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救了张辽两次,为何徐晃总是救张辽?

darva叫西林


徐晃确实曾经救过张辽两次。

徐晃第一次救张辽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二十六回中,延津渡之战。

回目: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关羽白马坡斩颜良后,
文丑要为颜良报仇雪恨,率兵来战,军至延津渡,遇到曹军。曹操命令士兵扔盔弃甲,解开战马,散得到处都是。文丑的士兵看到了,就四处抢夺粮草和马匹,陷入混乱状态。

曹操下令攻击,文丑军大乱。只有文丑一个人奋力拼杀,其他军士乱成一锅粥。自相践踏,文丑向后撤退,曹操问在谁可擒拿文丑。张辽和徐晃同时冲出去。

徐晃前些时候刚被颜良二十合打败,比较丢人。看到文丑,他觉得好欺负,因为文丑“身长八尺,面如獬豸”,徐晃也身高八尺,颜良个子高,他打不过,文丑和他一样高,他觉得这个应该弱一点,应该能拼一下。

张辽是看到文丑正在撤退,他冲上去,文丑必无战心,若文丑败走,他正好捡个现成的便宜,能打败河北四庭柱之一,也算脸上有光。

所以这两位都不约而同冲出去了。


张辽跑得快,没想到文丑一回头,看见他们想群殴,也不讲规矩了,就拈弓搭箭,一箭射中了张辽的盔缨,成了秃鸡了。张辽仍不放弃,再次追赶,又被文丑一箭射中了马脸,栽了个狗啃泥。

文丑回马来杀,被徐晃轮起大斧截住,一场厮杀。文丑的援军到来,徐晃觉得抵挡不住,拨马而走。

徐晃第二次救张辽是在《三国演义》的第八十六回中,曹丕征吴之战。

回目: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听闻东吴和蜀汉重修旧好,结成同盟,曹丕认为对自己不利,要教训东吴,兴兵讨伐。徐晃和张辽也随军出征。

但战事不利,又遇到了龙卷风,曹丕就在众将士的保护下,从长江退入淮水。正在撤退中,孙韶率兵突袭,魏兵抵挡不住,诸将奋力救出曹丕。又在淮河芦苇丛中遭到火攻。


众人保护着曹丕登岸上马,慌忙后撤。却遇到丁奉率一彪军杀来。张辽拍马迎战,却被丁奉一箭射中了腰部。徐晃冲上来,救走了张辽。

但张辽受伤过重,回到许昌后,箭疮迸裂,不治而亡。

我们发现,徐晃投附曹操后,当时张辽在吕布麾下,两人从来没有对过阵。

徐晃为什么两次救下张辽呢?

1.首先是战友

同为一口锅里吃饭,一个帐篷里睡觉,一个战壕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兄弟,你替他遮住一箭,将来他就可能为你挡下一箭。人世间,同仇敌忾的战友情是最深的。

2.其次是同乡

张辽是并州雁门马邑人,而徐晃是并州河东杨人,两人算是老乡,风俗习惯和语言相近,两人聊得来。

3.性情相投

原著中说,关羽降汉不降曹,到了曹营后,和两人关系比较好,一个是张辽,一个是徐晃。当然,他们都是山西人,这也是个原因。脾性相投,彼此说得来话,又同是心怀大志之人,互相交流些心得,感情就比较深。

最终,来自山西的关羽、张辽和徐晃都成为了一代名将。

顺便说说,其实我也是山西的。


馋嘴肥猫铲史官


在《三国演义》中,徐晃和张辽都是曹操手下的猛将,徐晃曾两次救张辽。

第一次是在《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河北名将文丑为报颜良白马被关羽斩杀之仇,率河北军杀奔曹军,在延津被曹军突袭,河北军大乱逃跑,文丑遏止不住,也只好随乱军而退。张辽、徐晃见了,二人飞马齐出,大叫:“文丑休走!”文丑回头见二将赶上,遂按住铁枪,拈弓搭箭,正射张辽。徐晃大叫:“贼将休放箭!”张辽低头急躲,一箭射中头盔,将簪缨射去。辽奋力追赶,坐下战马又被文丑一箭射中面颊。那马跪倒前蹄,张辽落地。文丑回马复来,徐晃急轮大斧,截住厮杀。只见文丑后面军马齐到,晃料敌不过,拨马而回。张辽落地,文丑回马要杀张辽,危急时刻,徐晃救了张辽。第二次是在《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曹丕率军征伐东吴,被东吴徐盛击败,曹丕随败军逃跑之际,被东吴大将丁奉追杀,张辽为了保护曹丕,上前迎敌。书中写道: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张辽急拍马来迎,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军无数,背后孙韶、丁奉夺得马匹、车仗、船只、器械不计其数。魏兵大败而回,吴将徐盛全获大功,吴王重加赏赐。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

张辽和徐晃是曹魏五子良将,二人都有辉煌战功。张辽曾在逍遥津,以七千人大败孙权十万兵,直杀得东吴小孩子一听到张辽的名字马上就止住了哭声。徐晃最辉煌之战,当是救援曹仁,解樊城之围,击败了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镇华夏的关羽。同行是冤家,同朝为官的张辽徐晃,为抢功应该有利益冲突的。那么为什么徐晃总是在关键时刻会奋不顾身救张辽呢?

首先,张辽与徐晃友情很好,志同道合。张辽和徐晃同属降将,张辽以前曾是吕布部将,徐晃以前曾是杨奉部将,两人同属降将,自然难比曹操嫡系,同病相怜,自然能谈得来,感情友情很好。徐晃在投降曹操前,效命杨奉,杨奉死后,徐晃还深念故主,亲自为杨奉送葬,这点比吕布强多了。在白门楼吕布陨命一节里,张辽被俘后威风凛凛,慷慨就死,很看不起吕布欲活命求曹操的表现。结果吕布被杀,张辽在刘备关羽讲情下,曹操感其忠义,收留了张辽。张辽和徐晃都很有忠心正义心,个人品德都比较高尚。其次,徐晃很有大局观。徐晃和关羽、张辽私交都很好,但在处理个人感情上,徐晃能做到先公后私,先国后家。关羽和张辽都是义字当先,为了朋友情可以置忠于不顾,如在土山救关羽,张辽完全站在关羽立场,为关羽考虑;在关羽水淹七军围困樊城最危急时刻,曹操命附近诸军都去救曹仁,张辽驻守合肥,离樊城最近,但他却迟迟未到。关羽在华容道,也是顾念曹操旧情和张辽友谊,才违抗将令,放走了曹操一行。徐晃则不然,在解樊城之围时,与关羽见面稍叙朋友情后,回头就喊:“取关羽人头者,赏千斤!”让关羽非常吃惊,就质问徐晃怎么如此无情?徐晃就说:“私交是私交,国事是国事,我不能因私废公。”同理在战场上救张辽,那既是战友情,也是出于为国家保留战将。其三,相互救助,是每个人的职责所在。当一个人处在危急中时,旁边只要不愿让其死的,有良知有正义感的人,在能力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会奋力给予救助的,这是人间常情。我想如果徐晃处在危急中时,作为张辽,同样也会冒死给予施救的。

徐晃徐公明,在战场上,能奋不顾身地去抢救自己同一阵营的战友,在敌对战场上,能先公后私,先国后家,表明他是个很有原则性的人,即使在今天,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sunjin72976689


徐晃张辽私人关系很好。

关羽张辽徐晃,三个人都是山西老乡。关羽和徐晃都是河东人,张辽是并州人。三个人都是勇冠三军的上将,相互钦佩。又一同在曹操的帐下效力,感情上天然就很亲近。


而且,关羽张辽徐晃,都是以降将的身份加入曹魏集团。他们与曹氏、夏侯氏诸将的身份截然不同。作为外来户和后来者,只有抱团取暖,才能获得话语权。所以从生存的角度看,关羽张辽徐晃,也需要相互支援,相互救护。

关羽离开以后,这个三人小集团,就只剩下徐晃张辽二人。当然更要抱紧团结了。

之所以是因为徐晃救张辽多,是因为张辽作战太过勇猛,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冲得太猛,难免有失手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危险。而徐晃紧跟其后,正好能够出手相助。


上将嗳福斯


在历史演义中,徐晃的确是有两次力救张辽。第一次发生在袁绍南征曹操,曹操北上解白马之围时。当时文丑诈败而走,张辽奋力追杀,岂料文丑回头两箭,第一箭射中张辽盔缨,第二箭正中张辽坐骑,辽翻身落马,正当文丑回身欲取张辽人头时,被徐晃截住,救了张辽一命。第二次发生在曹丕南征东吴之时,当时曹丕战败逃走,被东吴大将丁奉追杀,张辽欲救曹丕,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正欲生擒张辽之时,又是被徐晃抡斧迎击所救。

徐晃为什么两次力救张辽呢?

第一,他们两人都是山西人。张辽是今山西朔州人,徐晃则是山西洪洞人。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更不用说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在万军之中,还能听到熟悉的乡音。

第二,他们都是降将。徐晃之前是杨奉的部将,后杨奉被曹操所败,主动归降曹操。而张辽原是吕布的爱将,曹操缢杀吕布时,感其忠勇,这才将其招降。要知道降将的身份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所以他们理所应当相互支持,互相救援!

第三,他们都是杰出的军事将领,彼此之间惺惺相惜。徐晃最经典一战是救援樊城,击败了当时威振华夏的关羽,解曹魏于危急。而张辽最精彩一战则是大战逍遥津,七千大破孙权十万兵,几次差点生擒孙权,从此东吴小儿闻张辽而止啼!

有此三点,他们俩人必然会以死相救对方,假如徐晃有难,张辽同样会拼死力救!

题外说一句,关羽也是山西运城人,也曾归降曹操,也是杰出的军事将领,虽然和徐晃、张辽分属不同阵营,但他们三人私人关系一直很好。张辽还曾几番力劝关羽归降,免遭曹操所杀!


胡杨侃大山


徐晃在哪儿救过张辽?真是莫名其妙


风去了无痕D


为何徐晃总是救张辽?

我个人猜测,一共两点原因。

其一:因为身份相同,关系好。张辽徐晃二人同为降将,而在曹操阵营,是看不起降将的,比如李典就看不起张辽。

其二:两人武艺高强,善于统兵,有军事才能,英雄相惜。其次张辽欠了徐晃两个人情。


念念sweet


战友情,兄弟情


忘却地平线


张辽和徐晃都是曹魏五子良将,二人不仅武艺高强,而且都善于统兵作战,张辽的精彩之战是逍遥津之战,七千人击败孙权十万大军,取得辉煌胜利,徐晃的精彩之战是,救援樊城,击败了威震华夏的关羽,解了樊城之围。在演义中,徐晃救了张辽两次,最后一次,张辽死了,为何徐晃总是救张辽?

张辽的武艺和徐晃比起来,不分伯仲,或许稍高于徐晃,在战场上,两次关键时刻,都是徐晃救了张辽,可以说,张辽欠徐晃两个天大的人情。

徐晃第一次救张辽,是在白马之围之后,河北名将文丑率军杀来,张辽和徐晃飞马齐出,迎战文丑,文丑第一箭射掉张辽盔缨,第二箭射倒张辽战马,然后来杀张辽,关键时刻,徐晃截住文丑,救了张辽。

战友情,也是同事,及时没有任何感情,日后曹操怪罪下来也是不好担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