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對手的麻煩——古代中國的朝貢體系為何崩潰

1405年,一支龐大的遠洋艦隊從南京出發,在福建長樂的太平港駐泊。這支艦隊擁有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船隻,數量最多的船員,以及不計其數的珍貴物資。艦隊由一位名叫鄭和的太監統領,他即將執行人類在地理大發現以前偉大的一次航海任務。這就是史上著名的“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後來還被拍成各種紀錄片和影視劇,作為中國古代強大國力的象徵。然而,鄭和下西洋的這段歷史雖然輝煌無比,卻留給國人一個尷尬的問號。

首先,關於明朝實施遠洋的目的,迄今仍眾說紛紜。過去大家認為是明成祖朱棣為尋找流亡海外的廢帝朱允炆,這種說法顯然站不住腳。還有人認為,這是明朝為清剿元末農民起義軍的殘部,這個理由同樣不靠譜。更有人從經濟角度出發,把此次遠洋航行視為開拓海上貿易的嘗試。但從結果來看,七下西洋沒有給明朝帶來多少收入,相反,明朝後來還實行了海禁,禁止民間與海外的貿易往來。

既然如此,耗資巨大的遠洋航行,究竟是為什麼呢?今天人們有了新的解釋:下西洋的目的,是為了重新確立“朝貢體系”。

沒有對手的麻煩——古代中國的朝貢體系為何崩潰

鄭和下西洋想象圖

一、亞洲的巨人

中學歷史課上,老師總對我們說,中國自古與周邊國家睦鄰友好,儘管國力強盛,卻很少對外發動侵略戰爭。雖然我們在漢唐時期曾入侵過今天的越南和朝鮮,但那只是歷史上的小插曲罷了。總體來說,中國自古愛好和平,在鄰居們眼中像一隻人畜無害的大熊貓。

那麼在古代中國人眼中,周圍鄰居又是怎樣的呢?古代中國人對他們有個輕蔑的稱呼:蠻夷。所謂“夷狄”,有野蠻人的意思。在古代中國人看來,凡是中國以外的人,都是沒有受過文明教化的野蠻人。

儘管如此,古代中國並沒有像古羅馬那樣,對周邊地區進行軍事征服,中國皇帝更喜歡採取懷柔策略,希望夷狄們能接受中國的文明禮儀,老老實實待在原地,別老是覬覦中國的財富過來搶劫,大家相安無事,就阿彌陀佛了。

為了讓夷狄們安分守己,中國從漢朝開始就對外冊封。給那些當地的酋長和國王們封個名號,你只要乖乖聽我的話,保管你吃香的喝辣的。作為回報,周邊國家每年會定期向中國進貢禮品表示臣服。這就是朝貢體系的由來。

到了明朝,前來進貢的國家最多時達到了60多個。中華帝國聲威遠揚,成了東亞地區獨一無二的霸主。

沒有對手的麻煩——古代中國的朝貢體系為何崩潰

周邊國家每年向中國進貢禮品表示臣服

在朝貢體系中,古代中國所扮演的,是一個大家長的角色。論地位,周邊國家與我們不是對等的,古中國是這個體系中絕對的核心。然而,雖然各國在表面上臣服於中國,但對這些國家並無實際統治權。朝貢體系既不是中華帝國統治力的延伸,也不是類似於近代西方的國際聯盟。各國之間僅僅保持著鬆散的關係。

朝貢體系本質上是以物質饋贈的方式交換和平。雖然古代中國每年都接受各國的貢品,但中國皇帝的回賜往往更多,中國的付出遠大於回報。儘管如此,朝貢體系對中國還是比較划算的。我虧本賠錢,換你叫我一聲大哥,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從未出現大的裂痕。

二、朝貢體系的崩潰

朝貢體系維繫了千年之久,雖然過程中曾因為古代中國的王朝更迭而中斷,卻一直持續到清朝後期。然而,西方列強的出現,徹底打破了亞洲的格局。

在西方人到來之前,國人始終把自己視為全世界的中心。朝貢體系按照遠近親疏,把周邊國家劃為不同的等級。由於英國距離中國最遠,未得華夏文明耳濡目染,自然是最野蠻的夷狄了。乾隆年間的國人就是這樣看待英國的,所以當英國使團訪華時,清廷會要求英國人下跪,因為在他們眼裡,英國只是清朝諸多屬國中最遠的一個。

沒有對手的麻煩——古代中國的朝貢體系為何崩潰

乾隆接見英國使團來訪

但19世紀的世界格局已經變了,英國是一個在全球擁有數十個殖民地的頭號強國,大清反而更像是英國人眼中的蠻夷。在之後半個多世紀時間裡,又有多個列強對大清虎視眈眈,法國佔領了越南,沙俄吞食了新疆,日本兼併了朝鮮,清朝曾經的屬國紛紛脫離朝貢體系,成為列強的殖民地。到了19世紀末,朝貢體系宣告崩潰,清朝自身也陷入內憂外患。

朝貢體系為何會崩潰?最直接的原因自然是列強侵略。但即便沒有西方勢力的滲透,朝貢體系也難以為繼。

朝貢體系最大的受益方是包括古代中國在內的各國統治者,朝貢是一種官方行為。而當時的中國卻禁止民間的國際貿易,堅持對外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

由於缺乏民間的經濟交往,與鄰國的關係也就若即若離。沒有經濟利益的捆綁,沒有規章制度的約束,朝貢體系能否維持,主要看當事人的心情。

古中國始終以“天朝上國”自居,對周邊國家則充滿了鄙夷。各個鄰邦對於國人而言,只是可有可無的存在。他們既不值得去吞併,也不是值得交往的朋友。這種“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態度,使我們在經營對外關係時顯得漫不經心,失去了與外界深度交流的機會。而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天下觀,嚴重遮蔽了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三、西方現代外交的成形

與古中國相比,古代西方國家的對外關係則遵循著不同的路徑。

歐洲自西羅馬滅亡後就陷入四分五裂,在之後千餘年的時間裡,歐洲大陸沒有被任何一個國家統一過。從公元三世紀到十七世紀,歐洲經歷了大小戰爭無數,也見證了很多國家的崛起和滅亡。

從1618年到1648年,歐洲發生了一場大規模戰爭,有十多個國家與諸侯參與廝殺,史稱“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的過程不是本文的重點,但它產生了一個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結果——《威斯特伐利亞條約》。

沒有對手的麻煩——古代中國的朝貢體系為何崩潰

“三十年戰爭”(1618~1648)

今天的歷史學家普遍認為,《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推動了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條約最主要的內容,是承認歐洲各邦國都是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享有主權與領土的完整。

這個思想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常識,可是在400年前,獨立主權還是個陌生的概念。在過去,歐洲各國君主奉行的是強者為王的叢林法則,而宗教改革所造成的意識形態衝突,也往往被教廷利用,成為發動戰爭的導火索。《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擺脫了宗教成見,以超越教派衝突的視角看待國際關係。從此以後,“平等”與“主權”成了西方各國外交舞臺上的高頻詞。

《威斯特伐里亞條約》的另一個後果,是創造了一種對話機制。從今往後一旦國家之間發生衝突,都必須在條約的框架內解決。換而言之,《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給西方建立了一套遊戲規則,凡事都必須遵照規則平等協商。在規則面前,沒有強權和霸道。

當然,《威斯特伐利亞條約》不可能從根本上杜絕戰爭。但它至少為衝突提供了一個緩衝區,並給西方的歷史發展創造了新的可能。

四、均勢與平等

你可別以為《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是一幫愛好和平的人士在親切友好的氣氛中籤署的。這背後有兩個重要的前提,首先,戰後出現了一個最大贏家,他能夠主導局勢,對所有國家形成威懾。三十年戰爭之後,這個贏家是法國。其次,儘管法國取得了勝利,但他的實力還不足以吞併整個歐洲,因為其餘各國實力雖弱,但只要聯合起來,就能對法國形成掣肘。這樣的局面實際上對各方都有利,因為誰也吃不了誰,在形勢上就能產生平衡。

得益於三十年戰爭,法國確立了歐洲霸主的地位。一百多年後,英國取代法國成為了新的霸主。但源自《威斯特伐里亞體系》的均勢策略卻被英國人完美繼承。英國作為島國,有效遏制了歐洲大陸國家對他的威脅。誰有崛起的苗頭,英國就扶植他的對手,或者和對手一起阻止對方發展壯大。在拿破崙戰爭時期,英國就聯合奧地利與沙俄一起對付法國。拿破崙之後,歐洲大陸在十九世紀沒有再發生大規模的戰爭。

到了19世紀末,情況又有了新的變化,新崛起的德國野心勃勃,試圖奪取歐洲霸主的地位,而英法等傳統豪強的衰落,也給德國以可乘之機。兩次世界大戰,就是德國試圖打破均勢,成為歐洲新霸主的嘗試,卻都沒能成功。

沒有對手的麻煩——古代中國的朝貢體系為何崩潰

凡爾賽和約現場

二戰結束後迎來了美蘇爭霸,兩大陣營的角力,導致了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以及五次中東戰爭這樣激烈的地區衝突。直到蘇聯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強國,和平才得以重現。今天的美國與一百多年前的英國非常相似,美國作為世界霸主,而中、俄羅斯、歐洲等又共同限制了美國的霸權,大家相互掣肘,形成均勢,才有了今天的穩定局面。

由此可見,通過均勢打造和平,是現代國際關係的基礎。沒有均勢,就沒有平等。均勢實際讓各國進入了一種重複博弈的局面。所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才會說:均勢無法讓國際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都感到滿意。均勢就是在永恆的不滿意與暫時的滿意之間實現一種動態平衡。

五、沒有對手的麻煩

大致瞭解了國際局勢,我們再來看古老的中國。

古代中國在東亞幾乎沒有同級別的對手,這裡所說的同級別對手,是指文明程度上的,而非軍事上的。雖然北方的遊牧民族曾取得對中原地區的控制權,但他們是在完全繼承中華文化的基礎上才做到的。

在朝貢體系中,周邊國家與古代中國的關係,要麼是完全附庸,要麼是潛在威脅,要麼就是被中國徹底忽略的化外之邦。與這些國家幾乎不可能產生平等對話。

長期獨霸一方的代價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被侷限了。

在古代國人心中,全天下只有一種文明,那就是中華文明。全世界只有一種文明人,那就是咱們中國人。

沒有旗鼓相當的對手,古代中國在對外策略上就會陷入短視。我們缺乏和別人建立長期合作的意願,更不願花精力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即便有了鄭和下西洋這樣的壯舉,我們對世界局勢的變化依舊充耳不聞。

更可怕的是,這種長期的孤立還導致了自我意識遲遲無法覺醒。因為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家沒有平等的關係,我們只把自己視為主人或家長。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古代中國人不知道“國家”為何物。

為什麼《威斯特伐利亞條約》促進了近代民族國家的崛起?因為各國勢均力敵,相互掣肘,不得不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彼此,這才有了主權的概念。而古代中國對周邊國家,一直處在黑格爾所謂的“主奴意識”中,按照黑格爾的說法,主人與奴隸是不平等的,和奴隸打交道,主人有優越感,卻永遠意識不到自己是“人”。主人永遠把自己視為高高在上的存在,他的思想是停滯的。

為了幫你更好的理解這句話,我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假設你和別人踢足球比賽,現在你單方面規定,你可以用任何方式進球,包括把對方守門員按在地上,而對手不能有任何對抗動作。踢這樣的比賽,你場場都能贏,但這樣的贏球有意義嗎?你的球技會提高嗎?只有大家建立了統一的規則,你和你的對手平等競技,大家才能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競技水平。

沒有對手的麻煩——古代中國的朝貢體系為何崩潰

沒有強大的對手,自己也不會進步

所謂權利,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的,有權利就有規則,規則就是一套動態博弈機制,你能有的,我也能有,誰犯規,就懲罰誰。正是這套機制,讓近代歐洲各國通過競爭相互打開視野,並取得長足的進步,國人的競爭意識,也是在近代屢受屈辱之後才逐漸覺醒的。

東西方文明在近代不同的命運告訴我們:你的對手是一面鏡子,能讓你重新認識自己。當你樹立一個強大的對手的時候,你也會成為嶄新的自己。沒有對手,也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