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河南開封:青創基地春意濃

農民日報記者 王小川

臘月二十八,河南,開封西姜寨,天氣晴好。

“五香花生艮焦酥焦,吃口花生肚子飽,十粒花生活到老……”下鄉五年,西姜寨鄉青創團隊負責人李永樂早成了一位地道農民,喊起號子來“土味兒十足”。西姜寨的年味兒裡,瀰漫著花生香。

西姜寨鄉位於開封西南方向,因為地處黃河中下游,氣候溫和、土壤鬆軟,加上光照充足,非常適合種植花生,當地大部分人都以種植花生作為主要經濟來源。然而,如何讓豐產變豐收,始終是困擾西姜寨人的問題。

作為一名曾經的媒體人,李永樂放棄城市生活,在西姜寨鄉黨委、政府支持下成立“西姜寨鄉青創基地”,致力於讓西姜寨鄉農產品、土貨走出去,搭建起青年參與建設家鄉的平臺。

炒花生是開封特產,老師傅們用沙土炒制五香花生,挑擔子沿街叫賣,已有數百年曆史。能不能從老傳統中挖掘出故事和新意,成為激活西姜寨鄉產業振興的“鯰魚”?

青創團隊訪遍了全鄉炒制花生的農戶,發現很多祖傳炒制土法已經接近消失。通過和農戶不斷地聊天、交談,最終,青創團隊的誠意打動了祖傳炒制花生的老師傅們,得到了一句暖心的話:“你們要幹,我們就和你們一起幹!”

“不是農村留不下年輕人,而是沒有活力的農村留不下年輕人,不是農產品走不出去,而是不會說話的農產品走不出去!”村民的一句信任,青創團隊的一分責任。聽到老師傅們願意把老工藝再次撿起,青創團隊馬上從炒花生的開發、運營、推廣入手,開始了緊張忙碌。

“我的油是擠出來的,你的時間呢?”“沒有另一半,我的世界不再完整……”青創團隊為炒花生量身定製的一系列創意文案,很快在朋友圈流傳開來。優質的品質加上優秀的推廣,不出所料,炒花生火了,名氣越來越大,春節期間最多時一天發貨1000多箱。

漸漸地,有村民帶著獨門手藝上門,希望能加入青創團隊。為了更好地帶動西姜寨鄉農產品“乘船出海”,青創團隊順勢成立“青時令”公共品牌,通過青年與農戶的聯通,打造一個“群眾在家產、青創對外銷、農產品有品牌、土貨有活力”的青年服務鄉村新模式。

純紅薯粉條、泥醃茶香烤鴨蛋、五香炒花生……兩年過去,西姜寨“青時令”產品隊伍越發壯大起來。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隨著青創團隊的不斷成熟,團隊成員開始各展其能,藉助鄉村振興的大好時機幹事創業,更好地發揮帶頭作用。

時至年末,西姜寨漁蔬蔬魚菜共生產業園的溫室大棚內春意濃濃,不時有人提著生態活魚手提袋走出來。工作人員趙雷管理的大棚內共12個魚屯,單屯年出魚量2000尾以上,全是鱸魚等市場需求量大、競爭力強的品種。配合棚內培植的速生菜蔬,單棚年產值在80萬元~100萬元。

“榜樣就是生產力。”趙雷告訴記者,創業不易,但他們選擇讓青春揮灑在故鄉這片熱土。青年人就是要通過樹立榜樣,講述青年創業故事,號召更多人加入鄉村振興大舞臺。

“拼命奔跑努力向上

所有人全力以赴用行動證明著

農村的奮鬥也是奮鬥

與農業相伴的青春也是青春

……”

採訪結束時,記者翻看著“青時令”公眾號上的文章。那些細述農產品的文字,其實就是西姜寨青創團隊振興鄉村的宣言。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因為夢想,所以勇敢。他們來自大美西姜寨,他們選擇為自己代言。

(原載於2月7日《農民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