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大多是正直的读书人,为什么有人说明亡于东林党?

今古大观


明朝东林党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首对联是东林党创始人顾宪成所写。

当时的官场是这样的,由于万历几十年不上朝导致权力真空,许多大臣互相弹劾。王锡爵任首辅后,禁不住言官骂辞职了,万历下诏选人入内阁。

顾宪成与吏部尚书陈有年不徇私情,拒绝请托,根据品望合拟了七人名单上报,请神宗亲裁。不料,顾宪成他们提名的人,都是神宗所厌恶的,神宗不由分说,指责吏部有“徇私”做法,在吏部的奏疏上批了“司官降杂职”5个字,就把顾宪成文选司郎中的职务给撤掉了。

陈有年作为吏部尚书,上疏引咎自责,认为有责任也在自己身上,不能追究下属,恳请恢复顾宪成的文选司郎中职务。其他正直的大臣也纷纷上疏申救顾宪成,奏疏共达几百封。不料,神宗一意孤行,将有些上疏申救的官员外放、降调、削职,顾宪成则被革职为民。从此,顾宪成结束了十几年的官场生涯,以“忤旨”罪回到原籍无锡。

按照当时如果被贬官,朝廷一变,就又有可能官复原职,但顾宪成再也没有官复原职。

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开始了每天的讲课,慢慢的,被贬官的,德高望重就这样慢慢变成了一个很大团体。

1620年万历帝病死,东林党通过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拥立了泰昌帝(一个月就死了)天启帝,一开始还挺好的朝政稳稳发展。

魏忠贤早在万历末年就巴结身为皇太孙的朱由校,登基后,魏忠贤担任司礼监秉笔,亲信太监担任东厂总督,魏忠贤开始了整治东林一党,被东林党搞灭的齐楚浙党归属到阉党门下,经过几年的发展,阉党掌握了朝政,东林党自认要反驳,东林干将杨涟上书天启帝请求罢免魏忠贤,但天启帝被魏忠贤迷惑,下诏申饬杨涟,随后魏忠贤将杨涟等人抓入诏狱,严刑逼供,卫指挥使许显纯是魏忠贤手下的人,最后将其打死后画押,很多很多的东林党人被魏忠贤整死。

1627年魏忠贤被杀,崇祯帝掌权后,重用东林党但东林党已经变成了东南大地主的代言人,劝说崇祯关闭厂卫,停止征收工商税,盘剥西北农民,逼反了陕北农民,就这样明朝陷入了这样的境况,平叛增响 造反。

一直到1644年李自成占领北京,东林党一部分逃入南京,一部分先头像闯贼后投降清朝,一小部分殉国。


山颠一壶清酒r


我是闲翻古书笑谈历史,这个问题我有些浅见,欢迎批评指正。

东林党人没有他们标榜的那样正直

历史上的东林党并不是像他们标榜的那样正直,比如侯恂,儿子侯朝宗在江南秦淮泡妞,一掷千金,他却愤怒的质问饥民:“你们为什么造反?为什么不老实在家饿死?”

这已经不是说正直与否的问题,是失去了人类最基本的同情心,但有人性,何至于此?何况饱读圣贤书就读出了这些?圣人教导的仁在那里?

可悲的是,这样的人在东林党中比比皆是,不体恤民间疾苦,只知争权夺利。

东林党人是利益集团,内部纷争不断

所谓东林党,内部倾轧也很严重,尤其是崇祯年间,不是众正盈朝了嘛,没有了外敌,自己内部就掐了起来,下手一个比一个狠。

其实并不奇怪,他们自身本来就是因利而聚的利益集团,有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做对手的时候为了自保还能团结,掌握了权力之后,自然免不了打成一片。

职位就那么多,权力就那么大,不争不抢不把你踩下去,我怎么办?

东林党人做事能力有限

东林党人普遍做事能力很差,就算个别正直的也是这样,比如名臣史可法,是少有的正直之士,不过也就这样了,倒是能做到临难一死报君王,才能就很一般了。

这帮人最擅长的是做诗写文章,当风流才子,骂当今皇上,博名气挣眼球,放今天,个个大V公知。

干实际工作别找他们,第一不干,第二不会干,第三干了不如不干,烂摊子没法收拾。

东林党代表地主商人利益

东林党的形成,背后是地主阶级以及商人集团的操纵,尤其是江南的大地主大富商,他们很多本身就是这些家族的子弟,因此在政论方面只知道考虑本家族的利益,所努力推动的也是符合这些家族利益的政策。

正是由于他们的阻挠,鼓吹,明末的税收全落在了农民身上,最终造成了明末农民大起义,而他们的家族由于有功名,家财万贯却一分钱税也不交。

东林党普遍气节不如阉党

东林党人除个别史可法这样的,大多气节不如秦淮女子。东林领袖钱谦益叫着要自杀,却怕水凉,然后屁颠屁颠去找清军投降了,还不如柳如是。

反而传说中的大奸臣阉党马士英,逃出南京继续与清军作战,百折不挠,最后英勇就义。

大批的东林党是先降李自成,后降满清,清军进南京正赶上下雨,投降的东林党跪着请求投降,连夜赶制的红缨子遇雨掉色,地面都染红了。

结语:

所谓东林党正直,不过是他们和他们亲朋好友为自己的同伙脸上贴金罢了,谁让这些文人虽然既无气节又百无一用,但却能掌握舆论呢?


闲翻古书笑谈历史


东林党人“是一群没有多少政治远见,缺乏治国才能”的士大夫,“在好同恶异,党同伐异方面,东林党比起其地诸党成员来,常常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东林党人代表了当时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强的利益,反对朝廷向工商业者收税,并借着崇祯帝清除魏忠贤势力的时机,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税种的税负,使得明末的财政收入来源更加单一,朝廷的税收来源更加依赖于普通的农民,再加上当时各种天灾不断,造成了大量农民破产,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导致了明末的农民大起义。加剧了社会矛盾,让明廷的税收流失严重,没有税收国库空虚,造成军饷以及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不足,加重老百姓的负担。所以,“明朝的最终灭亡,晚明的党人们包括东林党在内都是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罪责的。


ke006


读书人书读到一定的时候,如果不与实际相结合的话就会变得很清高,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很自以为是。东林党人如果单纯的作为思想领悟或者宣传部门的话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让他们治国还是有很多缺陷的,比如:一是他们大多没有基层工作经验,做起事来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与实际结合不够好。二是东林党大部分都是江浙一带的富农子弟,作为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不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在居庙堂之高的高层东林党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损害大地主阶级的利益的,进而导致改革不彻底。所以说天启皇帝重用魏忠贤是一个很正确的方式,最起码能保证全国集中力量办大事。


禹青


明亡于东林党这是毋庸置疑的,东林党大多是读书人也是毋庸置疑的,要说大多里面的读书人是正直的,那就要看看你怎么理解正直二字了。


东林党人并不是想象中的正直

举一个当时东林党重量级人物,万历年间东林党的大佬级人物李三才,是都察院佥都御史,巡抚凤阳,兼漕运总督。借着漕运总督的职位大肆敛财,古代最肥的职位一个盐政,一个漕运,他在敛财方面名声可相当大,大到几十年后,著名学者夏允彝到凤阳寻访,还能听到相关事迹,最后还给了个结论——负才而守不洁。当时东林党高层如此,其余多数人便可知。

怎么说呢,东林党人当时的整体形象就是才华学识有,不重私德,但成天吟诵道德文章谈玄论道的一群人。中间能干实事的有,但不多。



东林党人的正直换句话说是爱虚名,但不敢负责任

读书人都有个毛病,爱慕虚名,这在东林党那时候怎么体现的呢,就是靠反对皇帝骂皇帝,如果皇帝责罚他了,他非但不怒还很高兴,回去便有了名声,老子当年为了规劝皇帝受了处分。他们把这叫做忠心。但具体呢,皇帝今天衣服没穿好骂一下,明天皇帝去一个妃子那次数多了也骂一下。但涉及到大事全不说话了。


李自成快打进北京了,崇祯想南逃,他不好意思说,找个亲信在朝堂上替他说,被东林党人骂惨了,最后崇祯碍于他怕亲信把他供出来给他杀了。


东林党说什么君王死社稷,我们与敌寇奋战到底,为什么,因为南逃了不光崇祯没脸面,东林党也没脸面,成天高喊口号最后敌人来了你跑了我这名声还要不要了啊。


就是这群人,平常爱虚名给皇帝骗住了,原来底下人这么忠诚,南逃是爱虚名不让皇帝跑,最后敌人打进来了全破功了。


东林党人本质上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明代科举靠四书五经八股文,能靠这个当上进士做官是并且进入东林党的那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毕竟如果你连进士都不是东林党凭啥收你,做个类比,这群在当时整个中国最聪明的一群人当官了,寒窗苦读二十年不止,就像现在的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心气很高,为自己着想大于一切,为自己负责第一,为别人负责第二。


最后,为什么我们认为东林党要好过阉党的名声,因为东林党读书人多啊,读书人多国家的宣传机器就在他们手上,他们写的书都是赞扬东林抨击阉党的。久而久之,以至于后代人就不加选择的信了。


所以东林党多是文人,但这群文人精致利己,爱慕虚名,但善于美化自己,明亡他们肯定要负一部分责任的。

本质上都是一群当官的政客,咱别给人家想的多肮脏也别给人家想的多高尚。



茗太狼


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其主要的成员有顾宪成、左光斗、高攀龙、叶向高。明代的皇帝明神宗时期,其统治下的明代中期,曾经强大的大明王朝也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其主要的表现就是经济政治上的败坏。

历史背景

政治日益败坏的大明王朝,封建高层人员过于压榨,导致人民生活非常的艰难,因此一些受不了压榨的百姓就不断起来反抗。

而就在这一时期,我们熟悉的诗人、政治家张居正就想改变这些现状,于是身为首辅的张居正就开始了他有名的政治革新。

首辅张居正,在澄清吏治、改进税制、增辟财源、兴修水利和整顿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只不过,张居正的政治革新也是昙花一现,明神宗在张居正过世后,张居正的新政措施就很快被废除了。

神宗废除张居正的新政后又开始把大明王朝带向了下坡路。其中以皇帝、宦官、王公、勋戚、权臣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势力,操纵朝政。

政治变得更加黑暗,军事也不断衰败,财政方面也开始变得紧张起来,致使上层人员开始不断增加赋税,从而也导致了人民反抗事件的增加。

东林党的兴起

顾宪成一个被明神宗革职的男人,他回到家乡的就开始到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吸引了一大波的粉丝,而他经常讲学的地方就叫东林书院。这个书院成了当时一个舆论中心,而这里的人们开始从一个学术团体形变成了一个政治派别“东林党”。

东林派,崇尚实学,对于扭转当时的士人风气起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他们在讲学中经常触及社会现实问题,而且议论如何改变这些问题。东林书院既讲学又议政的特点,吸引来了许多的人才,这其中也包括一些因批评朝政而被贬斥的官吏。

结束语:那么,为何有人说大明王朝亡于东林党呢?

第一、虽然,东林党大多都读书人,但由于东林党人威胁到其他非东林党人的利益,许多非东林党的官员为自保也纷纷以地域为单位,纷纷拉帮结派,比如宣党、浙党、楚党、齐党等。拉帮结派导致了晚明剧烈的党争,既给自身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也给国家、民族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后期的东林党人代表了商人和地主豪强的利益,他们反对朝廷对工商业者实行收税,并在魏忠贤倒台后,趁机取消或降低了许多税种,如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从而减少了财政收入的来源,使得朝廷的税收来源更加依赖于在平民,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也是频频发生,造成了大量农民破产,顿时灾民成群,苦不堪言的人们,只好铤而走险,起来反抗。


悦读038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便是出自东林党。

  

  

  东林党的创始人顾宪成,曾任吏部文选司郎中,因为上疏为太子常洛争名分,佛了万历皇帝的逆鳞,被削职滚蛋回无锡老家养老去了。

丢官后,他也闲不住,研究学问,四处讲学,反而迎来人生最辉煌的时段。

慕名前来教学的人极多,他不论贵贱,一视同仁,以至于镇上,连祠堂、客栈、和邻居家都住满了求学者。这样还不够住,顾宪成又与兄弟在自家宅子旁建了十几间书舍,共来求学的居住,他家常年住满了求学者,他夫人朱氏也热情好客一脸笑容,向对待自己的儿女一般,又给学生们烧饭做菜,让求学的人们感觉到家的温暖。

  

  经过商量顾宪成把宋朝时一座破旧的书院翻新,由于没钱一度停工,当他家得知没钱修书院时,各界人士纷纷捐款,包括当地的官员,于是书院成,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东林党。

十月份东林八君子,发起东林大会,规定每月进行讲学,他们讲究实学,所虑皆天下国事。

顾宪成这句话也非常出名:“即天下有一分可为,亦不肯放手。”

  

  

  东林党的初中是好的,但是他们除了读得几本书,对国家亦没益处,他们在朝堂上使得党挣愈演愈烈,打击报复,同党伐异,搞的朝堂乌烟瘴气。

  

  熊廷弼经略辽东时,由于不是东林党,竟然被架空了,只有个经略头衔,领兵五千,手下巡抚王化贞却是统兵七八万,熊廷弼上书朝廷,说王化贞不听号令,东林党的大人物,却说不要管王化贞,各管各的。

  

  

  王化贞听信手下谗言,丢城失地,本来跟熊廷弼关系不大,但是他是辽东经略,由此被抓了起来丢进大狱,两年后被杀。

  

  在此之前张居正改革重在税收,重点从征收收农业税,转移到征收工商业的税收。这自然触动了江南的工商利益集团,工商业的代言集团便是东林党,他们家族基本涉足了所有的生意,就算自己家没有做,旁枝也做的风生水起,他们又是这些家族培养出来的,现在占据高位,就应当给予最大的帮助。

  

  

  他们阻止皇帝收商业税,甚至还提出减免江南的商业税,皇帝一要收税他们就会说是与民争利。他们只为自己的利益,不顾国家。

在很长一段时间,帝国的税收都是南高北低,在崇祯年间,东林党自家独大,开始了一刀切的政策,那就把北方的赋税给提起来,南方相对减少一些,南北到平衡了,但是北方百姓在荒灾面前日子更苦了,这也是了压垮北方百姓的一根稻草。

  

  试问大户不上税,开矿的老板不上税,挖煤老板的不上税,瓷器老板上税钱从哪来,只有百姓掏了。

  

  东林党对战事一窍不通,前线战事吃紧,他们在后方紧吃,还一心要节流,说前线耗费繁多。将士不靠金钱激励哪又会拼命杀敌?

  

  

  一帮伪君子,一天到晚不是弹劾这个,就是弹劾那个,实在没的弹劾的就自己弹劾自己,有本事的不能主事,没本事占据高位发号施令。

  

  

  国事如此,又有此党,有何不亡之理!

    





雨哥港历史


东林党是明朝末年,由吏部郎中顾宪成创立,代表江南士大夫的官僚阶级政治集团。

1954年(万历二十二年),朝廷征集内阁大学士人选,顾宪成提名的都是神宗所不喜的人,于是触怒了神宗,被削去官籍,革职回家。

顾宪成回到家长,在家长的东林书院讲学,吸引了许多有志之士,包括一些因为批评朝政而被贬斥的官员,时间一长,东林书院的这些人就形成了一个政治派别,被称为“东林党。”

历史上认为东林党误国主要是认为东林党急于求成,没有政治远见,缺乏治国才能;而且最让人们诟病的就是东林党对税收的改变。

在魏忠贤当政期间,当时朝廷大力征收商税,降低农税,稳定了当时的民心。

而当崇祯皇帝继位,东林党执政时,东林党主张降低工商税,加大农税,自此来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这些举措加重了百姓了负担,老百姓混不下去了,起义就再所难免。

再后来,当大明灭亡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在东林党官员家中搜出7000多万两白银,这让那些一直标榜自己为清流的东林党更为人们所不耻。

整个看下来,初期的东林党确实是一群有志之士希望通过改革来解决国家问题,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却成了大官僚,大地主的代表,大明王朝的覆灭不能全部算在东林党头上,但东林党确实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不知道起什么好


东林党人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正直、勇敢、为了理想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值得称赞。

但是东林党人是朋党不是政党,党同伐异,是自己一伙的,哪怕是错的,也视而不见,不是自己一伙的,即使是对的也加以打压。

缺乏全局关念,缺乏治国才能,只知道抨击朝政,换去自己的好名声。

当时明朝国事艰难,内忧外患,他们不去解决这些问题,只顾党争,这不是火上浇油吗?

朋党之争,国之大害,他们的失败可以说是咎由自取,对于明朝的灭亡,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人们,的确负有历史的罪责。


知无为而有益


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从儒家出来的,用所学知识和实践能够相结合,并且能够成功的的人不超过三个人,一个是心学的王阳明,一个是曾文正公曾国藩,第三个不敢说,你自己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