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孔子生前並不得志,為何有人還說他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小仙仙賢


“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夫子自己七十歲之後說的。


因為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狂者”知道該做什麼事,“狷者”知道不該做什麼事。

夫子乃為天地制定規則之人,夫子既聖矣,七十歲了,從心所欲有何難哉?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心懷天下。只問對不對,該做不該做。至於得志不得志和結果,不在夫子

考慮的範圍。


子才


因為“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雖是一種自由,但並不是指世俗意義上的呼風喚雨,所以實現了這種自由,並不等於實現了人生志向。

“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出自《論語》,是孔子對自己不同人生階段的評價,這句話是孔子說自己到了七十歲時,就可以達到:跟隨自己的心意行動,但不會逾越規矩的境界。

現實中“隨心所欲”往往會導致“逾矩”的結果,所謂“恣意妄為”正是對“隨心所欲”和“逾矩”矛盾關係的真實寫照,但孔子是怎麼做到既能“隨心所欲”,又不“逾矩”的效果呢?

答案是孔子化解了二者之間的矛盾關係。在孔子那裡,“隨心所欲”並非通俗意義上不加節制的任情縱慾,而是長期“克己復禮”的結果,具體來說是從十五歲就開始了。

孔子說自己“十有五,而志於學”,此“學”並非積累知識,而是“志於道”,這個道是人生最為終極的價值追求,可為之赴死的那種,就像他自己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

要想得“道”可不能隨心所欲,需要苦行僧般的“克己復禮”、“吾日三省吾身”等自我約束,使每件事都符合禮的標準。日積月累,才能在三十歲“而立”、四十歲“不惑”。這些追求“道”的積累,終於在五十歲變成不需要刻意努力的隨心所欲。

而這種隨心所欲,在外表現為不違反各種“禮”的“不逾矩”,外在的“矩”已內化為“隨心所欲”,所以二者之間不矛盾。

不過他傾盡此生追求的天道和“矩”,終究不是他所在的那個霸道盛行時代的主流價值標準,只因他要實現的天道,不僅需要“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主觀努力,更需要其他外在條件的配合。

所以孔子雖能實現“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並不等於孔子在現實生活中實現了抱負;相反即便沒有實現理想,也並不妨礙孔子實現“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


東方國學


我是紅辰夢劫,我來回答。

孔夫子的執政理念不適用當下的時代

孔子不得志的主要原因是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春秋時期講究的是誰的拳頭大誰就是老大,而孔子推崇周禮,主張“仁、義、禮、智、信”,治理國家仍舊遵循禮教,在那個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社會動盪時代,這一套是行不通的。

孔子是魯國人,在魯囯做過大司寇,併兼任代理相國,後因為魯定公不理朝政,沉迷於女色,孔子失望下辭官而去,之後周遊列國,在東周拜見過老子,請教學問。

隨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話不是別人評價孔子的,而是出自孔子之口。

“隨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論語·第二章·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隨心所欲但是不逾越規矩,試想人活到七十歲了,生命已經快要走向終結,還不趕緊做自己年輕時想做而還沒有做的事。人年輕的時候總是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慾望,生活的艱難,家庭的負擔和對權力、金錢的執著,到了晚年一切都該放下了。

生活不只有形形色色的慾望,還有詩和遠方。而且孔子說的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不是說你老了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擺脫道德的約束或者逾越法律的界限。人只要活著就要遵循規矩,道德法律也好,天地自然大道運行的法則也好。比如,人就是吃五穀雜糧和家禽、家畜的,如果為飽口腹之慾去吃野生動物,那非吃出事來不可。

結語

孔夫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開教育模式的先河,孔夫子之前學問都是依靠師承或者家傳。

孔子晚年回到魯囯開設私塾,有教無類,門下弟子達到了三千人,其中著名的便是“七十二賢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成為了各國的高官棟樑,也為儒家思想的傳承和發展打下了結識的基礎。


紅辰夢劫


孔子生前不得志,所謂的“不得志”僅指孔子一生未能實現他的政治理想——恢復周禮,行仁王之道,實現天下大一統。西周實行分封制,起初的目的是想讓諸侯們在國家有難時能夠匡扶社稷,但隨著諸侯實力的日益增強,慾望也就變大了,逐個想自立門戶,稱王稱霸,並且付諸實踐了。這個時候出於利益的需要,諸侯間的戰爭就不可避免,社會和民生就沒有保障。孔子生在這樣的亂世,長在周公的封地,一生想秉承周公的禮制,最終卻未能如願。孔子是一個人性大師,並不是不知道復禮難行,但他的偉大之處也恰恰在此,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黑暗中的燈火總能照亮一片天地,引人前行到達善境。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自評的話。主要是指孔子晚年在經歷了人生的種種磨難後,對人事、禮樂、道德等等已領悟到了化境,他可以隨心可以做到他的核心主張——中庸(即不偏不倚,時時事事合於規矩)。

天下不是孔子所能左右的,所謂“天命不可違”,故其“不得志”。道德醇厚和行事合規是自我可以實現的,達到一定境界後自然可以“從心所欲不逾矩”。


文史醒言


蘆蘆哥也是比較直言的,有些話就說得比較直白了。

這個問題本身顯然有些問題。

“隨心所欲”和“不得志”有什麼聯繫嗎?

應該是沒有的。

前者是一種主觀心態,後者是客觀事實。

有人可以說客觀能夠影響主觀。但是這裡我們要明白的是,被影響的主觀也還是主觀,變不成客觀。

這個道理聽上去有點繞口,但是如果舉個栗子,就會非常容易理解了。

比如高考結束,你告訴自己,如果成績不錯就獎勵自己一次你想了很長時間的旅行。

接下來,至少就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成績不錯,你滿心歡喜地遊山玩水去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成績不好,即使家人為了安慰你依然答應你帶你去旅行,但是你拒絕了,因為完全沒有這個興致了。

在這裡,客觀成績確實直接決定了你有沒有旅行的主觀心態。

但是要知道的是,即便你不想去旅行了,這個依然是你個人的主觀心態,你開始想旅行了後來又不想去了,這正是“隨心所欲”的表現,沒有人可以左右,因為這完全是你個人的主觀意識。

現在回到題目中,即使孔子並不得志,在孔子晚年也知了天命,他也開始埋頭研究起了《周易》。

這就是他的隨心所欲,和生前得志不得志沒有關係。

是否得志只是決定了他會有一個什麼樣的生活狀態,但是不管什麼樣的狀態,他依然可以決定是否“從心所欲”。

像是孔子這樣的聖人,即便生前得志了,他依然會在晚年說出“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些的話。


大葫蘆蘆蘆蘆蘆


孔子生前並不得志是他之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他之性(大學中庸之道)。


素華齋


他不得志是因為除了魯國沒有其他國家用過他,但是他一輩子除了周遊列國在陳,蔡受了點委屈,其實人家過的還是滿自在的,後來人家的學生遍佈六國,三千多人光牛B的就有七十二個,人家就是六七十也活的瀟灑


飛魚營


我怎麼記得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呢? 這是一種境界,不是一種狀態。從心所欲不是關鍵,關鍵是不逾矩


思考與分享


不能把得志理解為“隨心所欲”,孔子所言的“隨心所欲”也是在“不逾矩”的前提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