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年夜饭里说有趣的习俗

​有句俗语说得好“近水楼台先得月”,若说年是水,那节日里的习俗就如同挂在天空的月亮,它倒映在水中,为其锦上添花,而除夕就是那近水的楼台,因为靠年最近,花自然也添了不少——驱逐、守岁、踩岁、扔愁帽、打醋坛、打扁担、放鞭炮、年夜饭……这每一朵都熠熠生辉。

节日和传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两块璞玉,如今同属“发光体”的它们大多时候成了分不开的姐妹,如除夕。

相传夕是无恶不作的怪兽,每到年末午夜,就去祸害人们,人们用爆竹将其赶走后,为表庆贺,便将年前一日称为除夕日。传说虽无从考证,不过据《吕氏春秋》记载,古人在新年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赶“疫病之鬼”,此为“除夕”节令的由来。

有句俗语说得好“近水楼台先得月”,若说年是水,那节日里的习俗就如同挂在天空的月亮,它倒映在水中,为其锦上添花,而除夕就是那近水的楼台,因为靠年最近,花自然也添了不少——驱逐、守岁、踩岁、扔愁帽、打醋坛、打扁担、放鞭炮、年夜饭……这每一朵都熠熠生辉。


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年夜饭里说有趣的习俗


驱逐是属于古人的,《吕氏春秋》有云“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 高诱注:“大儺,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一字一句,慢慢斟酌,我们可以感到当时仪式之重。

众所周知古人极重仪式,除夕更加不例外,除却仪式,人们还有饮屠苏之习。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有云“屠苏方:大黄十六铢,白术十五铢,桔梗十五株,蜀椒十五铢,去目桂心十八铢,去皮乌头六铢,去皮脐茇葜十二铢。”。

现在凡是略微接触过中药的人,便识得这些可以除病的药材。古人用以驱鬼,可见在当时人的心目中鬼即病。原来时局外的我们所谓的迷信,在他们心中并非空穴来风,毫无依据的。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才华横溢的东坡先生一首《守岁》对旧时光发出了无数感慨。

光阴,走好,不送。


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年夜饭里说有趣的习俗


除夕夜,当全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见证新年的钟声,那感觉是如此之好,想必很多人心里浮现的是上面六个字。留不住的不强求,我们守岁不为守光阴,只为守传统、守习俗、守美妙的开始……

东北的守岁如同他们的人一样干脆、豪爽,那里的热闹一点也不拖泥带水。除夕夜里,他们彻夜不眠,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庆祝着、欢闹着……

在那个不眠夜,他们有各种娱乐活动,孩子们比较随意,像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图、掷骰子、 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人、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屎”“黄烟带炮”……等都可以无拘无束地玩耍,老人们则坐在一起斗纸牌、打麻将、打十胡等。

这样的玩乐一直持续到午夜,当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眼前是一片“遍天银花锈,阖街硝烟浓”的景象。 此时,他们全家人聚在一起,开始在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馅水饺,迎接诸神下界。


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年夜饭里说有趣的习俗


零点的钟声敲响,“五更分二年”的庄严时刻也就到来了,他们全家互道“新禧”,晚辈到堂上给长辈们叩首拜年,长辈们要在这个时候给未成年的晚辈们“压岁钱”。

一切礼仪完毕后,全家人开始坐在一起吃饺子,这饺子必须是素馅的,当地人称之为“五更饺子”或“团圆饺子”。这些饺子里会放有一个硬币,若谁吃到了那就是天大的幸运,预示着他在新的一年里都会诸事顺遂。

和东北的守岁有些相似,河南人的除夕夜也是热闹的也是质朴的。在那里,人们会早早地把饺子包好,然后或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或约上三五好友小酌玩乐……

快到凌晨,大人们会起来煮早就包好的饺子,他们把时间控制的非常好,煮好饺子离零点就不远了。

这个时候就要开始准备放鞭炮了,这里的放鞭炮非常注重时辰,要和零点同步,谁放的最早最准时,预示着这户人家下一年的好运会更多。所以在这里人们早早就把鞭炮在院子里摆好,然后接近零点的时候专门派出一个人盯着电视屏幕看时间,到最后十秒的时候,看时间的人开始大声报数,当倒数第一秒的声音响起,鞭炮马上被点燃。一时间大家争先恐后,到处都是噼里啪啦的声音,好不欢快。


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年夜饭里说有趣的习俗


放完鞭炮,人们开始吃饺子,这饺子是肉饺子,里面也放有硬币,硬币的个数要比家里的人数多一个,谁吃到的最多,就预示着下一年这个人挣的钱是家里面最多的。不过孩子们也把包有硬币的饺子看作是好运,有的为了吃到硬币,会吃多出平时几倍的饺子,非常有意思。

“围炉守岁”是闽南乡村一种特别的守岁方式,这方式就如西湖的水——平静、秀丽、广阔、温馨。它有一个特别的寓意——为父母添寿。为你,千千万万遍,你给予我生命,我尽力延续,浓浓父母儿女情全都在这通宵达旦的守岁中了。

在那里,村民们早早的就将做好的隔年饭、长年菜、发糕等摆在厅堂中的案桌上,他们还将上面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摆好饭菜后,人们又将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进行点燃,待其烟绕火旺时,男同胞依辈分从火焰桑依依跳过,他们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他们给给这项活动叫“过火群”,此项活动预示着: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之后,人们开始“添旺”,所谓添旺就是指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以此来表达人们对下一年更加兴旺的期待。


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年夜饭里说有趣的习俗


入夜,一切准备妥当,人们便开始“围炉守岁”了。这时候他们全家人坐在一起,围着炉子一边畅谈对下一年的展望一边小酌,气氛煞是温馨。此时,长辈们会给晚辈分压岁钱,这里叫做“分圆”。

香港素有“美食天堂”之称,所以这里的除夕守岁也充满了浓浓的香味儿。除夕夜里,他们每家每户都会将全家上上下下聚在一起,享受团年饭,画面格外美好。

“踩岁”是老北京的特色。子夜时分,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年就来了。

这时人们赶忙把自己提前买好的芝麻秸往院子里撒,撒好后,大家争先恐后的在上面踩,他们以此来传达“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美好愿望,希望来年更好。

这芝麻秸是是带棱的,晒干后踩起来声音特别响亮,咯吱咯吱的,好像在说岁岁平安,长命百岁。

由于芝麻杆很脆,踩起来咔咔作响,一踩就碎,所以便得了个“踩岁”之名,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芝麻杆已经很少见,也买不到了。现在我们的老北京人常常用花生皮、瓜子儿皮来代替,他们一边踩一边念着岁岁平安,也是蛮吉利的。

“扔愁帽”是湖北邯郸极为特别的除夕活动。每到除夕夜,这里的人们都会在夜深人静时将自己这一年里戴过的帽子、头巾悄悄地扔到街上去,到了第二天,人们再把它们清扫到墙旮旯里,这旧帽子和头巾还不能扔,要等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灵火”时烧掉,据说这样做,可以扔掉一年的旧愁,迎来新喜。


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年夜饭里说有趣的习俗


关于这一习俗,当地还流传一说法,据说在战国时期,秦国派大将章邯去攻打赵国,赵国人民在邯郸城破后,纷纷摘商帽、扔士巾以便出逃。后来为了反抗秦国统治,又避免遭受杀身之祸,邯郸人便在除夕以辞旧迎新之名,扔掉秦国制定的士巾和商帽,以泄亡国之忿。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已经没有什么国仇家恨之愤可泻,对邯郸人民来说,扔愁帽早已成为他们除夕夜里的习俗,有趣而美好。

“打醋炭”是陕西除夕夜的习俗。在那里,除夕夜幕降临的时候,人们就会找来铁勺,然后再上面放上一块烧红了的煤炭,最后再浇上醋,走遍家里的每个角落,格外的有意思。

与比方的除夕相比,南方就大有不同了,我们先从广西说起,在广西的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的壮家流传了这样一句古谚——正月舂堂闭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这一谚语生动的描述了当地“打扁担”活动的热闹。

说起打扁担,这一活动要追朔到唐朝,那时刘询曾在《岭表录异》中有这样的记录:“春堂者,以深木刻而槽,一槽两边,约排了柠,男女立以舂稻梁,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不过现在当地人打扁担已经不用舂竹和大木槽了,取而代之的是农家的扁担和木板。

除夕,当轻快悦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声响起,你就知道新年马上就要到了,此时大家穿着花花绿绿异常美丽的衣服,随着声音自由舞动,迎接新年,期盼一切更“新”。

时光一去不复返,旧的一年终将成为一辈子的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这么重要的时刻一定要亲眼去见证。除夕有留恋也有期盼,我想这千年来的习俗留给我们的除了形式,应该还有着更为重要的精神寄托吧!

除夕不可不知的常识:

1.据《吕氏春秋.冬季记》记载,古人在新年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赶“疫病之鬼”,此为“除夕”节令的由来。

2.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流传年代多,习俗也较多,有:驱逐、守岁、踩岁、扔愁帽、打醋坛、打扁担、放鞭炮、年夜饭……等。

3.驱逐为古人除夕习俗,意在赶走不好的东西,内容较多,形式复杂,现在均已不存在。而踩岁、扔愁帽、打醋坛、打扁担等习俗所保存的地方也不多。如今较为普遍的就是守岁、放鞭炮和年夜饭了。

红素清/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