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明?文明不是军事强大和幅员辽阔而是历史的沉淀。什么又是沉淀?是经历过辉煌和苦难,经历过哪些人和事。每一个典故都是中国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典故就是文明就是文化。
这个典故说的是东晋王导和周伯仁的故事
西晋统治混乱开始了中国动乱的南北朝时期
西晋的统治阶级一团糟,使老百姓也跟着遭了殃,五胡乱华就出现在这个时代。司马睿本与皇位没有一丁点机会,但乱世使司马睿当上了东晋开国皇帝,史称晋元帝。还有两兄弟对东晋的建立和司马睿称帝功不可没,这就是琅琊王氏的王敦和王导。这样,在东晋王朝,琅琊王氏是绝对的名门望族。而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是琅琊王氏的子弟。
琅琊王氏的王敦成为大将军总管长江中上游一切军事力量。而王导是侍中在都城也是一把手。王敦、王导兄弟一内一外,被当时人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时间久了司马睿看不下去了。
司马睿提拔刘隗、周伯仁等人削减王导、王敦的权利
王敦脾气暴躁,看出司马睿的企图。在王敦心里压根就看不起这个皇帝。说起来也是,司马睿完全是他王氏兄弟扶起来的,想废也很简单。
王敦一言不合就起兵造反,但王敦的理由是“清君侧”从西汉开始,一般造反的臣子都用这个理由。要说王敦的军事能力是很强的。整个东晋没有人是王敦的对手。果然没多久王敦攻入健康都城,东晋军政大权完全落在王敦手里。
王导和周伯仁本来是很好的朋友
《晋书》记载周伯仁身体肥胖,到了夏天王导和周伯仁在一起喝酒,喝醉了,王导枕在周伯仁的大腿上抚摸着周伯仁的大肚子说“这大肚子里装着什么” 周伯仁笑着说“装着什么不知道,但能装下你这样的二三百个” 要不是关系老朋友,不可能说这种话
在王敦刚反叛的时候,王敦身在武昌但王导一家子却在东晋都城健康。在哪个依靠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呢时代。王导一家子无疑是必死的。
聪明的王导得知王敦反叛的消息大吃一惊,知道自己要倒霉了。赶快带着全家几十口跪在宫门门口请罪。
周伯仁被司马睿招进宫商议事情,正好从王导跪着的人身边走过,王导见老朋友来了非常高兴“伯仁,我家一百多口人全靠你照顾了” 但周伯仁像没听到一样,扬长而去。
王导误会好朋友周伯仁,导致周伯仁被杀
周伯仁虽然在宫廷门口对王导不是很热情,但一见到司马睿就用身家性命担保,王导和他哥哥王敦不一样,他不会反叛。司马睿在周伯仁的担保下没有对王导下手。
周伯仁和司马睿一谈就是一天,当周伯仁出宫门的时候,王导一家子还跪在宫门口。一见老朋友出来了大喊:
“伯仁,伯仁”希望周伯仁这个老朋友能和自己说一说情况。但周伯仁还是和进门一样,没有搭理王导,并对同行的人说:
“今年要杀掉造反的反贼,抢过金印来”
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王导认为,周伯仁肯定在司马睿面前说他的坏话。
王敦攻进建康城,杀了周伯仁
王敦攻进建康城把反对自己的人都杀了个干净。但轮到周伯仁的时候王敦有些犹豫。因为周伯仁是天下名士而且与王导交好。王敦左右为难,亲自去问王导:
“周伯仁和戴渊是天下名士,大江南北都很有威望,是不是应该任命他们为国家重臣?
王导默不作声。
“那是不是让他们做个小官?” 王导还是默不作声。
“既然不能用那就杀掉吧”
周伯仁死后王导主持国家大政,一天翻阅之前的奏章竟然看到周伯仁为王导一家担保的奏折,这是周伯仁从宫里回家不放心又特意上的一道奏折,王导这时候才明白,痛哭流涕: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本来是很好的哥们,但因为没有沟通导致误会。所以说,沟通真的很重要!俗话说“抹粉要抹脸上”不要做一个做了好事还不留名的人
喜欢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的请关注熊猫哥
閱讀更多 熊貓哥聊歷史聊生活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