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書法幾年,小字兒好像能看了,大字寫不好,有什麼方法?

臨風閣知書


首先還是應該誇獎一下精神可嘉!

其次是練習書法,關鍵還是在練上。所以呢你應該刻苦學習,不怕艱辛、不屈不撓、鍥而不捨、專心致志、腳踏實地、練練練,日久天長你的字體就足見成效了!


任瀟遙


寫大字,我的心得:看開一點[捂臉],最好站著,這樣眼光能顧及整個畫面,這是我的中學美術老師教我的方法,畫畫別光盯著一點,眼光要在整個畫面跑,老師已經不在,但老師教給我的道理,可以受用一輩子,希望能幫到你,加油!



江川31


我們知道古時候的紙張非常珍貴,我們現在看到的書法作品,尤其是明朝以前的很少有大篇幅作品,紙一般高二十多釐米,超過三十釐米的很少,即使一些長卷作品如王羲之《蘭亭序》、孫過庭《書譜》、趙孟頫《前後赤壁賦》以及眾多的書信作品,都是一些小紙張裝裱而成,這些作品的字是非常小的,比小楷大不了多少,一般在二三釐米以下甚至更小,即使顏、柳、歐、趙的碑版作品,字一般也是在四五釐米之間。

王羲之《蘭亭序》縱24.5cm,橫69.9cm

孫過庭《書譜》尺寸888.55cm×31cm

顏真卿《多寶塔》字大3——4釐米

 

直到明末一些大的紙張出現,人們才開始寫大於四五釐米的字,當然對聯的字要更大。尤其是在當代,隨著紙張的大量生產以及書法作品展廳效果的需求增大,書法作品動輒六尺、八尺以上,字越寫越大。例如中書協的大字展,要求字的大小在十二釐米以上。

 

根據本人多年的教學及書法臨創結果表明:初學寫字,不宜先學太大的字,中楷比較適合。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以鍾王為法”。

 

初學書法寫大一些是有好處的,因為初學者對毛筆的把控能力有限,如果寫太小,毛筆剛落紙就該收筆了,不易鍛鍊控筆能力,不易把筆畫寫舒展,不易弄清楚用筆的來龍去脈。

 

但是,一旦控筆能力有了,最後還是按原大小,或者比原帖字大一些就好。為什麼呢?因為同樣一個碑帖,你把它寫大和寫小,用的工具、用的力、用的筆法區別是很大的。

 

比如寫大字,用一些價格不是太高的狼羊兼毫就最合適,因為狼毫也沒有那麼長的鋒,蓄墨量也不大,但寫一些比較精緻的字時,對筆鋒的要求就高了,比如王羲之、趙孟頫的字,如果要用一些便宜的尤其是摻人工尼龍的筆根本寫不出原帖的效果。

 

其次,寫大字要懸肘,寫小字以用腕為主,甚至還要用指。

 

因些,你以前寫小字,現在開始寫大字,這些都要進行改變。我給你的建議是:

一、要換合適的筆,寫大字最好用一些質量好一些兼毫,蓄墨量要大,不能寫不到一個字就再蘸一下墨,那樣筆畫之間、字和字之間的氣就斷了,筆畫之間沒有呼應關係,寫出來沒有神采。

 

二、調整寫字時的執筆,可以練習站起來懸肘寫。懸肘寫字需要長期進行訓練,懸肘寫時會下意識地寫快,因為寫得慢就寫不成了。這時候要沉得住氣,把寫字的速度慢下來,即使寫行草書,剛開始也不要太快,“快則失勢”,不利於鍛鍊控筆能力。

 

三、寫大字時主要追求大效果,不必去斤斤計較一些點畫的細節。比如你把原大二釐米左右的《蘭亭序》寫到十釐米左右時,如果還想寫那麼精緻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總是把注意力放在這些細節上,就會失去一些大的東西,失去了練大字的意義。

 

一般說來,寫小字與寫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則上是:寫大字要緊密無間,而寫小字必要使其寬綽有餘。蘇東坡論書有“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有餘”的精語,王羲之曾說過:“大字促之貴小,小字寬之貴大,自然寬狹得所,不失其宜。”明代文徵明也談到:“大字貴結密,不結密則懶散無精神。”

能夠注意以上幾點,相信你寫大字會有所益進。






張尊頫書法


寫大字難,寫小字容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認識呢?主要源於對字的感官認知。

一幅字小字,一般佈局合理,字的字體風格、間架結構、運筆方法和筆畫粗細等保持一致的話,再醜的字,整體看上去,都不會覺得醜,因為,他整體劃一。

舉個例子:

某小學的一個班級有40個男學生,大家長的都一樣高、身材胖瘦差不多,但是臉型不一樣,有的方臉,有的長臉,有的圓臉,有的白淨,有的黝黑。如果,大家穿不同風格、顏色的衣服,也有長袖、有短袖、有棉麻、有滌綸,有黑色、紅色、白色。有的人衣服乾乾淨淨,有的衣服佈滿灰塵。


這樣的一群孩子,在操場上集中整齊站隊,可以說,在老師的眼裡,看不出整體的美來,就是說整體不美,亂七八糟,非常的不好看。


但是,如果大家統一穿乾乾淨淨的校服,整齊列隊,絕對看上去非常的漂亮。


可是,你如果把一個學生單個站立的話,你就會發現,還是有的漂亮,有的醜一點。為什麼這麼說呢?畢竟,有的孩子身材、五官的比例不會那麼的協調。


對樓主的字體欣賞

樓主發的兩張圖片,寫的字,一幅是小字,一幅是大字。

第一張的小字,就好比統一穿校服集中、整體站隊的小學生,整體看上去不錯。但是,看單個字的話,用“永”八法來分解評判,沒有一個合格的,寫的並不好。

看看下面的這幅小字,他們的單個字體的佈局、間架結構等是怎麼樣的,對比一下自己寫的小字,就會找出差距:

第二張的大字,其實就是第一張小字的放大版,再加上風格、大小不一致,本來字寫的就不好。這樣的一幅字,當然是更加的看不上眼了。也就是我舉的小學生著裝的例子。看看下面的這兩幅大字,他們的單個字體的佈局、間架結構等是怎麼樣的,對比一下自己寫的小字,就會找出差距:

樓主的這兩幅字,行草風格,都是自由體,也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練出來的,看不出是哪個書法家的風格。


可以說,第一張小字,因為本來就寫的小,一幅字裡面的每一個字風格、大小都差不多,還能看下去,第二張大字,叫不忍直視吧,一個個字寫的太醜了。


建議

樓主,才練字幾年的時間,功底應該還是有一些。看來對書法練習的理解,缺乏基本的認知,沒有沉下心,只有幾年的練習,寫的龍飛鳳舞,根基不牢,可想而知,對單個字體的審美還欠缺火候。


即使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寫字,也還是需要學習名家書法的藝術,看名家書法的單個字體佈局、間架結構、筆畫粗細運用等等。


先把,每一個小字練好,可以借鑑“永”字八法,進行認真練習,找一個名家的書法作品做參考,寫自由體的字(行書、楷書或行草)也可以,總是屬於娛樂,但佈局和間架結構方面要吃透精髓。

在練習寫小字的時候,記著用大筆去練習寫,而不是用小筆練習。在小字的每一個字都寫的非常漂亮之後,在去練習寫大字。

開始,可以用小筆練習寫大字,磨鍊一段時間,能夠把寫小字的理解運用到寫大字的時候。可以在用大筆寫大字,當然,每一個字都需要寫的像模像樣。

對於,在練習寫大字的基本功方面,可以買那種一米多長的海綿筆,在公園的地上學著寫,領會寫字的訣竅。


建議,最好是楷書、行書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之後,再練習行草。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就是這個道理!


成長新視點


弄清以下問題,你的問題也就清楚了:

當代書法學習,一般會把楷書分為小楷3cm以下、和中楷3cm-5cm及大楷5-7cm,再大就屬於榜書範疇了。所以初學楷書會糾結:究竟學多大為好?

在初學者中,我們最常見的是寫大楷,尤其中小學生,無論是教材或者連米字格練習本,都印得大大的,初學大楷原因是簡單易學、效果明顯。但其實,書法專業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易學不易成”。如果對自己有要求,不宜取法過低(這也是我們此前和大家論述的,小孩學書法不宜太早)。

現代數碼技術和字帖印刷給了大眾一個很大誤區:以為唐楷都是很大個的,幾乎像巴掌那麼大。

其實古代壓根就沒大楷。我們來看看,歐陽詢《九成宮》單字實際只有3cm見方,顏真卿《多寶塔碑》3.5cm左右,《顏勤禮碑》4cm左右,《自書告身帖》4cm左右,柳公權《玄秘塔碑》稍大,有5cm左右。都屬於現代意義的中楷範疇。

臨帖要臨原大,如果是成年人初學書法,還是以原大小的中楷為好。最好不要超過5cm見方的規格。

非專業書法教育推行初學大楷,甚至有的外行人或自學書法時,直接誤以為寫毛筆字就是“寫大字”。寫大字一般要懸肘懸臂,剛開始練習時,字體結構還沒有很好地掌握,握筆的功夫還不到家,如果這個時候直接進入寫大字狀態,很容易養成一種不良習慣,以後很難改正。

再一個,遵循原大和運筆方式,都是對古法的遵循,書寫動作都是在古人範圍內,寫太大了很多動作其實要通過懸肘運腕去改變,性質有變化。而遵循楷書的原大學習,也是對今後學習其他書體的一定鋪墊


小康書法


大字用大筆!要不用拖布在地上練!手碗放一杯水!(塑料杯)。主要找腕部平衡!運內功!腳步移動象練太極那樣!你會是一代宗師的!加油!新年快樂!心想事成!期待你的墨寶!謝謝!



Andy1902468


張長史謂: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董內直謂:寫大字貴結密,不結密則懶散而無精神,偏旁宜字字照應,又宜飄逸,氣方清雅不俗。一字之美,皆偏傍湊成,分拆看時各成一美,始為大字之盡善者矣,小字貴開闊,字內間架宜明整開闊,一如大字體段,諸美皆具也。

寫大字要肥而有骨,厚重雄強。精神團聚。結構不鬆散。意在筆先,大膽落筆書寫,注意整體氣勢。

善用巧力,讓字有力美。

寫大字宜站立懸臂書寫,活動範圍加大,視力範圍擴大,便於觀察整體書寫效果。

近代書法家趙樸初先生,書法字體蒼勁飽滿,功力深厚。

啟功先生說:"樸翁擅八法,於古人好李泰和、蘇子瞻書,每曰臨池,未曾或輟,乃知八法功深,至無怪乎書韻浯之罕得傳為家寶者矣。″(下圖為趙樸初先生題字書法作品,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神韻軒書法


題主的小字確實能看,有米芾的味道,至於題主自己感覺的“大字寫不好”,並沒有覺得。


當然,這不是表揚題主寫得好,而是題主的小字與大字基本在同一水準上,相差不大。


先說優點,題主習字能夠儘量入帖,這是可以期待的重要品質。從形似到神似,從入帖到出帖,是書法家修養的必須途徑。


不足在於,題主目前還處在形似階段,對米芾用筆的精髓還沒有真正觸及。米芾自言“臣書刷字”,評者說起米芾常以“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八字稱許。而題主筆力偏弱,偏浮,偏軟,這恰恰是要不得的。


如何改進?建議師其所師,去研究米芾的取法過程。



一是從唐楷取法,由楷入行草。米芾於唐楷,得力於褚遂良最多。褚遂良儘管以《雁塔聖教序》最知名,墨跡則有《倪寬贊》等,但是就題主的需求來說,推薦臨寫《大字陰符經》,儘管此帖判為偽作,卻不失褚之精神,此作雖為楷書,兼有行草意,用筆動作明顯,學好了行書上手快。


當然,也可以試著寫方筆漢隸、北碑,以強筆力。如《張遷碑》《張猛龍碑》,也是不錯的選擇。


當代學米芾者,周慧珺、曹寶麟名聲最著,相對來說,我更推崇曹公。此外,山東魏啟後先生,是我心目中學米芾最為傑出的人物,附圖如下,看合乎題主口味乎?



向金港的象


練習書法,如果一直臨習小字,很容易上路,寫的象模象樣,因為寫小字對筆法,字法的要求相較於大字來說相對簡單一些,字的間架結構也比較容易掌握。但正如樓主所說,小字寫好了,大字卻仍然寫不好,原因就是大字對筆法的要求較高,字的間架結構也較難掌握,因此,建議樓主要適當的臨習大字,只有多臨習,才能更好的掌握大字的寫法,這是一個要耐得住性子,不斷堅持的過程,只有認真的臨習,沒有捷經可走。當然,也可以遂步過渡,先臨寫雞蛋大小的字,逐步過渡到拳頭大小的字,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必然能達到預想的效果。


王登泰1


題主的小字寫的很文氣,一眼便可看出有功力。從字形上看,很明顯題主學的是米芾,但章法上感覺過於平淡,沒有米芾的那種大小、欹正、參差的變化。題主的大字寫的確是有些欠缺功力,而且取法不明顯,顯得很俗氣,應該是方法上出現了問題。


米芾說“大字如小字”,告訴我們一個寫大字的道理。首先,大字的氣勢要弘大,這一點區別於小字。但大字什麼地方如小字?應該是筆法,寫大字同樣應該有精到的筆法,只不過較小字略顯含蓄。我們不應該因注重氣勢而忽略大字筆法。“小字如大字”同樣告訴我們不能因為過分注重筆法而忽略小字的氣勢,正如將小字放大,氣勢上不輸大字。

既然小字學米芾,大字不妨也試試米芾,如《多景樓詩冊》、《虹縣詩卷》、《研山銘》、《吳江舟中詩帖》等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