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明末农民起义,后金能取代明朝,入主中原吗?

鹏举张说天下


梦香寒冰来释之。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一、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首先明确一点,中国农民没有动不动就起义的传统。中国农民只有在真的活不下去了,没有一点生存的可能性,才去起义,而且规模还会很大。中国的农民起义和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山贼情况要进行区分,山贼是藏在山中,打家劫舍,不劳而获。在农民起义阶段,很多起义军会使用山贼的方式运营,但是本质上,这是两种不同的客观情况。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大致上有三个问题

1. 天灾。明末是小冰期,这是常识,粮食减产严重。

2. 劳动力没法安排。崇祯皇帝没有吸取天启皇帝以工代赈的主张,当魏忠贤被杀,大明王朝立刻变成东林党和资本集团吸血的对象,随着各种裁员,各种减少公共开支,很多普通家庭被迫破产。

3. 外交困境。因为小冰期,明朝北方的蒙古、大清子民也没有粮食。本来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大明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海上运粮线,利用大明朝广阔的海疆——大明朝的海疆覆盖今天的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最东端的地理位置叫做新加坡,这中间的中国几乎全部以种水稻和运水稻为生——实施南稻北送工程,这期间最关键的节点就是毛文龙。因为这条线一旦实施开,不仅清朝有粮食,为了让蒙古和大清对峙,也有粮食运往陕西甘肃等地,所以明末农民运动最关键地区,陕西甘肃河南地区就不会有民乱——运粮不是一件简单事情,既有人力,也有财力,是一个大型供应链问题。有了这两条线,农民就不会大规模暴乱,有的仅仅是山贼而已。但是毛文龙一死,农民起义就是必然。

二、农民起义的影响

因为大明朝没有处理好上述三个问题,导致了农民起义。战争是社会稳定最大的破坏器,农民起义成了崇祯朝的梦魇。农民起义的诉求有:

1. 吃饱饭——分富豪的家产。

2. 杀贪官——取得大明政府的财产和粮食,以及取得部分地区的政权。

这无疑就是对大明统治的巨大威胁,有了其他政权,大明朝的统治自然不稳。

李自成

三、没有农民起义的前提

没有农民起义的几个前提中,有一些是不能否认的,比如天灾。但是人定胜天,主要体现的就是天灾的应对。

大明朝有小冰期并不可怕,因为大明朝已经在马来西亚种水稻了,再过三五十年,中国人肯定占领澳大利亚,移民澳大利亚是就没有人口危机了。所以中国人当时的困境是如何在相对困境下生存下去,这就需要由充足的粮食和岗位。

1. 充足的粮食:大明有粮食,但是大明没有运粮的通道。用今天的话说,没有物流链。若要崇祯时期运粮食的物流链不能断,毛文龙绝对不能死!此外还要有很多人为物流链做出努力工作,确保物流链的畅通。最好把物流链运到国外,除了大清,还有厄鲁特蒙古,和奥斯曼土耳其。

2. 充足的就业岗位。光有粮食容易养懒人,所以还要有重做的就业岗位。所以魏忠贤不能死,他当时的大兴土木不能停止,虽然说给他建生祠确实过分了,可以给大明历代文臣武将建祠堂啊。另外为了有人就业,一定要确保出口,所以对清的贸易出口不能停。

3. 隐藏因素:货币。崇祯时期,张居正改革的白银本位已经形成,但是因为三十年战争,西班牙在亚洲的策略失败——西班牙妄图以白银控制中国,当中国不服从西班牙的金融战略,西班牙改用武力,很不幸被郑芝龙为首的大明水军击破——美洲白银来到明朝中国减少了。所以在明末,有两种选择:一条是当时在中国控制白银最多的人,山西晋商联盟,归顺大明,但是实际上是归顺大清。另一条是重建朱元璋的粮食本位,以大明充足的稻米为抵押,实行票号制度,日本德川幕府实际上走的是这条道路。这两条道路,大明当时都没有合适的人来具体负责,来有效实施,这是一个隐患。

4. 当这些因素都实现,农民就不会起义。

郑芝龙

四、回答问题

在没有明末农民起义,后金能取代明朝,入主中原吗?

通过前面分析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农民起义,会有的现象是:

1. 毛文龙还活着,运往大清、北京、大同、榆林——厄鲁特蒙古的粮食线存在。

2. 魏忠贤还活着,各种基建大兴土木。

3. 对清国有充足的粮食出口。

4. 中国内部粮食充足,市场稳定。

5. 中国内部到处兴建基建,所有失业的农民都有工作干,可以养家糊口。

6. 清朝内部流通的是中国的货币。

以上条件都满足,大清会取代大明才怪。就算有皇太极这样的明主,最多是大明番邦,不可能入主中原。

皇太极


梦香寒冰


假设明朝末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后金是根本不可能入主中原的。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根大家一起简单的探讨下!

首先,明末崇祯皇帝是个非常勤奋的皇帝。虽说到了他当这个皇帝的时候,国家已经变得非常穷了,国库空虚,老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又遇饥荒,百姓之间甚至“换子相食”。

士兵们长时间得不到饷银,逼的部分士兵不得不 “变兵为匪”,残害老百姓。而朝廷赈灾的银两都被下面的大小官员贪污了,拨给戍边士兵的饷银也被一些将军们喝了兵血,真的是越穷越折腾,越折腾越穷。

逼的老百姓们不得不造反,不造反会被饿死,造反或许还有条活路。

这样就逼的朝廷派出大量兵力去征剿,给了后金有了可趁机会了。

其次,如果没有农民的起义,大明就无需两线作战了。这就等于无形中多给了崇祯皇帝几年时间,或许以崇祯的勤奋加努力,在这几年里,能够把这个外强中干的国家扭转局面呢?在实施铁腕手段,从那些贪官们嘴里撬出些银两,来填补国库的空虚。

有了银两,将士们当然愿意为其卖命了。

而且当时镇守辽东的是大明的最精锐部队,拥有比后金先进的火器,镇守的将领也都是骁勇善战的将军。前有袁崇焕大败努尔哈赤,后有祖大寿、洪承畴、吴三桂三位镇守辽东。清军多次攻打都无功而返。

如果没有发生农民起义的话,崇祯皇帝就可以集中精力来对付后金,兵力、银两也得到了充足,精神也不会崩溃了,也就不会胡乱猜疑,忠奸是非不分,乱杀忠臣了。

袁崇焕也就不会枉死,洪承畴、吴三桂也就不需要投降后金了,后金就更不可能入主中原了。

因为他们连山海关都过不了,又何来入主中原这一说呢?

但是,历史是没有假如的。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历史,以史为鉴,是人类在推进着历史,而不是让历史改变着我们。

欢迎阅读加关注,谢谢!


历史旧闻


大家好,我是奇趣讲史,我来为你解答。

如果没有明末农民起义,后金能取代明朝,入主中原。



一个国家的未期,就如一个老旧的房子,一不小心就会塌陷灭亡。然而灭亡的原因有很多,内忧外患、自然灾害、军事力量下降等诸多原因。

没有明末农民起义,后金能取代明朝的因素

明神宗怠政,让明朝从攻击变成防御阶段

由于深受明神宗信任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后期腐化堕落,大肆谎报军情,骗取军功封赏,军事打击目标上偏袒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势力,致使明末边患严重,并最终导致清朝入主中国。因此《明史》言:“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明神宗。” 1617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反明,两年后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后金从此转为战略防御。



明思宗的治乱,让后金迅速崛起

1629年爱新觉罗·皇太极改采绕道长城以入侵北京,袁崇焕紧急回军与爱新觉罗·皇太极对峙于北京广渠门。经六部九卿会审,最后杀袁崇焕, 史称己巳之变。其后爱新觉罗·皇太极多番远征蒙古,终于在六年后 彻底击败林丹汗,次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五次经长城入侵明朝北直隶、山东等地区,史称清兵入塞。当时北直隶连年灾荒疫疾,民不聊生。 辽西局势亦日益恶化,清军多次与明军作战,最后于1640年占领锦州等地,明军主力洪承畴等人投降,明朝势力退缩至山海关。



1632年(明崇祯五年,清天聪六年),后金皇帝皇太极会同归附的蒙古各部大举进攻林丹汗。后金军冒雨西进,越兴安岭至 达勒鄂漠(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来若尔)。林丹汗不意敌军突至,渡上都河西奔,部众沿途散走十之七八。林丹汗逃至喀喇莽乃(今内蒙古商都),闻追军将至,仓猝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又西渡黄河而南。后金军在追击中飞骑散发布告,瓦解察哈尔部众。皇太极进归化城后,兵骑四出,俘获甚众,土默特余部亦降于金 。



后金没有农民起义的帮助,也能成功干掉大明。从军事,国力,和政治方面明朝都无法打败后金了,风雨过后的老房子经不住一点折腾了。

引用资料:

————《明史》


奇趣讲史


如果没有明末农民起义,后金能取代明朝入住中原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明末爆发农民起义是必然事件,即使没有李自成攻破北京也会有张自成、王自成等人登上历史舞台。

而为什么说明末的农民起义是必然事件呢?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今天小编只截取本人认为最关键一点展开陈述,欢迎大家讨论批评。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面对的局面就是一个死结。后方刚把起义军压下去,前线八旗军又来叩关。于是不得不把关内的剿匪部队调往关外抵御八旗军,这边剿匪部队刚走,那边农民再次做大。

为了应付两线作战,崇祯皇帝不得不开征辽饷用以对付八旗军,开征剿饷、练饷用以镇压起义军,以上合称“三饷”。

三饷的开征,标志着明末税制的崩坏。

税制崩坏后一切应对措施都是帝国的最后垂死挣扎。而税制崩坏就是祸乱之源在于:

第一,盐税、矿税枯竭。崇祯皇帝一上台就拿下了阉党裁撤了矿监。

第二,工商税的崩坏,明末江南地区的工商业高度发达,但政府却无法收到合理的税费,这种局面当然要感谢道貌岸然的东林人士。

第三,大户隐田,掌握大量土地的大地主托庇于士大夫阶层,即占据了土地又逃避农税。而自耕农面对沉重的农税不得不逃田,农民变为流民,流民化作流寇。

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该收的税收不上来,导致政府破产。不该收的税乱收一起激化社会矛盾。最终造成的局面是面对八旗军打不过,面对农民军越打越多。

由此来看,明朝哪有不往的道理。



七品阐史官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失水准。

流寇和建奴鞑靼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从崇祯年初期流寇出现,在杨嗣昌、洪承畴、孙传庭等几位总督的打击下,献贼李闯都好几次差点被赶绝,但每到这个节骨眼,就会有东虏入寇,明军不得不把剿匪的部队撤回堵建奴。流寇得到喘息之机,他们老营的几千兵马是核心,只要老营不灭,几个月又能拉起几十万大军,原因无他,流民太多。

流民多的原因是什么?主要就是辽饷,明朝后期为了征收商税矿税,打了几代人的口水战,到崇祯年,干掉能收商税矿税的阉党,东南商贾培养的东林党执政,一句不与民争利就堵死崇祯收商税矿税的路,别的不说,盐税,洪武年能收一千多万两一年,崇祯年就百把万。茶税,一年就二十五两……商贾和士大夫们在打发叫花子,吃相再难看点,这点施舍都可以不给你。国家没钱,皇帝内帑也是空空如也,崇祯自己都只能吃干喝稀穿补丁。那辽饷每年600万两哪来?只能收农税。

我们再说说土地,因为士大夫免税,所以举人、致仕官员名下有大量的诡寄土地,加上兼并,中国交税的土地由洪武年的800万顷,降到崇祯年400万顷。国家运转的税收和几百万一年的辽饷,就从这点自耕农头上出,只要碰上点灾荒,就能把农民赶绝,但是官员们不管,也管不了,收不上来粮,自己穷死不说,年底考核就罢官滚蛋。破产农民就是李闯献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兵员。

现在梳理一下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600万辽饷,文官漂沒200万,辽东军阀得400万,宁锦防线搞了又搞,大量银子砸下去屁用没有,能和建奴稍微砍一下的野战之军一支没有,关宁铁骑就是个几把。文官得到好处,必须让辽饷不能停,退防山海关的建议,谁提谁死。辽饷榨干自耕农,小冰河制造灾荒,北方农民大量破产,成为流民,流寇不绝。

建奴+山西八大家+宁锦防线辽饷+不纳税的东南士绅+破产农民+流寇……这些都是大明的死敌,他们联手了,不说崇祯个废物,就算洪武帝在世,也是必死无疑。


天怒人怨鬼见愁II


没有农民起义,满清依旧会入主中原。

公元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一统女真各部,并顺势建立了金国,史称后金。

后金建立以后,利用强大的武力,很快就征服了东边的朝鲜和西边的蒙古。占据了辽东以北大面积区域的后金,便拥有了和明朝分庭抗礼的实力。

随着实力的膨胀,后金人不再满足以前对大明边境偶尔劫掠等小打小闹的成绩,开始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却又气数将尽的大明身上。

此时大明的皇帝乃是崇祯帝。

崇祯帝在历史上是以勤勉而闻名的皇帝,自先秦以降,数十个王朝,上百位皇帝,他的勤勉能毫无压力的排到前五。

崇祯确实以勤政闻名,这主要是得益于其木匠皇帝朱由校,其醉心于木工,即位后对政事不闻不问,朝廷实权把持在魏忠贤等奸佞小人的手中。

崇祯志向远大,上台后励精图治,事必躬亲,着实拥有一番作为。

先是设计将弄权的魏忠贤等人一举除掉,涤清吏治。而后启用抗金名将袁崇焕,对跃跃欲试的后金采取攻势,连战连捷。

如果事态按照这个剧本发展下去,那么后金还真的未必能在崇祯手上讨得半点便宜。但是很可惜的是,与优点相比,崇祯的缺点更加明显。

胸襟狭小,生性多疑,是崇祯的最大缺点。

翻看其曾经批阅的奏章,经常能发现“三尺”二字。三尺的寓意是天子之剑,在他眼中,天子之剑乃是裁决之剑,想杀谁便杀谁。面对随时都能掉脑袋的困境,文武百官又怎会与他同心同德?

而多疑的性格让后金的反间计轻易得逞。帝国支柱袁崇焕以谋反的罪名被凌迟处死,其首级传遍大明边疆。袁崇焕的得力手下看到这一幕,纷纷率军投向后金。自毁长城的崇祯,失去了抗衡后金的最大依仗。

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大明王朝内部也因为人祸导致天灾。连年大旱,饿死的民众不计其数。尸首难以及时掩埋,又滋生了瘟疫。连续打击之下,朱明王朝的命运早已风雨飘摇。

面对后金的虎狼之师,又怎么会是对手?


Crazy历史


不能,如果没有明末农民起义,明庭就不会在军事上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囧境,明军中一批善战的老将如孙传庭也不用在内耗中殒命,反而可以和洪承畴一起协防辽东。

明庭为剿灭起义军也是破费巨大,而且农民起义军属于内线做战,对明朝的国力损耗更甚,李自成起兵陕北,向东南拓展到河南湖北,张张献忠南侵四川,对于明朝以汉地十八省为核心的区域造成极大破坏,在朝廷收支上,和用兵上都化做负担!

没有农民起义军,朝廷会集中精力应对辽东战局,必定江南的财税重地依旧在明庭控制之中,国家财富只需要政策管理,依旧可以支撑辽东用兵,战事扔会以辽东地区为主,不存在短期的改朝换代。

满清虽然数次突破防线,进入京城周边,但都是以劫虏为目的,没有攻城略地推翻明朝的想法,这比当年的瓦剌首领也先围攻北京城的行为还要低一层次,最少在战略上没有形成灭亡明朝的动机!

而农民起义军,事如破竹般的攻下京城,推翻明朝,反而对关外的满清形成了刺激性的诱导,满清在看到农民军的胜利后,才有了逐鹿中原的设想,然后随着起义军领导层的迅速腐化堕落,和明庭将官进入敌对,迫使吴三桂降清,开山海关,以先锋死战起义军,满清则借口为崇祯复仇,渔翁得利!最后才获取天下!


无语言乐


我是北派说书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如果没有明末农民起义,后金绝然不会取代明朝入主中原,这个是肯定的,但是那时候的崇祯已经从东林党的种种作为当中,看出了东林党的真面目,也许他会明白哥哥天启皇帝死前说的那些话的真谛,但是若任东林党这般将天下财政收入继续控制下去的话,明朝的灭亡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我们步入正题,我们知道,满清入关的原因是时任辽东总兵吴三桂放进来的,当时吴三桂的目的,就是借满清之手,将李自成赶出北京,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满清以多尔衮为首的数万军队一屁股坐在了北京不走了,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浑身乏力,没有什么牌了。

毕竟世界上最大的仇怨莫过于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吴三桂这样做也是无可厚非,只是欠考虑,做事不周全。

简单来说,若是没有李自成攻入北京,逼崇祯自缢,李自成手下没有抢陈圆圆,没有杀吴三桂的父亲的话,吴三桂将满清堵在关外,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若没有李自成的农民军的牵制,明军将有大把的兵力去清剿满清军队,到时候历史会被谁改写,还不一定呢。


北派说书人


小僧有礼了!

明末如果没有农民起义,后金是无法这么轻松入主中原的。能问鼎中原,得多亏明朝的起义军,尤其是李自成的起义军。

后金在明朝时虽然在关外纵横,但极少能攻破关内,哪怕京师沦陷、皇帝殉国之时,女真人还是被吴三桂的明军死死的挡在山海关外,足见女真人并不是天下无敌的状态,如果没有吴三桂的合作,女真人恐怕也望关兴叹。

大明虽然百病缠身,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依旧是巨人般的存在,女真人此时,真没有吞并大明的实力。其实,大明早在英宗时期就有过一次亡国危机,那就是土木堡之变以后,尽管国家精锐尽失,皇帝被俘,但大明还是挺过来了,这就得益于国家内部团结一心。如果明末国家内部没有农民起义,那么,以明朝的体量,至少可以自保于关内。

可惜,堡垒,总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明朝苦心对付辽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巨大的财政负担落到了百姓头上,于是国内百姓不堪赋税压力、贪官污吏压迫、天灾人祸等而造反,朝廷只能到处灭火,将帝国有限的人力物力消耗在了起义军头上。外有女真,内有农民军,内忧外患,明廷处境艰难,最终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推倒了帝国的大厦。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李自成造反就是不对的,现在很多人都把清朝入主中原的锅全扣在了李自成头上,说其是罪人,我觉得这有失偏颇。老百姓活不下去了造反,这不是天经地义吗,管得了那么多?几千年来,造反的还少嘛?明帝国从内部摧枯拉朽被摧毁,恰恰是其失天下民心的见证,古往今来,被推翻的王朝这么多,恐怕同情不过来。

可惜的就是,李自成的农民军终究只是乌合之众,虽然“乱拳打死老师傅”,踢垮了大明江山,但在女真人面前却不堪一击,没有能力扛起中原花花江山,实在对不起这么大的阵势。

如果没有农民军,明朝至少还可以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专心对付女真,只要幽云之地在手,应该很难出现北宋靖康之耻那种局面。要知道,北宋末期这么惨,是和它没有可依托的长城防御链有关的,而明朝,是有可依托的北方防线的,效果也看到了,若不是吴三桂放水,女真人谈何入关。

所以啊,没有农民军在毁灭大明的基石,女真人,得不了天下,后金,就是个捡漏的!


吐蕃国护法国师鸠摩智


如果没有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清朝应该也是能取代明朝入主中原的,但时间会更加漫长,清朝想彻底灭亡明朝吞并全国非常困难,很可能形成南北朝的局面。

众所周知,明朝与后金暨满清作战陷入困境完全是崇祯帝自毁长城冤杀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造成的。


在明朝与后金暨满清的战争中,袁崇焕是唯一对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后金军主力保持全胜的明朝名将,是后金军真正的克星。

袁崇焕这样一位赤胆忠心明朝头号抗金名将,却被中了皇太极一伙反间计的崇祯帝千刀万剐传首九边,崇祯帝自毁长城冤杀袁崇焕让明朝将领人人自危离心离德。

比如大凌河之战,袁崇焕的爱将祖大寿就杀害另一位爱将何可纲投降皇太极,虽然祖大寿后来又反叛后金继续为明朝守卫锦州,但何可纲遇害张春被俘,明朝实实在在的损失了至少两位抗金名将。

崇祯帝一错再错,后来又冤杀了袁崇焕的好友孙元化,而孙元化是明朝名将中唯一的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被崇祯帝冤杀也是明朝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更重要的是孙元化本来已经劝说反叛的部下孔有德接受明朝招安,而孙元化被崇祯帝冤杀,让走投无路的孔有德耿仲明等孙元化的部下带着一万多人的舰队与西洋火炮投降皇太极,从此以后明朝彻底失去了对后金的舰队与火炮优势。

因此即使没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崇祯帝即使全力以赴投入全部军队对付皇太极,仍然打不过清军。松锦大战就是证明。

松锦大战,洪承畴统帅十三万明军主力,给清军巨大压力,但因为崇祯帝瞎指挥,逼迫洪承畴与皇太极决战,结果明军一败涂地,洪承畴祖大寿等被俘投降清军,曹变蛟等一百多明军将领被清军屠杀。



如果没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清军即使在松锦大战以后在明清战争中处于绝对优势,但要攻占北京灭亡明朝非常困难。

毕竟山海关在明军将领吴三桂的控制之下,让进攻北京的清军主力有后顾之忧。

而且清军主力满打满算也只有十几万人,这一点兵力是绝对不可能吞并全国的。

即使清军攻占北京,也最多只能控制黄河以北地区,无法彻底灭亡明朝吞并全国,毕竟清军十几万人的数量太少了。

而历史上清朝能够灭亡明朝,完全清朝与大汉奸吴三桂打着讨伐李自成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大量明朝军队投降清军,使清军的兵力得到很大补充。比如左良玉死后,左良玉的八十万大军全部投降,完全解决了清军兵力不足的问题,为清朝灭亡南明吞并全国解决了兵力问题。

综上所述,没有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清朝无法彻底灭亡明朝吞并天下,最多像东晋南宋那样形成南北朝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