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石斛如何栽种和管理?

手机用户21915227922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铁皮石斛,有许多的朋友不知道不认识没见过铁皮石斛,更不知道它有哪些用途!

铁皮石斛,生于海拔高1600米的山地半阴湿的岩石上。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安徽,浙江,福建等地,其茎入药💊,属补益药中的补阴药,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繁殖方法主要有分株,分芽,扦插

栽培技术

通常选用四壁多孔的塑料或陶瓷花盆,用碳根,泥炭藓,树皮块,木炭块做盆栽材料,深度至盆底约1/3处,再填入其他材料。


浇水:栽植前几天在阴凉有散光处,仅向叶面喷些水,不能向盆内浇水,约10-15天后,待萌发出新根后,转移到阴棚下养护,生长旺盛期每天浇水一次,冬季休眠期少浇水。

温度:刚移栽的小苗对水比较敏感,缺水则生长缓慢,成活率低,湿度应保持在90%,不能阳光直射,越冬温度8-10度即可。


施肥:由于石斛类为气生根,因此要喷一些叶面肥作为营养液,以供给植株充足的养分,7-10喷一次,连续喷3次,生长地贫瘠应注意追肥,第一次在清明前后,第二次在立冬前后。

修剪:石斛生长在密闭度60%左右,因此要对附生树要进行经常性修剪,每年春天前发新枝时,结合采收老茎将丛内枯茎,病茎,弱茎剪除。栽种6-8年后重新分枝繁殖。

以上是我的一点愚解,望盆友指正探讨!


孤漠861


我朋友曾经种植过,而且很成功,我来为你解答,传授经验,主要管理我把每个阶段,都和你说说

移栽一周以后就进入幼苗管理期。幼苗期管理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移栽后的7到15天是种植初期,这一阶段主要是遮阳保湿,保证高成活率。这个阶段遮阳使用80亩的遮阳网,光照过强,幼苗容易枯萎,这时期不用通风,空气相对湿度要保持在90%左右,所要求的保湿不是常给根部浇水,而是以喷水雾的方式保持空气湿度。另外铁皮石斛栽培管理的各个时期交水水质要求ph值在六左右,

第二阶段是移栽后的15到30天是过渡初期。

随着幼苗对环境的适应,开始逐步长新根发新芽。这个阶段在基质湿度与光照上要求逐步过渡,光照逐步过渡到遮强光,接收折射光或弱光。这个阶段可以使用70亩的遮阳网,这样在这一时期植株开始发新根,基质湿度逐步过渡到微湿状态,已湿透表层为标准,空气相对湿度可以保持在70%到80%,可以在中午温度最高时通风1到2小时。这个阶段可以使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4%的缓释肥一次,每盆是放20克缓释肥,缓释期六个月。第三阶段是移栽30天以后,是旺盛阶段,要每周喷施叶面肥一次,把氮磷钾含量分别是20%的复合肥,按1:1500的比例溶于水中进行喷施。

这个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可以保持在70%到80%,可以使用50-70亩的遮阳网遮阳,如果有杂草苔藓要及时清除,并及时将病死植株剔除。铁皮石斛过了幼苗期后,根系和枝叶开始快速生长,并逐渐茂盛起来。就进入盛苗阶段的管理。成苗在管理上主要是随季节变化而改变管理措施。

这是管理一部分,希望你能受用,不懂可以随时联系我!


东一榔头西一杠


石斛有多个品种,其中铁皮石斛价值最大,是国内珍贵的中药材之一,素有“药中黄金”的美称。目前,市场上新鲜的铁皮石斛批发价在120~180元/斤,干品的价格更贵,可以卖到800~1200元/斤,最高可以卖到2000多元/斤,非常昂贵。

那么,如此昂贵药材,如何栽种和管理呢?



铁皮石斛的种植环境

铁皮石斛对成长环境和气候环境要求非常苛刻,野生的铁皮石斛都是生长在大山深处。具体的要求,如下:

  1. 温度。铁皮石斛成长的适温是18~30℃,成长期最佳温度为16~21℃,休眠期温度在16~18℃之间。夜晚温度在10~13℃之间,温差应该保持在10~15℃的范围内最佳。白天温度不得超过30℃,冬天不得低于10℃,否则都会极大程度上影响到铁皮石斛的生长,
  2. 湿度。铁皮石斛比较喜欢湿润的环境,要求空气湿度在80%。
  3. 通风。人工养殖铁皮石斛,建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比较有利于铁皮石斛生长。



铁皮石斛的栽种和管理

铁皮石斛目前有三种主要的栽种方法,分别是贴石栽种法、贴树栽种法、荫棚栽种法。这里简单介绍荫棚栽种法,就是搭建一个荫棚,设置好草帘,引入一定的阳光,以调节棚内温度和空气新鲜度。然后,使用小砾石和小细砂混合而成,做成高畦,接着在上面栽种铁皮石斛苗,要分株栽种,株行距为20x20cm。最后,使用细砂和小砾石盖住即可。

管理方面,主要是肥水。一是,调整好水分,早春的时候,枝条出新芽,为了不影响出芽,建议先喷水预湿,接着再喷透水。同时,要根据基质排水通透状态调节含水量,避免喷施过度。此外,调节水分同时也要注意通风换气。

二是,施肥方面。适当喷施叶面肥,对于植株偏小,偏黄的,可以使用含有氨基酸的水溶性肥料。为了安全越冬,可以选用高氮型复合肥或者磷酸二氢钾加尿素进行全面喷施。



好了,以上关于铁皮石斛的栽培和管理问题,就分享到此,欢迎评论探讨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