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被稱為“三無朝代”,歷史真相是否真的如此?

吖Pat


明朝被評為“三無王朝”,其“三無”意指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

明朝無名君:比如明朝最有作為的永樂大帝朱棣幾乎不幹人事。《永樂大典》留下了“明人好古書,古書因而亡”的名句;削藩,徹底斷絕明宗室子弟向上追求的心,從此朱元璋的子孫禍害百姓更加瘋狂了;建立內閣,徹底確立皇權絕對的地位,從此官員縱然有“為生靈立命”的心也不能決事了;在沒有徹底解決與北方民族的矛盾就遷都北平,放棄戰略緩衝(明王朝好比是一張弓,可惜根本沒有拉滿的空間),從此明朝老百姓揹負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兵役(戍邊)和勞役(修長城);北伐蒙古,連蒙古正規勢力鳥毛都沒摸到;鄭和下西洋,除了給他們權貴間的庫房裡多幾個賞玩的小玩意,沒給中國帶來任何好處;錦衣衛和東廠是個什麼東西?他們在中國歷史上就是壞蛋的代名詞。

無名將:開國名將不算湯和、藍玉、傅友德…嚴格來說是元朝遺民。名將是什麼?是不叫胡馬渡陰山,是封狼居胥,是撼山易撼嶽難…

蕩寇英雄戚繼光充其量是隻善於咬人的狗,因為他蕩的寇基本上都是沿海船民(自家老百姓)。至於鄭成功,嚴格來說他不是朱明王朝培養的將軍。

無名士:開國文臣不算,他們承襲的道統是來自唐宋。每個時代都有天賦異秉得天獨厚的人。王陽明和海瑞在明朝。一個是有些想法的看家狗,一個是為虛名可以弒母屠子的變態忠犬,算不得名士。可以稱得上名士的有楊慎、唐伯虎、徐文長,奈何他們一輩子做的都是外圍。唯一的一個嚴嵩,朱明王朝只允許讓他留下一個嘆息的背影。


淵默81029184


如果沒記錯的話,關於明朝“三無朝代”的出處,應該是出自高曉松先生對明朝的一番言論。

說的清楚一點,明朝就是一個“無明君,無名臣,無名將”的一個朝代,簡稱“三無朝代”。


那麼,對明朝來說,後人給予的“三無朝代”標籤是否合理呢?個人認為,基本上,大體上也就是如此!

關於這個觀點,其實偉人當初也做過評價,試看偉人的詩句“昔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可見,並沒有明朝皇帝能入偉人的眼。

但明朝是否就真的沒有名臣,名士,名將呢?還是有的,但基本上都在朱元璋時期,也就是說,除了開國的那一批人,後期的明朝,能拿得出手的真的沒有幾個!

如果有名將,明朝會被瓦剌欺負嗎?不會!防守京師的重擔會落到文人于謙肩上?也不會!


提到名將,秦朝的蒙恬,漢朝的衛青霍去病,三國的呂布,唐朝的郭子儀,宋朝的岳飛等等,明朝呢?戚繼光勉強能算得上一個!

後來的袁崇煥,都是文人帶兵,並非軍隊出身。

名臣

西漢的霍光,三國的諸葛亮,唐朝的魏徵,狄仁傑,姚崇,宋朝的王安石,司馬光等等。

明朝如果要找一個,張居正算是一個吧。

但總體來講,明朝最亮眼的人,幾乎都在開國那一批,後來的能人相比就少了很多,更奇葩的是,明朝出名的太監但是很多。

相比於其他王朝來說,明朝確實沒有太多亮點。


Mr這史香


高曉松的這個觀點恕在下不敢苟同。

他嘴裡信口說出的所謂“三無朝代”即“無明君,無名臣,無明將”,無非是對得罪他的“明粉”不客觀的回擊而已,滿含歧視和偏見,那麼明朝真的是這樣嗎?

無明君?明太祖、明成祖如何?

“山河奄有中華在,日月重開大宋天!”

明太祖朱元璋,以微末之身加入元末義軍,一路披荊斬棘,推翻元朝統治,收復兩宋以來的北方失地燕雲十六州,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統一全國,建立明王朝。

很多人只是盯著朱元璋擅殺功臣的汙點不放,卻忘記了他在位期間對中國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貢獻,首先,政治上廢除丞相和中書省,設立三司分掌權力,嚴懲貪官,即使皇親勳貴,也一視同仁;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最大程度上保持了軍隊的戰鬥力;經濟上實施大移民,整合全國人力,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教育方面,大興科舉制度,首創的八股取士,雖然弊病諸多,卻給了貧苦人民一條入仕的上升途徑;外交方面加強海外交流,恢復了中國在東亞地區的宗主國地位。

這些貢獻如果當不起一個明君頭銜,那高曉松嘴裡所謂的大清聖明之君,又有幾個人當得起?



“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取得勝利,登基稱帝,是為永樂帝。

在位期間,在朱元璋基礎上對政治機構進一步改革,首創內閣制度,意義深遠;軍事方面,五次親征蒙古,穩定北邊,收復安南地區,在東北建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立哈密衛;西南設置諸多宣慰司、布政使司,加強南北邊防,維護中華版圖完整;文化方面,遍尋華夏經典古籍,編纂《永樂大帝》,集華夏文明於大成;外交方面,派遣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朱棣在位期間,中華文明得到了迅速發展,經濟繁榮,國力昌盛,史稱“永樂盛世”。

朱棣當得起“明君”否?答案顯而易見。

無名臣?張居正如何

最該掌嘴的應該是這一條,因為明朝的內閣制度,讓這個朝代成了有名的名臣時代,高曉松自詡為讀書萬卷,恐怕這方面的書籍應該是讓他漏掉了。

明朝的名臣太多,只拿一個大家最熟悉的張居正說一說,其餘的可以自己翻閱史籍學習。

張居正,明神宗時期內閣首輔,時下皇帝年幼,在李太后與司禮監太監馮保的支持下,張居正對明朝的軍政體制進行了改革,史稱“張居正改革”。

經濟方面,清仗田地,對於賦稅,雜役,推行“一條鞭法”,皆以銀繳,這條政策對中國政治影響頗大,直到前些年取消農業稅,才讓一條鞭法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政治方面,採取嚴格的“考成法”,裁撤庸官,嚴懲貪官,吏治井然;軍事方面,加強軍事體系改革,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將領鎮守北方,平定西南叛亂,為萬曆三大徵取得勝利奠定基礎。

無論如何,張居正都當得起“名臣”二字,縱觀明朝時期,名臣層出不窮,他們剛正不阿,敢於挑戰皇權權威,是有氣節的政治家

被高曉松鼓吹的大清盛世,可有一人敢站起來向皇帝提一句改革政體的意見?

無名將?戚繼光如何?

戚繼光,我們耳熟能詳的抗倭名將,當時日本出於戰亂時期,戰敗的武士成為浪人,騷擾我國海岸。

戚繼光於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一舉蕩平倭患,保護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了國家領土完整;張居正執政期間,被調往北方,抗擊蒙古,保衛我國北方疆域安全。

此外,戚繼光寫下著名軍事書籍《紀效新書》與《練兵實紀》,至今仍是世界範圍內各軍事名校的經典教材。

除此之外,戚繼光更是對我國軍事裝備做出了卓越貢獻,他還改造和發明了各種火氣設備,改造各戰船、戰車,提升了明軍戰鬥力。

請問,這樣的人難道擔不起“名將”二字?

綜上所述,高曉松的“明朝是三無朝代”的論斷根本是信口雌黃,忽悠不讀史的人還好,在大部分人眼中,就是句笑話而已。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首先,說一下這種說法的由來。

明朝是三無朝代的說法並不是歷史定論,也沒有得到史學家的認可。關於此說法的始作俑者是高曉松。2013年9月11日, 高曉松在一檔脫口秀節目中將明朝總結為“三無朝代”,即“無明君,無名士,無名將”。

其次,我們來分析一下三無朝代是否屬實。

(一)無明君。何為明君?明君即賢明的君主。《左傳·成公二年》:“大夫為政,猶以眾克,況明君而善用其眾乎?” 唐 駱賓王 《宿溫城望軍營》詩:“還應雪 漢 恥,持此報明君。” 明 劉基 《擬連珠》之六八:“去奢尚儉,明君所以弭邪侈。”如唐太宗就是公認的明君。那明朝有明君嗎?還是有的。

如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勤於政事,建樹頗多。順治以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何也?數君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至洪武所定條理章程,規劃周詳,朕所以謂歷代之君不及洪武也“。而清修《明史》評價後任者朱棣”治隆唐宋,遠邁唐宋”,及至“仁宣之治”的仁宗、宣宗,“弘治中興”的孝宗等,都可以算得上明君。不能用現在的高標準去要求古代的封建君王。

(二)無名士。名士之說源於魏晉,可以指有名望而隱居或以詩文著稱的人,也可以泛指有名的人。明朝有名士。如編修《永樂大典》的解縉,如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如明末顧炎武等,都可以稱得上是名士。

(三)無名將。這點顯然是錯誤,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怎麼可能沒有名將的產生。明朝的開國功臣中可以稱為名將的何止一人。徐達一生驍勇有謀,戰功及築邊皆功勞顯赫,常遇春功勳卓著,被贊為“雖古名將,未有過之”;還有 湯和、藍玉等。後期如戚繼光是中國被成為武聖的三人之一。

最後,明朝是中央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政權,統治相對來講比較黑暗,但把明朝說成三無朝代還是有失偏頗的。一家之言而已。




塗山大蝦


對於“三無朝代”這個稱呼我個人認為並不嚴謹,因為在不違反歷史的情況下,怎麼評價都是可以的,但必須要客觀公正;那明朝到底是不是“三無朝代”呢?


首先“三無朝代”是指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但真要這麼說的話就有所不妥了。 明朝在中華大地上屹立了兩百多年真要是如此不堪的話早就被推翻了;就說說這開國皇帝朱元璋吧,他從一個平民做到開國皇帝,沒點本事是不可能的;他要是不算明君那明朝就真沒什麼好皇帝了,不過也確實有些皇帝做的不太好。 名將的話戚繼光、孫傳庭都算吧,只是後期一代比一代要少了。 名士也有王陽明和李贄。雖然不多但並不是沒有,可能有些只是沒有被記載下來。
總得來說明朝還是一個非常厲害和疆域很廣闊的王朝,它能打到歐洲去,還擁有火器,足以證明其強大,明朝抗清還是非常的厲害的,不過崇禎那時候經常抱怨官員不上朝,其實他們最後還是比崇禎先死一步的。明朝還是被小覷了,所以說明朝不能說是“三無朝代”。所謂盛極而衰一個朝代在強大也終有衰弱的一天,同樣的也不會一直衰弱下去像是一種因果循環吧。

哪些關於歷史的評價大家看看就行別較真;歷史這東西都是人寫的,誰知道有多少是真的,就像是寫小說一樣都想要一個完美的結局,去計較那些反而自己會很累,開心最重要。


夢曉山海


這個三無朝代的稱呼是高曉松說的,高曉松大家可能對其只知其表,雖然他是漢族,但是內心中卻一直以滿族人自居,所以可以說他就是大家都看不起的包衣,而他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哈哈一顆心


這個我還真不知道,不好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