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制改:從百姓需求出發,誕生一系列改變國家的惠民政策

從夏朝到清朝,不計三國、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分裂期間的小王朝,中國古代一共有十二個大一統的王朝,其中最強盛的就是漢朝和唐朝,向來也有強漢盛唐的說法。漢朝兵鋒強盛,霍去病封狼居胥,竇憲勒石燕然,打得匈奴節節敗退,不敢再犯。但綜合國力來看,還是唐朝最強盛。雖然說漢朝有著的強大軍事力量,但唐朝的強大不僅僅體現在軍事方面。

貞觀之治,永徽之治,開元之治,連續的治世盛世使得唐朝的經濟空前發展,百姓富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口數迅速增長,“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唐朝的都城長安有著當時世界上最多的人口;連續擊敗突厥、吐蕃、薛延陀則讓唐朝的疆域擴大,安史之亂之前,唐朝的疆域之廣闊,僅次於元朝;“長安大道連狹邪,青牛白馬七香車”則體現了唐朝時長安城的規模;“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從唐太宗李世民開始,歷代唐朝皇帝更是被少數民族稱作“天可汗”,而作為一個封建王朝,沒有像之前的朝代那樣歧視商人,而是將農民與商人平等對待,使得商業和手工業獲得了發展,比之前所有的朝代繁榮。

各個國家的商人都來到唐朝做生意,異域的工藝和農作物傳入中原;“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寫出了威武雄壯的唐代軍容,強大的軍隊可保四境安寧;而上面引用的每一句詩都是傳世傑作,證明了唐代文化的繁榮;東亞其他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國家,紛紛在本國貴族中選派遣唐使來學習先進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科舉制度也是在唐朝被髮揚光大,以一個極為公平的方式為唐朝的行政機構選拔人才。唐朝前期也被稱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是中國封建社會文化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

唐朝制改:從百姓需求出發,誕生一系列改變國家的惠民政策

唐朝時期的地域版圖

唐朝的強大毋庸置疑,但唐朝強盛的原因在哪裡呢?有人認為是因為,唐朝初期的歷代皇帝都是明君,吏治清明,勵精圖治,輕徭薄賦,讓百姓休養生息,社會安定;有人認為,唐朝初期人才濟濟,文武兼備,為了紀念他們,唐太宗專門建立了凌煙閣,描繪功臣的畫像來紀念,累計進入凌煙閣的多達百餘人;而今天我想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一下唐朝興盛的原因:制度。明君良臣可以保證一時興盛,但無法保證後世的君臣依然是優秀的君主臣僚,良好的制度才是王朝延續的根本。

官員制度

官員制度決定著統治機構政令是否正確有效,同時也決定著政令的執行效率。 唐朝的官員制度是從隋朝繼承的,中央的機構主要為“三省六部”,地方則合併郡縣,軍政分家,裁撤冗員。

三省指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其中中書省是王朝的決策中樞,內外大小事務都由中書省負責決斷;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草擬詔書,有封駁之權,即如果發現政令(包括皇帝的詔書)有不合理的地方或有錯漏之處,可以駁回;尚書省管轄六部,負責詔令(行政制度和政令決策)的執行。

六部則各有職責:吏部負責大小官員的選拔考評,封爵授勳和檔案管理;戶部負責土地丈量清算、戶籍管理、稅賦徭役、官員俸祿及其他財政事宜;禮部則負責各種大型典禮,教育科舉,外交事務;兵部負責兵員和武官的選拔,軍械製造等;刑部主管全國司法事務,主要是審定、解釋法律條文,複核審查各地上呈的案卷,會同大理寺,御史臺三司會審重大案件等;工部是掌管營造工程事項的機關,掌管各項工程,比如宮殿營造,水利設施的建造,。

到了地方上,合併郡縣,郡縣減少了則地方官的數目減少(郡縣數目實際多於前朝但以人口論,地方官數目仍是減少了),簡化了官僚體制,減輕了相關的財政負擔,提高了行政效率;地方官由中央委派,同時將軍政和民政分開避免出現前朝地方官領兵自重割據一方的情況出現,加強了中央集權。

唐朝制改:從百姓需求出發,誕生一系列改變國家的惠民政策

三省六部制度

隋朝之前的魏晉南北朝,繼承了秦漢的“三公九卿”制度,中央機構冗餘,且“三公九卿”的任免權都在皇帝手裡,一旦皇帝政令有錯,則無法矯正。而“三省六部”則以“三省”分掉皇帝一些權力,對皇權有一定的制約,不至於出現“亂命”;二來“三省”的設立則分掉了宰相的權力,避免了當皇帝年幼或者生病的時候,宰相一家獨大架空皇帝,同時三省官員同時參與執政,集思廣益,可以優化行政決策;六部各有分工,有利於皇帝中央集權,同時還提高了國家機構的效率;地方上合併郡縣,裁撤冗員,軍政分離,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

軍事制度

一個國家的穩定,必須有一支強大的軍隊。軍事落後則四境不寧,無從談論發展。唐朝之所以強盛,與其強大的軍事力量是分不開的,突厥,回鶻,薛延陀,吐蕃,西南西北都有外族入侵,但都被打回去,隋煬帝三徵皆敗的高麗也在唐朝被平定,武則天在位期間更是開了武舉選拔軍事人才。

唐朝的軍隊制度繼承自北朝的府兵制,在各地設折衝府,按照府內管轄兵員數目分為上中下三等;中央則設十六衛將軍衙門,專門管理天下軍隊;另設有禁軍,拱衛京城。不論是府兵還是禁軍,都是世襲制,軍戶代代出一男丁參軍,滿二十歲參軍,六十歲退伍。政府則對軍戶予以稅賦徭役的減免。冬天由折衝校尉領著訓練,其餘時間則務農,利用農閒時間訓練,有戰事則隨將領出徵,無戰事時一年五番執役。如發生戰事需要軍隊出動,由朝廷臨時任命將領率軍出征。戰爭結束,兵歸折衝府,將還長安朝。

唐朝制改:從百姓需求出發,誕生一系列改變國家的惠民政策

百姓自發參軍

相比於之前朝代的民兵制,府兵制不是全農皆兵而是全兵皆農。戰時為兵,平日為農,免除了專門花錢養兵的財政壓力,而且軍戶有稅賦徭役的減免,減輕了軍戶的經濟壓力,利用農閒訓練及輪番宿衛則在保證農業生產的同時保證了兵員素質,兵農分離,故兵精;出征的將領由中央臨時指派,戰事結束兵將分離,則避免了將領擁兵自重,危及中央。

人才選拔

一個強力而高效的統治機構,不僅僅要有合理的制度,還要有一個清明而完備的人才選拔制度來保證有合適的人來執行政令。唐朝的人才選拔制度繼承了隋朝開創的科舉制度併發揚光大。

隋朝之前,魏晉南北朝的人才選拔制度為九品中正制,即各州郡分別推選一箇中正官來評定人才,被推舉擔任中正的人必須在中央任職且德高望重。選出來的中正將自己轄區內的各色人士一登記,分別品評。品評主要有三個內容: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祖上什麼人,做了什麼官,封了什麼爵位。2.行狀:即個人品德和才能。3.定品:即確定品級。中正根據一個人的品德和才能,再參考家世,給人下一個評語作為定論。人才定品分為九級,故稱之為九品中正制。

但晉以後改成完全以家世來定品級,且中正必須由中央官員擔任。這就導致了最初的豪門形成了門閥,各級官員皆出自門閥,而出身寒門者便是才高八斗也只能定在下品,無法出仕。等到五胡亂華,東晉衣冠南渡,便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謝與馬共天下”等門閥與皇室共同執掌天下的局面。後來南北朝時期,南朝皇帝雖有恩幸取士,但門閥仍然把握著皇帝以下的最高權力。這對有才華的寒士是不公平的,也會影響社會發展。

隋朝開始,朝廷以科舉制度取士。唐代繼承併發揚光大了這一制度,起初考試科目很多,後來大多數被廢除,主要考明經和進士兩科。通過了科舉考試之後再由吏部考試,稱為選試,通過之後即可授予官職,若選試三次不過則只能先做地方官的幕僚再尋求機會出仕。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

唐朝制改:從百姓需求出發,誕生一系列改變國家的惠民政策

科舉的標準是考試成績,對參與考試的人也沒有經濟或者家世的要求。這保證了人才選拔的公平性,開通了下層寒門子弟的上升通道,凡有條件讀書應試的,都會參與,給了下層人民提升自身社會階層的希望,百姓中智計卓絕之人可以通過科舉出頭。但科舉競爭也很激烈,唐代科舉每次錄取不到五十人,所以通過考試的也都是頂尖的人才。

<strong>唐太宗曾經看著進入考場的生員笑著說“天下英雄,盡入吾轂中矣”。這保證了唐朝的官員才能不會差,也就保證了政令執行的效率;與此同時,人民有了向更高階層流動的希望,自然就少了動亂;而人人讀書的風氣也保證了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推行政令也方便。

土地和稅負制度

中國自古便是一個農耕文明發展來的國家。時至今日,科技發達,國內人口仍舊是農業人口居多。土地便是農民生活的根本,而農民能否擁有土地,便取決於土地制度。

唐朝實行的是北魏開創的均田制,即國家按照人頭將無主的土地分給沒有土地的農民,農民向政府繳納田稅貢品,並承擔兵役和徭役。從五胡亂華開始,中原地區除隋朝短暫的統一以外一直處於戰亂狀態,最終到了唐朝統一天下才穩定下來。連續的戰亂使人口銳減,存在有大量的無主土地,而土地兼併則使大量農民沒有土地可以耕種。朝廷將無主土地分給沒有土地的農民,恢復生產,穩定民心;分給農民的是無主的荒地,不損地主的利益,則穩定了社會。

唐朝的稅收制度則是在均田制的基礎上,採取了租庸調製。每個人每年向國家上交穀物,稱為租;上交紡織品,稱為調;每年服徭役二十日,不去服役的交錢頂替,交的錢稱為庸。如果徭役的日子延長,則繳納的租和調會相應的減少作為抵扣,而且規定了不論什麼徭役都不得超過五十天。這些規定,承襲了之前各朝代對賦役制度的改進,並且唐代另訂有規定,逢災年減少稅收,租調負擔比前代大有減輕(漢代兩晉南朝為十一稅率,徭役另算,稅率和徭役時長都高於唐朝的租庸調製度,農民負擔極重)。

唐朝制改:從百姓需求出發,誕生一系列改變國家的惠民政策

唐朝的稅收制度

均田制極大地恢復了民間的生產秩序,使耕者有其田,保證了人民的生存,有了安居樂業的可能,有了糧食社會不會動亂,人心思定定,生產積極性提高,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租庸調製的實施則是在保證農業生產,減輕農民負擔的前提下,保證了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

總結

綜上所述,三省六部制優化了朝廷的決策結果,提高了唐朝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保證了政令清明;府兵制保證了軍隊兵員素質和數量,保證了四境安寧;科舉制度使社會階層可以流通,而且為唐朝篩選了大量的優質人才;均田制和租傭調製則保證了人民的生活和政府的稅收,使耕者有其田的同時,中央政府有錢興水利修國防。這些優異的制度保證了唐朝的興盛,促成了唐代各個盛世的輝煌。


參考文獻:

呂思勉《中國通史》

錢穆《國史大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