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南京?轉型時期南京的科教和產業氣質

轉型時期南京的科教和產業氣質


地緣優勢的紅利和歷史輝煌的慣性,再加上科教資源的張力、人才匯聚的便利,註定了南京在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格局中,可以有起伏但不至於消沉。南京不僅不時會在科技方面給世人以驚喜,而且會在實業方面不斷有優秀的表現。


解放之際,南京就承接了許多國家級的科研機構。新中國成立後,南京也是最容易吸引中央單位在此設立科研機構的地方之一。這使南京的中央單位在同類城市中比較起來,特點鮮明,一是科研教育機構遠多於企業單位,二是在企業單位中科研單位或帶有科研性質的單位也多於單純的生產企業。


為什麼是南京?轉型時期南京的科教和產業氣質


高等教育方面,教育部直屬高校75所,其中在南京5所,分別是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工信部直屬高校有7所,其中在南京有2所,分別是南京理工大學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此外,南京還有審計署創辦的南京審計大學,國家林業系統的南京森林警官學院等,以及歷史上屬於中央部委的南京林業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化工大學、南京氣象學院、南京人口管理幹部學院、南京糧食經濟學院、南京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等。


另外,軍隊系統,南京有或曾經有眾多軍校,比如,南京軍事學院、南京政治學院、解放軍理工大學、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南京陸軍指揮學院、南京海軍指揮學院、南京工程兵工程學院、空軍氣象學院、南京炮兵學院,等等。


中國科學院系統,在這裡設有南京分院,有7箇中科院二級單位,比如,有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搖籃的紫金山天文臺,有世界三大古生物研究中心的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有我國唯一一家以湖泊流域系統為研究對象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有研究實力雄厚、分支學科齊全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等。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旗下有40多個研究所,其中在南京有3個,分別是十四所、二十八所、五十五所。提到南京的這些研究所的編號,很容易讓人產生錯覺,以為是簡單乘2進行的結果,進而以為五十五所是不是應該叫五十六所。這三家研究所實力雄厚,其中,十四所又叫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是中國雷達工業的發源地,國家諸多新型、高端雷達裝備的始創者。二十八所又叫南京電子工程研究所,五十五所又叫南京電子器件研究所,也都在相關領域佔有重要地位。


在水利方面,有同時受水利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領導的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她最早成立於1935年,原名中央水工試驗所,是中國最早成立的綜合性水利科學研究機構。今天她主要從事基礎理論、應用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承擔水利、交通、能源等領域中具有前瞻性、基礎性和關鍵性的科學研究任務。建有水文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以及水利、交通、能源行業9個部級重點實驗室、技術研發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在環保方面,南京有原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她成立於1978年,是部直屬公益性科研機構,也是中國最早開展環境保護科研的院所之一。


在電力方面,南京有國電南自和國網南京自動化研究院(南瑞集團)。


此外,央企系統,南京有或曾有揚子石化、金陵石化、南化、南京汽車廠、南京無線電廠、金城機械廠、晨光機器廠等。這些企業都有著很強的科研實力和創新潛力。


得益於中央單位的青睞,省內高校、科研院所受其感染和鼓舞,也不甘落後。今日南京,坐擁53所高校,入選“雙一流”建設的高校和學科數量僅次於北京和上海,每萬人在校大學生、研究生數量均排全國第二位,在寧“兩院”院士數量位居全國第三位,“111計劃”(教育部、外專局聯合實施的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高校僅次於北京,建有一批國家級科技平臺載體,等等。這些因素疊加起來,南京可以稱為全國僅次於北京、上海的重要科研教育基地。


創新主體較多較強,人口素質相對較高,加上地處長三角邊緣,為南京的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支撐,讓南京在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不斷譜寫令人驕傲的產業篇章。


1958年3月10日,我國在南京成功地製造出我國第一輛輕型載貨汽車,順應那個時代,被命名為躍進牌汽車,南京汽車製造廠同時批准成立。輕型卡車看南汽,成為一個時代的共識。


改革開放後,熊貓電視機、蝙蝠電扇、金城摩托、伯樂電冰箱、南汽依維柯、同創電腦,等等,不斷走到國內同行的前列,體現了在南京這個城市裡的央企,對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敏銳、適應和引領,不僅在一定程度上佔得了先機,發展了自己,也展現了那個時期南京工業品在國內的地位。


前往韶山瞻仰毛主席雕像時,解說員會親切地跟您說這座雕像是1993年為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00週年所鑄,在介紹有關故事的同時不吝介紹具體承擔鑄造任務的單位是航空航天工業部南京晨光機器廠。這是對那個時期“南京製造”的充分肯定,也是對進一步走向“南京智造”的最佳鞭策和鼓勵。


與此同時,南京的民營經濟和新型商業業態創新也走在全國前列。在這個過程中,一度出現“北有中關村、南有珠江路”的說法,南京一度成為空調等電器產品的最大集散地,蘇寧電器與國美電器的“蘇美爭霸”一度頻頻成為新聞熱點,蘇果超市、五星電器、宏圖三胞、太平洋建設等紛紛走出南京,走向全國,叱吒風雲。


回顧這段歷史,是南京創新名城建設的底氣,也可以為進一步推動創新名城建設提供最有力的指引和鞭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