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上有沒有什麼逆天的軍事行為?

用戶59179687851


1946年,粟裕將軍指揮華中野戰軍3萬餘兵力,大戰12萬國軍並取得了七戰七捷,堪稱戰爭史上的奇蹟。



國共和談失敗後,國軍集結十幾萬兵力進犯我蘇中解放區。中央考慮到敵軍優勢明顯,就電告華中分局做好撤退西進淮南的準備。

粟裕等同志考慮到蘇中根據地群眾基礎好,而且是富裕之地,丟掉於整個戰局不利,建議先打幾仗再議,中央批准了粟裕的意見。

敵強我弱,怎麼破這個局呢?粟裕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決定主動出擊,集中優勢兵力在運動戰中,尋找戰機殲滅敵人。

粟裕經過一番考慮,決定先打宣家堡的38師56團和泰興的38師57團,因為他們師長李天霞很輕敵,宣家堡和泰興的防禦工事都很差。

7月14日,陶勇率領1師6個團的優勢兵力對宣家堡發起了進攻,而王必成則率領6師攻佔泰興。經過兩天的戰鬥,我軍消滅國軍3000多人,取得了蘇中戰役的兩連勝。


泰興戰役後,國軍集結四個師的兵力前來增援,會同之前的國軍共計12萬人,企圖夾擊蘇中腹地——如皋。

粟裕決定放棄如皋,但要集中4倍兵力出其不意地殲滅國軍先頭部隊49師。陶勇、王必成接到命令後,顧不上部隊休息,一個晚上急行軍100多里,於次日清晨完成了對49師的包圍。

經過幾天的戰鬥,華中野戰軍殲滅49師近萬人,俘虜國軍6000多人。

接連三次大勝,國軍再也不敢大意,開始收縮陣型進攻海安。海安是蘇中根據地的中心,實戰是守華中分局意見不統一,就在這時毛主席發來了“不打無把握的仗”的電報。

有了毛主席的“定心丸”,粟裕下定決心放棄海安,但要讓國軍付出慘重代價。經過四天激戰,7縱以傷亡200多人的代價殲敵3000多人。


敵軍佔領空城後,向上謊報戰績,國軍高層誤認為我軍主力被“消滅”,從而產生了麻痺大意的態度,而這種錯覺又給我軍創造了戰機。

8月8日,粟裕獲悉敵65師新7旅和敵25師105旅換防,他決定用隱藏在敵人眼皮底下的陶勇1師、王必成的6師,一口吃掉敵軍的兩個旅。

10日傍晚,我軍兩個師到達制定位置,僅用了一晝夜時間,就殲滅敵軍9000多人,另外俘虜5000多人,而我軍傷亡不到1000人。

國軍接連受挫更加謹慎,很難尋找到運動殲敵的機會。主力沒機會,粟裕盯上了丁堰和林梓的敵警察部隊。

警察部隊根本沒啥戰鬥力,1師和6師都只花了幾個小時時間就解決了戰鬥,共殲敵3000多人,還繳獲了國軍倉庫裡大量的美械裝備。


8月底,華野主力計劃進攻黃橋,正在此時國軍25師對邵伯發起了進攻。守衛這裡的是由地方部隊組建而成的第10縱隊,作戰經驗、武器裝備都不如主力部隊,形勢很危急。

不過敵軍的戰術失誤加上第10縱隊的英勇抗擊,經過四天戰鬥,我軍打退了25師的進攻,並消滅敵軍2000多人。

邵伯保衛戰取得了勝利,而華野主力也取得了黃橋大捷。此役我軍殲敵5000人,而俘虜則高達12000多人。

隨著黃橋大捷的結束,蘇中戰役也圓滿收官。我軍取得了七戰七捷,僅一個半月時間,就以3萬多兵力創造了殲敵5.4萬的奇蹟,粟裕將軍無愧我軍“戰神”的稱號。



花木童說史


紅軍曾經在博古等人的瞎指揮下,有過一次無奈的敗走麥城之舉,但是卻在毛主席的英明指揮下。完成了一次世界歷史↑的逆天狀舉。此舉不但在軍事行動↑上逆天,而且在挑戰自然環境↓下,也是逆天行動。正如毛主席所說,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當八萬紅軍決定撤離中央根據地時,簡直就是大搬家。所有的輜重都帶上了。行動緩慢,陷在敵人的重重包圍之中,經過血戰湘江。八萬紅軍人馬只剩下兩萬多人馬,在此時中央緊急召開遵義會議,重新確立了毛主席的領導地位,毛主席發揮他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利用聲東擊西,調虎離山之計。巧度金沙江,勇過大渡河。四渡赤水。。在每天天上幾十架偵察機,地下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下,成功跳出包圍圈。經過爬雪山過草地。成功,將革命根據地紮在陝北。


長征再軍事行動上逆天。在挑戰自然環境下也逆天。鳥逗費不過去的雪山。硬時讓人征服了。過草地也是如此,致敬英勇得紅軍戰士。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約定9521


如果是逆天的軍事行動,當然不可能經常發生,否則也不會叫逆天。但在中國革命史上,有連續兩場逆天的軍事行動居然發生在短短的一週裡,而且還是在一個完整的戰役裡,這就更罕見了。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兩場逆天的軍事行動。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長征從雲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後,沿會理至西昌大道繼續北上,準備渡過大渡河進入川西地區。老蔣當然不樂意了,命令薛嶽率國民黨軍主力跟在紅軍後面,步步緊逼,同時又命令川軍第24軍在瀘定至富林(今漢源)沿大渡河左岸築堡阻擊。這樣一來,前堵後追,老蔣希望能憑藉天險,圍殲中央紅軍於大渡河以南地區。

大渡河寬300米,水深流急,兩岸是險峻的群山,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的險地。當年太平軍名將石達開就是兵敗大渡河,全軍覆滅於此。所以,老蔣叫囂要把紅軍變成石達開第二。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紅軍第1師1團到達安順場渡口,這裡有川軍24軍一個營駐守。紅1團團長楊得志不顧連夜趕路的疲憊,率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佔領安順場,準備渡河。

但是,情況依然非常糟糕。一來,幾乎找不到像樣的渡船,找了半天,才找到一艘木船。二來,通過審問俘虜,楊團長才得知對面渡口已經有川軍一個營駐守,正在構築工事,防止紅軍渡河。面對這種情況,可以說已經萬分危急了。如果不能渡河成功,紅軍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

楊得志根本沒有時間考慮,第二天一早就指揮部隊向對岸發起進攻。因為只有1條木船,一次只能過去9人,因此,熊尚林帶領第一批8人先渡河,木船返回後孫繼先帶領第二批8人再渡河。一共18名勇士,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登上了岸邊,並多次打退川軍的進攻,控制了渡口,隨即接應後續部隊陸續登岸,終於擊潰川軍,佔領了渡口。18勇士強渡大渡河的奇蹟隨之流傳開來,孫繼先也因此一戰成名,建國後被授予中將軍銜。

佔領了安順場渡口兩岸後,紅軍的危險局勢其實並沒有多少緩解。因為船隻實在太少,敵軍幾乎毀掉了所有的船隻。僅僅依靠在渡口找到的幾條木船,要想運送幾萬紅軍,起碼得一個月以上的時間。老蔣和薛嶽怎麼可能給紅軍那麼多時間?所以,最高決策層反覆商量,決定奪取瀘定橋,讓全軍快速通過。

時不我待,中央軍委迅速制訂計劃,由劉伯承和聶榮臻指揮紅1師和陳賡任團長的幹部團組成右路軍;由中央縱隊和第1、3、5、9縱隊組成左路軍,迅速沿河而上,相機佔領瀘定橋,以確保大部隊渡河。左路軍的前鋒由王開湘和楊成武指揮的紅2師4團擔任。

1935年5月28日,擔任前鋒任務的王開湘和楊成武接到軍委的急電,命令其務必於29日佔領瀘定橋。這簡直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別的不說,趕到瀘定橋就夠嗆。當時,紅4團距離瀘定橋還有240華里的山路,一天時間要走240華里山路,還要奪取瀘定橋,這怎麼可能?

但是,王開湘團長和楊成武政委清楚,不到萬不得已,中央不會下這樣的命令。對他們來說,其實也沒有選擇了,只有在絕境中殺出一條出路來。

紅4團用了一天的時間急行軍240華里,於29日清晨趕到瀘定橋邊。瀘定橋離水面有好幾丈高,由13根鐵鏈組成的:兩邊各有兩根,算是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如今,敵人已經把橋上的木板全部拆除,只剩下孤零零的鐵鏈橫在橋上。而且,對岸的川軍也早就構築好了工事,以逸待勞。

紅4團一到,立刻發起攻擊。王開湘和楊成武親自指揮作戰,2連擔任突擊隊。以2連連長廖大珠為首的22名勇士,拿著手槍,揹著大刀,攀著鐵鏈向對岸衝去。他們身後,跟進的部隊每人帶一塊木板,一邊前進一邊鋪橋。戰況之激烈,筆者就不用多費筆墨了,大家自己都可以想到難度有多大,勇士們有多危險。楊成武后來在回憶錄中寫到,這是他感覺最漫長的時刻,也是他最緊張的時刻,因為他和紅4團擔負著挽救中國革命的重任。

也許是川軍的戰鬥力相對薄弱,也可能是被紅軍勇士的大無畏精神給震撼到了,川軍最終抵抗不住紅軍的進攻,一窩蜂逃跑了,紅4團佔領了瀘定橋,取得了一次不可思議的勝利,挽救中央紅軍,讓紅軍主力可以順利通過大渡河,繼續北上。

18勇士強渡大渡河,22勇士飛奪瀘定橋,這兩場逆天的戰鬥前後不超過一週時間,難度之大,危險性之高,古今中外的軍史上都罕見。紅軍在萬分危急的時刻,憑藉這兩場不可思議的戰鬥,逃出了國民黨的前堵後追,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也挽救了中國革命。

1.楊成武:《楊成武回憶錄》

2.陳雲:《隨軍西行見聞錄》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在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中,曾經發生過一場舉世罕見的戰鬥,中美雙方圍繞一座橋樑反覆三次爭奪,最終美軍憑藉強大的空中力量和工程能力,空投橋樑構建並修復了橋樑,逃離了志願軍的包圍圈。這場戰鬥給對陣雙方軍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也給兩軍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1950年11月27日,志願軍發起第二次戰役(又稱長津湖戰役),對已被誘至長津湖地區的“聯合國軍”發起反擊。當時的氣溫低至零下三十度,志願軍九兵團第20、27兩個軍約10萬人(九兵團共三個軍總兵力近15萬人)在長津湖完成合圍,將美軍陸戰一師及第七師一部,合計約6.5萬人團團圍困。

當時的美軍陸戰一師剛剛經歷了二戰,所部士兵算得上身經百戰,師長奧利佛史密斯剛剛上任師長4個月,由於在太平洋戰爭中屢立戰功,備受上級認可。

在志願軍的猛烈打擊下,美軍第七師第31團級戰鬥隊被整建制殲滅,美軍陸戰一師也被分割突破,他們在猛烈火力掩護下不顧一切向南逃竄。

最終逃到下碣隅裡的陸戰一師士兵有近萬人,其中傷員約5000人,這些敗兵只有一個念頭:快點逃離這個鬼地方,離中國人越遠越好。

在通過下碣隅裡之後,有一個必經之地叫做水門橋,水門橋本是一座水電站,為方便通行,在輸水管道上方鋪設了道路和橋面,周圍沒有任何可以繞行的道路。

12月1日,志願軍58師172團2營爆破小組趕到了水門橋,將橋面炸燬。按照志願軍當時的計劃:美軍無論如何也要3~5天才能修復,只要美軍的機械化部隊無法通過,那麼九兵團就能順利吃掉陸戰王牌一師。

然而事實說明,志願軍輕視了美軍的工程能力。陸戰一師工兵營在裝甲部隊掩護下,僅用了40個小時就修復了橋樑,雖然只是簡單的混凝土澆灌,但也能勉強通過車輛。

看到美國人把橋修通了,志願軍戰士們不免納悶。12月4日,爆破小分隊再次趕到水門橋,將整個路面連同梁箱一起炸燬,並留下人員在現場觀察。

他們很快就發現,美軍工兵使用鋼木等材料在原來的橋墩上架起了一座簡易橋樑,再次使其恢復通行。美軍還加強了對水門橋的防禦,派遣了一個配屬40輛坦克的步兵營駐守於此。

12月6日,決不放棄的志願軍小分隊夜間再次趕到,在美軍的火力攔截之下,使用多個50公斤炸藥包將橋面和橋墩一起炸掉,整個水門橋留下了8.8米長的大口子。志願軍評估之後認為,沒有幾個月的時間,不可能修復這座橋。

不過,美軍工程能力了顯然超出了志願軍的預計。儘管戰場上的美軍工程兵已經用完了工程材料,無法再搶修這座橋樑,但陸戰一師第一工兵營營長帕特里奇卻提出了一個扭轉局面的建議:直接空投橋樑組件。

經美軍工兵現場計算,需要4套載重54噸的M2貝雷橋組件,就可以將這個缺口修復。但為了保險起見,美軍向日本三菱公司訂做了8套。為了確保空投成功,美軍還專門訂製了最大的降落傘,匹配這些橋樑組建。

12月8日,第314空運聯隊的8架C-119運輸機飛行1000多公里,將總計10.2噸重的8個橋樑構件空投到水門橋附近,其中一個落地損壞,一個空投到志願軍控制區,其餘6套準確的落到美軍陣地。

美軍工兵連夜施工,第二天就搭建起一座全新的鋼結構大橋。而此時的志願軍已經沒有能夠再次破壞橋樑的炸藥。

12月10日,美軍1500餘輛汽車和坦克從橋上隆隆駛過,逃離了長津湖地區。美軍過橋後,還炸燬了自己剛剛修復的橋樑,以阻止志願軍的追擊。

(下圖為美軍貝雷橋組件)

這場圍繞水門橋的戰鬥反覆三輪破壞與修復,最終以美軍突圍結束。美軍在奪命逃亡中的奮力掙扎,加之較好的戰術素養,使得陸戰一師夠逃出生天。這其中,美軍強大的工程能力留給志願軍深刻印象,而這正是我們當時極為薄弱的短板環節。

整場戰役過後,陸戰一師儘管傷亡過半,但仍然被美國總統授予集體嘉獎令,並頒發了多達19枚國會榮譽勳章。期間,還有一場美軍特遣隊通過“地獄火山谷”的戰鬥,號稱美軍歷史上最艱險一戰,美軍華人軍官呂超然使用漢語誘騙志願軍,並導致了重大傷亡,也獲得了這枚勳章。

這場歷時17天的長津湖戰役,志願軍雖然成功的將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部隊逐出了北方,但沒有實現合圍殲滅陸戰一師的目的,並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由於天氣極端嚴寒,加之後勤和醫療保障薄弱,志願軍非戰鬥減員嚴重,整個九兵團幾乎被打殘,此後在戰爭中再也沒有發揮主力作用。


軍備解碼


敵軍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反擊!

要論戰爭上最逆天的行為,莫過於中印戰爭期間,龐國興三人小組端掉了印軍兩個炮兵陣地,期間還同印軍一個營交火,並將其擊潰。

可以說這簡直就是一個軍事史上開掛般的存在,尤其是戰後他們那句:敵軍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反擊。更是令人有種忍俊不禁之感。

1962年印度當局不知出於何目的,突然向侵佔大片的爭議領土,並且印軍還向我軍發起挑釁。

當時誰也沒想到為何印度會在當時搞中國,按道理來說當時中印之間應該是共同利益更多,且也是友好關係。



可是偏偏印軍就入侵了,而且還是蠻狠不講理的入侵,為此中國不得已只能宣佈反擊,由邊防軍發起反擊。

這場戰爭絲毫一切都是印軍佔優,畢竟當時中國國內艱難,且能夠直接投入作戰的不過是邊防軍,後勤還跟不上。


然而戰爭一開始,印軍懵了,我邊防軍各種偷襲和夜襲,幾乎是全線出擊,一時間印軍被打的找不著北。

而龐國興三人小組就是因為突進的太快,這才同大部隊失去聯繫的,但是失去聯繫的他們,並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

鬥志昂揚的三人在追擊印軍的過程中,發現敵軍一個炮兵陣地,二話不說就衝了上去。而印軍槍法極爛,一陣交火就被打下陣去了。

由此三人繳獲了二十四門大炮,相當於擊潰了一個炮兵團。可三人沒有停下進攻的腳步,他們依舊是晝夜追擊印軍。

很難想象這三人到底推進了多遠,在接連擊潰一個印軍敗退的營之後,他們又端掉了印軍一個炮兵陣地,至此才因為彈藥問題而停止進攻的腳步。

戰後慶功宴上,三人說起這段作戰經驗,他們並不覺得這是很了不起的事,只總結了短短几個字,那就是: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反擊!


小司馬遷論史


世界史上最逆天的軍事行為就是長征。1934年從中央紅軍8萬人開始進行長征,1936年中央紅軍到達陝北七八千人,兩年多行軍兩萬裡,戰鬥百餘次,行軍戰鬥減員90%。

在軍事行動上一般減員30%以上,這支部隊就基本已經潰散了,廢了;減員50%還在堅持的部隊,已經是非常精銳的鐵軍。所以,全世界都在問,這支紅軍隊伍靠的是什麼?在減員90%的情況下,還能夠堅持。

麥克阿瑟曾經說過:“誰想和中國陸軍打仗就是有病。”這句話聯合國軍檢驗過,印度檢驗過,越南檢驗過,蘇聯也檢驗過,事實證明老麥很有眼光。


甬津先生


在世界歷史上!我們中國人民心中最偉大的領袖!毛澤東!什麼樣的戰爭,都是逆天而行!從勝利走向勝利!才能有今天的中國!在世界上也是最偉大的,軍事天才!!


根森596


爆發於1938年上半年的中日蘭封會戰,可謂是一場逆天的軍事行為,中國精銳部隊十多個師約二十萬人包圍日軍14師團兩萬人,不但沒將其吃掉,自己還差點被包餃子。

剛打過徐州會戰的14師團,不怎麼休整就敢於單挑第一戰區的主力部隊,實在沒把中國軍隊放在眼裡,太狂妄了

國軍分別從東、西、北發起進攻,準備圍殲這支孤軍突進的日軍。14師團集中火力突破桂永清27軍陣地向蘭封攻擊前進,桂永清留下龍慕韓第88師防禦蘭封后,率部向開封、杞縣撤退。


龍慕韓師長也不願意死耗吃虧,也擅自率部撤離了,以致日軍不戰而佔蘭封。黃傑的第八軍也主動放棄碭山陣地西逃。事後軍委會問責,桂永清、黃傑竟被免責,龍慕韓被槍決,成為抗戰中第一個被處決的中央軍嫡系將領。

蘭封失守後,蔣介石責令豫東兵團總司令薛嶽,負責指揮74軍、64軍、71軍、27軍由東向西、胡宗南第17軍團由西向東再次包圍14師團

經過三天惡戰,國軍非但沒吃掉14師團,桂永清部在日軍反擊下又一次扔掉陣地擅自倉皇撤離。與此同時,增援的16師團逼近商丘,黃傑第八軍置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死守商丘的命令於不顧,率部退往開封。

這樣以來,正在全力攻擊14師團的薛嶽兵團側被拉空暴露,佔據急轉而下。

更致命的是,日軍第十師團、16師團、第13旅團、混成第4旅團等也準備加入救援,中國軍隊吃不掉14師團不說,自身還有被日軍合圍的危險

在此種戰況下,第一戰區命令部隊撤出戰場,蘭封會戰結束。

戰役過程中,蔣介石曾認為此戰很可能是“戰史上的千古笑柄”,真被他說中了。

蘭封會戰失利後,繼續攻擊前進的14、16師團威脅了鄭州及平漢鐵路的安全,為阻緩日軍進攻,第一戰區在軍委會的同意下掘開了花園口黃河大堤。。。因此,說蘭封會戰是一場逆天失敗的軍事行為毫不為過。。。



歡迎交流,請關注@司馬砸光


司馬砸光


1981年6月7日18時30分,6架F15戰鬥機,護送著8架F16戰鬥機,組成密集編隊,從雷達上看就是一架大型空中客機,在穿過約旦和沙特邊界領空後,直插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隨著數十秒的劇烈爆炸聲響,薩達姆耗費數十億、歷經十年準備的奧西拉剋核反應堆,這是世界空軍史上最逆天的外科手術式打擊行動。



以色列獨居於阿拉伯世界,本身就和這幫穆斯林不對付,歷經四次中東戰爭,結怨最深要數伊拉克。不巧伊拉克上臺了一位新總統,這便是大名鼎鼎的薩達姆。這位老哥是個典型的強硬派,早早地就開始謀求發展核武器,在承諾給了法國大量原油和幾十億美元合同訂單後,法國人答應出售濃縮鈾。以色列一看形勢不對,要是這個愣頭青整了個原子彈,恐怕第一個打擊的就是以色列了。本著先發制人的觀點,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通過暗殺核專家、炸燬伊拉克購買的核設施零件,暫時延緩了伊拉克擁有核武器的進度。



1977年5月,以色列新總理貝京上臺,與他的對手薩達姆一樣,他也是個死硬派,算是棋逢對手,在國內應對伊拉克核計劃搖擺不定時,他堅定以武力摧毀伊拉克核設施的立場,併為之做了長足的準備,取代號名為“巴比倫行動”。



首先,以色列軍方仔細檢查了武器庫,發現並沒有合適的戰鬥機可以執行這一任務,從距離上來看,以色列到巴格達並不遠,但當時以色列空軍的A-4天鷹攻擊機和F-4鬼怪戰鬥轟炸機卻遠遠達不到1000公里的作戰半徑。不過伊朗大兄弟真是雪中送炭,原本向美國訂購的一批F16戰鬥機訂單因國內政變涼了,以色列大喜過望地收下了8架新鮮出爐的F16,這可是劃時代的變革,無論作戰半徑、性能、數量,發動巴比倫行動的硬件以色列算是解決了。

其次,以色列空軍司令親自挑選了24名尖子飛行員,他們不僅要完成在大範圍沒有地面標識物的地空飛行訓練,還要進行長距離的密集訓練,就是一架飛機挨著一架排成縱隊,把飛機間距壓縮到極致,這從雷達上看來會像是一架大型客機,從而矇騙過關。以色列人高度注意保密,直到行動當天,24名飛行員中的14名才接到執行巴比倫行動的任務,簡直天衣無縫。



最後,行動的展開絕對逆天。吸取了伊朗轟炸伊拉克核設施失敗的經驗,以色列裝載了重達1000公斤的無制導炸彈,並對F16進行改裝,加裝了副油箱,極大地增大了飛行里程。按照原定路線,以色列空軍自南向北起飛,然而起飛不久卻遭遇強烈的西北風,迫使以軍進入原本應當規避的亞喀巴灣,儘管偽裝成約旦空軍,但低空飛行的以軍還是被人群中正在度假的約旦國王侯賽因一眼識破,空軍出身的他感到大事不妙,當即告知了正在兩伊戰爭前線的薩達姆。可惜薩達姆接到線報後居然不以為意,奧西拉克反應堆的防空措施絲毫未增加。

以軍繼續飛行,他們大概熟讀“狼來了”的故事,此前多次沿著約旦和沙特邊境飛行,屢遭抗議卻依舊我行我素,這一次任務,同樣遭到了約旦、沙特兩國的質詢,但卻沒有戰機起飛攔截,除了偽裝成約旦空軍和大型客機外,以色列空軍的心理戰玩的確實六。以軍穿越沙特北部大面積沙漠,為了省油,飛行高度最低居然到了60米。加上翠鳥特種部隊提前潛入伊拉克北部山區,以軍成功沿著正確航向飛抵目標上空。



以軍選擇了週日傍晚出擊,這樣可以保證以軍戰擊由西往東飛行,儘可能藉助太陽光遮蔽地面視野。同時以軍選擇18時30分抵達,是因為這時伊拉克軍隊正在開飯,防備最薄弱。

果然,當以軍戰機突入奧西拉剋核設施時,驚慌失措的伊軍匆忙進入防空陣地,但一切為時已晚,以軍不慌不忙地將炸彈傾瀉到圓頂的核設施上,伊拉克的核夢想化為烏影。


春秋正義


戰爭從來不是單一的存在,必須與政治、經濟等緊密相連,要取得戰爭的勝利還必須考慮背後的因素。近些年關於解放戰爭中的“千里躍進大別山”出現了很多爭議。因為從人員損失情況看,14萬人南下,出山的時候只剩下了七萬人,單從人員損失來說的確不划算,但是若全面考慮戰爭,就會發現挺進大別山是一部偉大的棋。


1946年解放戰爭進去到第二階段,國民黨的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陝西和山東。而中央和華東戰區在重點打擊下,解放區不斷減少,到面三月份胡宗南已經佔領了延安,毛主席和黨中央不得不在山溝溝裡面轉圈。雖然說我黨初期的作戰原則是“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但是隨著解放區根據地不斷被壓縮,無論是西北野戰軍還是華東野戰軍都面臨戰略迂迴空間被壓縮的情況。

面對這種情況,毛主席很早就有對解放戰爭發展進行思考,所以毛主席在1946年3.4月份就提出了外線作戰的設想,計劃軍隊跳到外線作戰,將戰爭引向敵佔區。

中央在解放戰爭初期制定的戰略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所以中央派遣了很多幹部建設東北,而南面基本不會過多的南下主動進行攻擊,所以華東,西北及晉冀魯豫的戰爭大多數都是國民黨進攻解放區,我軍再依靠解放區的優勢對國民黨部隊進行圍殲。從軍隊作戰的效果看,我軍在有後方群眾支持下,戰績非常可觀,但是由於戰爭在解放區進行,除了解放區縮小之外,對解放區的經濟和生產造成了嚴重的損害,以至於解放區的人民生活非常困難。

內線作戰是戰爭上的勝利,但是在經濟上並不能稱之為勝利,長此以往解放區的經濟必將不堪負重。從政治層面說,華東解放區丟失了漣水,西北解放區丟失了延安,華北解放區丟失了張家口等,這些解放區丟失了首府,政治上非常不利,還有可能打擊我軍的勢氣。


毛主席做為一個偉大的戰略家,他考慮戰爭結合了軍事,政治和經濟等各方面因素,大手筆的策劃了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計劃。這不僅僅是戰略反攻的開始,更加重要的是將戰爭引入敵佔區,消耗敵人的經濟,而減少自己經濟的消耗,不僅僅是軍事反攻,也是政治和經濟的反攻。

劉鄧大軍是晉冀魯豫解放區的主機部隊,當時主力部隊加上地方部隊達到了46萬之多,僅次於東北野戰軍。並且在“向南防禦”的戰略指導之下,晉冀魯豫解放是各解放區中做的最好的戰區,他們基本上沒有讓國民黨北上一步,而且殲滅國民黨軍隊為各大解放區第二。


這樣一隻主力部隊,一旦南下生死未卜,因為南下大別山不僅僅說大別山在敵佔區,而且大別山即可以威脅武漢,又可以威脅南京,對國民黨而言威脅太大,國民黨是一定不會輕易讓解放軍站穩腳跟。其次從晉冀魯豫解放區到大別山要經過黃河,淮河等河流,還有黃泛區,具有極大的危險。

現在去分析挺進大別山要注意到兩個很重要的問題,一個是當時國共雙方的實力對國民黨依舊有巨大優勢;二是劉鄧大軍南下沒有後方,也就意味著給養不能即使供給,傷病員不能得到及時安置,槍炮越打越少。所以可以形象的說劉鄧大軍南下是用一個尖銳的矛在刺破盾牌,尖銳但是易脆。當年華東野戰軍分兵外線作戰多次失敗就是例子。


也就是基於挺進大別山的複雜性和困難,毛主席當時有三種結果預計:一,部隊到不了大別山;二,部隊到大別山後站不住腳;三,部隊紮根大別山。毛主席一向是自信人生兩百年,做出這樣的預計,可見毛主席對挺進大別山也沒有十足的把握。

做為劉鄧大軍的統帥,劉伯承元帥同樣覺得此次南下兇險萬分,猶豫不決,直到中央發了一封電報,上面有“陝北已經極為困難”的字樣時,劉鄧兩位非常有大局觀的軍事將領開啟了挺進大別山的征程。

劉鄧大軍首先虛晃一槍度過黃河,然後趁黃河漲水之際擺下迷魂陣,巧妙的南下,等蔣介石反應過來,劉鄧大軍已經開始了大踏步的跨越。大軍度過沙河,到過黃泛區的時候重武器全部丟失,戰鬥力下降很多。但是大軍繼續南下,在汾河淮河展現了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氣概,最後全軍度過淮河,進入大別山。


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的日子並不好過,因為曾經的紅軍兩次到大別山建立根據地,又兩次被迫離開,當地的很多群眾都對解放軍又愛又怕。再加上大別山為桂系地盤,桂系實行了嚴格的管制政策,對老百姓實行恐怖的壓制,使得劉鄧大軍建立根據地非常不容易。

蔣介石為了對劉鄧大軍進行圍剿,調集了30萬大軍,其中就有抽調山東和關中的部隊,緩解了山東和陝西的壓力。並且由於晉冀魯豫主力部隊南下,晉冀魯豫的經濟可以支持到其它解放區,也緩解了其它解放區的經濟壓力。


劉鄧大軍南下之時,陳謝大軍和陳粟大軍兩側相互策應,戰爭打入敵佔區的目標基本實現。從劉鄧大軍的損失而言,的確是比較慘重,但是此戰從戰略上是成功的,是一個漂亮的軍事行動,毛主席對這次軍事行動也是非常滿意,所以後來還提出了粟裕南下長江,打算實行第二次的千里躍進。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就是軍事上的一個逆天行為,他是毛主席偉大戰略的體現,也是劉鄧兩位為大局犧牲精神的體現,更是我軍戰士英勇作戰的提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