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朱可夫弹尽粮绝,每门炮每天只一发炮弹,为何还主动进攻?

邓小梵


战神就是战神,当战争进入胶着状态,双方都是在苦苦的支撑,也在同时寻找合适的突破点,一旦采取不合适的方法被对方捕捉到机会,那是毁灭的,所以必须做出某种牺牲来麻痹对方为己方争取空间时间等各种有利机会的到来,所以那是朱可夫无奈之举。随着历史的远去,自然也被大家看成神来之笔,但是如果失败的是朱可夫,那么也就是败笔了,所以历史是后人评说的,


想飞的826


二战时期,战争场面最为惨烈的就是苏德两国之间的拉锯战,到了1942年已处于战争后期,两国双方的兵源、弹药、武器装备、食品药品等等一系列的,所有关于战场上的补给,都到了无米下锅的地步,仅能靠一边生产一边供应来满足战场需要。
朱可夫元帅作为苏联方面的指挥官,当然深知其中


玄机,由于当时苏联是受侵略方,当国家已经到了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自然后方军民团结一心共拒德军纳粹,越战越能让后方成铁板一块。而德军方面的后方都是刚侵占比如法国等一些国家,由于前线战事吃紧难免会对后方施加超乎常规的压力,必然会引发后方矛盾不断,越战就越对德军方面越不利。
假如朱可夫将军当时不果断出击,改被动为反攻,一旦给了德国以喘息之机,那德国的军事恢复能力将远超苏联,到时候再想取胜就会更加难上加难了。朱可夫元帅当时就是掌握了己方已经弹尽粮绝,同时也深知德军也好不到哪里去的实情,一直不给德军修整得机会,最终让德军后院起火,才一鼓作气给了德军沉痛教训,取得了战场的最终胜利。


用户5446401805


在苏德战争中,苏联的军事工业曾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但远没有惨到每天只有一发炮弹的程度。

除去美国不计成本的援助了大批的军火之外,苏联的军事工业的生产能力也是相当的惊人。

如果真的是惨到每门大炮每天只有一发炮弹的程度,那将比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还要危险。

真实的事实是,苏军在战场上从来就没有缺过炮弹,供应紧张是客观存在的,但要说惨到这个程度,那苏军就别打仗了,等着投降就行了!

让我们来看一下苏军在每个战役的武器和弹药的发射量。

1945年的4月16日,柏林战役打响。

为了保证进攻柏林作战的胜利,苏军仅仅是炮弹就储备了700多万发。

4月16日凌晨5时许,朱可夫下达了攻击的命令,顿时数千门火炮、迫击炮和神奇般的喀秋莎火箭炮射击的火光,把整个的大地照的雪亮。

在交战的头一昼夜里,发射的炮弹共123·6万发,连同空军所投掷的炸弹包括在内,差不多有9·8吨钢铁落在敌人头上。


似这等规模的炮弹发射数量,哪里会像苏军缺乏炮弹的道理?

在苏德战场,苏军打炮弹从来就不吝惜,虽说比不得美军大方豪气,但在火力发射上从来就不逊于德国。

后方的军工生产虽然紧张忙碌,但基本能够为前线部队提供充分的保证。

虽说美国援助了大批的军火,但比起残酷激烈消耗量巨大的苏德战场来最多能够支持一个半战役的消耗量。

所以,关键还得靠自己。

曾有一片军事杂志这样描述过一九四二年的苏联形势:在灾难性的一九四二年,苏联的国防工业跌至崩溃的边缘,坦克等重武器一时生产不出来,但输送带上却不引人瞩目的送来了无数的迫击炮。

苏军指挥员要不到其他的重火器,迫击炮是要多少给多少,炮弹刚一生产出来,连漆都来不及上就被送往了前线。

所有事实证明,一九四二年对苏联来说的确是灾难性的一年。

但迫击炮要多少给多少是一种什么概念?

这就是表明,迫击炮的量产非常的大,同样的炮弹的自给率也应该是非常的充足。

一九四二年虽说美国已经开始对苏援助,但大批量的援助是在下一年,因为这时的海上通道被德国封锁的很紧,即便是美国大力援助,但真正到位的其实连一半都不到。

所以,苏联既然挺过了艰难的一九四二年,决不是仅仅作战意志和战略战术的运用起的作用。


能够支撑苏联挺过一九四二年的还有他那庞大的军工生产能力,既然军工生产能够正常运转,那就不可能存在每门大炮每天只有一发炮弹的现象。


东方评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苏德战争的持续,到了1942年苏德双方的人员、物资的大量投入,都已经捉襟见肘,军工生产逐渐的满足不了战场的消耗。1942年初,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朱可夫对德军发动反攻,但此时的朱可夫元帅手中没有多少反攻的本钱。经过1941年的战斗,苏军的老战士所剩无几,补充的大多是未经过正规训练的新兵。重武器装备更是得不到补充,大炮坦克等需要无限期的等待。此时的朱可夫元帅,每天每门大炮只能发射一枚炮弹,即使弹尽粮绝,朱可夫元帅依然要主动发动对德军的进攻,这其中有怎样的道理呢?



朱可夫元帅后期的回忆录中,是这样描写为什么即使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也要主动向德军发动进攻的。在他看来,此时的苏军和德军都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候,后勤生产力成了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而此时德军已掌握西欧大部分领土,同时得到东欧诸国的配合,如果顺其自然下去,德军生产能力的恢复肯定会比苏军快,苏军迟早要落败。如果此时咬住一口气,坚持向德军发动反攻的话,面对苏军进攻的压力,德国就不得不向西欧诸国以及东欧仆从国施加压力。如此一来可以使西欧诸国和东欧仆从国同德国之间产生间隙,激起民众的不满和反抗。这就也是三十六计中的“离间计”,这样西欧各国以及东欧仆从国会对德国的压力产生意见和怨恨,造成彼此之间的矛盾。而苏联可以借此机会得以喘息,恢复士气和元气。



后来的战争局势证明朱可夫元帅的做法是非常正确。即使每天每门炮只有一发炮弹,在不断向德军发动的主动进攻下,西欧各国和仆从国与德国的矛盾日益加大,造成很多的计划没有顺畅的进行。德国要耗费很多精力去协调或者强硬的去解决出现的问题。而苏联却借此机会逐渐掌握了苏德战争的主动权,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欢迎朋友们点评!


风雨兼程170983658


这个十分简单,因为斯大林命令他继续进攻,朱可夫是军人,他必须服从命令。
这张照片据说是莫斯科会战结束后拍摄的,由于极度疲劳朱可夫的眼窝深深的陷了下去。图片来自于网络。


苏德战争进行到1941年底,由于德军的战线太长兵力分散,而且后勤保障不力,德军已经丧失了继续进攻的能力,而这个时候,苏军抓住战机开始对德军进行反击,并且把德军向西击退了100到200公里,莫斯科,罗斯托夫这些地方的收复,使得苏联的国际地位和斯大林的信心大大增强了,于是在1942年1月5日的大本营军事会议上,斯大林提出目前的任务是不给德寇喘息的机会,把德军不停顿地向西驱赶,迫使他们在春季前消耗完自己预备队。而到那时苏联会有更多的预备队,而德国人不会再有更多的预备队了。

在这种情况下,苏军投入大本营预备队9个集团军在整个东线发动了全线进攻,但是这种做法不是没有反对意见,当时主管物资供应的沃滋涅先斯基就表示现在没有足够保证所有方面军进攻的物资,这个是正确的,按照苏联人自己的计算,当时仅仅西方面军那个昼夜就需要一万吨物资,而当时由于战争初期的丢盔卸甲,苏军丢失了大量的物资,特别是还有300个弹药厂丢掉了,而且大量工厂动迁,弹药等的生产量大大下降,为了支持战争,苏联人从远东中亚各个军区调来了8000车皮的弹药,我觉得这8000车皮的弹药甚至比从远东调来的那几个步兵师和坦克师都管用,但是这种坐吃山空的办法是无法支持战争的巨大消耗的,到了1942年的2月苏联人发现每个昼夜每门炮只能给1-2发炮弹,不只是弹药别的也是一样。朱可夫回忆每次回最高统帅部,这些方面军司令员就开始向斯大林央求发给各种武器,什么反坦克枪,冲锋枪,反坦克炮以及炮弹子弹,等东西到位,马上就送到最需要的集团军。

在苏德战争的第一个冬天,苏联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俄国人上一次在莫斯科城下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是1812年,上一次的对手是拿破仑,拿破仑在莫斯科被大火烧出来以后,一路溃败,逃回了法国,而当初的60万大军只剩下2万人。而到了1941年类似的情况出现的时候,斯大林毫无疑问是希望复制1812年的胜利,通过冬天的一次大反攻就把德国人赶出苏联,如果能够像1812年把拿破仑赶下台那样把希特勒赶下台更好,所以斯大林就会做出这个不切实际的决策,而对于一般的苏军将领来说,被德国人揍了半年了,现在轮到了自己进攻,揍德国人了,自然是斗志昂扬,这种时候就会忽视自身实际与德军的差距,在这场大反攻中,苏军都是只把德国人向西赶了回去,但是当德国人开始死守的时候,苏军由于缺乏炮兵火力的支援,无法攻克德军据守的据点,只能绕过去,留下兵力围困这些据点,这些据点开始一点一点分散苏军的兵力,当苏军的兵力分散到没有优势的时候,就再也无法向前运动了。

这里边其实涉及到了一个军事和政治相互协调的问题,作为政治家的斯大林当然是希望能够一下子把德国人打回去,这样一方面是带来个人巨大的威望,另一方面可以迅速抵消由于对于战争爆发时间判断失误所带来的巨大过失,但是战争进行到了这个时候,政治需要让位于军事优先了,这个时候战场上的军事形势需要做出基于军事上的决定,而不能让政治干扰军事决策。而军事决策需要让位于政治决策的时候是战争爆发以前,和谁打,什么时候打都是政治决策的事,而军事决策是决定如何打。


有痰


这个说法有点戏说了,苏军的状态还真没有所谓每门炮每天只一发炮弹的想象的那么糟糕,苏军在二战时期确实有个很,几个困难时期,在某些状态下,确实有过每门炮一天只能发射一发炮弹的要求,但是这种情况非常少,而且只是在某些时间段内,整体来说,苏军的后勤保障水平相当高。

1942年的时候,朱可夫绝对谈不上没有弹尽粮绝,在1942年初时,他负责的莫斯科大反攻中,苏军的状态要比德军还要强,这个时候怎么可以说弹尽粮绝呢?随后,下半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虽然在初期相当困难,但是也没有达到失控到这个水平,相反苏军的后勤保障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当中发挥的不错,按照苏军自己的统计,所使用的弹药将近1万车皮,注意是车皮,而不是发,或者吨,每一车相当于20吨弹药。

相比之下,真正头疼的形式还是德军,在后勤保障方面的德军要差许多,许多作战行动遇上后勤供应不上的问题,尤其是在莫斯科,德国真的遇上了弹尽粮绝的问题,连冬装都不能及时下发,否则的话不正经也从莫斯科一退几百公里。

说朱可夫弹尽粮绝,也许是德军后退了,这算什么呢?


麦田军事观察


“战神”朱可夫常常以小搏大,多次战争中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佳效果。

苏德之战,德国是进攻方,并且战争己烧到苏联人民的家门口,苏联红军是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得到了苏联人民的支持。德国军队战线拉的过长,后勤保障常供应不上,苏联红军要想拖住德国军人,只能用少量的资源对付德军。

苏联属于高寒地区,天气寒冷,气温在零下三十几度左右,所以给德军的打击是致命的。

朱可夬抓住机遇,与德军巧妙周旋着,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佳效果。

决定战争的胜败是人,而非武器。苏联红军的卫国战争得到了充分验证。

苏联军民同仇敌忾,无论战争持续多久,苏联人民一定会胜利。

“战神”朱可夫的出现,是苏联人民的光荣,朱可夫也享受到了光荣。朱可夫好像就是为战争而生的。

苏德之战,苏联牺牲了数千万英雄儿女,尽管苏联人民胜利了,但代价是高昂的。

世界上如果没有侵略,如果没有战争,没有杀戮,该是多么美好的事。


卓平



矿泉水163550980


我认为这正是一种亮剑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当时的苏德战争已经打到最艰难,交战双方都没有了退路,双方的后勤供给都快山穷水尽,兵员损失一样惨重,谁首先后退意味着一溃败不可收拾!如果朱可夫放弃了进攻,德军一旦喘过气,那么,历史将会改写!还记得《亮剑》里的骑兵连长孙德胜吗?他一骑一刀陷入鬼子包围,愣是一次次喊出"骑兵连进改"发出一次次拼杀!所以我认为,在最艰难的时刻,纵是敌众我寡,纵是陷入重围,纵是只剩一口气,也要敢于亮出自己的宝剑,发出最后一次进攻!


开新视界8195


这是对个别战例加以扩大化的污蔑之词。流传的可能是莫斯科战役期间,朱可夫要求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坚持进攻,罗科索夫斯基反驳说部队缺少炮弹,提供不了强大的炮火掩护,部队会伤亡严重。但也不至于说苏军弹尽粮绝,一天才几发炮弹。苏军弹尽粮绝,而朱可夫要求进攻的话,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苏军被围,如第33集团军等部队的突围,这就要求要不惜一切代价了。

另一个有明确记载的是柏林战役开始前,希特勒要求第9集团军进攻苏军屈斯特林登陆场,古德里安和布塞说德军一天才几发炮弹,不足以实施进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