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企业都不养工人了,因为实在养不起?你们怎么看?

静雅7777


企业追求的永远是利润,为了降本增效,一切手段都可以使用。

题主这个问题应该是来源于"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个成语,不错,在上个世纪90年代,那个时候正是国内制造业的红利期,很多人外出打工首选工厂,门槛低,工资相对较高,广东浙江工厂遍地开花,红红火火,但时至今日,企业用工越来越高,再加上有多种出路可供选择,很多劳动力都从工厂流向了其他行业,并且你这个说法是也是错误的,企业和劳动者在法律上是平等关系,只存在雇佣关系,不存在谁养活了谁这种说法,针对你这个问题,我们来逐一分析一下具体的原因

第一,企业负担重,利润低,"养不起兵"。

制造业红利期已过,利润大幅度下降,也别是一些代工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只是贴牌生产,处于价值链下端,利润可想而知,只能靠量来弥补,一旦订单下滑,情况就很不乐观了,这也是近年来推行制造业转型的原因,淘汰低端污染性企业,转成高新技术制造,这是大趋势。另外,企业承担的赋税也比较重,本来利润就低,还得上交至少25%的所得税,还不包括工商/质检/消防等费用。再者,员工的人工成本也越来越高,这和大环境有关系,比如在深圳,一个月薪到手5000的工人,光是租房就花去了1500,再加上吃饭生活电话费煤气费用等,再怎么也得2000吧,还剩1500能养活小孩和老人吗?所以最近越来越多的工厂已经搬到越南/印度等人工便宜的国家去了。

所以,综合这几点,企业自然没有多余的资金去招募更多的工人了,也不会把注意力放在培养技术工人上面。

第二,很多制造业公司工人操作比较容易上手,没必要"养兵"。

目前大部分中国工厂都是干加工的活,技术含量不高,比如CNC数控加工机,进来一个新人,三天之内就能上手,操作很简单,不需要他操心检修问题,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处理,又比如电子行业SMT贴片机,也是一个道理,如果有兴趣,还可以花点时间学学编程,有人教的话,一个月差不多就上手了。这种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工作,市面上招人随叫随到,没必要花多余的钱去"养兵".


第三,招聘方式的改变,没必要"养兵"。

现在的主流招聘方式就是通过中介招聘,也就是通常说的"劳务派遣\

飞翔的亚洲之鹰


现在老板风险太大,就拿用工风险说说,装修工地不认识,技术不好的是坚决不敢用的。之前我一朋友去所谓的站工市场找了几个不认识小工,来了不干活,故意把自己搞成轻伤,工地碰瓷。然后就开始闹,后来没法,只能赔钱。现在工地上不是熟人介绍的坚决不敢叫来工地。再说下员工碰瓷,太多案例,来到公司不好好学习,等你辞退他,好了,什么赔偿之类的要求就来了,陪也赔了,结果团队内很多员工开始校仿。我讲的可能让人觉得老板和员工都很自私,但确实是事实。都难!


室内设计师窦戈


这个提问实际是针对企业裁员,本身是个经济问题,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的社会组织,企业的目的是盈利,经济形势好,产品购销两旺,企业需要扩大经营,就需要人员,场地,设备。反之经济下行,产品供大于求,企业就需要减少投资,减员增效。近年以来,由于整体的经济下行,国际市场变化的波及,许多企业减产,减员,仍然是经济压力,不属于政治问题,比如一些小微企业,没有办法了只好辞退员工,留下来家人坚守等等看。

以上的活动在市场经济下是十分正常的经济现象。不存在提问说的”为什么现在的企业都不愿意养活工人了”的政治问题。关于企业与工人二者之间,谁养谁的问题我认为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讨论这个问题没有任何的意义,因为我们现在有企业法,有劳动合同法,劳资双方只要尊纪受法,都合理。如果违背了企业法,劳动合同法,无论是投资方的企业管理者,或者是在企业打工的劳动者,都将会受到法律制裁。比如企业的无故裁员,工人的无故旷工。


瘦马180


就是老板认为工人可以随时招到。才导致现在的富士康招不到人。不光是富士康。我现在还准备去快递公司上班。因为我曾经在抚顺钢厂工作十五年。钢厂最后给了我一点小钱。把我打发走了。现在看清了。心凉了。但是还不算晚。我又做了一段时间 饿了么 发现。比曾经的工作轻松多了。下一步准备去顺丰。信息时代。资讯发达。什么地方好。什么工作轻松可以让自己收入提高。你我都心知肚明。不是制造业不景气了。是你把工人不当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清醒下吧!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已经过去。以后工厂招不到人。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福利不好的单位。只有一人多职才能盈利。但是盈利的前提预示着。一人多职。一人多岗位。一人多工资。单位也得给。否则无人可用。没有劳动力的到位。只能是大型的手工作坊。老板 厂长 兼技术员。工人三三两两。


用户4208805044865


的确是大范围裁人!至于是不是因为养不起才裁的我个人认为不是!

大楼办公室象征性裁了一些人听说大部分改头换面又回去了,工人是彻底走了!

工厂养一个所谓的人才(坐办公室的)费钱还是一个工人费钱?答案肯定是人才费钱,工人工资能拿三千人才最起码五千,那为什么不养便宜的工人反而养办公室的呢?一,工人随时能找来,坐办公室的不一定,二,单位都剩办公室人员好看。

私营企业往往管理层人不多,工人一大把,还盈利,国营企业办公室一大堆,工人一点点,一直亏损。

私营老板辛辛苦苦都是为了自己,财权把握在自己人或自己手里,少有贪污,但是一旦有就是致命的!

国有企业最高层为了自己的前途肯定想把企业经营好,但是中层看不到晋升机会肯定会谋私,还很普遍,却不会对企业造成致命伤害,结果就是年年亏损。

一个企业中层和高层一样拿年薪,按理说应该一心为单位了吧?但是中层不是混日子就是谋私,年薪太低——8-10万,普通工人拿多少?不到三千!

你说那些管理国企,制定政策的大领导合格吗?


瞄I人I缝


这的确是严峻的现实。

我留学时候的校友,精通英日韩三国语言,她喜欢做翻译,回国之后找的工作,都是外贸公司,外企工厂等等单位。

五年来,她换了三家公司,每次都不是她主动跳槽。

敲重点:每次都是【被迫跳槽】。

所以你可以看出,现在这个劳动密集型行业状况是夺么的严峻了。


她第一家公司是一家韩国服装企业的杭州分公司,2014年,在某宝开了一家网店,母公司投资了一百多万,想要好好开拓一下中国市场,结果踢到了铁板——因为找了一个完全不懂电商的经理人!!!

公司开了不到一年,把母公司给的钱烧光之后就关门了。

第二家公司是一个日本企业,是汽车零部件厂商。

2014年前后,日韩在中国开厂子的有很多,因为中国工人劳动素质高,工资也相对合理可控,所那时候杭州这边工厂也不少,她在这家公司做了接近两年,到了2016年,老板说:

“我们已经负担不起中国工人的工资了,工厂要转移到东南亚去了。”

其实朋友那时候,就已经隐隐约约有一种预感:

劳动密集型的工厂和公司,可能慢慢都要走向这种结局。

但是人的习惯是很强大的……转行或者跳槽,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下决心的事情。

关键是已经干了好几年的工作,做得非常熟,而且在同行业内跳槽几乎没什么难度,所以那家日企撤厂了之后,她马上又找了另外一家日企。

大同小异,这第三家是做小工艺品的,在杭州的工厂加工,通过物流转运,然后卖到日本去。

到了第三家公司,又有了一个变化:

她降薪了。

通常外贸工厂的员工分为两种:

一种是车间工人,一种是事务所员工。

像她这样会讲外语,又读过大学的年轻人基本上都能在事务所找到工作,学历不高或者年龄比较大的都在车间工厂工作。

但是你知道吗?

外贸工厂在面临人力成本的压力时,第一削减的是事务所员工的工资和员工数量。

站在老板的角度,他首先要保证的是商品的出货量,客户的满意度以及后续的订单成交,所以工人的工资哪怕再高,只要工厂还能赚钱,他肯定先保证工人工资和加班费,让工人加班加点给他赶工,哪怕为此事务所少雇几个人也行。

朋友虽然心里很不满,但是又能怎样呢?

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新的工作,也没办法转行,明知道这个行业将来的形式会越发严峻,但还是接受了现实。

今年年初,她所在的第三家工厂的老板,也做出了关厂的选择。这个老板也把工厂搬到了东南亚,说那边的人力成本更低。

于是朋友又一次被迫跳槽……


其实这个问题也实在是无解,大多数人,只看到我们这边越发高涨的人力成本留不住外企工厂,但同样的,大城市也同样留不住在工厂打工的工人。

在大城市买不起房子的人,肯定是不会永远留在大城市的。

这一代年轻的普工对大城市虽有眷恋,但没有自己的房子始终是个最大的心结。

再说就算咬牙交了首付在大城市买房又怎样?不还是抠抠搜搜一辈子,为了房子把二三十年的青春都搭上了?

在工厂工作多年,那么重负荷的劳动强度,很多人都落下了职业病,赚那点工资加班费还不够将来老了看病的,大家都会算这笔账。

所以不论对打工者来说,还是对制造业工厂的老板来说,现在这个大环境,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劳资双方来说都不是特别理想的选择。

没离开的,没放弃的,也只是因为没有别的门路赚钱,而苦苦支撑而已。


吉姆妮成长日记


到底是谁养谁?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

工人靠自己辛苦的劳动挣钱养活自己,什么时候用企业养了?我参加工作时,我们厂只是一个不到700人的小厂,简陋的厂房,破旧的机器。经过我们吃苦耐劳,奋力拼搏,发展成为近4000人,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设备的现代化企业。那都是我们厂里的职工辛辛苦苦干出来的啊!我了国企改革,我们放弃了我们流血流汗干出来的工厂下岗了。大家说一说,是企业养活工人还是工人养活企业?

下岗后,我们在私企干活,条件艰苦,体力繁重,挣着饿不死人的那点可怜的工资。大家说一说,是企业养活工人还是工人养活企业?


狩猎杀戮者


我国经济的起点就是代工,因为当时经济差,技术低,科技不发达,可以说制造业基本靠手。

为了摆脱这种局面,我国利用人工成本低廉低的优势,开始了代工之路。

从基础制造业、服饰箱包、精工钟表、甚至动漫影视技术,我国代工的行业涵盖了方方面面,这个阶段我们可以说是充分学习,接触了国际市场和产品,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也崛起了一批工厂。这就是中国制造的起步。

那么来说说为什么现在工厂不愿意养工人。因为经济的腾飞,我国已经脱离了最初廉价代工的局面,近几年一直在倡导“中国制造”,是因为代工这条路已经没有了优势和必须的作用,技术、市场都到手了,那么就该自己玩了,而这些大量需要转型的代工厂怎么办?必然会淘汰一批无核心技术的“差生”,而这些工厂的核心就是依靠廉价劳动力。

我们可以参考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工人的收入并不是特别差,甚至相对在社会中上层,因为这是国家经济发展必须经历,随着生活的提高,体力劳动越来越不受年轻人的青睐,那么工厂就必须要付出更多的酬劳招募员工进行生产,人工成本随之增加,而市场因为存在竞争,所以价格又不能相应提高,就造成工厂利润减少,最后坐以待毙。

现代工厂是怎么做的?科技机械!

人类的科技进展是以解放双手、减轻劳动为核心的,那么更多代替人工的机器随之而出。

-----------依然是举个栗子!--------

比如一个包子铺,一个工人一个小时能包出120到150个包子,中午和晚上餐点一共需要供应6000个,那么最少也需要4个包子工包10个小时。我是四线城市,每个人月最少工资也得3500元吧?光这一项就得支出14000元,还不含病假、事假、带薪公休。那么如果我将包子工换成包子机,买个好的,一台50000元,每小时至少出1000个,这台机器的成本4个月就能回来,还不耽误备货。这期间只需要一个工人压面、把压好的面放进包子机,把包好的包子码放整齐就行。

那么有人会说,这样的包子没有灵魂。。。。不是所有消费者都是专家,一口就吃出来,况且你都在外面买包子吃了,只要口感不是差的很,也不会有太多问题。

----------分割线----------

看完栗子,你觉得作为老板,你是选择包子工?还是选择包子机?

何况制造业不是餐饮业,生产的是规格一样的商品。

这也是为什么工厂不愿意养工人。


贫嘴郭主任


现在有很多企业都不养工人了,因为实在养不起?你们怎么看?

首先要明确一个道理,弄清楚一个问题,理顺一个关系,那就是工人不是企业养的,工人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工人与企业,尤其是工人与老板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老板为工人提供就业岗位,工人为老板创造财富。自然,老板也要把工人创造的财富分配给一部分给工人,从而让工人为他们创造更多的财富。

自然,也就不存在企业养工人的问题。眼下,只有一种现象,那就是劳动力成本在上升。原因是,有技能的劳动力偏少,特别是新兴行业,需要很多有技能的劳动力。那么,劳动者对报酬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负担加重。于是,有的人就将其说成是企业养不了工人了。

如果把工人说成是企业养的,而老板也这么认为,那只能说明这个老板是不地道的,是不了解企业与工人的关系,不了解老板与工人的关系。工人决不是企业的附属,老板也决不是工人的主子。工人是创造者,老板应当站在工人立场考虑问题,多给工人一些福利。如果老板太精,只想自己发财,不想工人赚钱,那么,这个老板就当不长,工人也不会来。

劳动力紧缺,成本当然高。反之,如果老板对工人好,愿意来上班的人多了,创造的财富多了,老板也就会赚更多的钱。有了钱,就能在技术上、在产品开发上等加强一些,继而获得更多利润,何乐而不为,为什么要用工人是企业养的来看问题。


谭浩俊


企业养不起工人?真是个天大的笑话。企业的利润是从哪里来的?工人每创造一元钱的价值!企业要榨取0-9-999999元。到底是企业养了工人?还是工人养了企业?企业是国家的,不是那个私人的,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必须顾及到国家宏观政策,既企业不但要发展创造利润还要考虑到广大社会人员的就业问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和员工是一个共同体。实际上现在的企业根本不是养不起员工,企业在一些基建项目,外包项目,外购项目,大把大把的钱撒出去,夸大成本,关键人物从中牟取暴利。在对待员工上就象打发叫花子,给点汤,饿不死就行了。这就是现在国企的真实写照。诚然确实有些企业是举步维艰,但这跟养不养员工没有毛线关系,这个原因是企业管理销售,机制出了严重问题!员工没有让企业养,他们只是吃着草,积出的是奶。养活着腐败的管理层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