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算對父母親好?

文化藝術品經紀人


孝敬父母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是一個人最起碼的德行。“百善孝為先”,人若不孝,那就是連最起碼的德行都沒有。



怎樣才算孝敬父母呢?本人認為:

其一、就是在倫理道德上的孝敬,也就是物質上生活上的孝敬。“你養我小、我養你老”,在父母年老不便活動時端飯、洗腳等照顧好父母的生活起居、執行父母每句話的意願。這是一種起碼的孝敬,也是一種小孝。


其二、在孝敬父母“小孝”的基礎上,解決好自己的一系列問題,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也就是說既能順從父母的心意,又能繼承父母的意志並去發揚光大。這也是孝敬父母之中孝。
其三、讓自己事業有成,讓父母為自己而自豪、驕傲。子女越優秀,父母越驕傲。子女越有本事,父母就越有成就感,也就越容易得到別人的尊重。“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不對的地方要善言勸導,努力去效仿聖賢學問,了明人生意義。因此,我們要努力讓自己成為父母的驕傲。做到這些才算是真正的孝敬父母,這也是孝敬父母之大孝。


劉哥文化驛站


😭看到我的消息通知裡有這個邀請回答時,眼淚再也止不住了。此時此刻,非常想念我的媽媽。

我爸去世的時候我還小,沒有什麼印象。可是直到有一天失去了媽媽我感覺天塌了。從我記事起,記得媽媽從沒有打過我們兄妹,沒有罵過任何人。媽媽從事了一輩子的教育工作。

真的好像天塌了。 那年我媽病了,為了照顧媽媽方便,我把媽媽接到了廠裡住,那時候辦廠買下來的17畝地,有房子裝修的也好,有地還可以種菜,我還養了7只大狗,有盡20多隻貓咪,那時的俺媽可開心了。我也很高興!那些日子每天還能和俺媽睡在一起,晚上媽媽給我講我們兄妹小時候的故事。有時候我問俺媽,我們兄妹幾個誰最孝順?媽媽總是說清最孝順。我現在知道了,我最不孝順。

在廠裡,有一天媽媽穿著我肥大的紅棉褲棉襖,坐在廠院裡曬太陽,工人跑來和我說姥姥不舒服,我出來看時媽媽說頭暈,和同事一起把媽媽扶進車裡,我立馬開車趕往市裡醫院,路上我一個勁的和媽媽說話,怕她暈過去。我打著雙閃,按著喇叭,一路狂奔,我不斷的說,媽你別嚇唬我,媽怕我害怕,輕聲的唱起了好人一生平安……我流了一路的淚。我不時的從反光鏡中看媽媽,媽閉著雙眼,眼角流著淚在唱著。那時候的我不知道怎麼狂奔到了醫院,一路感謝好多司機為我讓路,那次媽媽得救了。俺媽願意住在郊區的廠裡,我也給媽媽拍了許多照片,和視頻。兄弟姐妹也都來廠裡看望她,那時候的媽媽非常高興。 不幸的是,事隔一個月,媽媽撐不下去了,病很重住進了醫院。那次媽媽沒有逃過死亡,她老人家走了……那天下午媽媽走的,天已經黑了,兄弟姐妹們把媽媽送到了殯儀館裡的冰櫃裡,我死活不走,撕裂著嗓子,反覆哭喊我沒有媽了,不能把俺媽一個人放這裡……

自從我媽走後,我一直自責到現在,直到寫這篇問答,寫寫哭哭,今天寫了留個紀念,同時發洩自己的不孝!

現在回答問題怎樣才算孝敬父母?以前我總認為自己忙,沒有時間陪媽媽,只有抽空帶媽媽去全市最好的飯店吃飯,全市的最好飯店都去過了。出國考察、國內出差都會給她買衣服鞋子,看好什麼買什麼送給我媽媽。那時候我認為這就是孝順,可是我大錯特錯了!雖然媽媽每次都非常開心。

自從媽媽走了以後,我就感覺自己是個罪人,只有媽媽病重了我才整日的陪在媽媽的身邊,對自己的自責,總也走不出來。

我很敬佩自己的三姐,不管是媽媽什麼時候身體不舒服,在家裡、醫院裡她總會在俺媽的身邊。我忙的時候,都是三姐在伺候,給我媽擦身體,餵飯,洗髒衣服,媽媽大便不出來,姐姐會給她用手扣出來,出院後姐姐每天會陪媽媽在家裡,妹妹也是和個小孩子一樣,圍著俺媽,逗我媽開心,弟弟在醫院裡患者太多,沒睡覺的地方,他都會鋪墊被子睡在地下,每晚上值班伺候我媽。這些我都知道。可是我忙,不在媽媽的身邊。現在我是非常非常的難過,我是最不孝順的孩子,自責!自責!從沒有原諒過自己!

現在我感覺孝順是:只要能天天看見父母,不惹他們生氣,父母身體沒病沒災,能在一起吃飯,住在一起是最幸福的!父母不希望我們買的多少好衣服,好鞋子。他們也老了,就希望孩子能常回家看看,和老人聊聊天,說說話,老了不能動了,給他們捶捶背,給他們洗洗澡搓搓背的就很滿足了。可是我都沒有做到,只想自己多給媽媽花錢,買好吃好穿的。

現在我很後悔。剛失去媽媽的時候,一個人去俺媽的墓地前,坐在那裡哭的很累,哭夠了再磕頭,有啥用啊! 我不想說了,已經哭成淚人了,後悔也沒有用了。

只想對悟空問答裡的朋友說說,人活著不容易,你們現在有爸爸媽媽的,都好好的孝順著,常回家看看!常陪陪老人,有機會工作放一放,多在爸爸媽媽眼前坐坐,陪他們聊聊天。這樣不會和我一樣的後悔。記住啊,常回家看看!陪伴是最好的孝心!像我現在什麼也不缺,我哥哥弟弟姐姐妹妹都有!就缺少了爸爸媽媽😭

傷心哭了一下午,我要和爸爸媽媽說句話:😭,媽您和我爸在天堂還好嗎?總有一日,您的女兒會去陪您的!媽……😭爸……😭


yy清947


給妹妹買了點營養品,今早準備帶到公司快遞出去。

媽媽看見了,說:“你那麼忙,我幫你去快遞吧。”

“這個忙以後你幫不了,因為快遞公司要求必須在公眾號裡面填寫郵寄信息。”我順嘴說。

“這樣啊……”然後,媽媽半天沒有再說話。

我回頭看了眼媽媽,剛才還笑眯眯的她,臉上的表情有些有些僵硬,寫滿了失落。

我瞬間就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我用一些她聽不懂的詞語拒絕她,在她聽起來就是自己真沒用,連這點忙都幫不上孩子。

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逐漸年老的父母,開始面對一個扎心的事實:他們越來越沒用了。

我們工作上的事情,他們聽不懂,自然也給不了建議;

媽媽做的菜,被我們嫌棄熱量太高、太油膩……

甚至,他們還常常幫倒忙,給孩子添亂。

前幾天深圳降溫,我有一件大衣找不到了,翻箱倒櫃了好幾天都沒有結果。

無意中問起媽媽,她說幫我收起來了。

“大衣不能那麼放的,直接掛衣櫃就可以了。”當我看見大衣被疊的整整齊齊,壓在很多衣服下面時,我氣壞了。

本來前段時間乾洗過了,準備天變冷了直接穿,媽媽居然給我疊起來了,大衣變得皺巴巴的。

“和你說過,我的衣服你不用幫忙收拾……”一氣之下,我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吧啦吧啦抱怨了一大堆。

起初媽媽還和我解釋,但隨著我不停的抱怨,她解釋的聲音越來越少,直到最後不說話了。

當我以勝利者的心態看她時,我注意到媽媽手足無措的樣子,像極了小時候做錯事情的我,有些懊悔,更多的是惶恐,我的心緊了一下。

有人說,孩子長大的過程,其實是父母“作用”逐步減弱的過程,從嗷嗷待哺的嬰兒,到逐漸成長到能自我照顧,再到後來的經濟能力獨立,我們強大了,父母的作用也衰退了。

以前我們常說,父母是一把傘,為我們遮擋風雨,事實上,成年以後,我們早已在心中與父母調換了位置,我們化身傘,想要為父母遮風擋雨。

但我們卻忽略了,無論我們長多大,即使皺紋爬滿額頭,在父母的眼中,我們永遠是他們的孩子,他們永遠擔心我們吃不好、被壞人騙……

他們時刻準備著,為了保護我們挺身而出。

但我們是怎麼做的呢?

打斷他們的勸告、忽視他們的建議、違揹他們的意願,甚至拒絕他們的關心,有意無意的告訴他們,你們已經沒用了,我不需要你們了。

聽起來是不是很殘忍?

但你和我,幾乎每天都在做。

02

想想平日裡,但凡我們有事情需要爸媽幫忙,無論大小,他們都會很積極,也會格外的負責,很少有推辭,這是為什麼呢?

還有,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那些帶孫子的老人,很享受照顧孫子,陪孫子玩,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一切都是因為老人覺得自己還能發揮作用,沒有成為孩子的負擔和累贅,心裡就會很開心。

之前在網絡上看過一個故事,說一個公司的老總,經常用輪椅推著腿腳不便的母親去菜市場買菜,還讓老太太替他講價,買好菜之後,聽著老太太的嘮叨回家。

而他的資產,其實可以把整個菜市場買下。

可為什麼還要為老太太砍下那一兩塊錢而高興呢?

因為他想讓腿殘在家的媽媽覺得自己“有用”,兒子還需要她。

這個故事也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鄰居李叔叔,他和當時已經70多歲的母親生活在一起。

他有個我很討厭的習慣,就是每年冬天,他中午都要趕回家,讓他媽媽給他煮餃子吃。

更鬱悶的是,他還經常帶單位的同事一起來家裡吃餃子。

新疆的冬天溫度都是零下,包好了餃子,直接放在院子裡就會冷凍,吃的時候拿進去直接煮,大自然就是我們的天然冰箱。

所以每年一入動,李叔叔的母親就開始包餃子,幾乎天天都能看見她把餃子送到院子裡的身影。

“太不孝順了,奶奶那麼大年紀了還要給他做飯。”每次看見李叔叔,我都偷偷向媽媽吐槽。

因為這個原因,我和妹妹們都不愛搭理李叔叔。

有天,碰巧聽見李叔叔和他同事的一段對話。

同事說,你老媽年紀這麼大了,你就別折騰他了,你在單位食堂吃點不就行了?

“她好強,這幾年身體不行了,唯一可以幫我的就是包餃子了。”李叔叔點了一根菸,眼睛望向了遠處。

當時我自然是聽不懂李叔叔話裡的含義的,但直覺告訴我,李叔叔並不像我理解的那樣不孝順。

後來,老人家癱瘓了,記憶中李叔叔還會將擀好的餃子皮和餡端到媽媽面前,讓她給他包餃子。

今天回憶起來,其實李叔叔才是真的孝順。

正所謂百孝不如一順,百順不如一用,讓父母永遠感到自己有用,還能給孩子幫忙,而不是一個讓人操心的累贅,這才是讓他們晚年快樂的支柱。

03

老年心理學認為,老年人最大的心理變化是時常會有孤獨感和隔離感,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感,進而產生深深的失落。

在醫學上,針對老人有專業的心理護理,但專家依然認為,家庭的和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礎。

當人逐漸年長,會感到恐慌,如果子女給父母安排一點事情做,會緩解身體的衰老帶給他們的恐懼。

記得有個電視劇裡有這樣的情節,兒子大學畢業在城裡買了房,娶了媳婦,媳婦生了孩子,老人坐火車給兒子媳婦送來了一大筐土雞蛋,說可以幫媳婦補身體。

做兒子的,一方面抱怨老人何必這麼辛苦,土雞蛋城裡也能買到,一面強調媳婦只吃某某牌子的土雞蛋,硬是讓老人把雞蛋帶回去,說是讓他們自己補補身體,老人失落而歸。

其實,那一刻,兒子拒絕的不僅僅是一筐土雞蛋,而是斷絕了老人想為兒子做點什麼的權力,讓老人傷心失望的是,他不再被兒子需要。

有家在農村的父母,大老遠給城裡的孩子送幾十斤臘腸,亦或者是親手做的煎餅,可大多數兒女都勸誡父母不要再折騰自己,說這些東西超市、菜場都可買得到的。

想想子女也應該如此,父母辛苦了大半輩子,將我們養大,總得過些清閒的日子,不應該再為已長大的我們操心。

而且,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思想也是長大了,就不應該再依賴父母,不應該給老人添麻煩,尤其是不想讓他們再幫我們做一些事情,害怕他們受苦受累。

於是,我們將父母“趕”出廚房,自己做飯給他們吃,但這樣做的結果是,他們覺得自己或許沒有用了。

據官方調查,老年人都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夠再為社會多做一些工作,而大部分老人,能做的就是帶孫子、幫子女分擔家務等,這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有所幫助。

畢竟我們也為人父母,由己推人,在沒有老到完全不能動之前,每個人都希望再為孩子盡一份薄力,而不是成為一個混吃等死的老人。

我媽常說:“現在我還能幫你做飯、帶孩子,等老了,最怕自己沒啥用,成為你的負擔了。”

這話聽起來多少有些心酸,卻是一個扎心的事實。

很多老人家之所以不願意和兒女住在一起,就是覺得自己幫不忙,始終是客人,感覺不自在。

所以,從今天起,嘗試著給爸媽一些機會,哪怕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哪怕他們會添亂。

因為真正的孝順,就是讓爸媽覺得他們依然被我們需要,依然有用,他們對你對你的家,很重要。

04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想,為什麼我們給了爸媽好的生活,似乎他們並不開心呢?

尤其是我們問他們還需要什麼,他們的回答永遠都是:什麼不缺,而且語氣裡,還有一絲客氣。

為什麼我們越是想讓父母幸福,越是給予好的物質基礎,他們距離我們越來遠呢?

其實,我們的做法不是真的孝順,只是讓他們本就無事可幹的晚年變得更寂寞。

據調查,從1990年開始,中國農村老年人自殺率已從20年前的千分之一上升到現在的千分之五,比成年人更為嚴峻,其中孤獨是老年人自殺的首要原因,其次才是疾病和貧困。

而老人的孤獨,主要是由於孩子不再需要他們而造成的。

由此看來,給老人提供好的物質條件並不能確保他們晚年的幸福,唯有讓老人覺得自己還有用,內心真正的愉悅才是讓他們健康長壽的秘訣。

那麼,身為兒女,怎麼做才能讓父母覺得自己還有用呢?

首先,接受父母對我們的照顧和幫助

每年春節回家,父母最開心的就是做一大桌子菜,然後看著我們吃完,那一刻,父母會覺得孩子還在身邊,沒有離開,也會為自己還能給孩子做他愛吃的飯而驕傲。

朋友小劉說,每次回家,他都要裝的像小時一樣大口吃飯,哪怕早就沒了從前的胃口,因為他知道那是母親唯一可以在兒子面前自豪的東西。

小劉有次無意中說老家的紅薯好吃,結果,他時不時就會收到父母託人帶來的幾麻袋紅薯。

而為他做這一切,小劉的父母非但不覺得麻煩,還很享受。

所以,接受父母對我們的幫助和照顧,適當的也向父母尋求幫助是對父母最好的孝順。

其次,教會父母使用流行的科技產品

現在的社會發展很快,幾乎每天都有新鮮事物出現,尤其是科技類的產品。

而如果能及時教會父母使用流行的科技產品,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緊跟著時代的潮流,並沒有被這瞬息萬變的時代淘汰。

很多人都擔心父母學不會,其實大多數父母,雖然年紀大了卻並不算老,他們有基本的學習能力,也有不脫節於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渴望,所以,我們不要低估父母的學習能力。

以我父母為例,他們之前用傳統的老人手機,只會接電話,後來我們給他們買了智能手機,起初我還擔心父母學不會,結果,我們演示了幾遍,他們就學會了。我們建立了家庭微信群,大家有照片就會發到群裡,父母也能在第一時間看見。

其實,有時候我們只需要多一點點的耐心,就能很大程度上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孝心。

最後,讓父母有尊嚴的老去

尊嚴這個詞我們經常提,但我們都是在努力維護自己的尊嚴,其實,父母的尊嚴更需要維護,尤其是在我們面前。

你留心就會發現,現在很多老人和孩子說話都很小心,其實,當父母小心和你說話時,就已經沒了尊嚴。

任何時候,父母都是長者,我們要尊重他們,不要對他們出言不遜、指手畫腳,更不能給臉色。

讓父母有尊嚴的老去,除了平日裡尊重老人,更重要的就是讓父母老人所依。

11月24日,浙江一位六旬老人,被發現死於家中。然而關於他是怎麼死的、什麼時候死的,無人知曉……

這樣的悲劇幾乎每天都在發生,這些老人就這樣悄無聲息毫無尊嚴的離開了人世。

所以如果條件允許,當父母年長,我們應該盡力照顧好父母而不要讓他們獨居,即便不能一起住也要經常前去照看、打電話報平安。

愛父母,讓他們尊嚴的享受快樂的老年時光,不是我們所想給予的,是他們想要的,那就是讓他們覺得自己還有用。

希望我們的父母都健康長壽,開心快樂


家居設計師楠楠姐


孝敬父母並不是嘴上說說,心裡想想,也不是他們說的要成熟一點,長大了就應該理解父母,懂父母之類的。

我心中的孝敬父母就是多陪陪他們,與他們聊聊天,不管是什麼大事小事,都去說給他們聽,讓他們不會感到孤單。

有些人可能覺得自己出門在外,不讓父母擔心就是最好的,每次打電話問,都說挺好的,每次回家問起來,挺好的,除了挺好的,其它什麼也不會給父母說,其實這樣做父母會更擔心,覺得你是不是工作上出了什麼事呀?在外是不是被欺負了呀?忍著不說不想讓他們擔心。我認為這樣做不好,拿我跟我姐舉例子。

我姐是一個特別理智的人,每次都是等我媽給她打電話了才能聊幾句,但是聊的內容就是,我媽問,我姐答挺好的,還好,你不用管之類的,這樣兩個人沒話說不說,我媽也特別操心。

我就不一樣,剛上工作,覺得這不舒服那不舒服(我比我姐要任性的多)然後每次就給我媽打電話念叨,一會兒這覺得難受,一會兒那覺得做不好,各種唸叨說。並且我會主動去問我媽家裡什麼事,什麼人,能跟我媽聊幾個小時。曾經有一次我問我媽,我這樣唸叨她會不會更擔心我,我媽說沒有,因為我什麼事都跟她說了,她也相應的提出了她的看法建議,而我姐什麼都不說,所以相比較來說,大部分時間都不會太操心我。

我分析了一下,我媽從小管我們到大,這種操心已經成了習慣,所以突然有一天我們都出去工作,家裡一下子就安靜很多,而我這種碎碎念可能會讓我媽不會那麼失落,給她一種我還在身邊的感覺。

孝敬父母並不是我轉多少錢,買多少東西給他們。隨著年紀越來越大,父母也越來越覺得孤單,多少父母守在電話邊,想給孩子打電話卻怕打擾孩子工作,多少父母在等孩子回家。

所以,有時間就儘量多陪陪父母,沒時間就儘量多給父母打打電話,嘮幾句,這才是最好的孝敬。


抱著幸福123


1.經常回家看看。現在基本上我都會一個月回家一次,有時候我爸媽都覺得我太常回去了😂😂😂😂😂。回家陪他們聊天吃飯,這種感覺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

2.陪他們逛街散步。每次回家都會跟我媽一起去逛街買衣服,雖然我爸不喜歡出門,但是我們每次都會給他帶衣服回去。

3.如果可以的話,帶他們去旅遊。讓他們去體驗一下不同的生活。

4.每年帶他們固定去體檢一兩次。年紀大了之後,體檢還是很有必要的。

有時候換位思考一下,當我們老了,想讓我們的孩子怎麼對我們,你現在就怎麼對你父母。





橄欖樹的樣子


老人心理的主要特點是“無價值感”與“廢物感”。於是老人會不知不覺的試圖證明:自己是有用的。其方式有:

 

一、回憶輝煌過去沖淡無價值感

 

二、找點輕鬆工作或種點地獲取價值感

 

三、通過貓狗對老人的依賴證明自己的價值

 

四、干預子女生活證明自己的價值

 

五、參加義工活動獲取人生意義

 

六、通過對孫輩照顧獲取人生意義

 

各位,對父母物質孝順是起碼的,光做到這點還不夠格,還要做到精神孝順。

 

一、父母回憶輝煌過去時,仔細傾聽,最好你能提供材料證明他過去特別輝煌,使父母更開心。

 

二、經常誇獎父母多能幹、多厲害。

 

三、經常表達對老人的依戀,使之產生價值感。

 

要經常對父母說:“父母在這兒,使我們更輕鬆了!父母作用巨大!沒有父母在身邊日子沒法過了”

 

四、讓父母適當的乾點家務或者帶帶孫輩。

 

不能讓父母幹活太多,這樣會累著父母。但稍微乾點活有好處的,這樣可以讓老人獲取人生意義和價值感!

 

五、母親燒飯給兒女吃對母親的心理意義重大,是她人生意義和價值的重大體現,兒女一定要定期去吃,而且要表示這飯對你很重要,很好吃,對你意義重大、以增加老人的價值感

 

另外當老人發牢騷說:“我給你們當保姆啊。”說明出了下面兩個問題之一,肯定是你沒有做好!

 

(1)、可能你父母幹活太累了,辦法是讓他們少乾點,但讓他們完全不幹也不妥。

 

(2)、可能你父母價值感不足,他說這句話是為了獲得你的肯定,以彌補價值感不足和衝談廢物感,可能你平時對父母肯定不足,辦法是你多肯定、多誇獎、多感謝父母,表達對父母的依戀。

 

絕對不可以父母發發牢騷就真得不要父母做任何事,這樣做就完全錯了,父母只是發發牢騷而已。


一溪心理


孝順父母,不是停留在口頭上,更不是做樣子。然而,話說回來,一些老人偏偏喜歡做樣子,花言巧語的那一個。也許口頭上的"孝",也是一種孝吧。

一位老人生病住院,女兒天天守在病床邊,送吃送喝,端屎端尿。兒子帶著老婆來了,在老人面前噓寒問暖,話語甜美,說得老人心花怒放。兒子又讓老婆給老人餵飯,老人高興的不得了,說:"還是兒子,兒媳孝順呀。"兒子一陣無微不至的照顧後,便離去。留下女兒繼續守候在病床邊,伺候老人。那麼,誰才是真正懷有一顆孝心?誰只是做做樣子呢?

說到"父慈子孝",我的理解是,父親對晚輩慈愛,善待和呵護,做到應盡的責任,感動兒女。兒女方能心懷感恩之心,發自內心,口服心服地孝順父親。

假如,父母對兒女,只索取,像添不滿的坑。且整天抱怨,當面對兒女沒有好臉色,背地裡說兒女的不是。一次沒有滿足自己的要求,開口便是難聽話,讓自己長者的威嚴掃地,為老不尊,長輩不像長輩的樣子,令晚輩失望,又怎能讓兒女信服,又怎能讓兒女真正懷著感恩的心行孝?

我也真見過,明事理,善解人意,不以長老自居,能夠放下長輩架子的老人。當聽說遠在他鄉的兒媳生病,儘管來不了,但常在電話裡噓寒問暖,拿出自己微薄的退休金,寄給兒媳,讓其買些補品,願兒媳早日康復。兒媳真心感動,動情地說:"這才是真正的值得敬重,值得愛戴,捨得讓我孝順的老人。"

我以為,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心都是肉長,具有情感,有所需之愛,實屬本能。無論是他人,外人,還是有骨肉親情的父母兄弟姐妹,都不可以把負面的東西強加於他人,都沒有傷害於親人的權力。然而有些人,正如所說,認為對親人發脾氣,成本最低。因而,不顧及親人的感受,隨意傷害親人的感情,給親人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反而,還讓親人對你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關愛你,有可能嗎?

可見,孝也罷,愛也好,不論年長年少,都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友愛的基礎之上。否則,一切都未必那麼真實,那麼情願。


林中漫步LI


百善孝為先,妻賢夫禍少。天下至愛者,莫過於父母,怎樣才是對父母至心的孝敬呢,且聽有緣君下面分解


孝“孝”字是怎樣組成的:上面一個老字,下面一個子字,這樣刪開看這個孝字很明顯了;第一孝本身的意義是承上啟下的作用,意思作為父母給子女承傳祖上的家風,教孩子怎樣做人,首先正人先正己,父母是一家的天德星,以德為根,“德”是擔當一家的過,和平一家的過,父母如大地,默默地承載一切,包容一切,化育一切,父母胸懷寬大,家庭福報就大,父母即以全家安樂為己任,造福一家;父母應知足常樂,在家頤養天命,宣揚家風,讚歎祖德,教育子孫懂得知恩、感恩、報恩,不管閒事,不需要管的別管,不要過多牽掛子孫,“兒孫自有兒孫福”,子女的事不要干涉,讓位給下代當家操心,不擺老資格,家裡有問題,父母應生慚愧心,是我老人沒做好,有缺德之處,沒把家人教育好,家裡不管誰有錯,不管發生什麼災難和是非,都不外揚家醜,不造是非,不說是非,不傳是非,不聽是非,要擔當是非,不怕是非,調和一家不生是非;父母應多行善事,廣積陰德,父母應該是不問子女孝不孝,首先問父母仁不仁。


再看看“孝”字下邊子字,即然做父母的啟下了,做兒女的應如何承上,承上就是做兒女的應如何孝敬父母,因為這個字上邊是老字,下邊是子字; 為人子女,年幼時很難在生計上幫助父母,最重要的是少讓父母擔憂,不讓父母擔憂,就是最大的對父母報恩。長至成人,要盡心盡力孝父母之身、之心、之志,子女應以盡孝為己任,能承祖業,弘揚家風,立志超過前輩,應給父母物質上的滿足,那是一種義務,還不算孝,孝是完善自己的本分,給父母放心,不給父母添麻煩,才是真正的孝,什麼是孝順,順字作何解釋,“順”,即接受父母的言教,讓父母安樂、放心,即是父母明顯是錯的,也不當面頂撞,父母有過,不但不埋怨父母,還把父母該做的事完善起來,這叫做為父母補漏,父母有過,子女能為他們補漏,才真正是大孝。若一味順從,難免陷於不義,也不算真孝。我們的生命降臨在這一家,等於是和這一家的生命有緣,好是你命中的福報,壞也是你命中的緣分。若子女有痛苦與煩惱,都是我們在這一家子成就你,磨練你,成全了自己的果報,同樣要對父母感恩,報恩。想盡孝,要從性、心、身三個方面入手,性不化不能孝性,心不誠不能孝心,身不修不能孝身;孝身要在父母衣食住行上留心,養父母之身。孝心要處處順父母的心,父母所愛之物,我必愛之,父母所近之事,我當奉行之,所親何人,我當敬之,孝性務要使老人天性和樂,面無愁容,不使老人動性,含飴弄孫,以樂天年。孝分有理孝、事孝、身孝。理孝就是道理,就是要尊重理解父母。事孝就是我們盡己所能,為父母提供物質方面的需要。身孝就是我們要完善身本分,不讓父母擔憂。給父母吃穿是孝身,讓父母順心是孝心,心存父母的志,使父母安心、快樂,不令父母操心,這就是孝性(性界)。子女孝順,父母自然就長壽,老人在世能令其安心快樂為盡孝,老人臨終能令其安詳含笑而去,算是盡孝盡到頭了,不管父母慈不慈,就看子女孝不孝。



敬若子女孝做到後,自然敬在其中,若不孝,那有敬上而言呢,若是身和心對父母沒有敬畏之心,即使我們做的再多再好也是枉然,試想我們以不敬之心去孝父母,父母能接受嗎,並且父母能走到今天一步,做任何事以志為先,要是我們以不敬之心去孝順,那我們的這個孝心的行動是假的,我們供養父母任何物質,父母是不會接受的。


每一位做子女的,父母老了,需要兒女關懷的時候,子女也要有一份細心、一份耐心、一份孝心才行,不能用不禮貌的言語刺激老人,想想我們小的時候父母是怎麼愛我們的,我們應該知道怎樣善待自己的父母了,哪怕是隻言片語之間,也要讓父母看到一個溫順懂事的兒女,這是每一位兒女應該而且是必須做到的。精彩美文創作者有緣君給每位關注文章的好友們一個不一樣的視覺享受,後續還得眾好友們的理解支持與參與,謝謝!


140979666有緣


教敬父母的渠道很多,孝敬父母的方式也有很多。就眾多的渠道與方法中,我認為孝敬父母,如果基本達到以下兩點,就可以是孝子了,也就達到了本題要求的,孝敬父毋的條件了。一是不要惹父母生氣;二是要力所能及地,滿足父母的要求。所謂的不惹父母生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對父母說的一些話,做的一些事,無論對與錯要多涼解和包容。既使父母說的或做的都是錯誤的,也要象父母對你幼年時的態度,做到循循善誘,把話說明白,道理講清楚,不要不耐煩,人老了毛病自然多了。人們常講,老小孩小小孩,就是這個道理。所謂滿足老人需求,不同條件的父母,有不同的需求。我想父母如果希望你把事業做好,那你了就認真工作,努力把事業辦好,這也是滿足父母需求的一個方面。如果父母的經濟條件不好,你要力所及幫父母改善生活條件。如果父母經濟條件好,需精方面的需求,那你就抽空閒時間,多回家看看,儘可能滿足父母精神方面的需求,以解除父母的孤獨感,如果在一起生話,要經常徵詢其生活中的需求,雖時予以解決。其實說白了,天下的父母們,對他的子女不會有格外要求。(個例出外)。我想天下的子女們如做到,一不惹父母生氣,二儘量滿足父母的需求。這樣天下的父母也就高興了,你的盡孝義務也基本達到了。古人說,子孝父母安,他們也就安心了,謝謝。


劉相成213


順心順意,對長輩就是心意上的快樂,這個不能少。家庭氣氛要好,就是讓人活得開心有意思。老人的固執從何而來?是平日的生活依據。要看待這些行為和執著的這份情感。

老人對什麼東西有感情,就經常提起,發現更多美好的事情細節。

孝,實質上是尊重尊敬,年輕的人,每件事都要考慮老人的想法和認知,從分析老人的性格上,發現他們的特點,比如老實膽小的老年人,就要細心地說事,不刺激和加重心理負擔。特別是身體上健康問題,不要往嚴重方面說。

齊人之福,是要發揚人本精神,把晚輩的成就與老人分享,榮譽與獎勵和一起參與,不要過分開心的情況下,細心經過,提升老人的樂觀值。

在處理問題上,不能讓老人憂心忡忡,自己的事情和壓力,不能夠發洩在老人身上,要有針對性地解決家庭紛爭,根據形勢發展提出可靠的方法。發現一些家庭問題上尤其是財產繼承上,各執一詞,這樣的情況要避免,讓老人知道什麼叫做體諒,而不是強迫老人服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