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地名探究——因西临沭河而得名——临沭

【开篇语】自幼长在孔孟之乡,虽不才亦多受传统文化之影响,一向喜欢探究历史,追溯既往。一直以来,对地名颇感兴趣,充满好奇——为何金乡并无金矿,济南、济宁、济阳得名的济水消失去了哪里,而鱼台、嘉祥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凡此种种,都让我浮想联翩,于是我决定去探究这些地名的由来,以及这名字背后隐藏的历史,还有,关于这里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齐鲁地名探究——因西临沭河而得名——临沭

临沭地图

【地名由来】

临沭作为县级行政区名称,最早见于《新唐书〃地理志》。据记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临沭从临沂县析臵。"因西临沭河而得名"。

齐鲁地名探究——因西临沭河而得名——临沭

沭河

沭河又名沭水,位于中国省南部及省北部,源出山东临沂的沂山南麓。同沂河平行南流,过入江苏省。原在今汇入再入淮河。1128~1855年黄河南徙夺市以下泗水河道和以下淮河干流入海,后因河床淤高,在1855年又北徙,留下废,沭河失去了入淮的水道。


齐鲁地名探究——因西临沭河而得名——临沭

临沭风光

临沭县位于东南部的鲁苏交界处,隶属于山东省,因临而得名。临沭置县始于汉初,近代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临沭县现辖7个镇,2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1个现代农业开发区,236个行政村(居),64万人口,总面积1010平方公里。


齐鲁地名探究——因西临沭河而得名——临沭

临沭在山东的位置

【寻欢文史】

沭河的"沭"字溯源


齐鲁地名探究——因西临沭河而得名——临沭

沭河发源于山东省沂山南麓,南流入江苏省境内。 沭河,古称沐水,后作沭水,早在战国时期的著作《周礼·职方氏》

中就有记载:“正东曰青州……其浸沂、沭。” 意思是:正东地区是青州,那里有沂河和沭河可供灌溉田地。沭水,古人又写作“术水”,《汉书·地理志》:“术水南至下邳入泗。”唐代颜师古注:“术水即沭水也。”①“术”字现已简化为“术”,为了考证的需要,本文仍写为“术”。从《说文解字》、《辞海》对“沭”字的注释可以看出,“沭”是沭水(或沭河)的专用字,别无其他含义。因此,要解释沭河名称由来,应从“术”字上做文章。

齐鲁地名探究——因西临沭河而得名——临沭

《莒县地名志》认为“古术士施展法术之水汇成此川而得名”,此说近于荒唐。因为占卜和鬼巫之术在先秦各诸侯国普遍存在,当时的人们对此虔诚至信,并非只有沭河流域的古人信奉此道。况且“术士、巫术”等字义是“术(术)”字的引申义,并非本义,因此,用“术士、巫术”等词义来解释“沭水”名称的由来只是望文生义。

《说文·行部》:“术,邑中道也。从行,术声。”五代时期的文字学家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说:“邑中道而术,大道之派也。”可见,“术(术)”字的本义是道路,“沭水”之名应该与道路有关。

齐鲁地名探究——因西临沭河而得名——临沭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记述:春秋时期,我国东部有一条南北交通要道,这条道路北至齐国都城临淄(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南至徐国(江苏省泗洪县附近),中间经穆陵关、莒国(今山东莒县)、郯国(今山东郯城县北)。

由于这条道路“僻在东方”,其重要性略逊于中原地区的主要道路。也就是说,这条道路在中国的 东部地区虽然是一条交通要道,但相对于当时中国中原地区的主要道路来讲,只能算作是一条主干道中的分支。这个观点与徐锴所说“大道之派”相符,因此可以将这条道路称为“术道”。而从沭河的流经地域看,“术道”与“沭水”二者路线一致,相依相傍,古人便把这条“僻在东方”的交通要道一侧的河流称为“术水”。“术水”成为这条河流的名字后,古人为了区别字义,又在“术”字上加了“水”旁,即“氵术”,《汉语大字典》注:“氵术,同‘沭’,水名。

《玉篇·水部》:氵术 水,在琅琊,任绪钓鱼处’。”这里所引的《玉篇》是南朝·梁·顾野王所著字书。这就是说,南北朝之前,“沭”字的异体字还有“术”、“氵术”等写法。

《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录“氵术”字,说明这个字在汉代已不常用。大概在秦始皇统一文字时,作“沭水”讲的“术”和“氵术”字,就统一为“沭”字了,但实际上仍有少数人用这两个字,就像今天仍有少数人用繁体字和废弃的简化字一样,所以《汉书》有“术水”,《玉篇》有“氵术水”,随着汉字的演化,许多异体字不再使用,“沭”字便逐渐代替了“术”、“氵术”,成为今天的“沭河”,这就是沭河名称的由来。

【历史沿革】

属、祝等小国辖地。

春秋末期,鄟、祝被鲁灭,归属。

战国时期,临沭一带被纳入越境,后又归楚。

秦朝时期,临沭北部属莒县,南部属。

西汉时期,分治于东海、二郡。

齐鲁地名探究——因西临沭河而得名——临沭

东汉末年,分东海郡,在临沭境内置利城郡,辖郯、利城、祝其等十三县。

三国魏黄初年间(220-226年),东部及东南部分治于东海国祝其、利城二县,西部、中部属琅琊国即丘县,南及西南部隶属东海国郯国,北部为城阳郡莒县地。

西晋时,隶属关系与三国魏时基本相同,分治于东海、琅琊、城阳三郡。

东晋时期,在后赵、前燕、前秦政权时,南境属东海郡,北境属琅琊郡;后燕、南燕时,北境属琅琊郡,南部属东晋东海郡。

南北朝时期,刘宋时分治于东海、琅琊两郡;北魏时为琅琊郡即丘县、东海郡郯县分治。东魏、北齐时,全境属北徐州琅琊郡。

隋代大部属琅琊郡临沂县,东部唐岭、蛟龙一带隶于东海郡怀仁县,西南部曹庄、华桥一带为下邳郡郯县辖。

唐初,为沂州琅琊郡和海州东海郡分治。唐武德四年(621年)析置临沂县为兰山、临沭、昌乐三县,历史上首次以“临沭”命名置县。六年(623年),临沭县撤销,并入临沂县。八年(625年),利城、祝其二县撤销,并入东海郡怀仁县。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大部属沂州临沂县,西南部曹庄一带属泗州下邳,东部唐岭、蛟龙、芦庄一带为海州怀仁县辖。

宋代,为沂州临沂县辖。金时,为沂州临沂县辖。

元代,属益都路,为沂州临沂县辖。

明朝洪武初年,属山东布政司济宁府沂州,五年(1372年)改属济南府沂州,十八年(1385年)又改属兖州府沂州。万历十年(1582年),大部属沂州,西南部属郯城县,东及东北部为南京淮安府赣榆县辖。

齐鲁地名探究——因西临沭河而得名——临沭

清代,属山东省沂州府,为郯城、兰山二县分治。

民国时期,先后属济宁道、琅琊道。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属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北部为临沂县第五区,南部为郯城县第五区;后郯五区析置郯六区、郯七区,隶属郯城县政府第二办事处,办事处驻地在今南古镇。

1940年1月,八路军东进支队和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解放国民党郯城县政府第二办事处——南古庄,成立抗日民主政权郯东北第一办事处,直属鲁南专署领导。7月,改称苍马办事处,属鲁南地区第三行署。

1941年8月,临沭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属鲁南专署第四行署,后改属滨海专署。滨海专署驻地大部分时间在今店头镇陈巡会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