少,不会比东汉更多。

所以很显然,上庸不可能有十万大军,甚至连十万人丁都不一定有。


二,上庸鸡肋般的战略地位,是孟达能在魏汉吴之间保持“中立国”地位的根本原因。

公元215年,曹操击败张鲁,全据汉中。为了应付刘备可能对汉中发动的攻势,曹操对汉中郡大致进行了两项行政变动。

①:将汉中郡的郡治所,由西城县挪到了南郑县。曹操这么部署,是因为汉中之前的治所西城离阳平关太远,不便于前线指挥。搬到南郑后,就没这个问题了。

②:将汉中一分为二,西面五个县不变,仍为汉中郡,由夏侯渊负责防务。东部四县由于离南郑太远,直接划出,拆分为上庸、西城、房陵三郡,并入荆州,归曹仁指挥。

从曹操的部署可以看出,汉中的核心其实只有西部五县,东部四县只是添头。曹操打下的地盘,他当然不不会轻易放弃,但要让他为了上庸跟刘备死磕,那也不至于。曹仁当时镇守襄阳,负担本身就很重,他不可能在上庸部署大量兵力。



曹操对上庸这个态度,那么刘备呢?

其实刘备也一样。

曹操划分完汉中不久后,公元217年,刘备果然发动了针对汉中的战争。为期长达两年之久的汉中之战,拉开序幕。

公元219年5月,经过两年的大战后,曹操被挤出汉中,灰溜溜的撤到了长安。镇守上庸的曹军见曹操溃败,也纷纷回缩,退至襄阳一线固守。

刘备见此良机,便迅速派遣刘封和孟达分别从益州和荆州方向攻入上庸地区,当地的土著豪强见刘备军兵强马壮,遂顺势投降。

公元219年6月,上庸三郡纳入刘备地盘。

不过由于刘备攻打汉中,自身的损失也非常严重,短时间内无力对上庸的土著豪强进行大换血,所以刘封、孟达攻占上庸后,只是派兵占领了离襄阳最近的房陵郡。而较远的西城郡和上庸郡则交给了当地的豪强申仪和申耽管理。

这一部署,逻辑上没毛病,毕竟刘备当时吞不下上庸三郡。集中有限力量于房陵,配合关羽拿下襄阳,这才是正道。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刘备设想的再好,也架不住东吴偷袭荆州。

公元219年10月,由于陆逊偷袭,刘备在荆州的三个郡沦陷,关羽也死了。刘备可谓是元气大伤。

而由于荆州彻底沦陷,刘封和孟达镇守的房陵郡也就失去了战略价值。

关于为什么失去战略价值,这里解释一下。

前面说了,汉中真正重要的地区是南郑等西部五县,上庸、西城、房陵三郡的地理战略价值不大。刘备让刘封、孟达进驻房陵,其本意不是为了守,而是为了攻。

因为要想守住上庸,刘备就必须要控制汉中和南阳,如果汉中和南阳在敌人手中,上庸是守不住的。敌人一个东西对进,上庸就丢了。同样道理,如果汉中、南阳两地在蜀汉手中,那么上庸就一定在蜀汉手中,因为上庸北面是秦岭,有天然地理优势。

也就是说,上庸就像一个管子,只要控制住两边的口子,上庸不是你的也是你的,相反口子被敌人控制,那么上庸是你的也不是你的。刘备让刘封、孟达驻扎在上庸,明显是让他们当做汉中和荆州的预备队使用的。关键时刻,全力出击,即便主动放弃上庸这块地,也无所谓。


可是刘封、孟达烂泥扶不上墙,关键时刻掉链子,没有任何动作,居然蹲在房陵,既不做实际部署,也不做佯攻,完全没屁用。这样一来,刘备让他们驻扎在房陵的意义就没有了。

后来,魏军巩固襄阳防线,而刘封和孟达居然又翻脸了,导致孟达逃亡魏国,引魏兵攻打上庸。最后的结果就如前面所说的,当襄阳这个口子被魏军控制,而荆州方向又不能支援,上庸根本守不住。

刘封丢了房陵后,败逃回益州。驻守西城和上庸的申仪、申耽见这势头,想也没想,顺势又投降了魏军。刘备从拿下上庸到丢失上庸,一共才半年时间。

这整个过程,刘备未派一兵一卒增援,即表明荆州丢失后,上庸在刘备心中已经失去了必要性。而曹丕因为主攻方向一直都放在东吴,轻视蜀汉,他对攻汉中也没兴趣,这就是孟达能在上庸称王称霸七年之久的原因。


Mer86


魏蜀吴三国鼎立,汉朝的旧有领土几乎都被三国平分,但是在三国的中心地带却有一块地方成为了三国版的 “瑞士”中立国,魏蜀吴也默认他的存在,把这块地方作为三国的缓冲地带,这就是孟达所在的上庸,或者叫新城郡。

说起孟达这个人,是比较务实的一个,信奉的是有奶便是娘,当初刘备攻刘璋,孟达和法正果断站出来跟随刘备,要说法正还是对汉室有那么一点理想,孟达则就现实很多了。后来和刘封一起攻下了房陵、上庸和西城,有了一些战功也有了根据地,孟达就已经开始飘了。在关羽战败后因救援不及时和被刘备迁怒,务实主义的孟达带领三郡以及合家部曲4000多户投靠曹魏,再一次展现了跳槽高手的本事。

要说孟达这次真的是冤,发兵救关羽是孟达一个人能决定的吗?刘封不点头,孟达有兵也派不出,卷进了蜀汉的政治内斗还要当替罪羊。不过经过当时的魏蜀吴已经形成了三分天下,所以孟达的这个位置就成为了三国的缓冲地带,这个位置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湖北房县、郧县和武当山一代,顺江而下就是樊城,而且也是出川进入荆州的一条道路,算是和三国都接壤。虽然孟达名义上归附曹魏,还被曹丕重用,封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但是这支人马实际上谁也调动不了,暗地里孟达也和蜀国和吴国保持关系,反正有这么个地方三方也多了一个军事缓冲区。孟达的这三郡本身也在山区地带,没有什么经济价值,所幸就由孟达做一个骑墙派的“中立国”了。

至于在《三国演义》所载“可差使至降将孟达处,起上庸兵十万,西攻汉中”, 中说孟达有十万人马,那是真是太抬举他了。要知道整个蜀汉也只有28万户,94万人,暗示蜀汉常备兵有十万,已经是10民1兵的较高比率了,孟达的三郡都是山区地带,人口更是加稀少,而且钱粮赋税也不多,怎么可能养的了十万人马,不过是号称而已。严格来说加上地方的一些豪强和孟达的私兵部属有一万人是比较准确的。要知道在山区地带大部队无法展开,一万人的足够当三万人用了,扼守险要还是有些资本的。

不过孟达后期又开始搞政治投机,暗中沟通诸葛亮想趁机入股诸葛亮的“北伐”项目。如果孟达一直中立,曹魏当然乐的他做一个两国间的缓冲区,不过孟达一旦想利用自己的优势搞事情,自然曹魏也会第一个对他下手,就这三国唯一的“中立国”就此覆灭,孟达一生屡次投机最后还是死在反复无常上,不得不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你觉得孟达如果不泄密,能够反攻曹魏成功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夏慈史


这个地方并不是真正的中立国,而是属于蜀国的地盘,只不过孟达这个人叛乱了。他还是一个墙头草,关羽就是因为他没有得到救援,最后导致了蜀国的衰败,从而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态势。



当时蜀国因为关羽的死国力变得衰弱起来,对于这个人诸葛亮也是无可奈何,而曹操他们这边也想要这个地方,但是这个人孟达还是靠近蜀国的,至于东吴距离还是比较远,得到这个地方,可能早晚要丢掉,所以也没有什么举动。



孟达背叛了蜀国之后,最后还是逃到魏国,这地方最终还是回归到了蜀国的手里。

说起事情的缘由就不得不提到关羽的死,当曹操和东吴这两方人去算计关羽的时候,关羽没办法只能够原路返回,但是被东吴围困在麦城这个小小地方了,关羽只能够想到去找他侄子帮忙,但是孟达不同意,所以最后关羽就死了,当时刘备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痛恨,他第一时间就想要消除东吴,然后再收拾孟达。




没想到刘备却死在了路上。诸葛亮开始管理蜀国,当孟达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只能够叛逃到了魏国这个地方,最后还是回到了蜀国手里。在孟达手里也不过就是几年的时间而已,也不算是真的国家,他没有进行任何的册封仪式,也没有称帝,所以这只是一个小小地方而已。

而且也没有这么多人,这个地方比较贫穷,是蜀国和魏国的交界处,蜀国凭借这个地方去抵挡魏国的。


汪公说


在三国时期,曾经有一个地区,曾经处于半独立的状态。它处在魏蜀吴三个国家的交界处,这个地方就是上庸。上庸有点象三国时期的“瑞士”,不过这个半独立状态是当时上庸的控制者孟达,刻意制造的一种现象。而在明面上,上庸还是有主人的,它并不是游离于魏蜀吴三个政权之外的。

一、孟达统治上庸的由来。

上庸原来属于汉中,在曹操撤出汉中后,被刘备派遣的刘封和孟达占领。在关羽进攻襄樊的时候,因为兵力不足,关羽向上庸的刘封和孟达求援。可是刘封和孟达以上庸刚刚打下来,需要安定为名,拒绝了关羽的要求。

在关羽失败后,孟达因为害怕刘备追究不援救关羽的责任,同时也因为受到刘封的欺凌,干脆投降了曹魏。他因为自身的才能受到曹丕的赏识,并派兵和孟达一起赶走了刘封,占领了上庸。刘封在逃回成都后,被刘备追究责任而被杀。

曹丕随后将房陵、上庸和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并且封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在曹丕一朝,孟达得到了曹丕的极大信任,虽然司马懿、刘晔等人都向曹丕进言说孟达此人不可信任,但是曹丕都没有听从。同时,孟达也和桓阶、夏侯尚等人交接,来保证自己的安全。

但是,好景不长。在曹丕死后,桓阶和夏侯尚也相继去世,孟达失去了朝中的助力。再加上孟达长年驻守在边境上的上庸,更是害怕自己被昔日的政敌中伤。因此,孟达再次起了外心。

孟达此人本来就是一个两面三刀的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屡次的背叛。他的野心极大,在入驻上庸的时候,他感叹道,上庸金城千里,刘封奈何失之。在那个时候,孟达就已经有了拥兵自立的念头。在这个感到自危的时候,孟达的这个念头就来得更迫切了。

因此,孟达就和蜀汉、东吴都进行联络,企图首鼠两端,脚踏三条船,为自己创造最佳的战略环境。这就造成了孟达的上庸,处在魏蜀吴三方之间,和三方同时周旋的奇特景象。

二、上庸能够成为半独立王国的原因。

但是,上庸的地理位置虽然处于魏蜀吴三方的交界处,可是战略位置并不十分重要。上庸的地理环境十分特殊。它处于群山环抱之中,一条汉水穿过中心,沟通上游的汉中和下游的襄阳。这样,上庸从陆路难以攻打,而水路交通却比较发达。

这样,上庸在蜀汉的手中,可以顺流直下攻打襄阳。而曹魏和东吴逆流而上攻打蜀汉则十分困难。而当南郡在关羽手中的时候,上庸可以作为进攻襄阳的助攻方向。如果拿下襄阳,就可以通过汉水与西川联系。

可是,在孟达的时代,蜀汉的荆州早就丢失,上庸的重要性已经失去了大半。因此,蜀汉对上庸的热情也失去了大半。至于曹魏和东吴也是一样。拿下上庸,由于逆流而上,对进攻汉中也没有多少意义。后来,曹魏从上庸出兵汉中失败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失去了战略意义的上庸成为了三方眼中的鸡肋。再加上上庸人口稀少,遍是山地,物产稀薄,就更让人提不起兴趣。所以,当孟达处于半独立状态的时候,三方都睁只眼闭只眼,对他采取姑息的态度。

三、孟达和他的独立王国的灭亡。

当诸葛亮即将发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这一切又发生了变化。诸葛亮和孟达进行接洽,诱使孟达重新回归蜀汉。孟达虽然答应,可是一直在观望之中,并不采取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使出了反间计。他在出兵前,派人向曹魏诈降,故意把孟达投降的消息散布出去。司马懿在得知后,便先稳住孟达,接着不向皇帝汇报就克日起兵,攻打上庸。

孟达本以为司马懿要先向皇帝汇报,在得到皇帝的指示后再进兵上庸。这样一来,自己就有一个月的时间来做准备。谁知道司马懿进兵神速,打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在司马懿日夜不停的四面攻击下,上庸被司马懿用了仅仅十六天就攻下了,孟达也兵败被杀。

孟达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也吸引了司马懿的军队,使得他不能去和诸葛亮的北伐军交战,也达到了诸葛亮预期的效果。

至于说孟达的兵力,在史书上也有记载。在最初的时候,孟达和法正各率领二千人马去迎接刘备。刘备带领法正入川,而将四千人马全部交给孟达带领,留守荆州。

到了孟达投降曹魏的时候,他带领的人马在《魏略》中记载为“达以延康元年率部曲四千余家归魏”。从这一点来说,孟达的兵力也没有太大的增加,也就在四五千人左右。

在担任新城太守后,孟达和当地的土著申耽、申仪不和。他可以依靠的也只有自己的部曲。在司马懿平定孟达的战役中,俘获孟达万余人。在平定孟达后,史书记载迁孟达的余众七千余家至幽州。从这些数字可以得出,孟达的兵力最多也只有一万多人。

结语:

不过在那个时期,一万多兵力也是一支不小的力量了。正是有上庸险固的地形,自己手中的力量,才使得孟达野心膨胀。这使得他遭到了诸葛亮的引诱,司马懿的攻击,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上庸郡在东汉末年是不存在的,原本是属于益州汉中郡下辖的几个县而已,直到公元215年,曹操拿下汉中张鲁后,发现汉中郡不仅位置重要, 而且面积也非常大,于是从汉中郡中抽出来5个县组建上庸郡,脱离益州汉中郡划归荆州管辖。

上庸郡当时下辖北巫县、安乐县、武陵县、安富县、微阳县等5个县,位置在今天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竹溪县、郧县及周边地区,包括整个十堰市中西部地区,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里是湖北省、陕西省、河南省以及重庆市的交界处,处于四省交界的边境地区。

上庸郡以北400里左右就是关中平原南部的武关,从上庸北上穿过武关就能进入曹魏控制的关中平原,到达长安。

上庸郡的正东边1000里左右就是当时曹魏在荆州地区的军事重镇襄阳和樊城,上庸郡的东北方向1200里左右就是曹魏在荆州军区的驻军所在地宛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阳市。

上庸郡的西边穿过西城郡就进入汉中郡,上庸郡的南边不远处就是蜀汉与东吴交界的巫山到永安一线,同时上庸郡是汉水沿岸的重要城池,汉水从汉中流出,经上庸到达襄樊,最后流入长江,由此可以看出,上庸郡处于三国交界地带,离三国的核心区都不远,是魏蜀吴三国争夺的焦点地区,同时又有便捷的水路运输。

上庸郡是曹操在公元215年专门划出来的,因此上庸郡一直是属于曹操的地盘,直到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击败了曹操,自立为汉中王的不久,派出宜都太守孟达率领数千军队攻打上庸,孟达从荆州的秭归县北上,先攻打了上庸郡东边的房陵郡,同时继续向上庸进发,同时刘备又派出刘封从汉中郡坐船沿着汉水东下到达上庸,刘封与孟达一起逼降了上庸太守申耽和申仪兄弟俩,此时上庸郡归属刘备。

上庸郡这个地方属于山区,交通不是太方便,不像襄樊地区是平原,人口也比较少,曹操拿下汉中郡后,迁走了大部分人口,上庸郡原本就是新设,仅5个县,总人口不会超过3万人,最多也就2万多一点,刘邦和孟达率领的军队也不过数千人,不会超过5千人。

关羽在发动襄樊之战时,因为兵力不足,曾经多次向驻在上庸的刘封和孟达借兵,但被拒绝,上庸是离荆州最近的蜀军据点,后来关羽兵败麦城被俘虏杀害,孙权占领了整个荆州,陈兵巫山,与永安城隔江相望,这个上庸实际已经成为蜀汉的飞地,非常危险。

关羽兵败后不久,担心害怕不救关羽会被刘备清算,孟达率领他手下的四千户部曲投降曹魏,四千户就算一家四口人也有12000人了,就算一家只有一个人当兵,也有四千兵力,可以说孟达带走了上庸绝大部分的人口和兵力,而刘封留在上庸的势力则更加孤单了,孟达曾经劝降刘封,可是刘封并不同意。

也许是魏国与吴国有政治交易,又或者孙权担心刘备的报复,不能两线作战,所以孙权没有向北攻打上庸郡,而是投降曹魏的孟达带着魏将夏侯尚和徐晃攻打刘封所在的上庸郡,申耽和申仪兄弟趁机背叛刘封投靠曹魏,于是刘封在内忧外患之下,逃回成都,不久被诸葛亮劝刘备赐死。

孟达因为有功,被魏明帝曹丕封为新城太守,将原来的上庸三郡(上庸、房陵、西城)合并为新的新城郡,孟达担任新城郡太守,这个时候的新城郡差不多是原来上庸郡的三倍,总人口差不多有10万人,孟达手下的手力至少也有一万人。之后孟达就一直是新城太守,直到他被司马懿所杀。

新城郡在魏国手中时,蜀汉因为失去了荆州三郡,尤其是南郡的领土,很不方便收回新城郡,从汉中过去只能靠水路,从益州过去交通很不方便,再加上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后,诸葛亮的政策是重新联合孙权,共同抵抗曹魏,诸葛亮一边整顿好内政,一边加紧备军屯粮,准备北伐曹魏,在北伐前,诸葛亮曾经联络孟达,希望孟达回归蜀汉。

孟达在魏国的地位随着曹丕的去世而逐渐边沿化,变得不再受宠,还时常受到朝中的猜忌,因此孟达有了反叛的心思,被与孟达不和的申仪密报给当时荆州军区统帅司马懿,于是司马懿果断地不通报皇帝曹睿,擅自调动大军,八天急行军1200里,出其不意迅速到达新城,击败并斩杀了孟达,消除了魏国中部边境的隐患。

上庸对曹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这里离曹魏的中原核心地区太近了,沿汉水顺流而下就是襄樊,向东北1200里就是荆州军区驻军所在地宛城,也就是司马懿所走的路线,如果当年关羽攻打襄樊时,上庸发兵相助关羽,从上庸兵分两路,一路攻打襄樊,一路攻打宛城的话,曹魏在襄樊之战就真的要全军覆没了。

上庸对蜀汉的重要性有一前提,就是要有荆州南郡,失去南郡,上庸对蜀汉来说就是一块飞地,孤悬境外,很难守住,在关羽失州前,上庸是蜀汉反攻曹魏的重要前沿基地,当年刘备派出孟达和刘封攻取上庸也是这个战略意图,可惜蜀汉没有保住荆州,上庸也就失去了意义。

上庸对东吴相对而言没有那么重要,东吴把战略重心放在合肥及襄樊一带,在东吴数次向北进攻的路线中都没有攻打过上庸,但并不代表上庸没有用,至少上庸也是曹魏受制东吴在南郡的重要据点,从上庸南下可直达当时东吴的秭归县、巫山县等与蜀汉交界的长江三峡。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三国演义》描述的是一个群雄逐鹿,弱肉强食的世界。那样一个割据混乱的时代,争夺地盘是首要任务,就连一向以仁义自居的刘备,都把属于刘氏同族的蜀地给霸占了,让自己有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荆州、徐州、汉中这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地方被争来争夺去。

然而,有一个地方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不过魏、蜀、吴三国却不敢动它,这就是孟达驻守的上庸。

传说上庸坐拥十万兵马,所以才使得魏、蜀、吴有所忌惮,始终不敢对这里下手,那么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

上庸的地理位置的确是非常重要,这里是进入荆州,出入蜀中的道路,距离曹魏与东吴也非常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诸侯争霸的必经之处,即便是到了三国时期也是四战之地,所有人都明白这里的重要性。

那么,为何魏蜀吴三方势力都不会轻易动它呢?

无非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上庸的地理位置虽然很重要,但并不富饶,所以不会吸引太多人的注意,更不会让那些诸侯霸主们垂涎三尺。

第二,魏、蜀、吴三方势力形成了稳定的局面,如果上庸被任何一方拿下,那么稳定的格局就会打破,没人愿意去尝试。

第三,上庸的统治者孟达是个左右摇摆的人,若强行攻打,必定会导致他导向敌对方,一旦上庸落入敌军之手,到时候就更麻烦了。因此,还不如让它成为这样一个三不管地带,大家都有安全感。

首先来说第一条理由,上庸虽然处于魏、蜀、吴三方接壤的中心地带,但是这里并入荆州、徐州等地一样物产丰饶,人口众多。上庸一带山地绵延不断,土地贫瘠,杂居在这里的少数民族众多,未曾开化。想要拿下这里并不算太难,但是拿下这里之后好处太少。如此贫瘠的地方很难收上赋税,而且上庸地势易守难攻,需要军队驻扎,后勤补给也是一个大问题。这样一个烫伤的山芋谁也不肯轻易的去啃。

另外,传说魏、蜀、吴三国之所以不敢动上庸,是因为这里坐拥了十万兵马。但是就上庸的实际情况而言,上庸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兵马,因为以上庸的物质条件来看,根本养不活十万兵马,这不过就是孟达驻守上庸时放出来的哄人的“豪言壮语”罢了,根本不足为信。但是上庸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却是真的,所以孟达根本没必要养那么多兵,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增加了外界攻打上庸的难度,使得上庸得以保全。

上庸没有被魏、蜀、吴所动的第二个原因,是三方势力的平衡。大家都知道三角形是最为稳固的结构,聪明的三国霸主们如何不知道?当时的情况是东吴与蜀汉实力弱,所以联合起来对抗曹魏。但是无论是蜀汉还是东吴,都知道这个联盟极其松散,说垮掉就会瞬间垮掉,而北方的曹魏更是虎视眈眈。

所以三方鼎立的格局平稳持续,是三方君主心照不宣的默契。但是正因为上庸地理位置太过重要,一旦有人拿下这里,那么其他两方必定会有所行动,到时候三方平衡的局面就会被打破,这是三方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们都不去动上庸。

最后来说说上庸的主人孟达,此人在乱世之中没想着怎么强大自己,反而是四处抱大腿。起初他是刘璋的手下,后来归顺了刘备,再后来归顺了曹魏。可以说在诸侯争霸之际,孟达就是一颗“墙头草”,四处摇摆不定。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孟达都是归顺刘备的,上庸也属于蜀汉,但上庸却一直是一块飞地,孟达在这里安稳地做着土皇帝。

表面归顺的孟达私心很重,所以在关羽被围困在樊城之时,曾经派人来上庸求援,但是孟达并未援救,导致关羽败走麦城,兵败被杀。孟达知道刘备早晚会来找自己算账,于是干脆率兵投降了曹魏。

孟达的为人相信孙权等人都是非常清楚的,此人首鼠两端,如果一旦有人强行攻打上庸,那么他很可能会为了保全自己而倒向敌对方,若是上庸落入他人之手,对于前来攻打的一方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没人愿意来冒这个险。

综上所述,上庸虽然位置很重要却没有沦落如荆州那样被各方势力争来夺去,这也算是上庸的幸运。


元哥说历史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那倒没有,你还真以为孟达会有十万人马?我看顶多五万出头,至于所说的十万,恐怕是加上后勤,说难听些,就是些没有战斗力的。不过话说回来,五万也不少了,否则孟达也不可能在魏蜀两国间稳坐钓鱼台。当然了,只要孟达不轻易投靠一方,那他就相安无事,可惜孟达最后自寻死路。

当初关羽败走麦城,曾向上庸的刘封和孟达求救,可是刘封和孟达并没有及时相救,后来关羽的死,刘备自然而然就认为这里面有刘封和孟达的责任,于是将他们召回成都,孟达很清楚去了就是死路一条,于是连夜投靠了魏国,至于刘封“傻乎乎”地跑回了成都,当然下场是死翘翘了。孟达不仅投靠了曹丕,而且还献了上庸城,得到了魏国皇帝曹丕的赏识,曹丕也没有将他弄回洛阳,还是让他驻守上庸,用来防范蜀国。其实说白了,孟达和他的上庸城就是个“国中之国”,城内没有魏国安插的人,一切由孟达作主。

从孟达投降魏国到后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这几年里,孟达发展倒是挺迅速的,否则司马懿不会听到孟达将要造反的消息,连皇帝曹睿都没我在通知,就先斩后奏,可见他对孟达的忌惮。由此可见,孟达在上庸的势力不容小觑。


青史回声


上庸这块地,在地理位置上跟魏、蜀、吴三地接壤,看起来挺重要,但实际说是一块鸡肋之地也不过份。


上庸地理贫瘠,汉人和蛮夷杂居,地势险要,是古代流放犯人的地方,资源、物产不丰富,养活不了多少人口,经济价值不大,诸葛亮北伐也不可能经过它,因为运输成本太大了,所以三国时期大家对此地并不重视。

刘备占领益州之后,派刘封和孟达去经营上庸,但是后来刘备在蜀地称帝忙着分封,刘备本意是想让他 义子刘封做太子,但遭到关羽反对,所以后来关羽在荆州腹背受敌的时候刘封不出兵救援导致了关羽败亡。孟达名义上算是刘封的属下,怕刘备把不出兵救援的责任怪在他身上,他选择了投靠曹魏,成功把锅甩给了刘封。

孟达投靠了曹魏之后,曹丕对他还不错,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交给他管理,在此期间他跟新的战略小伙伴桓阶和夏侯尚关系不错,一度达到了人生巅峰,然而曹丕、桓阶、夏侯尚死后,他就没有了政治依靠,他需要重新找个大腿抱,此时诸葛亮、西川的李严都写信拉拢他,东吴的孙权也跟他保持着联系,他犹豫不决,他的死对头申仪一直也在等着揪他的小辫。


诸葛亮给他临门一脚,将他归蜀的消息透露给了申仪,成功的把司马懿这个炸药包引到了孟达身边,最后他死在了司马懿手里。

他大概是忘了当年他投靠刘备的时候取房陵的时候杀了房陵太守蒯祺,此人正是诸葛亮的姐夫,后来他又背判了刘备,无论出于国仇还是家恨,又或者单纯的只是战略需要,诸葛亮都有十足的杀他的理由。

所以这个上庸说他是中立国是不准确的,并非他要中立,而是管理它的孟达是个墙头草,他始终没有一个竖定的政治立场,总想找个稳定靠谱的大腿抱。至于拥兵十万更是不可能,那么贫瘠一块地,能养活十万人都不错了,更不谈十万兵了。


历史随笔


读三国,若是说到孟达这个人物,大多数人第一印象便是因为他的不出兵,才导致关羽最终败走麦城。若再延展一些,则会评断,这就是一个堪比吕布的“三姓家奴”,多次反叛,多次周游在蜀魏之间的小人。

但是,真正纵观历史,多思考一些,又会觉得除了他本身的性格以外,其实有些事情也是不得不为之的。

一、逐鹿中原,必争之地!

孟达,字子度,本为刘璋属下,后降刘备,关羽围樊城、襄阳时因不发兵救关羽而触怒刘备,于是投奔曹魏,在魏官至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此后又欲反曹魏而归蜀汉,事败而死。

这般看来历史评价确实有理有据,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实他所处的地理位置这个最为关键的因素!

有一个地方,处于魏蜀吴三国交界处,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却能爆发出撬动三国局势的能量,这个地方就是上庸,而与此地渊源最深的,就是这位孟达!

上庸一词的出处,最早出现在《地名志》中:“其上平夷,故曰上庸,乃补天之梯也,在今竹山县西七十里,上庸山是也。”这与女娲补天的传说紧密的连接在了一起。

而上庸也一度成为了强大的国度,古庸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发祥地,与黄河流域的古殷商之地一样,同是中华文化之摇篮。

在商代,庸为侯国。至周代,庸国因率群蛮伐纣有大功被封子国。至春秋时代,庸国与楚国抗衡,东威摄楚国的崛起,西牵制秦国的扩张。一连串的历史骄人功绩,都是因为庸国占有逐鹿中原而问鼎的最佳位置,这样的状况,哪怕到了三国时期,已经不复辉煌,仅仅为上庸郡,但这样的地理形势,却并未改变!

而这,就注定了作为被所有人虎视眈眈的一块肥肉,上庸要在夹缝中求生存。

二、派系之中,为求生存!

建安初年,天下饥荒,孟达与法正一起入蜀地依附刘璋。而紧随其后的,就是孟达的第一叛,孟达的第一叛是跟张松、法正一起的,但是这并不是全部,毕竟当时背叛的可是一个被称之为“东洲士”的集体!

东汉末年,宗室刘焉贪图益州有帝王之气,申请就任益州牧,但不受益州豪族的拥戴。不久关东诸侯讨伐董卓,天下大乱,许多关中、南阳的豪族流入益州,刘焉对这些外地人大力笼络,把他们组成军队,号称东州兵,大力镇压益州本地豪族。

也就是说东洲士本来就可以说是刘焉的嫡系力量,但是后来刘焉病死,刘璋被益州派代表人物赵韪、王商推举上位。

这样的情况下,益州派占据了主动,东洲士又岂有前途可言?为了生存,他们自然需要更好的选择!

于是张松力劝刘备入川,又劝说刘璋接纳。刘璋果然中招,派法正、孟达去结好刘备,这两人马上成了刘备的部下,法正又继续回川中搞谋划,反倒是益州本地的黄权、王累对刘备入蜀拼命反对。

这样的状况,一方面是处于个人派系生存的缘由,另一方面也是对于所处位置的考虑,在当时刘璋的才能在东洲士眼中是远远不如刘备的,正逢乱世,与其在这夹缝之中苦苦独自支撑,确实不若提早找到一棵有成潜力的大树依靠来的更好一些!

三、两派交战,受尽排挤!

这一抱就是几个年头,而这些年头之中,又有不少的变化,首先是刘备入川初期过于重用东州人,几乎与荆州人并驾齐驱,引起了荆州人的不满,双方摩擦不断。

而来是在这样的摩擦争斗之中,孟达所带领的上庸却因为位置原因在蜀汉被边缘化。而之所以如此,其实也主要是因为孟达在攻克房陵时,干掉了房陵蒯祺。蒯祺是什么人?他可是与荆州集团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孟达杀蒯祺可以说是被认为向荆州集团公然挑衅。自然得到了诸多排挤!

这样的状况,自然也影响了荆州之战,孟达不能救援,也不想救援,这是两个集团的争斗,如果去了莫说不成功被怪责,就算成功了也不见得会有好结果,当然没法发兵救援,于是孟达只好率领部曲四千家投降魏国。

而果不其然,这个锅最后由刘封背了,等到孟达带魏军攻陷上庸,刘封逃回蜀中后,刘备指责他的两大罪过就是不救关羽和欺凌孟达,而这两条又互为关联,最终,刘备为了防止刘封对刘禅造成威胁,也为了给东州人一个交代,干掉了刘封。

这时候,孟达其实已然知道,自己的未来变得越来越不明了了。

四、机关算尽,不得不叛!

虽然孟达投降曹魏后,在曹丕时受到重用,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曹丕还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以其为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孟达且与桓阶和夏侯尚亲善,并曾与夏侯尚和徐晃一同攻打刘封。

但是曹丕死后,当时桓阶、夏侯尚也都已去世,孟达在朝中没了靠山,心里就开始惊慌起来,生怕权位被士大夫夺走。这时他如果肯放弃权位,回朝颐养天年就没事了,但他不甘心。

这样的状况除了他明白,所有人都明白,诸葛亮也明白,于是诸葛亮设下一计,就是要除掉孟达!

这里,当然要说一点,当年孟达干掉的房陵蒯祺不单单是诸葛亮信任的荆州派相关人物,也是他的姐夫,这事早让诸葛亮怀恨在心,于是这时候,诸葛亮就写信劝降,而且明说当年你投降是刘封欺凌的错,这可以视为荆州人向孟达认错了。诸葛亮还怕他下不了决心,故意给孟达的信透给跟他不和的部下申仪,申仪向魏国举报,孟达本来没有下定决心,这下也只好准备起事。

只可惜,司马懿自然发现了,于是很快的司马懿就赶到新城门外,用了仅仅十六天就攻克新城,斩杀孟达。

只可惜孟达一生也算文武全才,却被局势和自己的性格所迫,最终还是落得个一世骂名时至今日。


井夫子


十万人马应该是个虚数,要真有这么强大的军事力量,早就被曹丕想办法削弱了。


但,可以肯定孟达在上庸是绝对的实力派。


孟达,是三国时代的投机分子,是个利己主义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毫不在乎骂名,见风使舵背信弃义那是家常便饭,是那个时代二五仔的杰出代表,反观被诸葛亮说成“脑有反骨”的魏延,跟他一比,真的是可以气活过来。


按说就这么个漫天黑历史的主,不被唾沫星子淹死就是走运了,但孟达偏偏官运亨通,无论从刘璋那边投降刘备,还是后来从刘备那边投降曹丕,甚至于最后又想跳回到蜀汉跟诸葛亮混(没成行,被司马懿所杀),他都得了好处,官位那是越跳越高,越混越好。


我们来回顾一下孟达的生平,建安初年与法正一起入蜀投靠刘璋,后在刘备入蜀的时候两人又跳槽去了刘老板的阵营,被刘备派去驻守江陵,后为宜都太守。


这是孟达人生中的第一次跳槽(带路党),虽然最终效果比不上法正,后者受到刘备的重用与宠信,但至少也算是刘备获得蜀地的功臣,如果之后没有发生关羽战败被东吴所杀的事件,很有可能会和刘封一起驻守上庸,把控这一蜀汉的门户地区。由于该地区具有较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我推测给孟达的官职也会是地方大员,至少是当地的二把手,孟达在刘备手上应该算是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二春,跳槽跳成功了没跑。


公元214年,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击杀太守蒯祺,与刘封合攻上庸。后因为在关羽襄樊战役中没有出兵救援对方,而关羽又恰好战死沙场,害怕自己被刘备忌恨而蒙难,又因为与刘封不和,经常被他欺负。孟达于是索性投降了曹丕,开始了职业生涯的第二次跳槽。


事实证明,这次跳槽他又跳对了。


孟达投降曹魏以后,受到曹丕的重用,被封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散骑常侍这个官职,是一个近侍加顾问的角色,史载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可见算得上皇帝的私人幕僚,作为一个降将,曹丕给他的礼遇不可谓不厚重。


此外,曹丕还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让孟达担任新城太守,负责魏国西南防务,而孟达也很会来事,跟曹氏亲贵夏侯尚以及元老桓阶关系非常好,并配合徐晃以及夏侯尚出兵击败了刘封,建立了功勋。


领导信任,权贵赏识,有地盘有地位,可以说,曹丕时代的孟达,达到了人生巅峰,这充分说明了他第二次跳槽的成功。


然而事情起了变化。


曹丕寿命不长,当皇帝不过几年就去世了,而夏侯尚和桓阶也都去世了,孟达的处境一下子变得糟糕起来,从天上掉到了地下。凡事喜欢提前筹谋的他,担心新皇帝即位后自己会失宠,又打算跳槽回到蜀汉,和诸葛亮开始暗通款曲。


结果,由于马谡在街亭战败,以及司马懿用兵神速,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大好局面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孟达也在司马懿的奇袭之中被其所杀,斩首传递至京师,可以说下场凄惨。


但假设孟达与诸葛亮的串联成功了,那么可以想见,孟达在蜀国又会左右逢源,因为刘禅恨不着他,诸葛亮需要用他,他依然可以延续自己在事业上的成功。


孟达的成功,首先在于自身的实力,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尽管很多人以为孟达是个二流角色,但实际上,孟达自身的实力并不弱。据史书记载,当他投降曹魏的时候,连带着他的私人部曲高达四千余家也一同归降了,可见他暗中没少搭建自己的私人武装,可以说是地方豪强。


加上他跟刘备也好,跟曹丕也好,基本上都做得是地方大员,可见领兵作战方面,孟达也算一个合格的将领,胜仗虽然不多,但至少有。而且,孟达并不是一个武夫,他具备一定的政治头脑,至少是他的嗅觉非常敏锐,能够未雨绸缪且下手果断,凡此种种都决定了孟达是个有野心有手腕的狠人,尽管论军事实力,他算不上一流武将,但人家胜在综合素质。


此外,孟达背后的信息网络,远比一般人想得要复杂。实际上,曹丕时代,魏国也很难完全控制上庸之地,孟达在当地的真实身份是地头蛇,势力尾大不掉。据学者田余庆先生推测,由于孟达曾为蜀汉臣子又投降曹魏的特殊身份,经常会有由蜀降魏或由魏降蜀的人依靠他的帮助达到目的,孟达实际上已经具有了部分情报机构的职能,通过来往的人员探查两国的情报,很难说他在这个过程中会不会一直与蜀汉保持着秘密联系,而曹魏方面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孟达发挥其特殊功效。


等于说,鸡贼的孟达利用了曹魏在当地的战略与信息空白,进一步磊实了自己的位置,侧面反映出孟达的眼光之毒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