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成年人认为未成年人无故觉得生活苦痛?

林梓源


如何看待成年人认为未成年人无故觉得生活苦痛?

少年不识愁滋味。

许多大人都觉得小孩子思想单纯,哪有那么多的生活苦痛?!

如果你这样想,我敢说你不是一位合格的家长。

一个人的成长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如果你仅仅是物质上对孩子的满足,你只是合格的父母。如果你能或基本能满足孩子的精神生活,那才是合格的家长。

但精神生活有时候感觉是很虚化的东西,不好掌握。这是很现实的问题,甚至一些家长在和孩子生活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扼杀了少儿的天性与聪慧。

我可以说,婴幼儿出生的时候是非常聪明的。

比如,婴儿尿急了,会以哭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大便急了,会以哭来叫唤大人;肚子饿了、不舒了……都会以哭引人。别以为都是哭,聪明的父母如果注意分辨,每种哭声都不一样。

比如婴幼儿在一年左右要学会一种语言,还要学会走路。你不会觉得小孩子是聪明的吗?

至于家长是如何在和孩子生活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扼杀了少儿的天性与聪慧的呢?

一个是烦。

我们应该知道,小孩子天性喜欢刨根问底,好奇心重,问这问那。有些家长被问多了,就会显得不耐烦,爱答不答,,再问就训斥小孩,禁止提问。

我们现在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不懂提问题。不是有人说吗,提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另一个是爱面子。

有些家长因为小孩子提的问题常常回答不了,总觉得没面子。于是不是禁止问就是叫找老师去。

其他也许有更多的扼杀行为,但这两方面足够我们成年人反思了。

那么成年人如何保护与开发少儿的天性与聪慧呢?

一是尊重平等人权。

有些家长用威压式管教孩子,孩子只有服从命令的份。有些家长却听命于孩子,孩子任性自私嚣张跋扈。这都是不好的两极化现象。

我们应当把孩子当成具有性格独立、平等人权的社会自由人,而不是把孩子当成个人的私有产品。孩子终是有一天长大,终有一天离开父母进入社会。性格健全的人,进入社会,才能如鱼得水。

所以平等人权意识要从小培养。

二是耐心对话解惑。

孩子当成长需要认知,认知的过程中需要解惑,解惑的第一人选是父母。说来说去就是家教的问题。父母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一定的学识,才能培养后代良好的求知兴趣。

如果总是推三阻四、一问三不答、一问三不知、或恼羞成怒,盆盆冷水浇灭了孩子当求知天性,也浇坏了孩子当聪慧头脑。

唯有耐心对话,相互沟通,解其心惑,孩子才能越来越聪明。

三是尊重未成年人特点。

未成年人其实包括好几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青年期……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特点,也就有了各自阶段的成长烦恼,叫作“生活苦痛”也未尝不可,每一个成年人家长都应该了解并懂得尊重。

我突然觉得,《教育学》和《心理学》应当成为初中、高中里的人生必修课。让每一代年轻人有所觉悟,减少对未成年人天性与聪慧的扼杀,社会的文明才更容易进步。


秋风晚风


关于这个问题,很高兴能有机会说说自己的看法。

原因:

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认知不同

人的成长都是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智。

这就导致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一些问题,在成年人看来,根本就不是个问题,但在未成年人心中,这个事情比天还大。

举个例子:某初中生,因为某些莫名其妙的小事,好朋友跟自己反目了,这在成年人看来,很正常,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有事情,解释开来,双方能理解,能和好,最好,如不能,也无能为力。

但是在未成年人看来,这个事情的严重性可能会超出我们理解。是朋友对自己的背叛,是自己做人的失败等等,从而内心产生极大的痛苦。

解决:

成年人应多从未成年人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多沟通交流并加以引导。

未成年人的社会阅历有限,看待一些问题,是一维角度,非黑即白,需要成年人加以开导。

此外,未成年人的情感更为敏感脆弱,加之没有承受过什么大的压力,所以,细微的情感伤害,也有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大的情感波动和伤害。

成年人要认识到这一点,不是给他们严厉的批评或嘲笑,而是耐心的开导。

以上仅是个人的一些看大,希望有所帮助。

谢谢!





秀一老师


少年不知愁滋味


听涛康养录


没有社会阅历,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学会承担相应的责任


先生静心


未成年人身上被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压的太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