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到底有多大?中原都包括哪些地方?

用戶66699708537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這是一個相對邊疆地區(如西域)的名稱,關於中原的範圍,在不同的語境下有著不同的說法。

一、指整個黃河流域。《國語》中有:“恥大國之士於中原,又殺其君以重之……雖微秦國,天下孰弗患?”

二、指黃河中下游一帶。《宋史》中有:“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中南。”

三、指今河南省一帶。《文選·謝靈運〈述祖德〉》詩:“中原昔喪亂,喪亂豈解已”。李善注:“中原,謂洛陽也”。

因此,現在流行的“中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中原指的就是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而狹義的就是指現在的河南省一帶;而在考古學上,中原又可以進一步細分,如著名的考古學家蘇秉琦就將“中原”確定為“陝豫晉臨境地區”,具體指的就是豫中西、豫北冀南、晉中和關中東部地區。


老照片


有一個成語叫逐鹿中原,指群雄並起,爭奪天下的意思。那麼,我們常說的這個中原究竟是什麼地方呢?

中原有多種含義,大體如下:

一:廣義的中原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這裡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中原指的是黃河中下游一帶,主要包括河南大部、山東西部、陝西東部及河北、山西的南部地區。

二、相對於廣義的中原來說,狹義的中原主要指河南一帶。河南位於黃河下游,人類很早就在此活動、繁衍,後來又有多家王朝在此建都,建都歷史比較長的地方有洛陽和開封。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河南一帶沃野千里,土地肥沃,適合耕作;再者隋唐以後運河開通,水運方便,中央政府所需糧米、財物大多來自江南一帶,這也是後世經營中原的原因之一。 北宋《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開封一帶中原風光

河南自古有中原之稱,這個稱呼沿用至今,現在河南省許多高校、企業、街道等還經常以中原命名,比如中原工學院、中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等等。

三、在古代,相對於外族,中原還是中國或者漢族正統政權的別稱。比如兩宋時期,北方遊牧民族遼金入侵,中原指的就是以農耕為主的宋代漢族政權。中原的這個含義,我們原來常常在評書或戲曲中看到,在此就不再展開了。


民國年間那些事


在狹義上中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在廣義上中原又是中國的代名詞。中原又名中州,中土,華夏,是以洛陽和開封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中原地區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的中心。在古代中原地區是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在兩千年的古代歷史中先後有20多個王朝在此建立,300多位帝王建都或是遷都中原。

在古代中原一直是我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因此才有了得中原者得天下一說,定鼎中原,才可鼎立天下。在全國八大古都中中原就佔據了四個,分別是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六朝古都商丘,此外還有南陽,許昌,夏邑,濮陽,登封,偃師,虞城,淮陽,新鄭等古都。可以說在中原地區大大小小得城市或是縣城在古代歷史上都曾作為一個國家的都城存在。在一個地區有如此密集的古都存在無論是在我國曆史中還是世界歷史中都是絕無僅有的。

古代中原北起幷州上黨,西屆司州弘農,東到揚州淮南,中至新蔡,安豐。具體就是黃河中下游以南地區,長江以北的廣大區域。這個範圍主要在今天的河南省,包括山西南部,江蘇西部以及安徽西北部的少數地區。現在的中原地區包括河南省全部以鄭州為中心的山西,山東,河北,安徽等局部地區,面積大約為26萬平方公里,也是現在的中原經濟區。<strong>


微風書房


數千年來,“中原”一直被視為中國政治、文化、經濟、交通中心,這裡也是華夏文明的搖籃,中國自古也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因此,雖然中國地域廣闊,但是真正的核心疆域卻是中原地區,想要問鼎天下,必然要逐鹿中原,所以某種意義而言,“中原”也能夠泛指中國。那麼,中原到底有多大?中原到底都包括哪些地方呢?

西漢時期中原地圖

其實,在“中原”一詞最新出現的時候,它所指的並不是一個地域概念,而是指“原野”之意,這個詞先後概念發生過巨大轉變。比如《詩經》中的:“瞻彼中原,其祁孔有”,“中原有菽,庶民採之”,這兩句詩中裡所說的“中原”這個詞語,其實都有指天下至中的原野之意,而非中原地域的概念。

中國

春秋時期,在《左傳》、《國語》等史書中,“中原”開始被賦予了地理意義上的概念;發展至漢代以及往後的歷朝歷代,都用“中原”一詞指的就是中原地區。比如在《魏書》中出現了“中原喪亂”、“定中原”等諸多說法。

後來,每一個朝代,開始將中原看成一個特指定的地區來看待,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宋代也出現了“王師北定中原日”的詩句。由此可見,各個王朝都沿用了中原的地理概念,並且對於中原地區有著濃厚情結。只是古代人眼中的中原地區,到底指哪些地方呢?

中原地區

中華書局出版的《辭海》一書中,對於中原一詞,做出瞭如下解釋:狹義的中原,其實是指現如今的河南一帶,而廣義上的中原,則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如若只是給出這樣的解釋,想必很多讀者還是無法明確“中原”具體是指哪些地方?其實從古至今,中原所包含的地區也發生過變化。

九州圖

先秦時期,雖然沒有中原的概念,卻提出了一個“天下中心”的說法,這個中心就是指河南洛陽和山東定陶,因此,這一時期的中原地區也泛指洛陽到定陶一帶。

後來,根據《尚書·禹貢》記載,漢族先民將居住地劃分為九個區域,就出現了“九州”的概念,九州之一的古豫州就被用來代指中原,由於古豫州包括河南全省和湖北省北部,所以,中原的地域概念又發生了變化。

中原地區繁華都城

隨著漢族先民的活動地區不斷的擴大,中原的範圍也越來越廣,由原來的河南、湖北北部逐漸擴大至黃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區,這其中就包括河南省、山東西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還有陝西省東部這些區域。據統計,中國20多個朝代、300多位帝王都在中原建都、或者遷都,中原地區也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成為了帝王問鼎天下的重要疆域。

<strong>


鳶飛九天2018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中原這個地方應該是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地勢優越,宜居,適宜農作物生長的好地方,要不為何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呢?


所以咱們今天曆史上所提到的中原,主要指的是在黃河中游和下游的一代區域,我們都知道華夏文明的起源地方之一就有黃河。而黃河中下游這一帶區域也一直是華夏民族的主要活動區域,是古代中國的核心區域。

其大概包括現如今的河南、山東,安徽,山西,河北、陝西等的區域,大致就是華北平原!

事實上所謂“中原”,我們不一定要用“地理”角度去解讀!

可以將其認為是“中華文明之源流”,其區域是隨著華夏民族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

最初的中原在河南,因為那裡周王室的所在地,有著古都洛邑,是天下之中心。於之對應的則是所謂的西戎、北狄、東夷、南蠻。而後來,中原隨著“華夏民族”的發展而逐漸擴張。比如秦漢時期,關中也被納入其內,因為那裡是天子所在,天下中心。


總而言之,越靠近都城,其就越是中原核心地帶!比如隋唐時期的長安洛陽、五代北宋時期的汴京。後來的南宋雖然偏安江左,天子居於杭州,但杭州一直只是臨時首都,汴京以及北方到大片淪陷地被認為是故土。所以這才有了陸游那首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讀懂“中原”二字,不僅讓我們重新瞭解了華夏文明的由來,還讓我們更加深刻的印證了文明二字並非寫起來這麼簡單,現在一切的景象若沒有幾千年前我們未知的的中原的崛起,文明的創造,這一切將根本不會出現,中原不僅是活躍在武俠小說的中的文字,而是更應深刻烙印在我們心中的文明。


白話歷史君


中原最初專指關中平原(《詩經》),隨著武王伐紂後周人對陝東地區的開發,中原的範圍擴大到晉南和豫西。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劃定的中原只包含關中(陝西)、晉南和豫西。後來廣義中原指黃河中下游漢人居住地(《辭海》),也泛指“漢地十八省”或整個中國。


從古至今從沒有中原專指河南的說法,河南從古以來都不是中原文化的中心。中原文化就是以長安為中心,以周秦隋漢唐五大中原王朝為主軸,以關中為核心的廣大中原地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所衍生出的文化總稱。所謂的“中原官話”就是以關中方言為基準音的秦腔。關中方言是最早的“雅言”,是中華正音,是“漢藏語系”的核心。


關中是中原文化的發源地,長安(西安)是中原文化的代表和標識,沒有長安何談中原?無論從宏觀歷史學、考古學、地理學還是文化方面講,中原是以關中為中心來構建的,是和周秦隋漢唐五大中原王朝相對應的。

洛陽以東屬於華北平原,那叫平原,不叫中原,中原必須是四塞之地,從傳統史學講,鄭州不屬於中原,更不屬於黃河流域,有上千條史籍記載關中屬於中原,沒有一條記載鄭州屬於中原。

“原”通“塬”,這種名詞只有關中有,譬如:白鹿原、周原、咸陽原、五丈原等等,有上百個,其他省份沒有這種稱謂。最早的“中原”二字出現在《詩經》就是指關中的原野。中原是指四塞之地山巒中間那一塊平原,譬如關中平原、汾河平原和伊洛平原都有這種地理特點。洛陽以東的鄭州開封那是華北平原,屬於淮河流域,那只是一馬平川的平原,不是中原,因為沒有“中心點”,沒有山嶽相擁。


關中自古有“中原”之稱,古人一提起中原,首先想到的是關中,是古都長安。

明•繆希雍《葬經翼》:“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

宋•謝採伯《密齋筆記》:“關中,中原一大形勝之地”。

宋•薛季宣《浪語集》:“論中原形勢,常以關中為諸夏首”。

宋•陸游:“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

元•方回《瀛奎律髓》:“金陵可以北望中原唐都長安,故太白以浮雲遮蔽,不見長安為愁焉”。

清•王猷定《四照堂詩文集》:“以通漕實關中,為經理中原之首”。


“炎黃故里,大美陝西”。陝西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核心發源地,是中國百分之八十以上姓氏發源地,是中國人的祖根地。著名考古學家、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先生說 :“渭河孕育了中華文明”。著名學者易中天先生說:渭河涇河就是中國的“兩河流域”,其夾角周原就是華夏族的祖根地,是中華文明之基。

地理考古學告訴我們,河南洛陽以東在史前海拔低於100米的地區生存確實很困難,以漁獵為主,與猛獸為伍,大片的荒蕪之地,是大象犀牛等野生動物的樂園,還要受洪災瘟疫的威脅。所以說河南不是什麼文明發源地,在那個時期中國人百分之八十以上生活在黃土高原丘陵地帶,黃帝誕生於黃土高原是可信的。自古以來中原和中原文化的中心在關中,在古都長安。


關中是中國的地理原點、歷史原點和文化原點。關中是“天下之中”、“中國之心”,是“華夏”“中國”“中原”這些名詞最早出現的地方,是黃河文明的搖籃。

探尋歷史,正本清源,我是清樂堂,歡迎關注交流。


清樂堂


中原的意思就是指天下的中心,也是中國文明的開始,華夏民族所誕生的地方。淺顯一點來說中原就是指的河南,因為在古代的時候所管轄或者說國土面積沒有這麼的大,所以河南位於最中心的位置,也是古代經濟,文化,貿易等一些活動的樞紐。

深入擴大的中原地區

深入 擴大一點的中原地區就是黃河的中下游一些地區,其中包括這河南的全省,還有陝西的關中與山東也被擴在其中。隨後也是將冀南、鄂北、皖北給規劃進來,最後擴大到武漢以北以及山海關南至武漢。這就是深入擴大後的中原地區,古代也是有這麼一句話,得中原者得天下,可見中原的重要性。

中原是古代的大多數人想要留下的地方,更是有大量在的外族人對中原有著很大的嚮往。我相信大家看過一些的古裝電視劇的人都知道,中原真的是大家可以集吃、喝、玩、樂、購於一體的“商業中心”。所以中原在他們的眼中是非常的受歡迎的。


司徒歷史


中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中原就是指河南,而廣義上的中原則可以代之華北的五省兩市,甚至可以用中原代指中國

古代中國人是非常自戀的一個民族,認為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就是世界中心,因此有了中國、中華、中夏、中原等自稱。而對於周邊的少數民族,古代漢人則用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進行蔑稱。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中原一詞最早見於《詩經》,例如《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吉日》:“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中原一詞的“中”字不用多解釋,就是天下中心的意思,而“原”是指大平原,也就是指華北平原,中原的本意就是“天下至中之原野”。

(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

華北平原面積25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平原,僅次於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在黃河、淮河、海河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沖積平原。這裡地勢極為平坦,土地肥沃,氣候也比較適宜,是我們古代先民理想的家園。

在最早的時候,中原僅僅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平原地帶,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從夏商周時期,漢人就開始以河南地區為根基,發展自己的農耕文明。夏朝的都城、商朝的都城、周朝的都城全部都是建在河南省。如果你經常去河南旅行,你可以看到許多以中原開頭的企業和公司。而自周朝以後,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武周、北宋都是在河南地區建都。而西漢、盛唐雖然建都在西安,屬於關中地區,但西安也是廣義上的中原城市。

從周朝,隨著漢民族的擴張,中原的涵蓋範圍也開始擴大,從最初的河南地區擴大到了今天華北五省兩市,包括: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天津。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寫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這裡的中原就是指包含陝西在內的整個華北地區,而不單單指代河南。(廣義上的中原地區)

不過不論指代的範圍有多大,中原原本只是一個地理性質的詞彙,但隨著歷史的發展,作為漢民族的龍興之地,中原除了代之華北一帶,也有代之中國的意思。

例如明末抗清英雄鄭成功曾經作詩: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

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這首詩中的中原就是代指天下,代指整個中國。


千佛山車神


都說夜郎自大,覺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國家。其實早年間的國人也很自高自大,覺得自己就是天底下的一哥,是當仁不讓的中心。

所以我們祖先才給自己取名中國,把中國的中心叫中州,中原;對周邊地區成為邊陲、邊塞、邊疆和蠻夷。因為過去交通不發達,科技不發達,中國人認為世界很小,中國很大,有這樣的錯覺也很正常,因為放眼四海,中原地區的文明的確最發達。

而中原這個名稱古已有之,中原這個詞早在周朝就出現了,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中的《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吉日》篇首次提到了"中原":

"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這是關於中原的最早記載,可見我們的祖先在三千多年前,就把自己當成天下的老大,自我陶醉起來。

不過,我們祖先的自戀也並非都是盲目的,因為中原地區土地肥沃、風調雨順、交通發達、風光秀麗。從歷史角度講,黃河是母親河,而中原是黃河流經的地方。所以,黃河母親哺育了我們,中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而華夏文明是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可見,我們祖先的驕傲還是有資本的。

狹義上的中原範圍很小,一般是指鄭州周邊地區,山西以東,山東以西,從洛陽到開封一帶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大部。

所以說河南人非常驕傲,他們覺得河南才是中國的心臟,是最牛氣的地方。河南人說起中原地區的歷史,都會如數家珍。比如開封是六朝古都,洛陽是十三朝古都,而袁世凱的第二故鄉安陽,則是七朝古都,河南省會鄭州,曾經是夏商的都城。更具體地說,歷史上有20幾個朝代建都中原、300多個帝王在中原這片土地上運籌帷幄,書寫歷史。

因此說,中原是華夏文明發源地、是中國三千年政治文化和經濟的中心,所以中國政治家把中原看做打江山的必爭之地,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一說。那些風雲人物把中原當做權斗的政治舞臺,把稱雄天下叫"逐鹿中原";把奪取天下,贏得政權叫"問鼎中原"。

說到“問鼎中原”,裡面還有個故事。

春秋時候,周朝已經衰敗,中央政府沒有權威,諸侯各自為政,戰亂頻仍,百姓苦不堪言。

那時候楚國非常強大,到處搞侵略擴張、野心勃勃。楚莊王出師北伐,得勝後把大軍開到了周天子的都城洛陽郊外,舉行閱兵儀式耀武揚威。

周天子見狀驚恐萬分,唯恐楚莊王大軍打進首都,於是趕忙派使者前去慰勞。

楚莊王叫到周天子的使者,毫不掩飾地問,你們家主人的九鼎有多重啊。

那時候九鼎代表著天下九州,是帝王權力的象徵,楚莊王的意思是周天子不得人心,我要取而代之了。使者勸告楚莊王說:"一個政權能不能受到擁護,一個諸侯能不能讓大家服你,不能單純靠武力,要以德服人。"

使者軟中帶硬說:我們老闆周天子雖然眼下遇到點困難,但這是暫時的,可人家還是天下的老大,這是大家都公認的現實,你不可以這麼早就問鼎中原啊。

中原人士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也相當重要。

河南新鄉是牧野之戰的古戰場,牧野之戰是周和商的世紀之戰。封神榜裡被紂王剖腹挖心的比干,老家就是輝縣的。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故事,發生在河南開封的大相國寺。李世民跟王世充發生衝突的時候,是河南少林寺的18棍僧出手相救。

而《七俠五義》俠客們的主戰場就是在河南,嫉惡如仇、執法如山、不畏權貴的包青天包黑子、敢向皇親國戚開刀的包拯就是開封府尹。

三國時期的建安七子,就是今天的焦作修武縣雲臺山吟詩作賦、指點江山的。而那個能擺平諸葛亮,孔明的終結者司馬懿,老家就是河南溫縣的;而那個黃袍加身的趙匡胤,老家是河南洛陽的。精忠報國、壯懷激烈、被趙構和秦檜陷害的民族英雄岳飛,出生在河南湯陰。

隨著歷史的發展,漢族和其它民族的交往增多,民族融合加快,中原的範圍也漸漸擴大。山東西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安徽北部,連同整個河南,都被統稱為中原。

直到現在,河南人還把自己生活的這個地區叫中原、中州。焦作有中州機械廠,新鄉有中原啤酒,鄭州有中州肥皂,安陽有中原技術學校。

2012年,國家以鄭州為中心設立了一個大規模的經濟區,命名為中原經濟區。中原經濟區範圍包括河南全省及山西、山東、安徽、河北省的部分地區,涵蓋5省30個地級市及3個市轄區、縣,總面積約2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一億六千萬人。

如今是中原地區,是中國的一顆璀璨明珠,在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中,高歌猛進、前程似錦。




歷來現實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了。

在談論歷史問題的時候,咱老說中原這個詞語,但是中原畢竟不是一個實際的行政區劃,他沒有明確的界限,是一個模糊的集合。所以說不要問確切的中原到底有多大,因為就算你問了,也沒有人可以明確的回答。

中原首先是個名詞,它發明的時間已經不可考究,但是至少在春秋時期,這個名稱就已經被當時的百姓接受,如《左傳》中就載有:“晉、楚治兵,遇於中原”的說法。按照古語的解釋,中原即意味著天下至中的原野,春秋時期的古人天下並不大,大約也就是陝西以東,東海以西,淮河以北,燕山以南的地盤,所以這時候的天下之中,還是個平原,估計就是指河南一帶,這也是狹義的中原

自秦朝以後,中國的領土不斷擴大,漢朝時期加入了西域,元朝併入西藏,清朝併入東北,中原一詞也就有了更大的範圍

中原一詞在古文中其實等同於華夏,當然華夏的地域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過逐步的改變,在春秋到漢朝時華夏主要指黃土高原東部和華北平原中部,從唐朝開始華夏的規模才擴張到整個華北平原及黃土高原大部,到南宋時期華夏的規模才包含了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區。至於元明清三代,中原的地理意思大概定型,沒有改變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