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有没有什么逆天的军事行为?

用户59179687851


1946年,粟裕将军指挥华中野战军3万余兵力,大战12万国军并取得了七战七捷,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迹。



国共和谈失败后,国军集结十几万兵力进犯我苏中解放区。中央考虑到敌军优势明显,就电告华中分局做好撤退西进淮南的准备。

粟裕等同志考虑到苏中根据地群众基础好,而且是富裕之地,丢掉于整个战局不利,建议先打几仗再议,中央批准了粟裕的意见。

敌强我弱,怎么破这个局呢?粟裕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主动出击,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战中,寻找战机歼灭敌人。

粟裕经过一番考虑,决定先打宣家堡的38师56团和泰兴的38师57团,因为他们师长李天霞很轻敌,宣家堡和泰兴的防御工事都很差。

7月14日,陶勇率领1师6个团的优势兵力对宣家堡发起了进攻,而王必成则率领6师攻占泰兴。经过两天的战斗,我军消灭国军3000多人,取得了苏中战役的两连胜。


泰兴战役后,国军集结四个师的兵力前来增援,会同之前的国军共计12万人,企图夹击苏中腹地——如皋。

粟裕决定放弃如皋,但要集中4倍兵力出其不意地歼灭国军先头部队49师。陶勇、王必成接到命令后,顾不上部队休息,一个晚上急行军100多里,于次日清晨完成了对49师的包围。

经过几天的战斗,华中野战军歼灭49师近万人,俘虏国军6000多人。

接连三次大胜,国军再也不敢大意,开始收缩阵型进攻海安。海安是苏中根据地的中心,实战是守华中分局意见不统一,就在这时毛主席发来了“不打无把握的仗”的电报。

有了毛主席的“定心丸”,粟裕下定决心放弃海安,但要让国军付出惨重代价。经过四天激战,7纵以伤亡200多人的代价歼敌3000多人。


敌军占领空城后,向上谎报战绩,国军高层误认为我军主力被“消灭”,从而产生了麻痹大意的态度,而这种错觉又给我军创造了战机。

8月8日,粟裕获悉敌65师新7旅和敌25师105旅换防,他决定用隐藏在敌人眼皮底下的陶勇1师、王必成的6师,一口吃掉敌军的两个旅。

10日傍晚,我军两个师到达制定位置,仅用了一昼夜时间,就歼灭敌军9000多人,另外俘虏5000多人,而我军伤亡不到1000人。

国军接连受挫更加谨慎,很难寻找到运动歼敌的机会。主力没机会,粟裕盯上了丁堰和林梓的敌警察部队。

警察部队根本没啥战斗力,1师和6师都只花了几个小时时间就解决了战斗,共歼敌3000多人,还缴获了国军仓库里大量的美械装备。


8月底,华野主力计划进攻黄桥,正在此时国军25师对邵伯发起了进攻。守卫这里的是由地方部队组建而成的第10纵队,作战经验、武器装备都不如主力部队,形势很危急。

不过敌军的战术失误加上第10纵队的英勇抗击,经过四天战斗,我军打退了25师的进攻,并消灭敌军2000多人。

邵伯保卫战取得了胜利,而华野主力也取得了黄桥大捷。此役我军歼敌5000人,而俘虏则高达12000多人。

随着黄桥大捷的结束,苏中战役也圆满收官。我军取得了七战七捷,仅一个半月时间,就以3万多兵力创造了歼敌5.4万的奇迹,粟裕将军无愧我军“战神”的称号。



花木童说史


红军曾经在博古等人的瞎指挥下,有过一次无奈的败走麦城之举,但是却在毛主席的英明指挥下。完成了一次世界历史↑的逆天状举。此举不但在军事行动↑上逆天,而且在挑战自然环境↓下,也是逆天行动。正如毛主席所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当八万红军决定撤离中央根据地时,简直就是大搬家。所有的辎重都带上了。行动缓慢,陷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经过血战湘江。八万红军人马只剩下两万多人马,在此时中央紧急召开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毛主席发挥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利用声东击西,调虎离山之计。巧度金沙江,勇过大渡河。四渡赤水。。在每天天上几十架侦察机,地下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下,成功跳出包围圈。经过爬雪山过草地。成功,将革命根据地扎在陕北。


长征再军事行动上逆天。在挑战自然环境下也逆天。鸟逗费不过去的雪山。硬时让人征服了。过草地也是如此,致敬英勇得红军战士。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约定9521


如果是逆天的军事行动,当然不可能经常发生,否则也不会叫逆天。但在中国革命史上,有连续两场逆天的军事行动居然发生在短短的一周里,而且还是在一个完整的战役里,这就更罕见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两场逆天的军事行动。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地区。老蒋当然不乐意了,命令薛岳率国民党军主力跟在红军后面,步步紧逼,同时又命令川军第24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这样一来,前堵后追,老蒋希望能凭借天险,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的险地。当年太平军名将石达开就是兵败大渡河,全军覆灭于此。所以,老蒋叫嚣要把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红军第1师1团到达安顺场渡口,这里有川军24军一个营驻守。红1团团长杨得志不顾连夜赶路的疲惫,率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安顺场,准备渡河。

但是,情况依然非常糟糕。一来,几乎找不到像样的渡船,找了半天,才找到一艘木船。二来,通过审问俘虏,杨团长才得知对面渡口已经有川军一个营驻守,正在构筑工事,防止红军渡河。面对这种情况,可以说已经万分危急了。如果不能渡河成功,红军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杨得志根本没有时间考虑,第二天一早就指挥部队向对岸发起进攻。因为只有1条木船,一次只能过去9人,因此,熊尚林带领第一批8人先渡河,木船返回后孙继先带领第二批8人再渡河。一共18名勇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登上了岸边,并多次打退川军的进攻,控制了渡口,随即接应后续部队陆续登岸,终于击溃川军,占领了渡口。18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奇迹随之流传开来,孙继先也因此一战成名,建国后被授予中将军衔。

占领了安顺场渡口两岸后,红军的危险局势其实并没有多少缓解。因为船只实在太少,敌军几乎毁掉了所有的船只。仅仅依靠在渡口找到的几条木船,要想运送几万红军,起码得一个月以上的时间。老蒋和薛岳怎么可能给红军那么多时间?所以,最高决策层反复商量,决定夺取泸定桥,让全军快速通过。

时不我待,中央军委迅速制订计划,由刘伯承和聂荣臻指挥红1师和陈赓任团长的干部团组成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和第1、3、5、9纵队组成左路军,迅速沿河而上,相机占领泸定桥,以确保大部队渡河。左路军的前锋由王开湘和杨成武指挥的红2师4团担任。

1935年5月28日,担任前锋任务的王开湘和杨成武接到军委的急电,命令其务必于29日占领泸定桥。这简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别的不说,赶到泸定桥就够呛。当时,红4团距离泸定桥还有240华里的山路,一天时间要走240华里山路,还要夺取泸定桥,这怎么可能?

但是,王开湘团长和杨成武政委清楚,不到万不得已,中央不会下这样的命令。对他们来说,其实也没有选择了,只有在绝境中杀出一条出路来。

红4团用了一天的时间急行军240华里,于29日清晨赶到泸定桥边。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如今,敌人已经把桥上的木板全部拆除,只剩下孤零零的铁链横在桥上。而且,对岸的川军也早就构筑好了工事,以逸待劳。

红4团一到,立刻发起攻击。王开湘和杨成武亲自指挥作战,2连担任突击队。以2连连长廖大珠为首的22名勇士,拿着手枪,背着大刀,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他们身后,跟进的部队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战况之激烈,笔者就不用多费笔墨了,大家自己都可以想到难度有多大,勇士们有多危险。杨成武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这是他感觉最漫长的时刻,也是他最紧张的时刻,因为他和红4团担负着挽救中国革命的重任。

也许是川军的战斗力相对薄弱,也可能是被红军勇士的大无畏精神给震撼到了,川军最终抵抗不住红军的进攻,一窝蜂逃跑了,红4团占领了泸定桥,取得了一次不可思议的胜利,挽救中央红军,让红军主力可以顺利通过大渡河,继续北上。

18勇士强渡大渡河,22勇士飞夺泸定桥,这两场逆天的战斗前后不超过一周时间,难度之大,危险性之高,古今中外的军史上都罕见。红军在万分危急的时刻,凭借这两场不可思议的战斗,逃出了国民党的前堵后追,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也挽救了中国革命。

1.杨成武:《杨成武回忆录》

2.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在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中,曾经发生过一场举世罕见的战斗,中美双方围绕一座桥梁反复三次争夺,最终美军凭借强大的空中力量和工程能力,空投桥梁构建并修复了桥梁,逃离了志愿军的包围圈。这场战斗给对阵双方军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给两军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1950年11月27日,志愿军发起第二次战役(又称长津湖战役),对已被诱至长津湖地区的“联合国军”发起反击。当时的气温低至零下三十度,志愿军九兵团第20、27两个军约10万人(九兵团共三个军总兵力近15万人)在长津湖完成合围,将美军陆战一师及第七师一部,合计约6.5万人团团围困。

当时的美军陆战一师刚刚经历了二战,所部士兵算得上身经百战,师长奥利佛史密斯刚刚上任师长4个月,由于在太平洋战争中屡立战功,备受上级认可。

在志愿军的猛烈打击下,美军第七师第31团级战斗队被整建制歼灭,美军陆战一师也被分割突破,他们在猛烈火力掩护下不顾一切向南逃窜。

最终逃到下碣隅里的陆战一师士兵有近万人,其中伤员约5000人,这些败兵只有一个念头:快点逃离这个鬼地方,离中国人越远越好。

在通过下碣隅里之后,有一个必经之地叫做水门桥,水门桥本是一座水电站,为方便通行,在输水管道上方铺设了道路和桥面,周围没有任何可以绕行的道路。

12月1日,志愿军58师172团2营爆破小组赶到了水门桥,将桥面炸毁。按照志愿军当时的计划:美军无论如何也要3~5天才能修复,只要美军的机械化部队无法通过,那么九兵团就能顺利吃掉陆战王牌一师。

然而事实说明,志愿军轻视了美军的工程能力。陆战一师工兵营在装甲部队掩护下,仅用了40个小时就修复了桥梁,虽然只是简单的混凝土浇灌,但也能勉强通过车辆。

看到美国人把桥修通了,志愿军战士们不免纳闷。12月4日,爆破小分队再次赶到水门桥,将整个路面连同梁箱一起炸毁,并留下人员在现场观察。

他们很快就发现,美军工兵使用钢木等材料在原来的桥墩上架起了一座简易桥梁,再次使其恢复通行。美军还加强了对水门桥的防御,派遣了一个配属40辆坦克的步兵营驻守于此。

12月6日,决不放弃的志愿军小分队夜间再次赶到,在美军的火力拦截之下,使用多个50公斤炸药包将桥面和桥墩一起炸掉,整个水门桥留下了8.8米长的大口子。志愿军评估之后认为,没有几个月的时间,不可能修复这座桥。

不过,美军工程能力了显然超出了志愿军的预计。尽管战场上的美军工程兵已经用完了工程材料,无法再抢修这座桥梁,但陆战一师第一工兵营营长帕特里奇却提出了一个扭转局面的建议:直接空投桥梁组件。

经美军工兵现场计算,需要4套载重54吨的M2贝雷桥组件,就可以将这个缺口修复。但为了保险起见,美军向日本三菱公司订做了8套。为了确保空投成功,美军还专门订制了最大的降落伞,匹配这些桥梁组建。

12月8日,第314空运联队的8架C-119运输机飞行1000多公里,将总计10.2吨重的8个桥梁构件空投到水门桥附近,其中一个落地损坏,一个空投到志愿军控制区,其余6套准确的落到美军阵地。

美军工兵连夜施工,第二天就搭建起一座全新的钢结构大桥。而此时的志愿军已经没有能够再次破坏桥梁的炸药。

12月10日,美军1500余辆汽车和坦克从桥上隆隆驶过,逃离了长津湖地区。美军过桥后,还炸毁了自己刚刚修复的桥梁,以阻止志愿军的追击。

(下图为美军贝雷桥组件)

这场围绕水门桥的战斗反复三轮破坏与修复,最终以美军突围结束。美军在夺命逃亡中的奋力挣扎,加之较好的战术素养,使得陆战一师够逃出生天。这其中,美军强大的工程能力留给志愿军深刻印象,而这正是我们当时极为薄弱的短板环节。

整场战役过后,陆战一师尽管伤亡过半,但仍然被美国总统授予集体嘉奖令,并颁发了多达19枚国会荣誉勋章。期间,还有一场美军特遣队通过“地狱火山谷”的战斗,号称美军历史上最艰险一战,美军华人军官吕超然使用汉语诱骗志愿军,并导致了重大伤亡,也获得了这枚勋章。

这场历时17天的长津湖战役,志愿军虽然成功的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部队逐出了北方,但没有实现合围歼灭陆战一师的目的,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由于天气极端严寒,加之后勤和医疗保障薄弱,志愿军非战斗减员严重,整个九兵团几乎被打残,此后在战争中再也没有发挥主力作用。


军备解码


敌军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反击!

要论战争上最逆天的行为,莫过于中印战争期间,庞国兴三人小组端掉了印军两个炮兵阵地,期间还同印军一个营交火,并将其击溃。

可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军事史上开挂般的存在,尤其是战后他们那句:敌军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反击。更是令人有种忍俊不禁之感。

1962年印度当局不知出于何目的,突然向侵占大片的争议领土,并且印军还向我军发起挑衅。

当时谁也没想到为何印度会在当时搞中国,按道理来说当时中印之间应该是共同利益更多,且也是友好关系。



可是偏偏印军就入侵了,而且还是蛮狠不讲理的入侵,为此中国不得已只能宣布反击,由边防军发起反击。

这场战争丝毫一切都是印军占优,毕竟当时中国国内艰难,且能够直接投入作战的不过是边防军,后勤还跟不上。


然而战争一开始,印军懵了,我边防军各种偷袭和夜袭,几乎是全线出击,一时间印军被打的找不着北。

而庞国兴三人小组就是因为突进的太快,这才同大部队失去联系的,但是失去联系的他们,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斗志昂扬的三人在追击印军的过程中,发现敌军一个炮兵阵地,二话不说就冲了上去。而印军枪法极烂,一阵交火就被打下阵去了。

由此三人缴获了二十四门大炮,相当于击溃了一个炮兵团。可三人没有停下进攻的脚步,他们依旧是昼夜追击印军。

很难想象这三人到底推进了多远,在接连击溃一个印军败退的营之后,他们又端掉了印军一个炮兵阵地,至此才因为弹药问题而停止进攻的脚步。

战后庆功宴上,三人说起这段作战经验,他们并不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事,只总结了短短几个字,那就是: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反击!


小司马迁论史


世界史上最逆天的军事行为就是长征。1934年从中央红军8万人开始进行长征,1936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七八千人,两年多行军两万里,战斗百余次,行军战斗减员90%。

在军事行动上一般减员30%以上,这支部队就基本已经溃散了,废了;减员50%还在坚持的部队,已经是非常精锐的铁军。所以,全世界都在问,这支红军队伍靠的是什么?在减员90%的情况下,还能够坚持。

麦克阿瑟曾经说过:“谁想和中国陆军打仗就是有病。”这句话联合国军检验过,印度检验过,越南检验过,苏联也检验过,事实证明老麦很有眼光。


甬津先生


在世界历史上!我们中国人民心中最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什么样的战争,都是逆天而行!从胜利走向胜利!才能有今天的中国!在世界上也是最伟大的,军事天才!!


根森596


爆发于1938年上半年的中日兰封会战,可谓是一场逆天的军事行为,中国精锐部队十多个师约二十万人包围日军14师团两万人,不但没将其吃掉,自己还差点被包饺子。

刚打过徐州会战的14师团,不怎么休整就敢于单挑第一战区的主力部队,实在没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太狂妄了

国军分别从东、西、北发起进攻,准备围歼这支孤军突进的日军。14师团集中火力突破桂永清27军阵地向兰封攻击前进,桂永清留下龙慕韩第88师防御兰封后,率部向开封、杞县撤退。


龙慕韩师长也不愿意死耗吃亏,也擅自率部撤离了,以致日军不战而占兰封。黄杰的第八军也主动放弃砀山阵地西逃。事后军委会问责,桂永清、黄杰竟被免责,龙慕韩被枪决,成为抗战中第一个被处决的中央军嫡系将领。

兰封失守后,蒋介石责令豫东兵团总司令薛岳,负责指挥74军、64军、71军、27军由东向西、胡宗南第17军团由西向东再次包围14师团

经过三天恶战,国军非但没吃掉14师团,桂永清部在日军反击下又一次扔掉阵地擅自仓皇撤离。与此同时,增援的16师团逼近商丘,黄杰第八军置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死守商丘的命令于不顾,率部退往开封。

这样以来,正在全力攻击14师团的薛岳兵团侧被拉空暴露,占据急转而下。

更致命的是,日军第十师团、16师团、第13旅团、混成第4旅团等也准备加入救援,中国军队吃不掉14师团不说,自身还有被日军合围的危险

在此种战况下,第一战区命令部队撤出战场,兰封会战结束。

战役过程中,蒋介石曾认为此战很可能是“战史上的千古笑柄”,真被他说中了。

兰封会战失利后,继续攻击前进的14、16师团威胁了郑州及平汉铁路的安全,为阻缓日军进攻,第一战区在军委会的同意下掘开了花园口黄河大堤。。。因此,说兰封会战是一场逆天失败的军事行为毫不为过。。。



欢迎交流,请关注@司马砸光


司马砸光


1981年6月7日18时30分,6架F15战斗机,护送着8架F16战斗机,组成密集编队,从雷达上看就是一架大型空中客机,在穿过约旦和沙特边界领空后,直插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随着数十秒的剧烈爆炸声响,萨达姆耗费数十亿、历经十年准备的奥西拉克核反应堆,这是世界空军史上最逆天的外科手术式打击行动。



以色列独居于阿拉伯世界,本身就和这帮穆斯林不对付,历经四次中东战争,结怨最深要数伊拉克。不巧伊拉克上台了一位新总统,这便是大名鼎鼎的萨达姆。这位老哥是个典型的强硬派,早早地就开始谋求发展核武器,在承诺给了法国大量原油和几十亿美元合同订单后,法国人答应出售浓缩铀。以色列一看形势不对,要是这个愣头青整了个原子弹,恐怕第一个打击的就是以色列了。本着先发制人的观点,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通过暗杀核专家、炸毁伊拉克购买的核设施零件,暂时延缓了伊拉克拥有核武器的进度。



1977年5月,以色列新总理贝京上台,与他的对手萨达姆一样,他也是个死硬派,算是棋逢对手,在国内应对伊拉克核计划摇摆不定时,他坚定以武力摧毁伊拉克核设施的立场,并为之做了长足的准备,取代号名为“巴比伦行动”。



首先,以色列军方仔细检查了武器库,发现并没有合适的战斗机可以执行这一任务,从距离上来看,以色列到巴格达并不远,但当时以色列空军的A-4天鹰攻击机和F-4鬼怪战斗轰炸机却远远达不到1000公里的作战半径。不过伊朗大兄弟真是雪中送炭,原本向美国订购的一批F16战斗机订单因国内政变凉了,以色列大喜过望地收下了8架新鲜出炉的F16,这可是划时代的变革,无论作战半径、性能、数量,发动巴比伦行动的硬件以色列算是解决了。

其次,以色列空军司令亲自挑选了24名尖子飞行员,他们不仅要完成在大范围没有地面标识物的地空飞行训练,还要进行长距离的密集训练,就是一架飞机挨着一架排成纵队,把飞机间距压缩到极致,这从雷达上看来会像是一架大型客机,从而蒙骗过关。以色列人高度注意保密,直到行动当天,24名飞行员中的14名才接到执行巴比伦行动的任务,简直天衣无缝。



最后,行动的展开绝对逆天。吸取了伊朗轰炸伊拉克核设施失败的经验,以色列装载了重达1000公斤的无制导炸弹,并对F16进行改装,加装了副油箱,极大地增大了飞行里程。按照原定路线,以色列空军自南向北起飞,然而起飞不久却遭遇强烈的西北风,迫使以军进入原本应当规避的亚喀巴湾,尽管伪装成约旦空军,但低空飞行的以军还是被人群中正在度假的约旦国王侯赛因一眼识破,空军出身的他感到大事不妙,当即告知了正在两伊战争前线的萨达姆。可惜萨达姆接到线报后居然不以为意,奥西拉克反应堆的防空措施丝毫未增加。

以军继续飞行,他们大概熟读“狼来了”的故事,此前多次沿着约旦和沙特边境飞行,屡遭抗议却依旧我行我素,这一次任务,同样遭到了约旦、沙特两国的质询,但却没有战机起飞拦截,除了伪装成约旦空军和大型客机外,以色列空军的心理战玩的确实六。以军穿越沙特北部大面积沙漠,为了省油,飞行高度最低居然到了60米。加上翠鸟特种部队提前潜入伊拉克北部山区,以军成功沿着正确航向飞抵目标上空。



以军选择了周日傍晚出击,这样可以保证以军战击由西往东飞行,尽可能借助太阳光遮蔽地面视野。同时以军选择18时30分抵达,是因为这时伊拉克军队正在开饭,防备最薄弱。

果然,当以军战机突入奥西拉克核设施时,惊慌失措的伊军匆忙进入防空阵地,但一切为时已晚,以军不慌不忙地将炸弹倾泻到圆顶的核设施上,伊拉克的核梦想化为乌影。


春秋正义


战争从来不是单一的存在,必须与政治、经济等紧密相连,要取得战争的胜利还必须考虑背后的因素。近些年关于解放战争中的“千里跃进大别山”出现了很多争议。因为从人员损失情况看,14万人南下,出山的时候只剩下了七万人,单从人员损失来说的确不划算,但是若全面考虑战争,就会发现挺进大别山是一部伟大的棋。


1946年解放战争进去到第二阶段,国民党的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陕西和山东。而中央和华东战区在重点打击下,解放区不断减少,到面三月份胡宗南已经占领了延安,毛主席和党中央不得不在山沟沟里面转圈。虽然说我党初期的作战原则是“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但是随着解放区根据地不断被压缩,无论是西北野战军还是华东野战军都面临战略迂回空间被压缩的情况。

面对这种情况,毛主席很早就有对解放战争发展进行思考,所以毛主席在1946年3.4月份就提出了外线作战的设想,计划军队跳到外线作战,将战争引向敌占区。

中央在解放战争初期制定的战略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所以中央派遣了很多干部建设东北,而南面基本不会过多的南下主动进行攻击,所以华东,西北及晋冀鲁豫的战争大多数都是国民党进攻解放区,我军再依靠解放区的优势对国民党部队进行围歼。从军队作战的效果看,我军在有后方群众支持下,战绩非常可观,但是由于战争在解放区进行,除了解放区缩小之外,对解放区的经济和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以至于解放区的人民生活非常困难。

内线作战是战争上的胜利,但是在经济上并不能称之为胜利,长此以往解放区的经济必将不堪负重。从政治层面说,华东解放区丢失了涟水,西北解放区丢失了延安,华北解放区丢失了张家口等,这些解放区丢失了首府,政治上非常不利,还有可能打击我军的势气。


毛主席做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他考虑战争结合了军事,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大手笔的策划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计划。这不仅仅是战略反攻的开始,更加重要的是将战争引入敌占区,消耗敌人的经济,而减少自己经济的消耗,不仅仅是军事反攻,也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攻。

刘邓大军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主机部队,当时主力部队加上地方部队达到了46万之多,仅次于东北野战军。并且在“向南防御”的战略指导之下,晋冀鲁豫解放是各解放区中做的最好的战区,他们基本上没有让国民党北上一步,而且歼灭国民党军队为各大解放区第二。


这样一只主力部队,一旦南下生死未卜,因为南下大别山不仅仅说大别山在敌占区,而且大别山即可以威胁武汉,又可以威胁南京,对国民党而言威胁太大,国民党是一定不会轻易让解放军站稳脚跟。其次从晋冀鲁豫解放区到大别山要经过黄河,淮河等河流,还有黄泛区,具有极大的危险。

现在去分析挺进大别山要注意到两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当时国共双方的实力对国民党依旧有巨大优势;二是刘邓大军南下没有后方,也就意味着给养不能即使供给,伤病员不能得到及时安置,枪炮越打越少。所以可以形象的说刘邓大军南下是用一个尖锐的矛在刺破盾牌,尖锐但是易脆。当年华东野战军分兵外线作战多次失败就是例子。


也就是基于挺进大别山的复杂性和困难,毛主席当时有三种结果预计:一,部队到不了大别山;二,部队到大别山后站不住脚;三,部队扎根大别山。毛主席一向是自信人生两百年,做出这样的预计,可见毛主席对挺进大别山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做为刘邓大军的统帅,刘伯承元帅同样觉得此次南下凶险万分,犹豫不决,直到中央发了一封电报,上面有“陕北已经极为困难”的字样时,刘邓两位非常有大局观的军事将领开启了挺进大别山的征程。

刘邓大军首先虚晃一枪度过黄河,然后趁黄河涨水之际摆下迷魂阵,巧妙的南下,等蒋介石反应过来,刘邓大军已经开始了大踏步的跨越。大军度过沙河,到过黄泛区的时候重武器全部丢失,战斗力下降很多。但是大军继续南下,在汾河淮河展现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最后全军度过淮河,进入大别山。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曾经的红军两次到大别山建立根据地,又两次被迫离开,当地的很多群众都对解放军又爱又怕。再加上大别山为桂系地盘,桂系实行了严格的管制政策,对老百姓实行恐怖的压制,使得刘邓大军建立根据地非常不容易。

蒋介石为了对刘邓大军进行围剿,调集了30万大军,其中就有抽调山东和关中的部队,缓解了山东和陕西的压力。并且由于晋冀鲁豫主力部队南下,晋冀鲁豫的经济可以支持到其它解放区,也缓解了其它解放区的经济压力。


刘邓大军南下之时,陈谢大军和陈粟大军两侧相互策应,战争打入敌占区的目标基本实现。从刘邓大军的损失而言,的确是比较惨重,但是此战从战略上是成功的,是一个漂亮的军事行动,毛主席对这次军事行动也是非常满意,所以后来还提出了粟裕南下长江,打算实行第二次的千里跃进。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就是军事上的一个逆天行为,他是毛主席伟大战略的体现,也是刘邓两位为大局牺牲精神的体现,更是我军战士英勇作战的提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