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 · 芒格:如何成為股市贏家?

查理 · 芒格:如何成為股市贏家?


01 普世的智慧

第一條規則是,如果你們只是記得一些孤立的事物,試圖把它們硬湊起來,那麼你們無法真正地理解任何東西。如果這些事物不在一個理論框架中相互聯繫,你們就無法把它們派上用場。你們必須在頭腦中擁有一些思維模型。你們必須依靠這些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的經驗,包括間接的和直接的。你們也許已經注意到,有些學生試圖死記硬背,以此來應付考試。他們在學校中是失敗者,在生活中也是失敗者。你必須把經驗懸掛在頭腦中的一個由許多思維模型組成的框架上。

02 思維模型

這麼說吧,第一條規則是,你必須擁有多元思維模型。這些模型必須來自各個不同的學科——因為你們不可能在一個小小的院系裡面發現人世間全部的智慧。所以讓我們來簡單地看看哪些模型和技巧構成了每個人必須擁有的基礎知識,有了這樣的基礎知識之後,他們才能夠精通某項專門的藝術,比如說選股票。

首先要掌握的是數學。很明顯,你必須能夠處理數字和數量問題,也就是基本的數學問題。除了複利原理之外,一個非常有用的思維模型是基本的排列組合原理。在我年輕的時候,高中二年級就會學到這些。目前在比較好的私立學校,我想應該八年級左右就開始學了吧。這麼多年來,我一直跟巴菲特同事;他擁有許多優勢,其中之一就是他能夠自動地根據決策樹理論和基本的排列組合原理來思考問題。而且它也並不難理解。第二種可靠的思維模型來自生物學,因為我們大家畢竟在基因構造方面都是相同的。第三個是心理學,它更加複雜。但如果你想擁有任何普世的智慧,心理學是太過重要了。原因在於,人類的感知器官有時候會短路。大腦的神經線路並非總是暢通無阻的,也不擁有無窮多的線路。所以那些懂得如何利用這種缺點、讓大腦以某種錯誤方式運轉的人能夠使你看到根本不存在的東西。

從個人的角度來講,我已經養成了使用一種雙軌分析的習慣。首先,理性地看,哪些因素真正控制了涉及的利益?其次,當大腦處於潛意識狀態時,會自動形成哪些潛意識因素——這些潛意識因素總的來講有用但(在具體情況下)卻又常常失靈?

03 微觀經濟學

我發現把自由的市場經濟——或者部分自由的市場經濟——當做某種生態系統是很有用的思維方式。動物在合適生長的地方能夠繁衍,同樣地,那些在商業世界中專注於某個領域——並且由於專注而變得非常優秀——的人,往往能夠得到他們無法以其他方式獲得的良好經濟回報。可惜能這麼想的人不多,因為早在達爾文時代以來,工業大亨之類的人認為適者生存的法則證明他們確實擁有過人的能力——你們也知道的,他們會這麼想:“我最富有。所以,我是最好的。真是老天有眼。”人們對工業大亨的這種反應很反感,所以很不願把經濟想成一種生態系統。但實際上,經濟確實很像生態系統。它們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

一旦開始談論微觀經濟學,我們就會遇到規模優勢這個概念。現在我們更為接近投資分析了——因為規模優勢在商業的成敗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例如,全世界所有商學院都教學生說,一個巨大的規模優勢是成本會沿著所謂的經驗曲線下降。那些受到資本主義的激勵和想要改善生產的人們只要加大產量,就能夠讓複雜的生產變得更有效率。規模優勢理論的本質是,你生產的商品越多,你就能更好地生產這種商品。那是個巨大的優勢,它跟商業的成敗有很大的關係。當然,規模太大也有劣勢。規模大的缺陷是企業變大之後,就會出現官僚機構的作風,而這種作風會造成敷衍塞責的情況,這時企業內部的激勵機制會失靈。它們還會導致某種程度的腐敗。所以生活就是兩種力量之間無休無止的鬥爭,一邊是獲得上面提到的那些規模優勢,另一邊是變得像美國農業部那樣人浮於事——農業部的人只是坐在那裡,什麼也不做。我不知道他們到底幹了些什麼,但我知道他們沒幹幾件有用的事。

這些年來,我們總是試圖弄清楚一個問題,為什麼某些市場的競爭在投資者看來比較理性,能給股東帶來很多收益,而有些市場的競爭卻是破壞性的,摧毀了股東的財富。如果是像機票這樣的純粹商品,你們能夠理解為什麼沒人能賺錢。我們坐在這裡也能想象得到航空公司給世界帶來的好處——安全的旅遊、更豐富的體驗、和愛人共度的美好時光,等等。然而,自從雛鷹號首航以來,這些航空公司的股東淨收益卻是負數——非常可觀的負數。航空業的競爭太過激烈,一旦政府管制放鬆,就會嚴重損害股東的財富。然而,在其他領域,比如說麥片行業,幾乎所有大公司都賺錢。如果你是一家中等規模的麥片製造商,你也許能夠賺到15%的利潤;如果你非常厲害,也許就能夠賺到40%。在我看來,麥片廠商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它們有很多促銷活動,派發優惠券什麼的,但為什麼還能賺那麼多錢呢?我無法完全理解。

很明顯,麥片行業裡存在著品牌認同的因素,這是航空業所缺乏的。這肯定是(麥片行業如此賺錢的)主要原因。也有可能是大多數麥片製造商已經學到了教訓,不會那麼瘋狂地去爭奪市場份額——因為如果有某個廠家拼命想要搶佔更多市場份額的話……

當然,在微觀經濟學裡,你們會看到專利權、商標權、特許經營權等概念。微觀經濟學的偉大意義在於讓人能夠辨別什麼時候技術將會幫助你,什麼時候它將會摧毀你。大多數人並沒有想通這個問題。但像巴菲特這樣的傢伙就想通了。

關於基本的微觀經濟學模型就說這麼多了,加上一點心理學,再加上一點數學,就構成了我所說的普世智慧的普遍基礎。現在,如果你們想要從胡蘿蔔轉到甜點的話,我就來談談如何選擇股票——在此過程中,我將會應用這種普世智慧。我不想談論新興市場、債券投機之類的東西。我只想簡單地說說如何挑選股票。相信我,這已經夠複雜的了。而且我要談論的是普通股的選擇。

04 股市的本質是什麼?

相當有意思的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竟然是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大股東,自從巴菲特掌管伯克希爾之後不久,他就開始投錢進來。他的教科書總是教導學生說股市是極其有效率的,沒有人能夠打敗它。但他自己的錢卻流進了伯克希爾,這讓他發了大財。所以就像帕斯卡在那次著名的賭局中所做的一樣,這位經濟學家也對沖了他的賭注。股市真的如此有效,乃至沒有人能打敗它嗎?正如我常常說的,生活的鐵律就是,只有20%的人能夠取得比其他80%的人優秀的成績。事情就是這樣的,所以答案是:市場既是部分有效的,也是部分低效的。

我所喜歡的模式——用來把普通股市場的概念簡化——是賽馬中的彩池投注系統。如果你停下來想一想,會發現彩池投注系統其實就是一個市場。每個人都去下注,賠率則根據賭注而變化。股市的情形也是這樣的。

一匹負重較輕、勝率極佳、起跑位置很好等等的馬,非常有可能跑贏一匹勝率糟糕、負重過多等等的馬,這個道理就算是傻子也能明白。但如果該死的賠率是這樣的:劣馬的賠率是1賠100,而好馬的賠率是2賠3。那麼利用費馬和帕斯卡的數學,很難清清楚楚地算出押哪匹馬能賺錢。股票價格也以這種方式波動,所以人們很難打敗股市。然後馬會還要收取17%的費用。所以你不但必須比其他投注者出色,而且還必須出色很多,因為你必須將下注金額的17%上繳給馬會,剩下的錢才是你的賭本。

給出這些數據之後,有人能夠光靠聰明才智打敗那些馬匹嗎?聰明的人應該擁有一些優勢,因為大多數人什麼都不懂,只是去押寶在幸運號碼上等等諸如此類的做法。因此,如果不考慮馬會收取的交易成本,那些確實瞭解各匹馬的表現、懂得數學而又精明的人擁有相當大的優勢。可惜的是,一個賭馬的人再精明,就算他每個賽馬季能夠贏取10%的利潤,扣除上繳的17%的成本之後,他仍然是虧損的。不過確實有少數人在支付了17%的費用之後仍然能夠賺錢。

股市的情況是相同的——只不過管理費用要低得多。股市的交易費用無非就是買賣價差加上佣金,而且如果你的交易不是太頻繁的話,交易費用是相當低的。所以呢,有些足夠狂熱、足夠自律的精明人將會比普通人得到更好的結果。聰明人在發現這樣的機會之後會狠狠地下注。他們碰到好機會就下重注,其他時間則按兵不動。就是這麼簡單。

05 怎樣才能成為贏家?

上天並沒有賜予人類在所有時刻掌握所有事情的本領。但如果人們努力在世界上尋找定錯價格的賭注,上天有時會讓他們找得到。聰明人在發現這樣的機會之後會狠狠地下注。他們碰到好機會就下重注,其他時間則按兵不動。就是這麼簡單。成為贏家的方法是工作、工作、工作、再工作,並期待能夠看準幾次機會。這個道理非常簡單。而且根據我對彩池投注系統的觀察和從其他地方得來的經驗,這麼做明顯是正確的。

然而在投資管理界,幾乎沒有人這麼做。我們是這麼做的——我說的我們是巴菲特和芒格。其他人也有這麼做的。但大多數人頭腦裡面有許多瘋狂的想法。他們不是等待可以全力出擊的良機,而是認為只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或者聘請更多商學院的學生,就能夠在商場上戰無不勝。在我看來,這種想法完全是異想天開。

06 你需要看準多少次呢?

我認為你們一生中不需要看準很多次。只要看看伯克希爾·哈撒韋及其累積起來的數千億美元就知道了,那些錢大部分是由十個最好的機會帶來的。而那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沃倫比我能幹多了,而且非常自律——畢生努力取得的成績。我並不是說他只看準了十次,我想說的是大部分的錢是從十個機會來的。所以如果能夠像彩池投注的贏家那樣思考,你們將能夠得到非常出色的投資結果。股市就像一場充滿胡話和瘋狂的賭博,偶爾會有定錯價格的良機,你們可能沒有聰明到一輩子能找出1000次機會的程度。當你們遇到好機會,就全力出擊,就是這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