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以說方言或家鄉土話自卑嗎?為什麼有些人以說普通話為傲呢?

小西老師


我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我當然不會以說武漢話自卑,對不會說武漢話的人我也會用普通話交流,但我一直認為武漢話才是最好聽的!

大江大湖大武漢,生長與斯的一片熱土,如果不熟悉武漢風俗,外地人對武漢肯定有許多誤解,即使現在正處於武漢幾百年來一個大劫時期,許多人一聽到武漢話避之不及,但我相信武漢經過這一輪洗禮,一定會像楚之鳳凰一樣涅槃重生,未來前景不可限量!

武漢話就和武漢人一樣,不熟悉的人覺得太粗俗,蠻橫無理,真正懂得武漢的人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古道熱腸,不做作!就像如果我遇到武漢人和我說普通話時,我肯定會拍他肩膀一下,嚼他一句“個斑馬的,裝個麼精撒!”



一騎紅塵2019


說說我自己!小時候自己是少數民族而感到自卑!讀書的時候常常受到別的同學欺負,那時候的我們真的非常窮,從大山裡出來外面,不怎麼會說普通話,更加聽不懂客家話!那些人就會取笑我們,小小自卑敏感的心,總是小心翼翼的獨處著!

現在完全沒有這種包袱,自我介紹一下,我是說瑤話的瑤族姑娘!歡迎來到我的家鄉世界過山瑤之鄉,美麗的乳源!!!



花自飄零007007


我要說:不會!No!

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我自己的家鄉與籍貫。

我出生在上海市楊浦區,1954.03.23.生日,屬馬🐴。戶籍籍貫注冊是:江蘇江都。屬揚州市。

我父親於十七歲上(大概是1918年吧。)帶著奶奶、小姑來上海投奔嫁給上海人的大姑。以後就一直在上海工作、生活、成家、立業。我母親則是在上海出生的。戶籍籍貫是江蘇揚州。(我倆舅舅一直住在西門平山堂那一帶左近,老一輩過世後,我們下代逐漸往來就淡了。)

舊上海開埠初的市民組成,以寧波人同蘇北人居多。因為各自為生的習俗不同,居住也不十分混雜。而我父親在華一印刷廠工作,(老闆好像叫趙詠華。)而就近所居晉福裡也以這兩處人為主。依我看還是寧波人多。晉福裡後兩排房子則有不少江蘇贛榆人。即上海人謂之的(北方人,因為他們粗獷的青口口音。)真正被上海人說成是(鋼波銀)的江北人,是指鹽城、淮安的蘇北人,倒並沒有幾戶。

我所上的小學就在我家後面。(是昆明路小學的分校。)班裡的同學絕大多數是寧波奉化人。溪口、裘村等地吧。由小在家,母親跟我說上海話。父親跟我說的則是揚州話、上海話兼而有之。七歲上學,同學們又都是寧波話,受其影響,日久天長。故而我每每在氣急敗壞之時,亦有寧波版的國罵~na.a.mo.xi.pi.脫口而出,一氣呵成,毫無遲滯。

記得小時候,生活環境、家境條件較為優雅點的人群。(我也只見到是以寧波人為主。)因為寧波人,在小市民人眾裡,基本上都是做生意的,比如拿錢頂個鋪面,開家菸紙店、醬園、無線電行之類為營生。當然比蘇北鄉親們大都在碼頭、剃頭店、公共浴室裡幹活收入要好一點。

他們往往看不起他們眼中的(鋼波銀)。波及引伸至年輕一代。習慣在言談話語裡,總拿些雞毛蒜皮調侃嘰歪蘇北人。

我雖然說是江蘇人,卻從來沒有感受到這莫名其妙的(地獄歧視)的屈辱。夥伴們知道我的籍貫,但不知為何,他們都認為我沒有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鋼波腔)。天可憐見啊。是因為我的(語言天賦),還是因為我總是考試第一?

長大以後,曾經去安徽鄉下呆過七八年。又學會了一口的安徽懷寧話和廬江話。我的語言切換能力又增加了額外的子系統。能夠聽懂華東幾省的語言並不難。但我能夠將其中有代表性的幾種地方語言說得以假亂真,這應該是很難得了,生活中有時真的很管用。

完全成人後,世事觀業已成熟。我始終對於因為操某種方言而被無端地看輕看低的惡俗,深深地不以為然。都是中國人,同文同種,有何高低貴賤?

平時我與人接觸,多使用當地語言,便於交流嘛。但不會隱瞞自己的籍貫。我甚至為自己的血脈之根感到驕傲。須知純正的揚州話就是使用江蘇語音的國語阿。沒有一個詞彙是由土語替代的。哪怕您是北京人,你如果聽到一個揚州人在說天安門、痩西湖、跨海大橋、僧帽海豹、造船用材林、孟德爾遜。吐字和普通話完全一樣!揚州話的字正腔圓,確實在長江下游獨樹一幟。名不虛傳。

在寧波工作了近二十年,雖然說也時常回滬有事。卻真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人開調侃(鋼波銀)之類的庸俗玩笑。上海如今已經是真正的國際大都市了。也許有了新大陸好(發掘)?說話到末尾,來一句~尤忘那斯代?

孩子成年禮上,由~都由腦賽騰...起始?

得了,我們永遠不要忘記,自己首先是一箇中國人!武漢的疫情至今,大家都看到了,全國人民的心是緊緊相連的。無論您說的是那方方言,我們的血液證明了都是炎黃的子孫。

我是中國人。我為祖國的語言文字感到自豪。


手機用戶崔永方


我覺得我的家鄉話是一種只有聽得懂人的暗語,因為發音特別,有些詞語特殊。

去年剛上大一時,因為我是西班牙語專業的。我當著他們面與家人打電話時,他們以為我在講西語,當時十分敬佩我

如今普通話太多,會一種小眾的中國話特別酷,不會的人聽不懂,當找到知音時十分驚喜與有共鳴


蹦蹦Cielo的Vlog


我是個女人,頭髮長見識短沒啥文化,只簡單說說我的理解。

溝通用方言或普通話都很正常,肯定是要區分場合的,不能一概而論地講:說方言就自卑說普通話就驕傲。

從歷史發展來講,方言文化和中華文明共存,已經幾千年的歷史了,有很深的文化基礎。而普通話是1955年才開始推行,雖起步晚,但是因為可操作性強,發展順利且迅速。

從應用範圍來講,方言有明顯的地域特徵,只在所在區域流通,受眾面窄;而普通話在全國推行,並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而全球推廣,作為中國的官方語言受眾面更廣。

推廣普通話是歷史經濟發展需要,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需要,並不是要抵制或者消滅方言,兩者是共存的。

方言就是家鄉土話,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語言。漢族人口最多,分佈也最廣,漢語成為中國主要需要,即便是漢語,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方言文化。

我的老家是河北石家莊地區一個農村,相對於普通話來說,方言味不算重,可區別還是很明顯。

我是上高中後才留意方言的,以縣城的學校為座標,同學們來自縣城的東南西北各個村落,溝通中也鬧過不少笑話,你可能會認為,一個縣巴掌大地兒,方言能有多大區別?

你還真錯了,就說同宿舍小麗吧,她家在縣城南邊不遠的一個村子,我家在縣城邊上和G縣交界處。有一次午飯是她說:“俺孃家弟弟就是不聽話……”我和其他幾個舍友都納悶就打岔:她娘就是她媽,那不就是她親弟弟呀,幹嘛還繞彎子。後來才知道,她們村管自己爸爸的兄或弟的媳婦叫“娘”,按排行依次喊“大娘”“二孃”。而我們那直接叫“大伯大娘”“叔叔嬸子”,差距很明顯。

再比方問某事“行不行”,我們那說“氈不氈”(這裡取同音字,音調一聲),小麗那就會用“中不中”表達。豆瓣醬,我們老家叫“豆失”(不是豆豉“chi”,發音shi失去的“失”找不到對應的漢字),小麗她們就官方的“豆瓣醬”。我昨天剛寫得散文煎“麵皮兒”,小麗她們那叫攤“鹹食”。

方圓只有幾十裡,就能看出明顯區別。“不要”,我們老家常說“嫑(biao四聲)”。比如“做好防護不要出門”,我們會省去一個字“做好防護嫑出門”這樣子,感興趣的話我的視頻“大喇叭威武”裡能聽到。

我們那土話說出來,好多人可能都不懂。隨便說幾個:能帶——鼻涕、骨能——動動地兒、閣老——角落、骨嘚下——蹲下、趕明兒——明天、過老明兒——後天、大過老明兒——大後天。

方言真很有趣,耐尋思。就像我第一次聽說四川人把“鞋子”叫做“孩子”樣的稀罕。

在我看來方言是一個人的血脈,她是根,是打落地就流淌著的血液,每一個細胞都有記憶的,無論人在哪裡,方言是割捨不斷的鄉愁。

我想提下我的父親,他50後高小文化,寫一手好看的小楷。骨子裡特有的清高被一聲“爸”表達的淋漓盡致。他不允許我們叫他“爹”,必須叫“爸爸”。那個年代,全村的孩子都稱呼父母“爹孃”,只有我家稱呼“爸娘”,這個“爸”還是單字,不疊音。

我考上大學那年,拿了錄取書到家後。“敏,你坐這……”,父親很嚴肅的把我叫到跟前。

“你到了外邊,以後語言說普通話,我理解。可是你必須記住,踏進咱村口,必須說家裡話,不能‘撇’,要不別說我不認你”。我點頭。父親說我們村某人有出息,後來在定居了,可是每次回老家,都說普通話,被人笑話,人不能忘了“本”,忘了“祖宗”。

我對父親的說法無任何異議。的確,方言是維繫我和父老鄉親們關係的黏合劑,是一種認同和接納,更是一種情懷。

直到現在回到老家,說起土話,村裡嬸子大娘都誇:“敏子在外邊這麼多年,音兒沒變!”改變?怎麼會呢,倘若不允許我說老家話,那和不讓認祖歸宗有什麼區別?

每一次,想起生養我的那方土地,就像個找到家的迷途孩子,總有熱淚盈眶。我的鄉土鄉音,從我落地到現在的中年,從未遠離。

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外地,聽聞的方言更多。藍瘦香菇人們都知道。說說我所在的石家莊地區和唐山地區吧,就說“丈夫”這個詞。唐山人稱“對象”,而我們這婚前才叫“對象”。婚後叫法就本地區不同的縣也有區別,莊裡這稱誰誰“老頭兒”,我老家稱誰誰“女婿”“漢們”。這幾年趕時興,“老公”倒是叫得出奇地一致。

人生四大喜就有“他鄉遇故知”,又有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試想在異地他鄉,突然一聲鄉音入耳,是怎樣的一種驚喜啊。這時候會不自覺地用方言溝通,方言就是你在故鄉的“身份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兩個人,剎那間從陌生到熟悉,相見恨晚的場景很動人,心意秒懂,一下子可以聊很久完後互通聯絡方式,以方便日後互相照應。

反過來講,假如你要同一個人認老鄉,當對方要求你說幾句方言時,你卻忘得一乾二淨,憑什麼人家要認你?對方要麼想你可能是山寨版圖謀不軌,要麼會想連祖宗都能忘的人,不值得深交。

方言先到這,我們談談普通話,普通話發源地是河北承德灤平,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開始採集,1955年全面向全國推廣。是現代標準漢語的另一個稱呼,推廣普通話並不是要人為地消滅方言,主要是為了消除方言隔閡,以利社會交際。普通話作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和外國人學習漢語的首選語言。

所以,除去說方言的情境之外,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是值得驕傲的事,是形象是文明。

相對於方言來說,普通話是一種必須掌握的應用最寬泛的溝通工具,說好普通話也是一門生存技能。

中國在世界的地位越來越好,漢語也被極好的普及,這裡的漢語肯定指普通話。在很多個國家,都設有漢語等級考試,就像我們大學時四級、六級、託福等英語考試一樣,許多外國友人都在努力學習,以說一口流利的漢語為驕傲。

外國人尚且如此,身為國人,在故鄉外的地方闖蕩,會遇到來自天南海北人,掌握不好自己的母語,不說普通話,溝通就成了問題,顯然很沒面子。

總之,在老鄉跟前說流利的方言,沒有自卑反而很驕傲,沒忘老祖宗。在外地的工作生活中,尤其面對外國友人時,說流利的普通話更驕傲,因為我是中國人!


失憶柚子


關於說家鄉土話還是說普通話,我的觀點是,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看交流的對象是誰,看交流的場合是哪?首先你得學會說普通話,因為普通話是咱們國家的通用語言,在現在這個大融合大流動的年代,不會說普通話是最大的短板,所以必須學會普通話,當然,不一定非得考上普通話多少級。第二,你不能忘了家鄉話,家鄉話是你的母語,牙牙學語的時候你就是學的家鄉土話,有的人一輩子不會忘記。但也有的人離開家鄉就把家鄉話丟了,再也不願說,這也是不對的。第三,說什麼話要看跟誰說,在什麼場合說,你如果在公司,跟同事,領導,客戶溝通,那就必須說普通話,否則影響溝通交流;但你要是回老家,跟同鄉跟親戚跟父母講,那就說家鄉話好了,更容易溝通交流,更有親和力,你在外邊混的越好,老鄉們越是崇拜你,你越得說好家鄉話,千萬不要在老鄉們面前說普通話,他們會戳破你的脊樑骨的。至於那些以說普通話為傲的人,主要是沒擺正心態,別理他,讓他自己傲去吧。


知守軒主


天地之間哪能只有一種風景,百花園中不可能只有一個顏色。

應當感激父母之邦之言,她為五光十色的語言之錦添光加彩。你是人類大家庭中的一員,但更應該活出自己。各種方言都是平等的,沒有優劣之分。

普通話只是便於交流,提昌施用的一種語言,並沒有強制實行。你應當為你父母之邦的方言,所反映出的地域特色文化,而感到驕傲。

你是大家的,更應該獨具特色。正因為你的獨 具特色特,才使我們的生存空間五光十色,瑰麗多彩。


龔彥生


我想來跟樓主談一談我自己的想法。

1.不自卑,為什麼說方言要自卑了。全國五十六個民族,不知道有多少語言了,而每個地方的方言又不相同,所以估計全中國有好幾百種方言吧,我覺得這是我們民族的瑰寶,就應該傳承下去,所以我們不應該自卑,反而應該以會講方言而自豪。

2.至於樓主問為什麼有些人會以會講普通話而自豪。我覺得這句話本身就有問題,並不是以會講普通話而自豪,而是以會講標準的普通話而自豪。說實話普通話應該大家基本都會說,但是或多或少都會帶有一點鄉音。普通話作為我們的官方語言,不僅僅是面對中國人,更是面對全世界,所以面對全世界國際友人的時候,講標準的普通話是維護國家形象,所以你看央視的那些主持人,普通話都很標準吧,所以講標準的普通話應該自豪,沒什麼不對。但是因為種種原因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講標準的普通話,所以我們不應該自卑,而應該儘自己所能儘可能講標準普通話。


山Z


我不會以說家鄉話而自卑,相反,我以它為自豪。它提現我們的本源。每當我們說家鄉話,我們想起了家,想起了我們從哪來,來自哪。

說普通話是生活在城市中所必須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提現了現代化。說普通話,寫規範字,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有這尤其重要的地位,所以很多人以說普通話為自豪


土家九菊1242926425


當然不會呀。你的提問是基於有些南方百越人由於它們雞同鴨講的百越音而自卑,所以天天妄自菲薄。

尤其是嶺南百越支系,天天扛著鍵盤妄自菲薄,別人聽不懂它們的口音,它們就覺得打壓它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