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區種植戶在“砍果樹”,是今年不想豐收了嗎?

有些地區種植戶在“砍果樹”,是今年不想豐收了嗎?

今年的冬天,天氣總的來說比較“溫和”,可蘋果市場一片“寒冬”,一片狼藉!大部分果農的心哇涼哇涼:果價低,賣果難,面臨“挖樹”的尷尬境界。現實很殘酷,個個果區都出現了挖樹毀園,尤其是適生區出現了“挖樹潮”,重重的挫傷了果農的積極性。

我國果區不論是優生區還是適生區,超過七成以上都是富士蘋果,面積大,銷售集中,同質化競爭嚴重,互相降價,造成了今天無利可圖的局面。

物以稀為貴!前多年富士面積小,不論啥質量的果都賣的不錯,只是早賣晚賣而已,基本都是一個價,或者“碰照”時,“孬”貨賣高價。所以,每年晚賣成了適生區的特點,讓適生區的果農高興了這些年。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的思維模式一般情況都是隻看眼前和身邊,很少考慮其它地方的情況,根本就沒有全局意識,盲目發展,跟風發展,最後導致“賣果難,挖樹潮”。

有些地區種植戶在“砍果樹”,是今年不想豐收了嗎?

海拔500—600多米的果區,在我國佔有相當的面積,它們只能說可以種富士蘋果,只是富士蘋果生產的適生區,生產什麼優質果,基本不太可能。再加上近幾年,整個地球溫度的升高,一個個“暖冬”和一個個“酷伏高溫”,徹底改變了富士的生長環境,適生區也逐漸落為次生區,也就是說富士莫法種了!突出的表現出以下幾個問題:

1、毛病太多,商品率低。裂紋是第一大生理病害;黑點病表現嚴重等。
2、著色差。前多年著色還算行的品種,近兩年明顯著色困難了。
3、硬度低。吃起來沒那麼脆,放到過年後有的都有點發面感覺,只有下樹時吃起來還不錯。

其實,富士蘋果栽植局域要求是很嚴格的,不能隨隨便便的“亂種”。隨著國家蘋果產業體系的逐漸成熟,專家研究的不斷深入,海拔1000米以上的黃土高原才是富士種植的優生區域,完全可以生產出理想的富士蘋果,也就是大家追求的高質量蘋果。

陝西千陽800多米的海拔度,老百姓依然種著小麥,很少有人栽蘋果,講解員說這不是優生區,生產的富士蘋果不怎麼好,那些低海拔度的果農,不知道形式的嚴重性,還在努力搞什麼“優質果”,方向出了問題,再努力也不可能收到好多效果。

“挖樹潮”還有個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果園畝產太低。大部分孬好產量就是3000斤左右,價格就那麼塊兒八毛的,咋能有效益?遇上好點價格,還能多賣幾個錢,一般情況都是不掙錢。多數講課老師都說產量高,必須控制住產量,努力提一提“質量”。我就疑問:產量已經低的可憐,還往哪低?再低了,果農拿啥賣錢?都在吆喝“質量”,質量提高有那麼容易嗎?氣候條件基本決定了“質量”,你就是再努力,能比其他人強多少?

有些地區種植戶在“砍果樹”,是今年不想豐收了嗎?

現實是最好的老師!我看過好多效益好的園子,都是產量很高。山東蘋果媽媽張玉青,畝產年年都在一萬八九千斤,產量高,質量好,賣價高,創造果業界“神話”,畝產值超過十萬元的好成績,我總結一句話:“一畝蘋果賣十萬元不是夢”!山西果農張小六的1.6畝果園,年年畝產過萬斤,畝產值都在兩萬元左右,2019年果價低,畝產達到了一萬五千斤,每斤賣一元四角錢,畝產值還在兩萬元。

通過以上事例,告訴大家:產量高質量肯定好!因為他們的果園樹勢太好,自然結的多,長得好。那些產量低的園,可以說都是“殘疾園”,不是缺樹,就是病樹,全是“亞健康”樹,肯定產量低,質量差。因此得出結論:產量越高質量越好,產量越低質量越差!

所以說,凡是挖樹的園,肯定有一點就是年年沒產量。假如說,畝產五千斤,按這幾年的平均價格1.5元左右,沒人會挖樹的,可事實是莫產量。

富士蘋果的三十年(早栽的蘋果樹)河東已經過去了,未來的三十年(後發展的蘋果樹)河西已經屬於高海拔地區的果農了。適生區的蘋果夢應該是:遠離富士,錯季發展適合的品種才是唯一的出路。

挖樹只是剛剛開始,未來的幾年會更熱鬧,適生區很快會把富士淘汰出局,挖樹一定會出現潮起潮湧。壓縮富士面積,逐漸趨於合理化,蘋果產業才會有競爭力,才會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實現利益最大化,成為體面職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