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天选之子”?


疫情下的“天选之子”?

作 者 / 颜 宇

编 辑 / 小市妹

在2020年初,借着“新冠肺炎”概念,不生产药物、也不制造医疗器械的莱茵生物又被资本拉出来炒作。1月17日至今,其股价已由8元左右涨至最高过12元,涨幅超过50%。

但自2009年甲型流感起,每逢重大疫情,莱茵生物都会被游资拿出来炒作。2010年,莱茵生物还靠着“要被华兰生物收购”的坊间传闻,股价周涨幅超过40%。

东方神果】

莱茵生物本靠植物提取起家。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来钱最快的生意大概是保健品。产业链上游的保健品公司在疯狂扩张,自然也让下游的供给端有了大量商业机会。

1995年,桂林人蒋志刚瞅准时机办起了乡镇企业。他在自家的三亩稻田上建了一座提取“银杏叶”的工厂,仅有30个人和简陋的手工提取设备。此时,银杏叶的提取物被大批药厂广发收购,用于制作保健品和药品。

1996年,央视的“3·15晚会”给了保健品沉重的一击,时任卫生部部长章提笔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发布《保健食品管理办法》。野蛮生长的保健品行业逐渐陷入沉寂,蒋志刚的产品也被迫滞销。

蒋志刚刚出道就差点破产,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1997年,美国医师协会发表了《银杏叶提取物对治疗老年痴呆症的可靠性获得了临床实验的确认》。蒋志刚积攒下来的产品一下又有了销路。资金迅速回款的同时,他决定下大力气研究工艺。

由于不是技术人员出身,蒋志刚只能靠砸钱用“土办法”提升工艺。在日后接受采访时,他用略带骄傲的口吻回忆道:我们动了很多脑筋,别人做1吨银杏,要消耗1吨酒精,我们只花四百公斤。

1998年,桂林夏季闷热多雨,接连不断的阴雨天气让银杏叶难以晒干,蒋志刚陷入无法提纯的困境。银杏叶是一年一熟,如果错过提纯时机会导致银杏叶变质,那么蒋志刚又要面临破产的危机。

在那个时代敢于下海经商的人,骨子里都是带有赌性的。蒋志刚即便心里打鼓,还是决定对新鲜的银杏叶进行提取。结果他收获了新的提取技术,并且比以往的更加高效,这个反转坚定了他经商的信心。

2000年,蒋志刚摇身一变从厂长成了商人,他创立了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但此时,他又遇到了危机:产品过于单一。由于银杏叶提取物供大于求,价格从每公斤3000元掉到了800元。

新成立的莱茵生物迫切需要开拓新产品,桂林当地的特产“罗汉果”走进了蒋志刚的视野。从罗汉果中提取到的罗汉果甜甙比蔗糖甜300倍,而且不产生热量,是糖尿病患者的福音,商业价值更甚银杏叶。

疫情下的“天选之子”?

2001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社评:“东方神果”走出国门。广西罗汉果产量世界第一,拥有地理优势的蒋志刚对这个行业信心满满,并且把企业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秦本军。

刚接手企业的秦本军也看好罗汉果市场,花了大功夫去研究如何提取罗汉果甜甙。2005年,莱茵生物提交专利申请:一种从罗汉果中提取罗汉果甜甙的方法。自此,罗汉果提取的甜味剂成为莱茵生物的主打产品。

2007年,认真修炼了十余年内功的莱茵生物在深交所上市,一段传奇的妖股故事也从此展开。

妖股风云】

上市后,融到钱的莱茵生物本该继续专注主业,但在资本的运作下,它的画风变了。

2009年,H1N1甲型流感肆虐中国,莽草酸是疫苗“达菲”的主要材料。由于中国生产莽草酸的专业公司没有上市,能够提取莽草酸的莱茵生物被资本推向了“流感第一股”的神话。

当年,莱茵生物的股价从4月到7月区间涨幅达到266%,是中国股市自2008年“熊转牛”行情中,涨幅最大的个股。不足三个月的交易日内,莱茵生物共计拉出了19个涨停板。到了11月,莱茵生物的股价已经从12.6元涨至42.1元。

《每日经济新闻》在当年5月就曾报道:“莱茵生物具备莽草酸的生产能力,但目前没订单。”就连莱茵生物董秘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纯粹是炒作起来的,搞得我都不知道怎么澄清了。”

在这轮疯狂的股价狂飙中,游资吃肉,莱茵生物的高管也确实跟着喝了汤。其副董事长套现1.28亿元;第三大股东套现超过1.5亿元。

最终,借着流感的东风,莱茵生物签出去了几笔莽草酸的订单,实现净利润681万元。可一年后,甲型流感退去,莱茵生物股价大幅跌落,净利润为-2462万。

但,“妖股”的传奇还没完。

2014年7月底,“埃博拉病毒出现在香港”的消息被证明是闹了个乌龙。但资本明显不会和媒体讲道理。之后的3个交易日,莱茵生物再现大涨,涨幅达到26.94%。即便8月2日,莱茵生物发公告称:

目前本公司的产品与对抗埃博拉的药物无关。

公开资料显示,莱茵生物大涨的4个交易日均登上龙虎榜。而排名前五的买方或卖方绝大多数均为券商营业部的游资。

据《理财周报》报道:“登上买入前五席位的营业部,大部分都在随后一个或几个交易内选择卖出,且登上卖出前五席位。也就是说,此轮资金炒作莱茵生物属于资本超短线交易,基本上都是赚一把就跑。

《21世纪网》派出记者进行了全面调查,然后直言不讳地写道:

存在业绩粉饰与操纵行为,其中包括管理层满嘴跑火车、主营业务(分产品)分析别样花账、财务数据粉饰操纵等等问题;在公司治理黑洞上,存在“隐蔽的同业竞争、重大资产收购隐瞒不报”……

该记者直接把莱茵生物称作:中国股市的“埃博拉”病人。

的确不大健康。自2007年上市以来,莱茵生物一共收到过4份监管函、5份年报问询函(2014-2018一年也没落下)、1份关注函。

2019年,越来越不务正业的莱茵生物又抱上了工业大麻的热点。4月15日,莱茵生物全资子公司Layn USA与美国一家工业大麻种植公司BoMar Agra Estates, LLC签订了一份关于供应工业大麻原料的协议,采购金额约0.24亿元。

疫情下的“天选之子”?

消息一经传出,4月17日-22日,莱茵生物股价大涨46%。但工业大麻的热闹过后,其股价还是又跌回了原位。

偏离正业?】

明明基本面堪忧还能让股价疯涨,这就是资本的力量。

莱茵生物的官网上,“绿色科技,健康未来”是它高高挂起的理念。但在它2017年的财报中,占据公司主要营收的,不是绿色,不是科技,不是健康,而是BT业务。

BT业务,即“建设-移交”,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莱茵生物是和两家建筑工程公司联合中标BT项目,公司充当投融资角色,工程建设由工程公司负责。

2010年,莱茵生物成立全资子公司桂林莱茵投资有限公司。同年,莱茵投资又相继成立了其全资子公司桂林锦汇投资有限公司,作为BT项目建设融资和土地竞拍的平台。而锦汇投资的经营范围与莱茵投资完全一样。

2011年,锦汇投资以2.76亿元竞得145亩的商住用地。

2013年,莱茵投资以5400万元的价格出售了锦汇投资80%股权,买方是地产开发商桂林彰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彰泰实业与桂林君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有合作业务往来,而君御投资的法人代表、执行董事,正是莱茵生物董事长秦本军。

这笔交易,莱茵生物转移了2亿元的债务,有了盘活BT项目的投资款,还得到了2600万元的投资收益,贡献了当年78%的营业利润。

《21世纪网》的报道中曾如此描述这笔眼花缭乱的交易:无形中形成了上市公司出资拿地,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借鸡下蛋、与人合作开发的绝妙一幕。

而且,莱茵生物对这样“左手腾右手”的操作越用越熟。

2017年6月,莱茵生物资产重组,将老厂区的资产装进了早年成立的莱茵康尔,其中包括273亩的商住用地。6个月后,莱茵生物以3.92亿元出售了莱茵康尔99%股权给君和投资。君和投资的实际控制人是蒋小三,他是莱茵生物实际控制人秦本军的兄弟及一致行动人。

当然,莱茵生物还是坚持宣传自己是高科技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是植物提取。

但2016年其植物提取物营收是3.48亿元,2017年为3.09亿元。也就是说,不管莱茵生物在业绩会上给股东怎么说,主营业务还是出现了下滑。

莱茵生物还一直宣传注重研发的投入力度,以支持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截至2017年末,已获授权的国内专利49项,全部为发明专利,19项专利正在申请审查中。但在2017年的财报里,研发费只占营收比例的1.18%。

2009年甲型流感刚爆发时,莱茵生物股价12.6元。11年过去了,截至2020年2月5日收盘,莱茵生物的股价为11.68元。几轮骚操作,并没让它的股价和市值都有明显的抬升,反而有所下降。

打铁还需自身硬。天灾人祸下,捧出“天选之子”的投机者少一点,愿意投身实业认真做事的人多一点,这个世界才有可能会变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