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打卡該不該叫停?“打卡”到底是培養了好習慣,還是坑了孩子

你的朋友圈,除了被微商刷屏,有沒有被這樣一類信息刷過屏:

孩子學習打卡

孩子讀英語打卡

孩子讀書打卡

孩子做家務打卡

......

各種各樣的打卡,層出不窮,尤其這幾天,所謂的“停課不停學”,讓朋友圈再次成為了打卡的重災區。

甚至很多班級還會有專門的打卡群,每天發孩子的各種朗讀音頻、視頻,動不動就幾百條未讀信息。

可是這些打卡真的有用嗎?

學習打卡該不該叫停?“打卡”到底是培養了好習慣,還是坑了孩子
學習打卡該不該叫停?“打卡”到底是培養了好習慣,還是坑了孩子

樂樂的班級要求連續21天閱讀打卡,以培養孩子讀書的好習慣。樂樂努力地堅持了21天,拿到了老師頒發的“閱讀能手”小獎狀。結果,樂樂媽說,打卡結束了,樂樂的閱讀也隨之結束了,孩子依舊從來不主動拿書去閱讀。

網上有一個流行詞叫“間歇性躊躇滿志”。這個詞放在學習打卡上就非常地貼合。每到打卡時,朋友圈裡的娃們就變得奮發努力:閱讀英語、背誦古詩、勤做家務、認真學習,各個都是積極向上的小花朵。

可是打卡一結束,立刻打回原樣,能堅持下來的少之又少。

學習打卡該不該叫停?“打卡”到底是培養了好習慣,還是坑了孩子

瑤瑤的英語老師要求每天閱讀打卡,開始的時候,瑤瑤非常有興趣,可是慢慢地,事情的發展卻不樂觀了。

瑤瑤媽每天跟在後面提醒瑤瑤英語還沒有讀呢,還沒有給老師打卡呢。

有時作業寫到很晚,一想到還沒打卡,瑤瑤就發愁地大哭。

有幾次出門,回來很晚了,瑤瑤明明困到不行,還要強打著精神讀英語打卡。

瑤瑤媽發現好多小朋友比瑤瑤閱讀的好,就會忍不住拿給瑤瑤看,做比較。

漸漸地,瑤瑤從最開始的好奇興奮變為消極對待。為此,瑤瑤媽發了幾次火,最終瑤瑤媽無奈地說“打卡搞得家長孩子都疲憊不堪,我已經徹底放棄打卡了。”

學習打卡該不該叫停?“打卡”到底是培養了好習慣,還是坑了孩子

打卡是為了讓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然而現實中,很多家長卻被打卡搞得疲憊不堪,即使堅持到打卡結束,孩子依舊我行我素,沒有絲毫的改變。

為什麼打卡式學習沒有效果?為什麼打卡甚至會引起家長和孩子的反感呢?


學習打卡該不該叫停?“打卡”到底是培養了好習慣,還是坑了孩子

英語教育專家曲剛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四川媽媽,將全部精力都撲在了12歲的女兒身上,小學六年來,媽媽一時都沒有放鬆過對女兒的監督。為了女兒的學習,甚至放棄了工作,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學習,女兒也如母親所願,非常優秀 。

然而媽媽卻非常擔心,她說,女兒的優秀完全來自於媽媽的監督,只要媽媽一放鬆,孩子的成績就下滑,到底應該怎麼辦?

曲剛老師直言不諱地指出了媽媽的問題“你在教育女兒上所做的一切犧牲和努力可謂可歌可泣,感天動地,但遺憾的是,你和很多很多天下父母一樣,在教育問題上忽視了一個最該做到的大問題——喚醒孩子生命內力的覺醒!

學習打卡該不該叫停?“打卡”到底是培養了好習慣,還是坑了孩子

沒有喚醒孩子內在動力的教育,都是愚蠢的教育,沒有孩子主動,積極進行的學習,都是徒勞的學習。小雞從蛋殼裡孵出來,是從內部打破的,而非外部力量的幫忙,學習也是一樣。

打卡,就是沒有激發孩子內在動力的學習方式。它通過強迫式的行為,要求孩子學習,要求孩子做這個做那個,實際上就是一種毫無意義的外在動力。

被要求學習和主動學習,孩子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狀態。一旦擁有內驅力,孩子的學習會更有目標性,學習態度更自覺、更主動,在這樣的學習中,孩子會更容易有滿足感和成功感,再次激發自己的內在動力,從而進入一個持久的、良性循環。

學習打卡該不該叫停?“打卡”到底是培養了好習慣,還是坑了孩子

而打卡這種外在動力,是被強加在孩子身上的,孩子處於被動性的學習狀態。即使打卡成功,孩子得到的也只是一時的新鮮感和滿足感,並不能成為持久的動力,所以孩子在打卡結束後,往往也相應地結束了繼續的學習。

除此之外,打卡還有哪些負面的作用呢?

打卡成為孩子和家長額外的負擔

家長白天忙於工作,晚上回家後,要照顧孩子輔導作業,其實已經很累了,還要監督孩子學習打卡,總是感到疲憊不堪。

而孩子,每天寫作業、複習、預習,好不容易結束了學習,還要做額外打卡作業,很容易心生反感。

孩子本來正在看書,玩耍,但是卻被父母打斷要求打卡,也會讓孩子心生不滿,認為打卡對於自己是一種負擔。

學習打卡該不該叫停?“打卡”到底是培養了好習慣,還是坑了孩子

打卡助長了家長的焦慮

周國平說:“因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然後看看別人,他有我沒有,就焦慮了。”

看到其他孩子的優秀打卡作業,家長就會不自覺地將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並且會產生一種焦慮的情緒,而這種焦慮會讓父母容易出現情緒激動,發脾氣,

影響親子關係

家長拿別人家的孩子教育自己家的孩子,認為這樣是為了孩子好,是在激勵孩子向更好的孩子看齊,激發孩子的好強心。殊不知這樣並不會起到激勵作用,反而會傷害孩子,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出現逆反的心理和行為。

學習打卡該不該叫停?“打卡”到底是培養了好習慣,還是坑了孩子

打卡只是一種滿足父母的虛榮

為了打卡,家長會要求孩子乾淨整潔地入鏡,甚至找一個家裡最漂亮的角落錄製。

為了打卡,家長要求孩子錄製幾次,再選出一個最好的做打卡。

在打卡中,出現了一個怪現象,家長往往會更注重打卡的結果,而非孩子學習的本身;家長往往更注重自己得到了幾個贊,而非孩子到底進步了沒有。

學習打卡該不該叫停?“打卡”到底是培養了好習慣,還是坑了孩子

我們希望孩子養成一個好的習慣,然而為了完成任務,有多少打卡,其實只是擺拍!有多少打卡,其實只是滿足了家長的虛榮心!

所以,打卡實際上不過是一種表面的繁華,一種華而不實的積極向上,一場滿足家長虛榮心的表演。


學習打卡該不該叫停?“打卡”到底是培養了好習慣,還是坑了孩子

好的學習習慣,不是通過打卡來養成的;有規律的學習生活,不是通過打卡來實現的。孩子的任何習慣都在於平時的一點一滴的累計和沉澱。

孩子的成長是長線,而非短期,所以父母要做的是,踏踏實實地在孩子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實現每一天的“打卡”,而非一時的“打卡”。

和孩子一起制定學習計劃表,按部就班地按照計劃表上的時間和規劃進行學習,在實行的過程中,不斷調整,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方式。

學習打卡該不該叫停?“打卡”到底是培養了好習慣,還是坑了孩子

幫助孩子養成1-2個固定的、每天必做的習慣,譬如朗讀、背誦古詩、練字、跑步、跳繩等等,這些是雷打不動的項目,每天都必須堅持下去。

在學習之外,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和自理自立能力,讓孩子養成主動勞動的良好意識。

家長放下手機,全身心地對孩子進行高質量的陪伴,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和孩子做好良好的雙向溝通,走進孩子的心裡,能主動把握住孩子的發展走向,對孩子做好及時、正確地引導。

學習打卡該不該叫停?“打卡”到底是培養了好習慣,還是坑了孩子

真正的打卡,不是階段性的,不是任務性的,不是秀出來給他人看的;

真正的打卡,應該貫徹在孩子每一天的學習和生活中,貫徹在父母對孩子的每一分教育中。

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喚醒孩子的內在動力,這才是有意義的打卡!


學習打卡該不該叫停?“打卡”到底是培養了好習慣,還是坑了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