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一家和叔叔一家同时来我家做客,谁坐主宾位置?有何讲究?

个创小胡先生


在亲戚交往方面,舅舅是最大的,一旦你们兄弟姐妹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很多地方都是有舅舅来判定的,而且大家会心服口服。如果在亲情方面,那就是叔叔亲于舅舅了,比如说你在家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有谁欺负你了,一般是叔叔会出来帮你的,而舅舅是不会首先出面的,而且你会和叔叔的意见保持一致,这就涉及到为什么大家都不愿做上门女婿的原因所在,因为你在那里是外姓,遇到麻烦谁也不会帮你,而叔倒是一个家族,关键时会同生死共患难的。总之,舅舅是客人,叔叔是家人,而且叔叔也会陪你们一起叫舅舅的,会自降辈份以视礼貌。


永春哒


舅舅和叔叔一同到家里做客,这可是个大事,这可是个大喜事。在一张台面上,在一张圆桌上吃饭,当然要排排座次。

我看,应该按照以下条款去办。

1.在同等情况下,在没有任何特殊条件的情况下,舅舅在先,叔叔靠后。因为舅舅是外姓人,属于客;而叔叔和主人一个姓,属于本家人。

2.如果是婚宴,娘亲,舅舅大。不但要舅舅在先,而且娘家人都要被“高看一眼”。不光高看,当然要“高就”,高就,就是要上座!


3.根据接触情况定。如果和谁接触少,谁不常见,不常来,或不常在一起吃饭,谁在先。经常接触的靠后。

4.如果谁在外市,外省,外国,不是本地人,谁就在先。反之,本地人亲属靠后。体现对外来者的尊重。

5.按照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的方法办。宴会可能是有主题的,专为了某个人,某件事举办。比如,谁出生,升学,升职,中奖,出院,乔迁等等情况。为谁举办谁在先,其它人靠后。

6.和谁感情不深,交往不多,或存有“芥蒂”,那谁就要在先!相反,关系密切的一定要靠后。这是礼节的需要,为人处事的正确方法。


7.如果有长辈在场,长辈自己要出面主持,那就按照长辈的意见办。长辈可能有自己的偏爱,或有其它考量,我们只能尊重。长辈的安排还可能出现戏剧性的一幕,比如,让最小辈,最小年纪,甚至大人抱婴幼儿和主宾同坐,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8.虽然是家宴,但也要讲究社会礼节。谁的社会地位高,谁在先。社会地位低的靠后。比如,有的人是总经理,董事长,处长,局长,甚至更高;比如,有的人是专家,学者,教授,当然要在先。而另一个人只是普通的老百姓,理所当然的要靠后。在现场,可能要谦让一番。其实,在实践中,地位低的人自己也是可以主动把握这一点的。


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民谚说,“礼多人不怪”。看来,无论是先哲,还是民间谚语,都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做,那我们就照着做吧!


盛广学杂家杂论


舅舅一家和叔叔一家同来我家做客,谁坐宾位置,何讲究?

今天问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站在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考虑上,可以给出不同的答案。不同的回答代表不同的文化理念。

首先按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舅舅一家来到,那一定是客。而叔叔是本家人,不算客,如果有亲戚到了,叔叔也可以算是主人。这种主客的观念是与古代宗法制度以及家族观念相联系的。

古代是农业社会。兄弟生活在一个家庭中,就算是各个成家,分家另过,也是一个村庄。比如哥哥先结婚分家后,弟弟没结婚和父母一起过。哥哥如有事遇父母家,遇到吃饭,坐下就吃,是很正常的现象。同样弟弟到了哥哥的家中,遇到吃饭,也是一样。这是兄弟关系,关起门来是一家。与妻舅的关系就不一样了。舅舅与妈妈是兄弟关系,但女性结婚之后,就变成男方的家人了。娘家就成了亲戚。这是几千年的习惯。亲戚来了是客,自家人来了,不算是客。

这样的习俗除了宗法家族观念的原因之外,还有另一原因。叔叔常常见,舅舅不常见。不常见的来了,自然要客气些。

以上所说的是传统规矩。但这种规矩在现代已经被打破了。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进入工业化之后,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被打破。大多数人的生活已经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之上,原来的家族和亲戚的相处方式也不一样了。再者,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后,特别是只生一个好的政策之后,原来家族传承的规矩被打破,女孩也被列入家族传承的序列之中。这样,原先以男性为主的家族结构也被打破。家庭关系中原来的内外之分,也就渐渐模糊了。

既然社会情况发生了大变化。必然也会体现在亲情关系上。按现在的社会道德来说,舅舅和叔叔完全是平等的。对一家人来说,可能舅舅也不常见,叔叔也不常见。所以,忽然有一天同时来访。谁先谁后,谁内谁外,谁轻谁薄可能真是个问题。正确的做法是,一视同仁。这样,上桌吃饭的时候,就不要分尊卑主次了。可以采取围桌会议的模式,随意就坐。如果敬酒的时候,做人的可以一起同敬。做为小辈,也一样。

我觉得今天要注意一点的是,千万不要按传统的观念认为娘亲舅大,就把舅舅置于叔叔之上。这是有前提的,即叔叔是一家人,是主,舅舅是客。但现在叔叔也是不经常见。而且好多家里是女人当家。冷落了叔叔也不好。来得都是客,平等以礼相待,保持家庭亲戚关系的和谐,才最重要。

还要说一点是,亲戚关系的好坏,还是要看个人感情的。如果舅舅对你们帮助比较大。你们对他表示出特别的尊重和敬意,也是应该的。用一句俗话说,亲戚对你是好是坏,最终都是自己的行为和付出获得的。


七月流火140400643


舅舅做主宾!俗语说:“天上有雷公,地下有舅公”还有“娘亲舅大”这几句话都说明舅舅的地位不低,而在亲戚中,也是舅舅的关系最亲近,故此,在所有的亲戚当中,舅舅最大,而这样的说法古今中外皆然。那这样的说法究竟由何而来,舅舅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以至于地位显得如此之高?

其实,舅舅地位的崇高,背后反映的是民间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一种制度——‘舅权’!那究竟何为‘舅权’呢?要想解开这个谜题,我们就得先知道民俗中‘舅舅’指的是哪一个亲属?

舅舅,又称舅父、舅公、舅爷等,乃是指妈妈的哥哥或者弟弟,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娘家人”,而‘舅权’的形成则要归结于古代社会的两种制度。

其一,母系氏族制社会,由于女子在采集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便形成了以女性为纽带的氏族公社。因为那个时期实行的族外婚姻制度,子女跟随母亲生活,也就造成了无父无夫的形象,这时母系中的舅舅就相当于家族中的父亲,成为了子女最为亲近的男性亲属,正因此舅舅对外甥的任何事都有着一定的权力。其二,等到了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男人的地位超过了女性,就这样舅舅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娘家人中中权力最大的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舅权’。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到了父系社会时期,应该是叔伯辈比舅舅辈更加亲近啊?按理来说的确是应该如此,可舅舅的地位仍是高于叔伯。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由古人在财产继承和权力争夺时引发的。众所周知,古代社会权力的更替都是发生在父系氏族中,也就是说到头来真正能威胁到自己利益的,全是那些和自己同姓且有着血脉联系的叔伯兄弟,在这样的形势下甥舅自然也就亲近了些。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古代社会,女性地位低下讲究三从四德,而当女方在婆家受了欺负之后,因受到传统礼教的束缚这时只能是母亲的兄弟出面解决,因为没什么利益纠葛所以舅舅始终是站在自己姐妹这一边,时间一长家里的子女也就对舅舅礼敬有加,因此不管遇到什么事,舅舅始终都是座上贵宾。

如今,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舅权”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是越来越弱,再加上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再这样下去也许根本就没有舅舅一说了。对此,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起来。



夕瑶文化


你舅舅是客,你叔叔和你爹是一母同胞,他是主人,你自己给他们排坐位就行了。

看你也是个成年人了,怎么连客人主人都分不清,你是不是有点二呀?


痴骑朽翁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还真不是问题,不过提出来也好,让年轻人知道民间的一些传统习俗,特别是如今的城里的年轻人,遇到这样的场合因不懂礼节而尴尬。

为什么说这个问题不是问题呢?在农村,舅舅和叔叔到家里来做客时,已形成了一种习惯,根本用不着主人为安排座位而伤脑筋,他们自己会安排。特别是叔叔会主动安排座位,因为在舅舅面前,叔叔是主人,在安排座位问题上,叔叔可以做主,且大多数叔叔愿意还主动做主。

(家庭一头连着叔叔伯伯,一头连着舅舅)

中国传统习俗,座位分主和宾两种位置,叔叔坐主人位置,舅舅坐宾客的位置。主人位置也叫陪客位置,碰到舅舅和叔叔一起到家来做客,舅舅客,叔叔是陪客的主人。至于你自己,你是晚辈,只好坐下席了。

事实上人的身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今天叔叔到侄子家中,他是叔叔,明天叔叔到外甥家就是成舅舅了。做舅舅的也一样,今天到外甥家里是舅舅,到侄子家就是叔叔了。也就是这种身份的不断变化,让舅舅和叔叔在方面的接人待物懂得了民间的传统礼节。

为了说明舅舅和叔叔谁坐主位,谁坐客位,举两个我这几年来经历过的两个相反的场面,顺便例举一个特殊风俗。

一、不按规矩坐座席

记得 2014年,我的一位同学母亲八十大寿,那天我去贺寿,见同学家的族人和与同学的舅舅家都来贺寿。因来是冬天,天气冷,来客有十多桌,一些村里的年轻人就先就占据了堂屋的位置打牌或向火聊天,等着开席,这样,堂屋的桌子让村里人给坐满了。开席的时候,因这些年轻人不懂传统礼节,也没有看当时的形势,也不知嫌让。舅舅那边的人不可能,也不好意思去根人争位子,只好座在堂屋外的屋檐下。负责理事的人也没人记起这档子事来。

(小宝宝的两只手,一手拉着叔叔,一手拉着舅舅)

那天,刚好碰见同学的伯伯与叔叔有点事,开席前离开了一会儿,等他们回来看到这种场景,脸色立马变得铁青,把我同学喊拉一边,狠狠诉斥了几句。接着,同学的伯伯与叔叔来到他舅舅的席前,小心翼翼地给他们赔礼道歉,并自己搬来凳子坐在桌子(农村一般为八仙桌)角上,陪同学舅舅吃饭。

按农村规矩,舅舅上门吃寿酒,理应坐正屋之中的正席座位,由外甥安排伯伯和叔叔,或者村里有名望的人相陪,舅舅家其他的客人,如女客、孩子坐堂屋内两边的偏席。

二、讲规矩的座席

去年,我一位朋友的父亲做七十的寿诞,也是冬天,天气也很冷。堂屋里的情况与2014年到我那位同学家的情形一样,人们也是在等着开席吃饭。当理事的人宣布开席的时候,堂屋内原先坐着的人呼啦一声全走出了屋,在堂屋外的座位上坐去了。有三四个老人座在门口的屋檐,朋友请他们进堂屋内坐,他们说,堂屋的位子一是让娘舅家的人坐,二是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坐。我们都是自家人,可以随便坐,就是不能怠慢了客人。

堂屋里娘舅家和远客坐定后,理事的人从叔叔伯伯或家族的长辈中,每座安排一到两个人去陪堂屋里的客人。

这就是农村传统的待客之道,内外有别,客人为尊。

(中国式的大家庭)

三、一种特殊风俗

上面我们说的是舅舅和叔叔到家里来做客的座位安排。这里顺便要说一个特殊风俗。你们知道外甥到舅舅家做客,吃饭时,舅舅家是怎么安排外甥的座位的吗?

湖南西南一带,正月外甥到舅舅家是要坐主和宾位子的,当地称“坐正头”,也就是坐正位置。哪怕有外公在,外公也只能坐偏位。除了正月,平时舅舅也让外甥坐主宾位,但因不是正月,外甥就不好意思坐,也没有人去坐,只是舅舅的一种嫌让而已,但正月就必须得坐。


关山听风


这个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绝对化。

一、一般而言,也就是从常理(礼仪)上说,舅舅属客人,叔叔是自家人,舅舅理应坐首座(主宾)。

二、如果你舅舅比较年轻(是你的小舅),而你叔叔比较年长,且两人年龄差距较大,你舅舅又非常懂事主动谦让,这种情况下让你叔叔坐主宾完全可以,而且你小舅会因此又得到别人的好评;

三、如果你舅舅是代表你姥爷来你这边参加一个重要的活动(你姥爷姥姥因某种原因无法到场),那么,不论你舅舅年龄有多小,哪怕只是个中小学生,也必须安排他坐主宾,你叔叔作陪。

四、如果是经常性的家庭聚会,就沒必要刻意讲究了,只要和谐开心不挑眼,怎么坐都行。


希望田野的种花兔


第一、最好让他们互让确定

因为,舅舅和叔叔属于同辈。作为侄子和外甥来说,主动让谁坐主宾,另外一个总会有不舒服之处,这对于习俗来说,都是一种不恰当或不完美的处理方式。让他们之间互让,既省却了自己的尴尬,也给他们之间增添了礼仪的分量,这对于构建亲戚和谐,提高下辈的接待成熟度有很大的认可。

第二、舅是外人应坐主宾

如果按照上述办法无法确定,就要按照传统文化处理。按照传统文化看,叔叔与侄子一个姓氏,算是一家人。而舅舅虽具有血缘关系,但是外姓,属于外人。外人为客,即为主宾。


刘俊利


除了舅舅沒再大的人,所以舅舅座主宾位子,叔叔是自家人,舅舅是客家人,得以尊重。这是乡下老规珠。


用户7273848233285


舅舅坐主宾,叔叔坐副陪。

因为舅舅是客(娘家人),叔叔是自家人。客人来咱家串亲戚,咱理应热情接待。从喝茶啦家常开始,主次就有了明显区分,一切都是围绕着舅舅一家为主。叔叔一家和你一家都是陪侍的角色。

以上这些都是传统礼仪,都是值得弘扬的瑰宝。

特别是过去的农村,待客的礼节是非常讲究的,无论“红白公事”上,若对娘家人招待不周,他(她)们往往会掀翻桌子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大多数人都迁移到城市。农村的“老规矩”受到了严重冲击,大多丧失怠尽。

显现最甚的就是新生代年轻人,他们大多都忘了自己的本份,混淆了自家人和亲戚区分,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悲哀。

古老的乡村民约及家规家训,是值得传留和学习的。

所以,呼吁各界朋友及家长,要正确引导教育孩子,不要盲目宠洋,要立足根本,把我们祖宗的本事学好。然后,再求创新。

由正题引发的题外议,可能有点啰嗦?望多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