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黄蛋会孵出啥样的小鸡呢?

弘一书童疯狂兔不死鸟


手记作答,没配图。

双黄蛋基本很难孵出小鸡。即使孵出来也是单独的鸡,不会是连体或者双头怪物。

原因如下:

鸡的受精卵在蛋黄上。就是蛋黄上的一个小白点或白圈。未受惊的叫胚珠是个白点儿。受精卵由于在体内发育的原因,排出体外属于囊胚期阶段,是个白圈儿叫胚盘。

受精卵发育以后。在各自的蛋黄上,形成卵黄囊。包住卵黄。吸收卵黄中的营养。胚胎自身形成羊膜。羊膜包裹住自身。最后在第5天的时候,胚胎会形成尿囊膜,扩大,贴到蛋壳上,在第11天包裹住整个蛋的蛋黄和蛋白,被称为尿囊合拢。尿囊的作用是,呼吸和排泄。

由此可得,每个基础的来源都是一个蛋黄上受精卵。蛋黄本身是作为营养物质的。所以双黄蛋理论上会发育为两个单独的小鸡儿。但是生产中双黄蛋很难孵化出来,原因在于,

1.一个卵发育为鸡雏,它的营养物质是一个蛋黄和一份蛋白,双黄蛋有两个蛋黄但是蛋白的量没有双份,所以,对于两个鸡雏来说,营养物质稍微缺一些。

2.两个蛋黄都要形成各自的卵黄囊尿囊和羊膜,其中羊膜和卵黄囊是可以独立的。但是尿囊需要紧贴蛋壳贴满蛋壳空间,两个尿囊之间,会互相竞争。而尿囊又负责胚胎的气体交换和尿酸等废物排除的重要作用。尿囊不完整的话,胚胎会窒息。

结论就是。双黄鸡蛋不会孵出连体怪胎。孵化率也会很低,偶尔孵化出来两只弱雏(营养物质不足)或者是一个单个的个体(孵化一个蛋黄上的胚胎死亡)。


东北猫哥会养鸡


经人工剥壳统计,每枚双黄蛋都是两只小鸡,而已全部为死胎。死亡时间为胎令14天至19天。

结论,双黄蛋孵化前期发育正常,但不能自主破壳,在孵化十七至十八天全部死胎,原因是胚胎无法转身。现原始记录已作为废物处理,仅凭记忆作答。

注,多种死胎原因,这里仅简单讲了其中无法转身一条。如胚胎发育期两胚胎血管交错,表述起来很啰嗦,我就省略了。见谅!

试验缺点,因正好入蛋100枚,我这样计划是为直观,用不着计算受精率,出壳率,前期死胎率,因而没做试验分析就下了结论,应同样试验做三次经试验分析统计前,中,后期死胎数才能下结论,实验太粗糙。


养贤


这个问题挺有趣的,鸡蛋吃过不少,双黄的也吃到过,和普通鸡蛋没什么区别除了多了一个黄大了一点点。但吃鸡蛋和孵鸡蛋不一样,一个鸡蛋孵出一只小鸡正常,那么双黄蛋是否就能孵出两只小鸡这样的“双胞胎”呢?

鸡是如何制造出双黄蛋的呢?当母鸡生产出了一个卵黄之后,负责控制产生卵黄的“控制中心”没有收到反馈信号,于是又产生一个卵黄,导致两个卵细胞同时成熟并一起脱离滤泡被送入输卵管,然后依次被蛋白,壳膜以及蛋壳等物质包裹而形成的。当然,如果想要孵出小鸡,卵细胞必须受精,这一个蛋壳中的两个卵细胞可以只受精一个,就是里面只有一个胚胎,如果两个卵细胞都受精了,那么里面就是两个胚胎,相当于异卵双胞胎。

好了,理论上,如果都正常受精的话,是可以孵化出两只小鸡的,但在现实中,好像还没有见过哪家哪户或是哪个养鸡场孵化出这样的“双胞胎”鸡。主要原因就是——很难孵化出小鸡。

如果是为了孵化小鸡,选用的受精鸡蛋都是那种一个壳中只有一个蛋黄的正常鸡蛋,双黄蛋在挑选种蛋的时候就被淘汰了,因为双黄蛋能够成功孵化出小鸡的概率非常低。记得小时候家里也养了几只鸡,挑选受精鸡蛋的时候是用一个直筒卷着鸡蛋,然后对着阳光看里面的小黑点,如果只有一个小黑点(黑线),就是正常的受精鸡蛋,留着准备孵化,如果里面有两个小黑点,那就放到一边,用作食材,因为很可能是个双黄蛋。当然,没有小黑点的话那就是没有受精的白蛋,只能吃掉了。

为什么双黄蛋成功孵化出小鸡的概率很低?普通鸡蛋中蛋清约占65%,蛋黄约35%,而双黄蛋中,蛋清约占28%,蛋黄占72%,这就导致在孵化的过程中,两个蛋黄能够分到的蛋白要比正常鸡蛋少很多,以至于由于营养供应不足而使幼雏在孵化成功前就全部死亡,个别存活下来的也因为壳内空间过于狭小而不能转身(小鸡出壳前要将头部从蛋的尖头转到大头方便啄开蛋壳),所以即使胚胎发育成熟也很难出壳。当然,也有一部分非常幸运的胚胎,由于自身比较强壮,在孵化过程中会“抢夺”吸收弱小那一个胚胎的营养,算是在鸡蛋内完成了优胜劣汰的生存斗争,最终会孵出一个小鸡。

国外好像还真有人做过双黄蛋孵化的实验,下面的数据来自网络,没有核实过:

在1966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用1414个双黄蛋里做孵化实验,其中607个蛋已经受精,其中一个胚胎的是443个,两个胚胎的是164个,经过21天的孵化,443个一个胚胎的蛋孵出了158只小鸡,按胚胎数算的话,孵化率为35.67%,164个两个胚胎的蛋中有44个蛋共孵化出了88只小鸡,算孵化率为26.8%。

有兴趣的话你也可以尝试孵化一个双黄蛋,看看能不能出来个“双胞胎”。


清明的星空


双黄蛋似乎和人类的双胞胎类似,但实际上是截然不同的。双黄蛋通常是年轻的母鸡下的,这是因为它们的身体还没有很好地适应如何下蛋造成的,因此是一种不正常的情况。

双黄蛋的几率大致在千分之一,年轻的母鸡产下双黄蛋的几率是1%。

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双黄蛋是孵不出存活的小鸡的,因为在蛋壳内,未出生的小鸡要旋转着寻找空气细胞,如果有两只的话,会为空气细胞而打架,最终哪个也拿不到。

个别情况下有一只胜出而存活,另一只死亡。而且不是自然孵出,要靠人来帮忙把蛋壳打开。

那么,是不是像下面的回答里说的,永远不可能孵出两只小鸡?

答案是有可能,尽管很罕见。

今年初,美国宾州一所中学的7年级学生学遗传学的时候做孵蛋试验,他们收到了24只母鸡,如果全部孵化成功的话,应该有24只小鸡。

可是等小鸡孵化出来后,学生们一数,数目不对,为了确保没数错,特意叫来两名数学老师数,最后确定孵出了30只小鸡,也就是说有六个双黄蛋孵出了两只小鸡,这种情况极其罕见,可能一来他们拿到的是双黄蛋几率很高的鸡的品种,二来学生们精心照料母鸡,使得孵化的成功率极高。


京虎子


我也评经验回答一下。

在农村出生,长大,从未听说过双黄蛋孵出过两只鸡。

甚至能不能孵出小鸡我都不知道。

妈妈让鸡母鸡孵蛋,或是人为孵化时,第一步就是选蛋,要选择不大(双黄蛋一般略大)不小,形状规则的。第一步就给双黄蛋淘汰了。

之所以淘汰,我想,应该经验告诉他们,双黄蛋不可以孵出鸡。

没有从科学角度分析过,但这种经验一般都很科学。科学有时候是验证经验的可行性。


辅导员范儿


我们在做饭有鸡蛋时,经常会打出一个双黄蛋,难道这双黄蛋就跟人类双胞胎一样,如果不吃他,双黄蛋可以孵出双胞胎小鸡吗?其实系与人不一样,我们人是胎生动物,双胞胎实际是一个受精卵,通过分裂形成两个DNA相似的受精卵,

在经过发育形成胎儿,这才是正经的双胞胎,

但是对鸡来说,两个蛋黄就意味着这是个独立的受精卵,

他们如果足够幸运能够全部受精,

那么这两只小鸡挺多算是同居一室的异卵兄弟,

但一般情况下没有经过受精的鸡蛋是不出小鸡蛋两个蛋黄中的卵子同时受精的概率太小

很难出现同时受精的情况,一般会有小伙伴说概率在小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没错,虽然这种情况也存在,但这两只小鸡还是不可能存活,

因为受精的鸡蛋在发育过程中是需要营养和空气的,

我们发现有的鸡蛋在磕开以后内部并不是紧贴鸡蛋壳,

而是有一个空洞,这就是鸡蛋的气室,一个鸡蛋气室就这么大,

两个蛋黄就挤得她更小了,这样仅有的一点空气根本无法供养两只小鸡生存,

鸡蛋内的小鸡还会面临营养不足的困境,

所以一个鸡蛋里如果有两只小鸡吃了两只小鸡不但不会存活,

反而都会因此死亡,即使受精也根本孵化不出小鸡,

这一下小伙伴们都明白了吧!


咚咚情感


理论上来说,受精双黄蛋可以孵化出两只小鸡,它们是独立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关系属于人类中的亲兄妹、亲姐妹等血亲关系。但实际来说,受精双黄蛋很难孵化出小鸡,普遍都是死胎,问题比较复杂,下面逐步讲解。

先科普个基本知识:母鸡下的蛋并不是它的孩子,而是卵细胞和营养物质,未交配的母鸡也能下蛋,只是这个蛋内不含精子,无法孵化出小鸡;与公鸡进行交配的母鸡下的蛋属于受精鸡蛋,蛋内含有卵细胞和精子还有营养物质,可以孵化出小鸡。鸡蛋完整的情况下,可通过光源照射蛋壳,若发现血丝和黑点则说明是受精鸡蛋。

双黄蛋形成的原因

母鸡卵巢成熟后会进行排卵,人类女性排卵一个月一次,母鸡则是一天一次,每个成熟卵细胞的诞生要经过:初级卵母到次级卵母再到成熟卵细胞,然后结合输卵管中分泌的蛋白,就形成了我们熟知的蛋黄和蛋白,两者继续行进到输卵管末端会被包裹上白色透明的膜,最后在子宫内形成蛋壳,经泄殖腔产下一个鸡蛋。

母鸡生殖系统

双黄蛋的产生是在卵巢位置出现了问题,卵巢中暗藏着上千个未经发育的初级卵母细胞,一只母鸡一天排一次卵下一个蛋,但刚经历下蛋的母鸡会因经验不足或外界刺激,导致卵巢调控中心出现异常,这时可能多排一个卵细胞,这就是双黄蛋形成的原因。

双黄蛋内有两个卵细胞(蛋黄),蛋壳也会比同种鸡蛋大1.5倍左右,肉眼就能直接分辨,从菜场买来的鸡蛋可能事先被养殖户挑选过,买到双黄蛋的概率甚至低于万分之一。

情况一:双黄蛋是两个受精卵

如果双黄蛋内有两个精子与两个卵细胞结合成两个受精卵,胚胎会在孵化15天左右由于血管交错、气室相连争夺氧气和养分等问题出现死胎情况,很难孵化出小鸡。

原因一:双黄蛋的个头是同种鸡蛋的1.5倍左右,但这是需要孵化2只小鸡的量,相比之下每只小鸡得到的蛋白营养物质比普通鸡蛋更少,所以双黄蛋营养供应不足,难以孵化出小鸡。

原因二:双黄蛋的胚胎发育到第五天会形成尿囊膜,它能包裹整个蛋内容物,负责胚胎的气体交换和二氧化碳、尿酸等废物排出的任务,两个胚胎各自形成的尿囊膜会紧贴蛋壳内壁,相互争夺资源,所以两个受精双黄蛋的结局大部分都是为争夺氧气,双双窒息而死。

即便熬到了破壳日,由于双黄蛋内两只小鸡一起挤在狭小的空间内,双黄蛋的蛋壳又比普通蛋壳硬,导致小鸡发育完成也无法出壳,最终死于壳内。并且两只小鸡的胚胎在孵化过程中毛细血管有交错干扰现象,孵出的小鸡也可能先天缺陷或神经连接出现问题。

两个受精卵的双黄蛋,有小概率孵化出两只小鸡,但成活率低,大多都是一大一小两只,小的容易发育不良,需要细心照料。也有一种可能是最后只孵化出一只小鸡,幼雏在蛋壳内就完成了优胜劣汰的生存斗争。

情况二:双黄蛋是一个受精卵

如果双黄蛋内是一个精子和两个卵细胞(蛋黄),就只能形成一个受精卵,但别以为一个受精卵可以吸收两个卵细胞的营养让小鸡变得更强壮。

小鸡孵化时只能吸收一个蛋黄的营养,而另一个蛋黄则会粘住小鸡仔,使它在蛋壳内难以转身,影响呼吸和啄开蛋壳,可能夭折。


科学薛定谔的猫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都吃过双黄蛋,从外观来看就是它们的个头要比普通鸡蛋大一些,在内部就是拥有两个蛋黄,而蛋清相对会多一些。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双黄蛋是否能孵化出小鸡?如果能孵化出小鸡会是什么样的?单只、两只或者是畸形的?我们接下来可以看一下。



鸡蛋就是母鸡的卵,无论母鸡是否受精,它都不会停止排卵的工作,当然这并不是为了给人类提供食物。在养殖场的鸡每天被关在狭小的笼子里吃着有营养的粮食,每天的任务就是下蛋,这类母鸡没有碰到公鸡的可能性,因此说下的所有鸡蛋没有受精不能孵化,只是为了给我们吃的。


在自然状态下家里散养的鸡,被人称为“溜达鸡”,每天没事的时候“瞎溜达”自然就会碰到公鸡,公鸡和母鸡交配一次后,母鸡就可以连续10多天都下受精鸡蛋,并非是所有鸡蛋都可以进行孵化的,必须经过受精后的鸡蛋才可以孵化。挑选受精的鸡蛋也很简单,在较暗的环境中对着烛光看一下,就可以看到卵黄内的真实情况,受精的鸡蛋上有血丝。

如果双黄蛋的两个卵黄都是经过受精之后的,那么理论上来讲是可以孵化出两只小鸡的,这跟人类生的同款双胞胎并不相同,跟异卵双胞胎比较类似。就是因为母鸡的内分泌紊乱了,卵巢内同时产生了两个卵细胞,这两个卵细胞同时沿着输卵管往下运动,在精卵结合处受精之后继续移动,经过蛋白分泌部分包裹上足够的营养物质,最后经过子宫包裹上蛋壳,再通过泄殖腔排出。



双黄蛋理论上可以孵出两只小鸡,但实际上几乎不可能实现,首先双黄蛋的营养物质不够两个小鸡的形成,即使在初期形成小鸡但是最终也会相互挤压而亡。并且在两个胚胎发育的时候,两个蛋黄相互挤压太近,发育的血管等相互缠绕混杂无法继续发育。双黄蛋一般都不会被选择进行孵化,孵化率太低。



科学黑洞


双黄蛋会孵出啥样的小鸡呢?

从理论上看应该会孵出双胞胎小鸡!其实这个问题十分有趣,毕竟双胞胎在人类中还是比较常见的,在哺乳类上比如猪、狗等那就更常见了,并且一般都是多胞胎,甚至十只八只的!但在孵小鸡这个问题上,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应该是从未见过双胞胎小鸡的,但事实上确实给了这些家禽类双胞胎的机会,那又为什么没有双胞胎的小鸡出现呢?

一、人工筛选原因

首先我们不要去找鸡鸡的问题,而是要从人类身上来找问题,因为这确实不是鸡的错!除开鸟类等以外,家禽已经没有机会自己直接生蛋孵蛋了,要孵的蛋都是人工选出来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着灯光照照,看看哪些蛋有受精,对于没有受精的蛋那很明显是怎么孵都不会出小鸡了,而且时间久了很快就会发臭!

受精鸡蛋连续3天的变化,这就是我们从一堆鸡蛋中挑选出受精蛋的基本诀窍,很明显最左边能看出是一个正常的鸡蛋,并非一颗双黄蛋!因为双黄蛋在此处就被淘汰了,并不是因为双黄蛋留下来食用等需求,而是双黄蛋孵出小鸡的概率比较低!而养殖户很现实的,孵化率低就意味着损失增加,也就是成本增加,那么肯定在萌芽阶段就这个威胁消除,处理方法很暴力也很简单,就是不作为胚蛋!

二、双黄蛋真的孵不出小鸡吗?

早在1996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就是发现“WOW”信号的那个大耳朵射电望远镜所在的大学)相关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双黄蛋孵化实验,实验数据如下:

受精双黄蛋数量:607个

单个受精胚胎:443个,孵化成功158只小鸡,成功率:35.67%!

双受精胚胎:164个,孵化成功88只小鸡,成功率26.8%!

而一般个人业余水平的情况下孵化率约为50-70%,养殖场的孵化率则会更高!很明显双黄蛋的孵化率甚至低于业余水平的一半,这对于大规模孵化来看成本增加是相当明显的,因此麻烦你不要怪养殖户无情,强行孵化受精双黄蛋就是跟自己的钱过不去!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1966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者试过,1414个双黄蛋里,607个蛋有受精(胚胎1-2个),孵化21天后打开这些蛋。1个胚胎的443个蛋孵出了158只小鸡,按胚胎数算孵化率35.67%, 两个胚胎的164个蛋里,44个蛋孵化出了88只小鸡,按胚胎总数算孵化率26.8%。



Fertility and embryo death in double-yolked eggs, NS Fechheimer, WP Jaffe - Journal of reproduction and fertility, 196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