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知道朱棣的野心吗,为什么不杀掉他为朱允炆继位铺路?

无根树花正孤


朱标活着的时候,朱棣估计是没有野心的,即使有,也从未更不敢表露出来,后来朱标病逝,按照传位的原则,应该首选自己的其他儿子而不是皇孙朱允炆,但偏偏就选了朱允炆,我猜当时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威望继承大统,这从后来的靖难之役的过程也可以看得出来,朱棣还要稳住其他诸侯王尤其是宁王,甚至许诺平分君权的不合理条件,朱元璋担心贸然选择会导致王朝的大混乱,最后以正统性选择了朱允炆,以维系各方力量的平衡。

朱棣的造反有很大程度上是不得不反,即使在靖难初期,朱棣也没有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朱棣应该没有表现出造反的野心,甚至以他的城府,在朱标过世后,也不会表现出对皇位的觊觎,一旦被朱元璋察觉,后果会严重,朱元璋虽然对功臣们狠,但对自己的血脉一般还是留有情面的,没有明显的证据,不会下杀手!

建文帝继承了其父温和的性格,但在政治上表现出来就有点优柔寡断了,这和他最终的结局有很大关系!


普渡闲人


朱元璋知道朱棣的野心吗?为什么不杀掉他为朱允炆即位铺路?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



其一,朱标在时朱棣没有表露野心

朱标作为嫡长子,继承皇位理所当然,而且朱标能力也不弱,治国理政都很不错。

所以,朱标在时朱棣并没有表露野心。

直到后来朱标先朱元璋去世,太子之位空缺,朱棣才有了当储君的可能,于是野心渐露。

朱元璋为了防止藩王出乱,还在《皇明祖训》中专门对藩王进行约束,希望祖祖孙孙都能自我约束。

但他却忽略了一点,人的贪欲是无限的,只要有点可能,谁都想当皇帝。



其二,朱元璋的亲亲政策

朱元璋由农民出身,小时候颠沛流离、忍饥挨饿的日子让他记忆犹深,他希望自己的子孙都能衣食无忧。

所以朱元璋众建藩王,并给他们很大的权利和福利待遇,让整个大明王朝豢养朱家子孙。

朱元璋的意念里,大明王朝就是他朱家自己人的王朝,他认为只有外人威胁江山朝廷,对自己的子孙却很是信任,这从朱元璋不顾西汉七王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的教训仍然分封藩王可以看出,朱元璋是自私的,对自己的子孙也是放心的。

所以,即使后来朱棣表露了野心,朱元璋只是对其进行了斥责和约束,而不是狠下决心防患于未然。

朱元璋没想到的是,在他死后仅仅四年,朱棣就推翻了朱允炆。


老朱为了皇孙能顺利登上皇位,大肆诛杀功臣,却没想到最后还是被自己的儿子颠倒了朝廷,简直就是对他的讽刺。


津城沐雨


知子莫若父,对于自己的孩子,作为父亲的朱元璋多多少少还是会了解的,虽然在洪武十三年,二十岁的朱棣就离开父亲就藩北平。但朱棣的青少年时期还是在父亲的身边长大的。

对于这个出色的孩子,朱元璋一方面是高兴,另一方面也有些担忧,朱棣会不会给未来的帝国继承者制造麻烦?杀掉这个儿子会不会解决未来的问题呢?朱元璋是不会这么做的。

一、自信

朱元璋和另一个草根皇帝刘邦很像,他相信血缘的力量,刘邦对于自己的子孙十分慷慨,让自己的帝国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朱元璋同样如此,但历史的教训是历历在目的,为了保障自己的血脉,他非常重视皇子们的教育。

明初,特重师傅。既命宋濂教太子,而诸王傅亦慎其选。——《明史》

朱元璋认为通过德行教育,会让自己的孩子们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信条,而且自己的这些孩子中有不少手握重兵,但和朝廷的兵力比起来还是相差不少,也就是朱元璋除了道德教化,还在制度上限制了藩王的实力,对此他很自信。

二、不舍

很多人认为朱元璋的暴利杀戮源于自己的长子朱标去世,其实除了朱标早逝,自己的二子朱樉、三子朱棡都死在了自己之前,这对当时已经老态龙钟的洪武皇帝来说,是很大的打击。这时朱棣已经是朱元璋名义上最年长的孩子了,重视血缘的老朱是不会对自己的长子动手的。

三、无奈

朱棣很能干,这是朱元璋看在眼里的。更为重要的是,朱元璋将开国元勋杀戮殆尽,剩下的人都是些守成的将领。他既然想定所有声望隆著之开国元勋必须除尽,则不得不以建藩巩固基业,寄希望于诸子同心协力,拱卫帝室;他以为,骨肉之亲将自然达成一种对共同利益的认识,结成紧密集团,而排斥一切试图对此利益加以觊觎的异姓势力或集团。信任朱棣们,朱元璋别无选择。

其实现在事后诸葛来看,大家都在说朱允炆削藩过于着急,其实朱棣的造反成功真的是个偶然事件。整个靖难之役四年,朱棣胜多负少,且士兵皆精锐,但实际上其手中所控制的地区很少,都集中在北平附近,且后勤供给时常困扰着朱棣,如果不是一条南京空虚的情报,朱棣都已经维持不下去了,即使南京城内空虚,但要想攻入城高水深的首都,谈何容易啊,况且背后救兵就在路上,可谁又能想到出了内鬼呢?这真是个小概率事件。

所以说用一个小概率事件来推导朱元璋应该杀了朱棣是不科学的,《明通鉴》说:“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善谋”。出色的皇子并不止朱棣一个,只不过朱棣是那个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人罢了。


黑水布衣


朱棣有被逼反的部分因素存在,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谋嫡”的主观意愿的。洪武9年,17岁的朱棣就已经就藩北平了。

在藩王中,朱棣的能力是相当突出的,最主要的原因实际上也是朱元璋造就的。


因为洪武后期的北伐,大明北境的安危,加强对大明北方军队的影响。这些朱元璋即便是同甘共苦的好兄弟也不放心,这些事情都要交给自己的儿子们来实现。所以为什么要让朱棣娶徐达的女儿,而不是让朱标娶徐达女儿。因为每个儿子身上担负的任务是不一样的。

所以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要求也很高。就藩之前,先上政治课。出去就藩,实际上相当于重新打江山。要谦恭慎行,不能骄躁,饮食穿着要节约,要懂民生艰苦。你们的任务就是去跟掌握军权的大明良将们去学习打仗,建立功勋,逐步替代这些人,成为大明皇室真正的守护神。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朱元璋

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有没有考虑到藩王膨胀呢?实际上是考虑到的。

首先,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断绝了各路藩王“谋嫡”的想法。大明朝是唯一一个明确了皇帝必须嫡长子继承的朝代;

其次,依据古制,藩王虽然因为守边,有一定的兵权。但是论实力,无论如何都无法和中央抗衡的。也就是说按照朱元璋设计的这一套,诸侯发展得可以和中央抗衡,至少夜是几百年后的事情;


再次,藩王之间“搞平衡”,然后不断去敲打,防止某方坐大。而朱标则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和事佬。恶人朱元璋自己去做,把好人留给朱标。但是后来朱标、朱樉、朱棡等人的接连死去,实际上打破了这方面的平衡。使得朱棣凸显了出来。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几个藩王中被打压最厉害的恰恰不是朱棣。

所以应该说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应该时根本没有意识朱棣会和朱允炆之间出现如此结局的。

另外朱元璋一辈子杀过很多人,有与自己为敌的、有自己过命的伙伴、也有无辜的人,但是唯独没有杀过姓朱的。


唯一与朱元璋有间接关系的是朱元璋侄子朱文正。

朱元璋也是用鞭子一顿抽,然后圈禁起来,最终郁郁而终。这让朱元璋也非常愧疚,最终作为补偿,在洪武3年(1370年)朱元璋将朱文正8岁的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就藩桂林。也是朱元璋侄孙辈唯一的藩王。

鲁荒王朱檀干的那些荒诞事,令人发指。竟然捕小孩炼仙丹。朱元璋也不过只是杀了他的老婆汤氏,而对朱檀用了髡刑而已,并没有杀他。颇有点“本来朱檀是该死的,但是因为是朱元璋的儿子,所以以发代首”的意思。


明朝的皇帝当中,明确有证据杀过姓朱的,只有朱瞻基杀了朱高煦,还有就是崇祯自杀。没有证据朱棣杀了建文。


炒米视角


主要是燕王朱棣是个伪装的高手,朱元璋在世时,他特别的低调,很少与其他王子联系。

明太祖60岁的时候,太子朱标死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各地的藩王大都是朱允炆的皇叔,眼看皇位继承权落到侄儿手里,心里不服气。


朱允炆有个伴读的老师叫黄子澄,看到他整天苦眉愁脸的,心事重重。便问原因,朱允炆说:*现在几个叔叔手里都有兵权,将来如何管理*?

黄子澄便讲了一个西汉平定七国之乱的故事,来安慰他。朱允炆是心里敞亮点了。

1398年,明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就是明惠帝,历史上也称建文帝(建文是年号)。当时京城里大街小巷谣传,说藩王们串通一起,要造反。朱允炆听到民间的探子的汇报,是非常的害怕,就找来黄子澄商量办法。

黄子澄把朱允炆的另一个宠信的大臣齐泰找来商量。齐泰认为各个藩王之中,燕王是最有实力的,是兵多将广,首先把燕王的权力削掉。黄子澄不同意这个意见,他认为燕王早有准备,先拿他开刀,容易发生兵变。于是建文帝决定先从其它几个藩王下手。

燕王早就做准备了,暗中招兵买马,好随时起兵。为了疑惑建文帝,他又开始演戏了,整天胡说八道,疯疯癫癫的。黄子澄等建文帝身边的人都不相信,他们就派人到北平把燕王的家属都抓起来,又暗中派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去抓燕王,还诱惑燕王府的一部分官员做内应。但是张信是燕王的人,把这个消息通知了燕王。

燕王是聪明过人,知道建文帝是法定的皇帝,公开反叛,名声不好。就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反叛。历史上称*靖难之变*(靖难就是平定内乱的意思)。

这场内乱,打了近4年时间。到了1402年,燕王的军队在淮北遇到朝廷派出南军的低挡,战斗非常的激烈。有些将领建议燕王撤兵,燕王坚持必须打到最后。后来,燕王派出小股的精兵把南军运粮的通道给截断了,南军一下就大乱了。燕王乘胜追击,一直打到应天城下。

过了几天,守卫京城的大将李景隆打开城门投降。燕王领军进城,只见皇宫火光冲天。燕王派兵把大火扑灭时,已经烧死不少人。他询问建文帝的下落,有人报告说。建立帝下令放火烧宫,建立帝和皇后都跳进大火里自焚了。

随后,燕王朱棣即位,这就是明成祖。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隐者康司马


明太祖朱元璋对最高权力的掌控能力在历代皇帝中绝对是首屈一指,他是中国历史上杀害功臣最多的开国皇帝,也是唯一敢完全废除丞相职务与宰相制度的皇帝,朱元璋具备一眼看透人心的能力。而且朱元璋心狠手辣下手果断,总是能把隐患扼杀在萌芽之中。

所谓知子莫若父,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四儿子朱棣的野心,朱棣的性格能力最像朱元璋,可以说是朱元璋最优秀的儿子,朱元璋再心狠手辣,他怎么可能自毁长城,舍得杀死自己最优秀的亲生儿子朱棣?

明朝开国皇太子朱标的英年早逝,对朱元璋来说,选择皇位接班人就成了一道难题,如果要选“长君”,那么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棡都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生的嫡子,怎么说也轮不到老四燕王朱棣,按照这种立长的继承制度来看,如果朱元璋强行立性格能力最像自己的老四朱棣为储君,那么将来朱棣面临的同样可能是一场皇位的争夺战,也许西汉的“七国乱”、西晋的“八王之乱”会在明朝重演,得不偿失,因此朱元璋干脆跳过儿子辈,直接选择嫡长子朱标的儿子即孙子辈为自己皇位的接班人。



而且朱标死的时候,朱元璋已经65岁了。朱元璋为了能让皇太子朱标顺利继位,整整培养了朱标25年,为他扶植了一个庞大的太子党。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利益集团。

如果因为皇太子朱标死了,朱元璋就要彻底推翻掉先前他为朱标扶植的太子党,重新再构建一个新的太子党,这个工作量,明显不是已经65岁高龄,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的朱元璋能承受得起的。 所以,朱元璋只能在朱标的儿子中选择,让自己的嫡孙接朱标的班,继承皇太子朱标原有的太子党。这是比较稳定的方案。

不过皇太子朱标有几个儿子,并不是只有朱允炆一个儿子。朱元璋在四个太孙当中选择了朱允炆,也有他的考虑。

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按明朝“居嫡长者必正储位”的规定,本来可以作为皇太孙的他于1382年五月初一死去,只活了八岁,比朱标还早死了十年。

朱标去世的时候,老四朱允熞只有7岁,老五朱允熙只有1岁,年纪太小,因此朱元璋只能在15岁的老二朱允炆与14岁的老三朱允熥之间选择皇太孙。

本来老三朱允熥是朱标正妻太子妃常妃生的嫡次子,但朱允熥的运气不太好,他刚刚出生母亲常妃就去世了,年仅23岁,应该是难产而死。

老三朱允熥的生母常妃死后,老二朱允炆的生母吕氏成为继太子妃,因此朱允炆也变成了嫡子,与朱允熥平起平坐。

老二朱允炆更会做人,因此祖父朱元璋更喜欢朱允炆。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朱允炆14岁时,父亲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这样持续了两年,朱元璋朱标父子因此都喜欢孝顺懂事的朱允炆。

正因为朱允炆因为孝顺父亲朱标得到祖父朱元璋的欢心,公元1392年,在朱标病死以后,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心疼地安慰他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当然朱元璋立朱允炆也不仅是因为他聪明孝顺,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老三朱允熥的生母常妃是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长女,另一位明朝开国名将蓝玉是常妃的亲舅舅。

朱元璋担心传位给朱允熥,将来候常、蓝两个开国名将兼外戚集团会尾大不掉,重蹈历代的外戚权臣干政甚至王莽曹丕杨坚等外戚篡位的覆辙,威胁明朝的天下。

另外,朱允熥的外祖母即开国名将蓝玉的姐姐蓝夫人据说因为妒悍,她砍下朱元璋送给常遇春的美女双手而被朱元璋杀害,开国名将常遇春也因妻子被朱元璋残杀而郁郁而终。朱元璋因此与蓝玉、常家、朱允熥都结下了冤仇。

因此,朱元璋就没有选择根正苗红的原嫡孙朱允熥作为皇太孙。

相比于老三朱允熥老二朱允炆不存在这个问题。朱允炆的生母吕妃并不是明朝开国名将的家族出身,不太可能威胁明朝的统治。 于是,朱允炆就被朱元璋选中,变成了大明的继承人。

朱允炆被册立为皇太孙以后,朱元璋制造了“蓝玉大案”,杀害了蓝玉和常升(常遇春儿子),继而又杀掉了很多与蓝玉关系密切的明朝开国功臣。

蓝玉等开国名将都属于明朝开国皇太子朱标的太子党。但由于蓝玉等太子党又都跟朱允熥的外戚,为了给了皇太孙朱允炆铲除障碍,朱元璋只能狠心把这些开国名将全杀了。

朱元璋大兴冤狱,给蓝玉等开国名将编造了“谋反”的罪名。但众所周知,蓝玉等开国名将死的非常冤,他们只是因为妨碍了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才被朱元璋罗织罪名杀害。

正因为朱元璋为了让皇太孙朱允炆顺利继位,大肆屠杀蓝玉为首的太子党及开国名将,客观上让老四燕王朱棣渔翁得利,为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清除了很多障碍。 至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篡夺朱允炆的皇位,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应该是有所预料的。

但肥水不流外人田,朱元璋明知道朱棣有可能会篡夺孙子朱允炆的皇位,他也不可能对亲生儿子朱棣痛下杀手。

无论朱元璋多么喜欢孙子朱允炆,但从血缘关系上来说,还是亲生儿子朱棣比孙子朱允炆更近,因此朱元璋即使预料到朱棣有可能篡夺朱允炆的皇位,也不可能打压甚至杀害自己的亲生儿子朱棣。

在朱元璋看来,无论是孙子朱允炆的皇位长治久安,还是儿子朱棣篡夺朱允炆的皇位另起炉灶,都是他朱元璋的后代做皇帝,都是他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作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都稳赚不赔。

何况朱元璋把朱棣等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王,就是为了防御外敌稳定地方,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大明王朝长治久安,而不是为了巩固孙子朱允炆的皇位。

综上所述,明太祖朱元璋并不特别在意有没有靖难之役的发生,无论有没有靖难之役,都是朱元璋的后代在做江山,都是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至于孙子朱允炆能不能守住皇位,儿子朱棣会不会篡夺皇位,朱元璋并不是特别介意。

朱元璋大肆屠杀开国功臣,只是为了确保大明江山不会落到蓝玉等外姓人的手中,至于孙子朱允炆儿子朱棣,对朱元璋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他都不会刻意打压,最终导致靖难之役的发生,因此可以说朱元璋是靖难之役的始作俑者。


事实证明,朱元璋没有杀害最像自己的亲生儿子朱棣为孙子朱允炆继位铺路是正确的,朱棣治国安邦的才能远远强于朱允炆,朱棣虽然发动了靖难之役,但并没有使明朝的国力受到削弱,反而开创了文治武功“远迈汉唐”的永乐盛世,使明朝的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这是建文帝朱允炆不可能达到的高度。


厚德载物49847


朱棣以前并没有当皇帝的想法,至少在朱标死之前朱棣都没有想过,因为想了也是白想。朱标生下来就被立为太子,从小接受特殊的教育,而且朱标也很争气,各方面表现优秀,是一个合适的皇位继承人。

朱棣即便在打仗方面得到朱元璋的认可,但是他非嫡非长,史书记载他是马皇后所生,但事实应该是他继位以后篡改了史书,以求名正言顺。而且就综合素质而言,他也比不了朱标,这一点自知之明他还是有的。

即便朱标死了以后,朱元璋传位給太孙朱允炆,也是合乎礼法,朱棣可能也就失落一下,并不会表现出有任何委屈和不甘,至少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他不敢轻举妄动。

朱元璋死后,毫不意外的将皇位传给朱允炆,这时候朱棣有反意,但不坚决。反倒是朱允炆的削藩举措刺激到了朱棣,因为朱允炆对几个叔叔也是痛下杀手,将朱棣同母弟弟周王废为庶人,赶到云南蛮夷之地生活。其他几位王爷齐王、湘王、代王、珉王都遭受同等待遇,其中湘王被逼自焚而死。

应该说朱允炆比较绝情,那么以朱棣的性格不可能坐以待毙,他不想落得其他王爷一样的下场,所以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

也可以说建文帝自己引火上身,然后用人不当,经验不足,最后导致失败。

回到问题中来,朱棣有反叛的野心,但是朱元璋不一定看到,即使看到了,他也未必能下得去手杀朱棣。皇帝的儿子哪一个不想继位,实乃人之常情,朱元璋再狠毒,他可以杀功臣,但绝不会对亲儿子下手。





小睿史话


朱棣并非一开始就有当皇帝的想法,至少在皇太子朱标死之前,朱棣都没有想过,因为不管是明朝的制度,还是当时的政治氛围都不允许。

他最终能登上皇位,可以说是很多的偶然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同时他也没有对朱允炆的上位有任何的阻碍,所以在朱元璋在位时,没有理由对朱棣出手。

一、朱允炆的上位

朱元璋为了能让太子朱标顺利继位,整整培养了他25年,并为他扶植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太子党,为他保驾护航。

然而朱标的英年早逝,将一切计划打乱。同时朱标死的时候,朱元璋已经65岁了。

如果此时朱元璋重新选定太子,那么他势必需要彻底推翻,以朱标为中心的太子党,然后构建一个新的太子党。

对于已经65岁高龄的朱元璋,这个工作量以及此时求稳的他来说,是不能承受得起的。 此时朱元璋最稳妥的方案,就是从朱标的儿子中选择,继承原皇太子朱标的太子党。

此时朱标有几个儿子。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只活了八岁,于1382年五月初一死去,比朱标还早死了十年。

朱标去世的时候,老四朱允熞只有7岁,老五朱允熙只有1岁,年纪太小,因此朱元璋可以选择的,只有15岁的老二朱允炆与14岁的老三朱允熥。

本来老三朱允熥是朱标正妻太子妃常妃生的嫡次子,但他刚刚出生母亲常妃就去世了,后老二朱允炆的生母吕氏成为继太子妃。因此朱允炆也变成了嫡子,与朱允熥平起平坐。

但是老三朱允熥的生母常妃的父亲是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亲舅舅是另一位开国名将蓝玉。同时朱允熥的外祖母,就是蓝玉的姐姐,因砍下朱元璋送给常遇春的美女双手而被朱元璋杀害,后常遇春郁郁而终。朱元璋因此与蓝玉、常家、朱允熥都结下了冤仇。

所以公元1392年,在朱标病死以后,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

二、朱棣的野心

在朱标死之前,朱棣应该是没有野心的。因为在朱标时期,当时的太子位置太牢固,朱棣没有一点希望夺位,大明朝是唯一一个明确了皇帝必须嫡长子继承的朝代,而且还有庞大的太子党为朱标保驾护航。

在朱标死后,朱棣毫无准备,在庞大的太子党面前,他不可能突然有了野心。

而后朱元璋为了朱允炆江山的稳定,大肆残杀功臣。为江山的稳定,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同时告诫朱允炆千万不要削藩。

如果朱允炆不着急削藩朱棣不会谋反。然而朱允炆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削藩!朱允炆不讲叔侄之情,激进削藩,某种程度上朱棣被逼谋反了。

三、明成祖朱棣

朱棣本空有大志,有雄才大略,奈何自己不是嫡长子,空有一身才华无法施展。如果没有大的转机,他不可能执掌江山。

然而,事有例外。他大哥朱标竟然英年早逝,随后皇位落到了自己的侄儿手里。谁成想,这位侄子朱允炆,居然不讲叔侄之情,激进削藩。

终于燕王朱棣被逼造反,以“清君侧”之名,发动了政变,史称“靖难之役”,最终战胜了朱允炆,成功登上皇位。

事实证明,朱棣治国安邦的才能远远强于朱允炆,他虽然发动了靖难之役,但并没有使明朝的国力受到削弱,反而开创了永乐盛世,使明朝的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


楼顶的猫


大家伙,我是夏目爱看书,很高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朱元璋应该是不知道朱棣的野心的,同时作为朱元璋第二喜欢的儿子,朱元璋也不可能杀掉他为朱允炆铺路,朱元璋的身后事虽然是仓促之间安排的,但是还是给建文帝留下能臣武将的。

朱元璋并不知道朱棣的野心

第一阶段,太子朱标在世的时候


兴宗孝康皇朱标,太祖长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陈迪家。太祖为吴王,立为王世子,从宋濂授经。吴元年,年十三矣,命省临濠墓。


朱元璋的家教是传统的家庭教育,其中关于继承权是采用最传统的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所以说在朱元璋称王的时候,朱标就是世子,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朱标就是太子,而且朱标本人也相当的精明能干,朝中的事务都可以应付自如,同时朱标从小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所以在军队中也有一定的威信。

如果说以上能说明朱标是一个好太子的话,那么朱标多次在朱元璋面前保护自己的弟弟,也因此成为众多皇子的好哥哥。所以说在当时朱标还活着的时候可以说朱棣完全没有当皇帝的想法,毕竟朱棣也是按照传统教育出来的孩子,这么好的大哥拥护还来不及呢!

第二阶段,朱标已死

如果说朱标没有死的时候,朱棣一点当皇帝的想法都没有的话,朱标死后作为朱元璋最有本事的儿子,朱棣开始有想要当皇帝的幻想。但还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的话,朱棣排行老四,前面还有两个哥哥,所以说自己也没什么机会。就在此时朱元璋也开始纠结了,到底是立贤还是立长呢?最后朱元璋因为心存对太子的内疚之情,传位给他的长子朱允炆。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朱棣不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儿子,这也就直接将朱棣派出在皇位继承人的序列中。同时朱允炆作为太子的长子,在太子朱标生病的时候日夜照顾父亲,由于对朱标的喜爱,朱元璋直接将原来的感情延续到朱允炆的身上。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朱允炆比较仁义,如果说开疆拓土的时候需要一个勇猛的皇帝,需要严刑峻法,纳闷守城的皇帝最重要的就是胸怀天下,所以在朱元璋看来朱允炆很合适。

以上是朱允炆的优势,同时也是朱棣的劣势。朱棣本人虽然跟随徐达将军南征北战累积了很多军功,也的到来朱元璋的认可,但还是朱棣本人还是知道父亲的厉害,所以说朱元璋认定的皇帝他也会极力的去拥护,毕竟朱元璋对于朱氏的子孙可是能很强大的威慑能力的,所以在这一阶段朱棣可能会产生当皇帝的想法,但是还是迫于朱元璋的威严放弃了。

虎毒不食子,不可能莫名其妙的上儿子

题主说道为什么不杀儿子给孙子扫除障碍,首先朱元璋虽然对外姓的开国将领是相当的冷酷,但是对于自己的孩子朱元璋还是相当的信任的。从分封诸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朱元璋一口气将自己二十多个儿子全部封为藩王,所以由此看来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孩子还是相当疼爱的。同时燕王朱棣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轨的行为,无缘无故只是因为这个孩子比较像自己,或者说能打仗,有军功,真的是不太有这种可能性的,所以说朱元璋也不能因为想要帮助孙子稳定皇位而杀掉自己的儿子。

朱棣还是当时比较受到朱元璋喜爱的儿子,虽然说诸侯没有让朱棣继承大统,但是对于这样以为骁勇善战的儿子还是相当喜爱的。而且朱元璋对于朱棣还是委以重任的,将朱棣封为燕王,王府位于现在的北京城,直接工位南京政权,北拒蒙元。所以说在朱元璋看来这个儿子绝对是可以委以重任的,北京的位置相较于南京的位置更容易抗击蒙元。朱元璋也告诫朱允炆不要削藩,要善待自己的叔叔们,共同进攻蒙古人。所以充保护朱允炆的角度来讲,朱元璋更加不可能杀掉燕王朱棣。

官逼民反,靖难之役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一改往日的仁义,在一年之内将自己的无为叔叔或贬为庶人,或降罪发配没收领土。导致所有的藩王人心惶惶,其中作为但是用兵几万能征善战的朱棣,朱允炆更是派去大量的间谍予以监督,朱棣最后被逼的装疯卖傻,生活在猪圈里面,最后不得已造反,毕竟先在已经到不反抗就要被杀掉的情形了。于是朱棣从北京起兵,率兵直接南下,在一路上受到多位藩王的帮助直接杀向南京城,最后南京城城破,朱棣顺利登上皇位,可以说朱棣本来并不太可能会造反的,毕竟在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所以说朱棣在恒大程度上是被逼的。

朱棣登上皇位之后五次出兵攻打蒙古,稳定了边疆,同时还派郑和下西洋,散播欢笑散播爱。可以说是将明朝的威望带到了顶峰,大力发展经济,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也为明朝之后的仁宣之治创造了一个较为和平的外部环境,功在千秋。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些许帮助,谢谢!


夏目爱看书


趣谈答案:知子莫若父,朱元璋肯定是知道朱棣的野心的,只不过他实在是舍不得杀掉朱棣。

朱元璋的严于律人宽于律己

在讲这件事情之前,我们首先要讲一讲那个悲惨的月份。

大家都知道明帝国的第一任皇帝朱元璋是个乞丐,那么他在当乞丐之前是有着一个相当完美的家庭的,只不过这个家庭在某一年某1月,因为突然遭到灾荒,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兄弟姐妹全都死绝了,只剩下自己和哥哥两个人。

就这么一个家庭独苗,就导致朱元璋心里面或多或少有那么一点点的畸形,而绝大多数的所谓的畸形,更多的是倾向于朱元璋疼爱自己的子嗣,为了自己的子嗣可以做很多很多无法想象的事情。

比如朱元璋就曾经发布过命令,自己的儿子,自己儿子的儿子,自己儿子的儿子的儿子,但凡是和朱家有一点点血缘关系的人,他们都不需要去劳作,每天每月每年去领朝廷的俸禄就可以了。

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之下,就导致朱元璋的孩子们越来越多,就跟滚雪球一样,到了崇祯年间,估计已经有百万人口了。

从这个状态就能够看得出来,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孩子是极为宽容的,宽容到为他们想到了未来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以后的事情。

朱元璋的宠溺之心

其实在明史当中,我们就已经能够见到朱棣对朱允炆能够当上皇帝表现出来的种种不平衡。

比如在明朝历史当中,朱棣曾经走到朱允炆的身后,毫无征兆的拍了拍他的后脑勺,说道,没有想到你这个小兔崽子也有今天。

而朱棣说这句话的时候,朱允炆刚刚被册封成为了皇太子,也就是说朱棣正在用这样的一种语气和未来的皇帝说话。

这件事情史官都知道,朱元璋自然也会知道,但是朱元璋知道归知道,实在是没有办法,谁让朱棣也是自己的儿子呢,手心手背都是肉,舍不得。

但历史终究会给朱元璋上一课的,手心手背都是肉,舍不得也不想但是终究是需要做出一个抉择来,尤其是当朱允炆拿起屠刀站在了朱棣的面前,朱棣不踹他一脚,都对不起自己刚买的皮鞋。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