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分《玛莎和熊》:从3个方面浅析它成功的原因及对教育的反思


9.6分《玛莎和熊》:从3个方面浅析它成功的原因及对教育的反思

一提到熊孩子,想必大家都会皱眉,然后默默地想避而远之。但是有这样一个女孩,她很调皮,且精力旺盛,每天除了捣蛋就是做各种破坏,可即便是这样,却还是令人喜欢得不得了。她就是玛莎。

玛莎是谁?她是动画片里的一个人物。国民动画片《玛莎与和熊》不仅风靡产国,在豆瓣上还获得网友们9.6的评分。在中国开播后,也得到了广大好评,一度成为春节假期里亲子观影的首选,也是家长们的解压神片。

一部动画片是如何取得这般成绩的呢?

我认为有这三个方面的原因:人物形象、制作背景和故事内容。

人物形象

对于人物形象和配音,都恰到好处。

在第一集的片头,看到玛莎大大的眼睛和听到她灿烂的笑声时,就忍不住想继续往下看。

动画导演丹尼斯·切列瓦佐夫(Denis Chervyatsov)说:"我们创作这部动画片时想以搞笑而非说理的形式展现成人与孩子间的关系,让观众理解主人公体验到的情感。"据导演介绍,玛莎的形象取材于现实生活。动画艺术指导90年代到海边度假,在沙滩上看到一个小姑娘。那孩子天真直接,能跟任何一个陌生人下象棋或抓起脚蹼就下到海里游泳。

同时,动画片的情节也是由制片组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的。就是这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人物形象,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9.6分《玛莎和熊》:从3个方面浅析它成功的原因及对教育的反思

制作背景

这部动画片目前已经被制成30多种语言版本在100多个国家/地区播出,成为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动画片之一,每集都能在YouTube上获得将近15亿的点击量,还曾以超过33亿的单集播放量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那它的制作背景又是如何呢?

动画师谢尔盖·库里金说:"一开始系列片只是些手绘视频,之后动画师同导演一起选择故事情节。导演制作镜头组合,而动画师放置人物。玛莎看上去较'干',没有头发,方形,也不动。之后把准备好的片段送给导演,他将配置音乐、提供副本,提出表演节奏。再往后,我开始制作细节。例如,她跳跃、坐地,用四肢跑。制作这些动作时,重要的是要知道声音。接着我开始制作手的动作、剪影等。"

每一集动画只有七分钟左右,全程无尿点且笑声不断,其背后的原因,是因为花了大量的信息。据报道,就是这样一集的制作时间就长达6到9个月,用漫长的制作周期确保了每一集的质量。

故事内容

这部动画片所讲述的故事,不仅精彩绝伦、出人意料,还非常干净。

女主角玛莎,一个调皮捣蛋的小女孩,因为总是横行霸道,任意妄为,就连自己家里的动物,都害怕她,全部躲的远远的,不敢与她一起玩耍,机缘巧合下,玛莎遇到大狗熊米沙。于是玛莎和米沙生活在那间小木屋里。

玛莎似乎总是有无穷的精力,每天都有精彩的节目等着米沙。而米沙呢,经常被这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孩搞得甚是无奈,但即便如此,他又像父亲那般保护着她,教她本领,成了一名"熊爸爸"。他们之间的故事,充满欢乐和温馨,同时又蕴含了深刻的智慧。

除此之外,整部动画片的内容非常干净、纯粹,没有打架斗殴,没有平底锅敲头,也没有持枪威胁,就连被"绑架",也能发生一系列搞笑故事。在紧凑的故事情节中输出了很多正向价值观又没有用力过猛,没有给人很刻意说教的感觉。正因如此,于是便成了一部佳作。

9.6分《玛莎和熊》:从3个方面浅析它成功的原因及对教育的反思

这部动画成功的同时,又给了身为父母的我们很多教育的启示。也正因如此,我在一边陪孩子观看,一边反思自己的亲字教育方式。

尊重孩子,是爱孩子的基础

故事一开场,玛莎就遭到了"嫌弃"。有这样一个镜头:在农场里,动物们在农场里悠闲地生活着,小羊在吃草,小猪在睡懒觉,小狗在喝水,一辆火车经过,大地都震动了起来,但动物们仍然淡定地做自己的事情,丝毫未有所动。

然而,当他们听到玛莎"叮叮哐哐"坐着水桶从房子里出来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快速地躲了起来,就像见到了吃人的大灰狼。就是这样的反差,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玛莎到底是怎样一个"熊孩子"?人人都躲。

但是在玛莎遇上熊之后,就变了,玛莎有了玩伴,还有了快乐的童年。不是玛莎乖巧了,而是大狗熊米沙不但不躲她,还任她折腾。她仍会把果酱弄洒,会头戴玻璃瓶逗米沙,还会把所有东西放在一起煮……即便如此,米沙也是无奈地抓抓头,任由她捣鼓,甚至还把美味的果酱吃个精光。就这样,玛莎每天都过得充实而开心。

再看看生活中的我们,当孩子想要尝试做什么的时候,很多家长首先是紧张的阻止,而不是鼓励孩子去尝试;当孩子不按父母或社会的规则来做某件事的时候,家长首先是责备,而不是关心原因。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具有内在的学习驱动力的,他们对周围的环境有着强烈的学习与吸收能力。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地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愉快地探索这个世界。

尊重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的本性,调皮些无妨,只要不干违背道德的坏事,喜欢探索也无妨,只要不伤及身体。

孩子的天性是单纯的、勇敢的,只有被尊重了,他们的潜能才能被激发,才能创造更多的惊喜,只有被尊重了,他才能自由地长大,才能活成自己,而不是活成父母理想中人设。

9.6分《玛莎和熊》:从3个方面浅析它成功的原因及对教育的反思

学会放手,拒绝"溺爱"

其中有一集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两只大灰狼绑架了玛莎,并给米沙留下纸条,告诉他赎金就是他家里一冰箱的食物。米沙并没有过分紧张,而是像往常一样,坐在躺椅上,晒着太阳,美美喝着蜂蜜水,该干嘛干嘛。

而另一边呢,玛莎把两只大灰狼耍得团团转,主动投降。

9.6分《玛莎和熊》:从3个方面浅析它成功的原因及对教育的反思

虽然这个情节设计脱离了现实,当我们知道孩子被绑架后,是根本没法坐得住的。我们回到生活中,反思一下在轻微情况下,是否也像米沙那样,做到了放手?

现实生活中,不愿对孩子放手的家长比比皆是,把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滴水不漏,事无巨细。到头来,孩子该记住的一样没记住,该学会的一件事儿都不会做,反倒是一句:"妈妈,平时都是你帮我做好的呀!"呛得做妈的无言以对。巨婴也就因此养成了。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跟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就业率为15:1,收入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中国式家长经常会一边包揽孩子的全部,一边抱怨孩子不独立。在美国,四五岁的孩子就要开始学习自己整理衣物、书包、学习洗菜、擦桌子,而中国的宝宝们,很多在上了小学依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适当的放手,孩子才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孩子自己探索和思考,他才会独立、有主见。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陪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三岁前,最重要的发育任务就是依恋关系的形成。如果三岁前,孩子没有太多时间跟父母在一起,就难以跟父母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孩子长大后容易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学龄前、童年期、青春期,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沟通与陪伴,父亲母亲都不能缺位。

童年时期父母陪伴的缺失,会让孩子产生许多性格缺陷----被遗弃感、自卑、胆小、没有安全感、人际交往障碍、等等。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就容易处于焦虑的状态,无论她多努力、得到多少,也很难找到幸福感。

片中有一集是钓鱼的故事:米沙准备去钓鱼,路上几次躲避玛莎失败,还是被"缠"住陪她玩了玩。在米沙钓鱼的过程了,玛莎又开始发挥她的"特长"了:先是玩球吓跑了本上钩的鱼,继而拿桶和鱼网做玩具,最后还把装在盒子里的蚯蚓也全放了出来。总之,全程没一刻安静。是不是像极了我们家里那个捣蛋鬼?试想,孩子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是像大人放下手里的事,好好陪他们玩。

9.6分《玛莎和熊》:从3个方面浅析它成功的原因及对教育的反思

什么是陪伴?不是你在钓鱼,给她一个球让她自己玩。也不是你拿着手机刷朋友,让他自己写作业。真正的陪伴,是需要你放下手上的工作,放下手上的手机,去关心对方的每一个动作,重视对方的每一个想法,参与对方的每个过程。

而父母高质量的陪伴是孩子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最重要的根源。

在陪伴下长大的孩子,会更自信、自爱,有足够的信心处理好人际关系,并可以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而不是唯唯诺诺、内向、自卑。


结语: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养育孩子是条漫长的路,而对孩子的教养就藏在父母做的每一道饭菜、每一次玩耍、陪孩子看的每一本书、每一部动画片里面。育儿也是育己,我们要珍惜每一个和孩子相处的机会,因为这是共同成长的机会。

(本文作者:霖筱筱,亲子咨询师一枚,爱孩子爱写作,爱电影爱旅游。原创首发“石头爸爸的育儿经”,请勿抄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