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作为朱元璋的儿子,兄弟竟多达二十六人!但为何无人与他争夺太子之位?

派大星娱乐站


如今科技如此发达,而且资源也非常丰富,不论是为了缅怀历史也好或者是让观众从电视中了解到更多知识也好,所以有很多电视剧将历史翻拍,虽然有的电视剧与真正的历史有一定的出入但总体来说也算重演了历史。所以说即使没有深入研究过历史的人也可以从电视中了解到许多历史的知识。而且,在大部分的历史剧中,皇子之间相互打击争夺太子之位,在皇帝在世的时候就不加掩饰的勾心斗角。


准皇帝朱标

很多太子上位都是踏着兄弟的血,所以这样是为什么人们常说最是无情帝王家,连亲兄弟的性命都可以不加顾及更何况他人呢?但是在历史的长流中有一个人与众不同,他的兄弟们比起其他朝代来说数量也可以排到上游,加上他,他的父皇共有二十六个儿子。按理说,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以为夺位之战充满血腥,但事实却不是如此,虽然他最终也没有可以到达最高位置,但是他在作为太子的时候,他的太子之位一直特别稳固,而且他的兄弟们无论能力如何出众,但没有人敢去抢夺他的太子之位,这个与众不同的人呢就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标。


朱标虽然英年早逝没能成为九五至尊,但他的太子之位确实没有受到其他皇子的觊觎和争朱标虽然英年早逝没能成为九五至尊,但他的太子之位确实没有受到其他皇子的觊觎和争夺,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大概有三个,一个是朱元璋对皇子们与朱标的态度、二是明朝的制度与政策、三是朱标本身的优秀。第一个原因为朱标的太子之位奠定了坚实的后盾。在古代,一个国家最有话语权的莫过于九五至尊了,臣子、妃子、奴才们,都是将皇帝的命令作为最高指标行事,所以说皇帝对一个人的态度也影响了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


一、朱标坚实的后盾朱元璋

朱元璋对朱标可谓是宠爱至极,在任何时候,有人将矛头指向朱标的时候,朱元璋是第一个跳出来维护朱标的人,而且,朱标无疑是最幸运的太子了,因为,在所有阻碍还没有对朱标发生作用前,朱元璋已经为他解决了这些问题,朱元璋可以说是朱标为太子最坚定的拥护者。所以说,其他人也不会非要挑战皇帝的权威,而且,就算在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传位直接跳过了他的儿子们,正因为朱元璋坚定不移让朱标作为太子的态度,使得朱标的太子之位无比的稳妥。


二、明朝的制度

第二个原因呢是明朝当时的制度也阻碍了皇子之间勾结、打压。因为朱元璋奉行着家天下这一理念,他的国土各地都有他的后代们守护着,他的儿子们除了太子之后都被派遣到了各地成为潘王。其实潘王也有很大的诱惑力,远离皇宫,而且远离皇帝的管教和监督,并且还有不小的权利,足以让他在这个地方享受权利、享受生活。所以说,他的儿子们都过着富足、安稳的生活,没有必要为了那虚无的皇位放弃自己的生活。


三、优秀的朱标

最后一个使朱标的太子之位无比稳妥的原因与朱标本身就是个优秀的人有着密不可分关最后一个使朱标的太子之位无比稳妥的原因与朱标本身就是个优秀的人有着密不可分关系。毕竟,如果朱标是个无能之人,朱元璋也不会坚定的维护他。他本身就机智勇敢、温和有礼,更重要的是他温和却又不软弱,不一味的讨好皇帝,对于皇帝的错误他敢大胆的讲出来,作为太子也不骄傲、不看轻其他的兄弟。兄弟友恭可以概括他们之间的关系,所以说他的优秀吸引了许多的拥护者。他的兄弟们也很尊重他。


种种原因凑在一起才能促就朱标稳妥的太子之位,这么多的兄弟没有发生夺嫡流血事件也可以成为一个奇迹了。所以说朱标虽然英年早逝但出生在了一个好的朝代,总体来说还是幸运的。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朱标虽有二十多个兄弟,但是真正可以和他有实力相争的不过是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周王朱橚,燕王朱棣,其他的兄弟要么是未成年的孩子,要么是没什么战功的亲王,还怎么争,至于秦王,晋王,周王,燕王,由于有彪悍的朱元璋在,只能老老实实的去守卫边疆了,想都不敢想。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无人跟朱标争夺太子的原因。


一、身份

朱元璋和马皇后共生有四个儿子,分别是上述提到的长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周王朱橚,古代都很讲究出生,有因长幼有序,所以朱标在出生上是占了大便宜。朱元璋在26岁的时候才有了朱标第一个孩子,自然是喜爱有加,长大后更是请名人大儒教导,可见老朱对自己的长子是多么的重视,在朱标9岁时,朱元璋还在做吴王,就被封为了吴王世子,在1368年,老朱称帝后,朱标更近一步,直接被封为了太子,此时太子之位已名花有主,已经在去争夺的必要,其他的亲王只能老老实实的做个太平王爷混吃等死。

二、仁慈

《明史》评价:“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

大致意思就是,太子朱标的兄弟,犯了错,被老朱召回朝中批评,还要准备处罚他们,但是朱标出于对弟弟的爱戴,舍命为兄弟求情,他的兄弟才得以返回封地。

他的老师宋濂卷入胡惟庸案,朱元璋本想赐死宋濂,最后还是朱标请动母亲马皇后与朱元璋说情,宋濂才得以逃过一劫。

由于天下刚定,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所以更需要一位仁义之君,朱标的这种人格品质正好适合。

三、实干

由于在年少时期就有名师大儒教导,朱标学习了很多的治国理念,在朱标23岁时,老朱看他已经长大成人,就让他参政议事,锻炼处理政务的能力。

古代的皇帝对手中的权力看得很重,绝不允许别人染指,但是老朱对朱标完全不设防,放开手脚让朱标发挥,可以看出这是有意在培养接班人,其他皇子自然没有机会。


寒门书生说历史


朱元璋是很纯粹的草根皇帝,本是一位穷苦的放牛娃,经过艰苦的奋斗加上不错的运气,最终成就一代帝王伟业。朱元璋登基之后就册封原配妻子马氏为皇后,册封长子朱标为太子,据历史记载,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而朱元璋却非常偏爱长子朱标,这又是为什么呢?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1.嫡长子

古人对于第一个儿子是非常喜欢的,一般只要和妻子生的第一个儿子,只要能活下来,不早夭,都能得到父亲的喜爱,而且还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一员。第一个儿子代表后继有人,代表着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

古代的寻常百姓,或者是现在的少部分人,都可能会特别偏爱自己的第一个儿子。这点放在朱元璋身上同样适用,朱元璋有26个儿子,很难管理过来,毕竟还有老婆女儿、国家大事在等着朱元璋,所以朱标因为嫡长子的身份,自然会得到朱元璋的偏爱。
▲朱标像


2.老来得子

还有一点,朱标是在朱元璋27岁时出生,27岁对古人而言是比较大的年龄,对当时的朱元璋而言算是老来得子,而且朱元璋前半生过得很惨,家人饿死自己当和尚、当乞丐,如今有妻有子,终于有家的感觉,此时朱标在朱元璋心中的分量可想而知。

可以这么理解,朱标对朱元璋而言算是雪中送炭。而随着朱元璋事业顺风顺水,娶的老婆越来越多,子女也啪啪啪啪的生,后面的几个儿子对朱元璋而言只是锦上添花。

所以朱标的的起点很高,一出生,就被朱元璋当成太子培养,自然是朱元璋的其他儿子所比拟不了的。


3.马皇后的原因

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所生,大家知道,朱元璋是非常喜欢马皇后的,两人算是真正的患难之妻,而马皇后死后,朱元璋还活了16年,但在这16年里,朱元璋却一直没有立皇后,可见朱元璋对马皇后的喜爱。

所谓爱屋及乌,受马皇后的影响,朱元璋或多或少会更偏爱朱标。

4.朱标自身的性格和才能

朱标从小就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喜欢学习,还十分看重兄弟间的感情,朱标的性格偏向温和,当开国皇帝自然不行,但当守成之君还是绰绰有余的。毕竟朱标从5岁开始,朱元璋就让宋濂等名儒为师,授其经学,让其接受教育。

而不管从什么角度看,朱标都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朱标的执政风格完全和朱元璋相反,偏向温和,多次从朱元璋对屠刀下保住兄弟和大臣的性命,因此在兄弟和大臣间都有很高的威望。

朱元璋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政治家,一张一弛的道理还是懂的,自己执政过于严苛,选择一个仁慈的继承人还是很明智的。


综合来看,朱标是嫡长子,深受朱元璋喜爱,自己又有才能,加上马皇后这层关系,自然是朱元璋对其他儿子所比不了的。可惜英年早逝。


金兔历史


朱标活着的时候,虽然兄弟众多,但的确无人与他争夺太子之位,朱棣也乖乖的当着他的燕王。

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朱标是嫡长子,有着名份大义

中国古人信奉的是“嫡长子继承制”,遵循的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立储原则,明朝更有了“居嫡长者必正储位”的规定。

朱标是马皇后所出,正经八百的嫡长子,有着绝对的名份大义,以他为太子,谁都挑不出来刺,天下信服。

有句俗语是这么说的:民间爱幺儿,皇帝重长子。重长子,是因为国赖长君,幼主继位肯定没有长君继位稳妥。

(电视剧中的朱元璋和朱标)

二、朱元璋喜欢长子

朱标仅凭嫡长子的身份就能坐稳太子之位,何况还不止这一点,朱元璋特别喜欢他。

他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南京,得知长子降生,朱元璋兴奋地在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那时的朱元璋已经有27岁了,此前却因家贫一直没能成亲生子,现在终于有了后代,那种欣喜是后来的儿子们无法带给他的。

明朝刚建立,朱标就被立为太子,朱元璋很重视对他的培养,给他找了很多功勋老臣为辅官,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冯胜、胡美、廖永忠、李伯升、邓愈、汤和等等。

(电视剧中的朱元璋和朱标)

只要朱元璋一外出征战,朱标就监国掌权,朱元璋对他放心得很,没有一丝一毫的防备,简直恨不得他立刻就有当皇帝的能力。

朱标22岁的时候,朱元璋有意锻炼他的治国能力,让他“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还和大臣们说,以后有什么事情都找太子,太子办不了的再来找我。

虽然父子俩政见有所不同,但父子之情一直十分深厚,从无相疑。

三、朱标极富人格魅力

除了身份以及朱元璋的宠爱之外,朱标个人也非常出色,极富人格魅力。群臣推崇他,兄弟们敬服他,民间传颂着他的好名声。

(电视剧中的朱标)

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很多事情上希望实施“宽通平易之政”,但朱元璋主张杀伐果断,一直想让他变得更狠一点,这是朱元璋对他唯一不满的地方。

但对于群臣来说,有个宽厚仁和的君主无疑是件大好事。相比严厉的朱元璋,群臣都梦想着朱标继位之后给大明带来新的气象,对他十分拥戴。他们惧怕皇帝朱元璋,却真心的敬爱储君朱标。

而对于兄弟们来说,长兄朱标是个好大哥,经常在父亲面前维护他们。

《明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电视剧中的朱家三人)

意思是说,朱标友爱兄弟,秦王、周王等兄弟有了过错,都在他的维护下得以平安返回藩国;有人告晋王有异心,也是朱标为他说情,朱元璋才没有处罚他;朱元璋还抚养了兄长的儿子李文正、姐姐的儿子李文忠、义子沐英等人,马皇后对他们视如己出,朱元璋要是因为什么事情责备他们,朱标都会通过母亲安慰劝告,这都是因为他天性仁慈。

方孝孺对朱标推崇备至,专门写诗赞美:“盛德闻中夏,黎民望彼苍”、“圣子承皇业,能疏四海衰。”

这大概是他后来怎么也不肯曲从朱棣的原因之一吧。

(电视剧中的朱元璋)

【结语】

因为以上三方面的原因,朱标的皇太子之位可谓固若金汤,无可动摇,根本不可能出现康熙朝九龙夺嫡的局面。

谁要是跳出来说争太子之位,不用朱标出手,朱元璋和大臣们就会把他按死。

所以朱棣就算有什么小想法,也只能藏在心里,压根没有施展的余地。

可以说整个大明从上到下都等待着朱标继位,但是,他壮年病逝了。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击,哭得无法自抑,本来是要迁都的,现在也不迁了,在亲自撰写的《祀灶文》中说:“兴废有数,只得听天”,一副心灰意冷的模样。

总之,如果朱标活着,朱棣绝不会与他争夺大位。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不得不承认朱元璋的生殖能力确实比较强,一生共生育26个儿子16个女儿,其中不乏燕王朱棣,宁王朱权这样的能征善战之人,但是朱标从九岁被立为世子直到病逝的近三十年时间朱标的储君之位可以说是异常稳固。


朱元璋有这么多儿子,为什么朱标在世期间没有演变成夺嫡之战呢?

首先有一个大环境因素在其中。

明朝是汉人政权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其根本,根据传统的宗法制度,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有明确的说明,即“嫡长子继承制”,根据正史的记载朱标为朱元璋和原配夫人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既是长子又是嫡子,所以朱标的储君之位名正言顺。

这里我要多说两句,关于朱标的出身其实在历史上还是有着不小的争议,根据一些史学家的分析甚至认为马皇后无子,长子朱标、第二子秦愍王、第三子晋恭王都是李淑妃所生,但是一般普遍认为朱标还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子。

其次,朱元璋对朱标非常重视

1364年,朱标九岁,当时的朱元璋只是称吴王,朱标即被立为吴王世子,1368年朱元璋称帝,朱标也名正言顺的成为了皇太子,为了培养这位大明王朝的继承人,朱元璋为朱标选定了超豪华的班底,李善长、常遇春、徐达、冯盛等人皆仕东宫。

从洪武十年起,朱元璋便有意让太子监国锻炼治国理政的能力。朱元璋对朱标有着极深的感情,在朱标病逝后朱元璋遭受了沉痛的打击,在选定继承人问题上直接选定了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来继承皇位,一方面符合封建宗法制度,另一方面也看出朱元璋对朱标的深切感情。

朱标个人魅力

历史记载中的朱标是一个温文儒雅、敦厚善良的皇太子,《明史》中对于朱标的评价似乎能够说明朱标在众多兄弟中的地位。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总结起来,朱标为什么能够稳坐太子之位根本原因是早定储位、名正言顺,再加上朱元璋的信任以及朱标的个人能力都导致太子之位稳如泰山。


一点点历史


自古以来太子上位都是踩着众多皇子大臣们的血来踏上去的,不可谓不激烈,唐太宗李世民弑父杀兄,宋太宗上位,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都不能用惨烈来形容,为了皇位,亲人,父母,兄弟姐们,以及众多的臣子可能都会为此牺牲,所以民间常说,最是无情帝王家,但是唯有一人,太子之位稳稳当当,虽然兄弟众多,但是没有一人与他争夺皇子之位:

朱标威信极高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生母是马皇后,早在朱元璋称吴王时便立为世子,幼年跟随宋濂学习经传,朱元璋从小就对朱标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朱标从小便接触儒家经典,所以性格仁慈宽厚,并且对各位皇子弟弟们十分友爱,宽容,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众多皇子都曾多次在朱元璋面前有过错,从来都是朱标从中调和求情,所以一直以来,朱标在诸王中的威信极高。

朱元璋的支持

朱元璋起身微末,后来手握皇权,更为珍惜,所以对其子女的教育管教也更为严格,所以朱元璋的皇子们,一直对朱元璋言听计从。而朱元璋更是疼爱自己的皇长子朱标,宠爱之极,任何时候,不管是谁,只要将矛头对准朱标,朱元璋会第一个站出来维护朱标,而且是在大多数困难还没开始发出,甚至是在萌芽的时候,朱元璋就早已为朱标给扑灭了,看到朱元璋如此疼爱皇长子,他的众多皇子就是有再大的胆子,也不敢从中作梗,更不敢跟他抢夺皇位。

明朝的制度

朱元璋深知皇子之间的争权夺利,拉帮结伙,会对国家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明朝的制度跟其他朝代格外不同,朱元璋奉行家天下的理念,他的各位皇子们除了太子,都被派去各地封王封侯,守护着自己打下来的江山,藩王们远离皇上远离京师,权利都不小,天高皇帝远,自己的话就是圣旨,也相当于一个小皇帝,过的富足、安稳、自由的生活,没有几个皇子会反叛

所以说来,以上种种的原因凑在一起,才让朱标的太子之位稳稳当当,在这么多的兄弟中顺利成为太子而没有发生夺嫡流血事件,看似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所以说朱标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他出生在了一个好的朝代,有一个好父王,好母亲,好师傅,总体来说还是幸运的。


丫丫说史


方圆论坛在线

儿子多并不代表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可以继承大统。古代没有计划生育也没有避孕措施。而且古代人比较迷信香火传承。观念就是子孙后代越多越好。别说皇帝了,就是平民百姓家里孩子也得好几个。朱元璋二十六个孩子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还真不多。但是并不代表是朱元璋的儿子就一定有继承权。皇帝选择继承人的方面很多,比如皇子的能力,他的母亲是否受宠,是否讨皇帝的喜欢。这些都是皇帝选择继承人的条件。


朱元璋虽然有二十六个儿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儿子都讨朱元璋喜欢。也并不是所有儿子都有资格竞争继承人的资格。在朱元璋二十六个儿子中,有不被朱元璋喜爱的。也有早夭的。也有能力不行的。所以真正能对继承人之位产生竞争力的并不多。而朱标又是其中竞争力最强的。


朱标的先天优势实在是太强了。因为朱标是朱元璋的嫡子。并且他还是朱元璋正儿八经的结发妻子马皇后的唯一儿子。所以一方面朱元璋因为朱标的嫡子身份本来就喜欢的紧。其次朱标是马皇后的儿子。要知道朱元璋虽然对别人冷酷无情残忍好杀。但是朱元璋对于马皇后感情那可是相当的深。马皇后一直陪伴朱元璋夺取天下并且还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贤内助。很多利国利民的建议都是马皇后给朱元璋出谋划策。所以爱屋及乌,朱元璋自然对马皇后的儿子喜欢的不行。这两点也是朱标能被选为继承人最重要的两点。



朱元璋还在称吴王时期就已经把朱标立为了世子。所谓世子就已经是把朱标确定成了继承人。当时除了朱标其他的孩子要么太小,要么还没出生。所以自然对朱标产生不了竞争。等朱元璋夺取天下称帝后,朱标马上被封为太子。这个时候虽然朱元璋的儿子们都长大了。但是朱标当了那么多年的世子。一方面早就根深蒂固了。另一方面朱标这个大哥当的也确实称职。他对于自己的弟弟妹妹关心疼爱有加。弟弟妹妹犯错后,朱标总是会给他们求情。所以朱标在弟弟妹妹心中威望很高。所有人都服朱标。这种情况下朱标的太子之位那就更加的稳如泰山了。


而且朱元璋对于朱标不遗余力的培养,又是参与朝政,又是在出征的时候让朱标监国。早就把朱标太子的地位给钉的死死的。别说其他兄弟争夺太子之位了。就是朱元璋自己想废了朱标阻力都会很大了。因为天下人和百官已经认可了朱标为太子。所以综合以上总总不论从哪一方面朱标的地位都是无可撼动的。但可惜的是因病早逝白瞎了太子之位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因为明朝开国伊始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朱元璋也没有给其他儿子争夺皇位的机会,在两方面杜绝了这种情况。

而且朱标也争气,能力不错,还有着仁君风范,使下面的弟弟是心服口服。

接下来宋安之具体来说说。

首先明朝的继承制度属于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朱元璋从一开始就坚定不移的贯彻这个制度。

在朱元璋还没有称帝,自称吴王的当年,朱标就是世子,明朝开国以后朱标更是顺理成章的升级为开国太子。

一开始就是早早的立了继承人,可谓是名份早定,使其他人死了这条心。

其次朱元璋也没有给其他皇子机会。

这些皇子成年以后,麻溜的封个王爵,然后前往封地,远离了京师这个政治中心。

这样一来,自然形成不了皇子勾结大臣,意图夺嫡的现象。

最后朱标还是很有仁君风范的,朱元璋的脾气是出了名的不好,像二弟秦王三弟晋王四弟朱棣犯了错,都是朱标替他们说好话打掩护,才免于处罚。

朱棣在诸皇兄弟中,拥有很高的威望,这也是一个关键。如果朱标能力不行,没有威望,那些皇子肯定会蠢蠢欲动的。


宋安之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古代皇家一直让皇帝比较头痛的就是皇子之间的皇位争夺,像唐初的李世民与李建成兄弟相残,后来清朝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都是皇子之间为了争夺皇位而反目成仇,争的你死我活。那么朱元璋为什么没有这样的烦恼呢?朱元璋儿子也很多,并且活到成年的也不少,但是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和太子朱标争夺皇位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主要有下面几点。

朱元璋重视朱标,也信任朱标。

朱元璋作为一个传统农民家的孩子,在选择继承人上一直追寻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所以在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就立朱标为世子,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告诫其它儿子,继承人已定,都不要有别的想法啦!后来在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马上就册立朱标为太子,断了其它人的念想。

在朱元璋眼里,就马皇后和朱标他们三个是一家人,而其他的儿子和妃子,都只是自己的附属。朱元璋在朱标立为太子之后就请了最有学问的大儒宋濂给太子当老师,朱元璋对太子的重视明显高于其它各子。

后来,朱标年长后,朱元璋甚至放手让朱标处理政事,对于皇权这么痴迷的朱元璋都给予朱标这么多的特权,更加说明了朱元璋对朱标的信任,估计再也找不出这样对太子信任的皇帝了。


朱标仁义,弟弟们都由衷的敬佩

虽然朱标从小就生于富贵,但是朱标本人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并且对于自己的兄弟姐妹都很好。有哪个兄弟姐妹犯了错误,朱元璋要处罚时,朱标都为兄弟们求情,使兄弟们免受处罚。朱标在弟弟们的心中是很伟大的,所以弟弟们对他们的这位大哥是由衷的佩服,怎会有人想和大哥争夺太子之位呢?况且有朱元璋在这里,谁敢也,都比较怕朱元璋这个父亲。


朱元璋分封藩王的政策,导致皇子们都到各地就藩,根本没有机会争夺太子之位。

朱元璋为了保证自己的朱家江山万无一失,分封自己的儿子到各地为藩王,藩王可以有自己的军队,有一定的地方权利。万一朝中有权臣想篡权乱政,藩王可以领兵帮助平叛,这样做可以永保朱家江山不会轻易易手别人。而且藩王到各地一旦就藩,无特殊情况就不再回来,藩王就藩都意味着生离死别。所以朱标立为太子后,成年的皇子都到各地去了,而京城除了自己没有成年的皇子,基本上就没有了勾心斗角,争夺皇位的可能。

虽然朱元璋的这一政策,确实不错,可以防止发生宫廷的争斗,可是藩王权利过大,早晚是朝廷的隐患。本来如果朱标不早死,顺利继位,藩王问题或许可以解决。可是由于朱标早死,朱元璋出于对朱标的喜爱,竟然传位于孙子朱允文,由于朱允文太年轻,一上台就开始消藩,最后导致“靖难之役”,朱允文下落不明,朱棣登上了皇位。所以朱标如果不死,绝对是没人敢反的。


综上所述,朱标虽然兄弟很多,可是由于朱元璋对朱标很信任,再加上朱标本人很优秀,有仁义之风,对待兄弟们都很好,基本上是没人敢站出来争夺太子之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