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第一次北伐為何失敗?諸葛亮的總結似是而非

興建六年(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結果無功而返。那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為何會無功而返呢?

蜀漢第一次北伐為何失敗?諸葛亮的總結似是而非

第一次北伐剛剛結束,蜀漢又有人建議諸葛亮立刻再次出兵。

諸葛亮說:“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破賊,乃為賊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減兵省將,明罰思過,校變通之道於將來;若不能然者,雖兵多何益!自今已後,諸有忠慮於國者,但勤攻吾之闕,則事可定,賊可死,功可礄足而待矣。”

這段話,可以視作諸葛亮對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的反思和總結,大概意思是說:蜀漢大軍在祁山、箕谷時,兵力都多於敵軍,但沒有打敗敵人,反而被敵人打敗,問題不在於兵少,而在於將領。現在我打算減少兵將,顯明責罰,反思過失,將來另想變通的辦法。如果不能這樣,即使兵多也沒有什麼用處!從今以後,只要諸位一心為國家分憂效忠,多批評我的過錯,那麼大事就可以安定,敵人就可以打垮,大功就可蹺足而待了。

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清楚看出,諸葛亮認為,蜀漢第一次北伐之所以無功而返,主要原因不在於兵力不足,而在於缺乏優秀的將領。

蜀漢第一次北伐為何失敗?諸葛亮的總結似是而非

諸葛亮這麼說,表面上看起來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妥。因為在許多人的眼裡,蜀漢第一次北伐時,主要就是因為馬謖違背諸葛亮的戰術部署,導致街亭失守,蜀漢大軍進退失據。這難道不正是諸葛亮所說的“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即缺少優先的將領)嗎?

不過,我們仔細想想,諸葛亮所謂的蜀漢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的主要原因在於缺少優先將領的說法,其實是似是而非。

何以如此說?

第一,當時,蜀漢“五虎上將”中的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雖然都已經相續去世,但趙雲還在;

第二,劉備在世時親自一手提拔的魏延雖然性格桀驁不羈,但在戰場上也算是一位能征善戰的優先將領;

第三,即便是被諸葛亮派去當先鋒的馬謖部隊中,也有王平這樣後來被證明是十分優秀的將領。

由此可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蜀漢其實並不缺優秀的將領。

蜀漢第一次北伐為何失敗?諸葛亮的總結似是而非

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優秀的將領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幾乎都不能正確使用。趙雲和鄧芝被諸葛亮派去箕谷當疑兵;魏延因為在戰術戰法上與諸葛亮有不同的意見(魏延主張由子午谷直取長安,諸葛亮不同意)而不被重用;王平雖然被派去當前鋒,卻也只是馬謖的副將。

總之一句話,諸葛亮北伐時,蜀漢並不缺優秀的將領,只是這些優秀的將領沒能被重用罷了。所以,諸葛亮所謂的蜀漢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的主要原因在於缺少優先將領的說法,其實是似是而非。

在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後,諸葛亮上疏後主劉禪說:“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

蜀漢第一次北伐為何失敗?諸葛亮的總結似是而非

所謂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就是指未能嚴明軍紀,小心謹慎。

在第一次北伐中,諸葛亮否決魏延由子午谷直取長安的主張,又派趙雲和鄧芝去箕谷當疑兵,不可謂不小心謹慎。所以,諸葛亮說自己不能“臨事而懼”更多的應該理解為自責之詞。如果諸葛亮當時的做法還不夠小心謹慎,那乾脆就不要出兵北伐了。

但在第一次北伐中諸葛亮未能“訓章明法”確實存在,否則就不會發生馬謖自作聰明、擅自違背諸葛亮的軍事部署的事情,也就不會出現街亭失守的情況了。

蜀漢第一次北伐為何失敗?諸葛亮的總結似是而非

所謂“明不知人,恤事多闇”,也就是識人不明,不能辨別人才,考慮事情太過糊塗。

諸葛亮善於智謀,神機妙算、天下無雙,誰敢說他考慮事情太過糊塗?所以,如同上述的“臨事而懼”一樣,諸葛亮稱自己“恤事多闇”,也是謙虛和自責之詞,不必當真。

但諸葛亮“明不知人”卻是存在的。我們之前已經提到,在第一次北伐中,諸葛亮讓趙雲去充當疑兵,棄用魏延當前鋒,讓王平當馬謖的副將,都是“明不知人”的表現。

再者,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很得諸葛亮的器重。但劉備卻認為,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臨終之時,劉備還曾特意告誡諸葛亮,對馬謖要多加考查。但諸葛亮主政之後,卻不把劉備的告誡當回事,仍然器重馬謖,讓馬謖擔任自己的參謀,經常與他討論軍國大計,並在第一次北伐時不顧眾人的反對,任命馬謖為前鋒,終於導致街亭失守。這也是諸葛亮“明不知人”的表現。

所以,我認為,在給蜀漢後主劉禪的那份上疏中,諸葛亮的認識倒是十分中肯和深刻,對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原因的總結也比較透徹和到位。即

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的主要原因是:諸葛亮自己不能“訓章明法”和“明不知人”,而非他之前所說的“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是因為缺少優秀將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