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古代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叔叔给你糖吃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辩证论治。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组织和器官所组成,各个组织和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中医是我国古代医学文化的结晶 在古代治病救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涌现出了许多功效神奇的方剂和宝贵的医学典籍,至今仍在医药领域被广泛应用。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疾病一直是我们的天敌,就像目前我国武汉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类的威胁性太大,至今已有31215例感染人员了,这要是放到古代,可以想象,定然是大规模的全员感染。所以我们还是希望医学能够尽快研制出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这次瘟疫的有功之臣,我们要感谢这些战斗在一线的医生。

其实在中世纪的欧洲就曾经爆发过数次大规模的黑死病,造成了数千万人死亡的后果,除了黑死病,还有鼠疫、西班牙大流感等等,都是欧洲人民永远的伤疤,庆幸的是我们中国从来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流行病,这都是我国古代中医的功劳。

可以说中医在古代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中医的存在是我们能发展到今天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我们能有14亿人口的前提。


向天空


非常荣幸能够为您解答问题,以前翻看过一本杂志,看到里面提到古代中医的辉煌成就,很多是我所未曾听说的。自我认为,这样的知识不收集起来,对不起我自己,我是一个喜欢在谈话时能说出各种知识的人,因此,只要是我没听过的,没见过的,对我来说,那就是知识,就是要像海绵一样拼命地往里吸水,把他们收进我的脑袋中。我给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酒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记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辩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

《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

《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医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中国古代的医学居然能这样发达,不得不感叹古人的伟大。在没有显微镜等的帮助下,古人找到了人体的12条大经络,通过脉象,通过按捏经络,就能治好疾病,我佩服之情犹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

因此我认为中医在古代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思议的








觅史记


中医,就是在现代医学上。那也是独流,有些病在西医都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而中医一张方子,便是救命方。有些地方的医院,在拍完片子之类的后开大堆药,完了没啥作用,有时候也会推荐去问老中医看看开个药方。

而在古代中医发挥啥作用呢?在古代中医基本是世代相传?代代学医,也有学徒功成后独自开馆。其实在古代没有啥大的作用,最多打仗后给士兵看病,也是为了国家,在古代穷人基本是看不起病的,大多就是找个老方子,自己给自己看。喝上好了就好了,喝上没好,有可能一命归天。在古代呢中医的门店写的是“但愿世上无疾苦,宁可架上药生尘”为啥呢,你想下,在古代虽说衣食无忧但是也贫苦,基本家里没啥钱,得个病基本没钱看病,所以呢大多数的药店基本上是给有钱人开的,赚有钱人的钱,所以地位在古代也是非常高的,但是为啥现代药店写的满多少送啥啥啥,满多少送啥啥啥,买几盒送几盒,那是因为现在的人基本上买上几百盒药钱没问题的,然后抓住现在人图便宜的心思,所以就满多少送多少的牌子大多数药店都有,所以说,在古代中医说赚有钱人的钱,发挥着可有可无的作用,现在是医者恒心,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笑夜道天下


中医在古代那就是唯一的一种治病方法。

中医古代的病人们和医生之间都有一个默契和原则,那就是只要只管尽力治,能救活救不活那就听天由命。

中医的手法就是药食和养生。不强调通过在人身上动刀,注射等外科手术,更多的就是调理。

也因此,在国人心中都知道中医是一种能够时不时的发挥一下奇迹,调理身体,增强自身免疫能力的一种方法。

但是西医就不一样。现在的社会中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伤医事件,归根结底是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让人们过高的估计了医疗水平,以至于一旦救不活那就是医生捣的鬼。

再者就是,现在的医生都是唯器论,只知道病人一上来就先开各种检查去检查,回来之后对着检查单冷冰冰的按照已有的处方抓药。

全程都没有时间和耐心去听听病人的心声和担心。

但是中医就不一样,中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就是通过病人的言谈举止,外貌体征来判断病因。

给病人一种很亲切,值得信任的一种感觉。

也因此在古代,很多病人都会和医生成为朋友甚至是挚友。

所以,综上所述,中医在古代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情谊。


古今中外多少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公元前(407~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从师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医术高超。著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难经》等。

扁鹊的高超医术与疗法,奠定了祖国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他善于总结前人和民间药方,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埋、治疗上对祖国的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论病、用药等方面,善于运用古方并结合自己的经验,不拘泥于传统,取长补短大胆创新。他看病总是“精问察之”,“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形成了自己严谨的诊疗作风,开创了中医学史上一代新风。孙思邈在《千金方》中首列妇科、儿科。其中许多方面至今仍可作为现今妇幼保健、护理的借鉴。

另外,孙思邈对保健卫生、预防疾病也非常重视。他主张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劳逸结合加强锻炼身体,预防并减少疾病的发生。

孙思邈不仅是一位大胆创新的医药学家,而且还是一个有作为的《炼丹家》。在《丹经内伏硫黄法》中,孙思邈记录了火药的配方,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戒国四大发明之一。

李时珍是明代医学的一代宗师。

他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对鳄鱼早有记载:“南人珍其肉,以为嫁娶之敬”,“肉至补益,主治少呼吸,足不立地,湿气邪气,诸它腹内,症痞恶疮。”可见古人对鳄鱼在治哮喘、咳嗽、风湿、身体虚损、心腹等病及恶疮肿瘤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疗效。


王玉洁507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夏代(约前2070-前1600)酒和商代(前1600-前1046)汤液的发明,为提高用药效果提供了帮助。进入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秦汉时期(前221-公元220)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系统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以及“治未病”和疾病治疗的原则及方法,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温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同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概括论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药物配伍和药性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东汉末年,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西晋时期(265-317),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系统论述了有关脏腑、经络等理论,初步形成了经络、针灸理论。唐代(618-907),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怀至诚、言行诚谨的追求,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明代(1368-1644),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世界上首次对药用植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创新发展了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清代(1644-1911),叶天士的《温热论》,提出了温病和时疫的防治原则及方法,形成了中医药防治温疫(传染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清代中期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一些学者开始探索中西医药学汇通、融合。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以人为本、悬壶济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核。中医药还提倡“三因制宜、辨证论治”,“固本培元、壮筋续骨”,“大医精诚、仁心仁术”,更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从宏观、系统、整体角度揭示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深深地融入民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康文化和实践,成为人们治病祛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维护着民众健康。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医药发祥于中华大地,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早在秦汉时期,中医药就传播到周边国家,并对这些国家的传统医药产生重大影响。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在明清时代就传遍世界。《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针灸的神奇疗效引发全球持续的“针灸热”。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明,拯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同时,乳香、没药等南药的广泛引进,丰富了中医药的治疗手段。


历史—小当家


先说说为什么古代国外的一些流行性感冒,西班牙大流感。造成大规模传染,2千5百万到4千万死亡。当时世界人口也就17亿左右。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就连西班牙当时的国王都被感染。

那么为何中国如此庆幸? 没有如此爆发过大规模流行病? 这就要得益于中医,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一共发生321次疾病流行,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诊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像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的瘟疫。

这都因为当时的中医非常先进,对于各种中草药运用的非常合理,而且针灸,外科手术都领先西方。

中医在古代就有消毒的意识了,自私疾病爆发的区域 会使用醋或者石灰,进行处理,据史料记载秦国有外来之人,其乘车马具都要经过燎烟薰以消毒防疫,宋代还用艾蒿等药物驱赶蚊虫预防瘟疫,这都是得益于中医了解病理做的预防。

再说说古代天花病,天花是一种严重的瘟疫病,但中医在总结经验之后,在公元980—1567年间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术。有效的预防了天花瘟疫的传播,这都是中医做的贡献。





带你走进中国历史长河


中医,在中国古代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毫不夸张的说:唯有中医,中华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唯有中医,才能够减少古人的病痛和死亡;唯有中医,才使古代历次大疫没有造成灭顶之灾。

据《古代疫病年表》记载: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有疫情发生,仅明朝统治的276年间,就发生过176次疫情,平均每1.5年就发生一起疫情;清朝入住中原统治268年间,就发生过197次疫情,平均每1.3年就发生一起疫情。可以看出:疫情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口的剧增而剧增。

疫情疾步向我们走来,看似令人费解:为什么人类越发展,中医越发达,疫情却越频繁?实则很简单:是因为人口猛烈增长,人口密度不断增高;商业不断发展,人口流动增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与人交往渠道更加多样;交通不断提速,“地球村”的距离更加密切。纵观古代历次疫情的爆发,少之又少的幸免于难者,完全靠的看似“简单”的中医手段(还没有西医)挽救的生命。

老祖先中医对付疫情的宝贵经验,今天仍然沿用,并且有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明朝李时珍采取的,将感染疫情病人的衣物上锅高温蒸煮,预防接触性感染的做法,非常有效。再如,1894年广东鼠疫,按照中医指导,集中焚烧病鼠,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医家们还总结汇编了《鼠疫抉微》等著作,不乏一些应对疫情的真知灼见,至今广大农村还在沿用这些办法。

当前,武汉疫情一线,广大医务人员还在尝试着“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措施,而且产生了不错的效果。应当肯定的说:“中医是中华瑰宝”,我们的祖先运用它,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今后在救死扶伤、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上仍然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中医在我国古代起着驱除病魔,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重要作用,

第一,治未病的先进思想,中医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摸索的一门科学,它的治病主旨是治未病,就是在疾病没发生前先预防,这是很先进,很科学的思想,现在人也很重视,先预防,预防做好了,对控制疾病是事半功倍。如果得病后再医治,即使治好了,还浪费很多人力财力,现在人多半都是,有病了再去医治,而不重视预防,这是不科学的,也是落后的思想

第二,全方位的中医,让人们信任。古代中医多数是通过家传医术和拜师学艺学到知识,在医术和做人上都有严格要求,他们在各个科上都有建树,一个医术高明的中医,在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科都很善长。 良好的医风医德,让人们都很信任他,尊敬他。

第三,质朴的中医,更接近人民生活,中医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是生活在人民中间的,他出生在人民中,生活在人民中,服务在人民中。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古代的中医,通过刚高明的医术,为人们解除病痛,遇有贫穷或困难的患者,少收或不收费用,深受人们爱戴,中医高尚的品格和情操,代代相传,不愧为华夏瑰宝。

结语,现在有不少人在黑中医,认为中医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可就在我们纷纷讨论中医行不行的时候,外国人正在推行我国的中医技术,日本和韩国都在国际上申请中药专利权,美国人也在试用我国的针灸技术,而我们自己还在讨厌自己的宝贵东西,外国人却视为宝贝,我们的做法是不是值得深思?


孙立国


中医古代发挥的作用,只能从典故描述中了解一些。但我觉得关心这些作用不大,主要还是关心现代中医吧!

现代中医真的在国家的支持发展下,很宏观伟大,不少的亮点,闪耀世界。但是从內涵本质上存在着许多与古代无法比拟的差距,是古代人先进吗?不是。是因为古人(当然只是精英先贤,凤毛麟角)他们掌握了人体气脉规律的"方法",达到那个“境界",探索到了人体医疗的最科学依据,以《內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而今因人们心气浮燥,不能修悟,达不到那个理解的层次,所以难以理解古人留下的精典。

这才是重中之重,就是掌握好学习理解中医的方法,真正的理解中医的理论。做到先贤能传下,吾辈就应读懂它。做不到读懂,就已愧对先贤,更谈不到创新光大了(境界不够)。

人二百来块骨头,百十来斤肉,有五脏六腑,这个现代医学已再清楚不过了,包括肉体的细胞,基因等。但就是不知病因,只做到器官移植,还能不感染,保障生命也算先进了。

相比之下与中医是探索方法不同,中医是能彻底探讨人体的好方法,不过掌握这个有点难度,不掌握就只是表面上探索,失去独到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