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擔任過的軍師祭酒是多大的官職?

董董_69904


  

  一、源起。

  軍師祭酒的設置,從三國曹操時代開始,史上第一位軍師祭酒,即郭嘉。

  《三國志》雲: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為司空軍師祭酒。

  二、權力。

  軍師祭酒大體上來說,就是軍師。所謂祭酒,一般是在一些典禮上的主持者。曹操在當時擔任司空,乃三公之一,可以自行徵辟僚屬。司空軍師,就是司空府參謀,司空軍師祭酒,就是司空府參謀長。

  歷代以來,軍師一般有兩種職權。

  其一,主謀劃獻策。比如荀攸,也官拜軍師,因獻策極多,被尊為謀主。郭嘉的軍師祭酒,也屬於這一類。

  其二,兼管軍事。比如諸葛亮,曾擔任軍師中郎將,後來又擔任軍師將軍。《資治通鑑》胡三省注云,中郎將則有兵柄。可見,軍師加中郎將職銜,就可以統兵。

  從此也可以看出,諸葛亮在蜀漢集團中的初始地位就比郭嘉要高。

  三、職級。

  那麼,軍師祭酒到底算是多大的官,放在明清算幾品,放在如今等同什麼職務?

  首先,郭嘉的軍師祭酒全名是司空軍師祭酒,也就是說,他這個軍師祭酒其實不過朝廷正式編制,是屬於只對曹操負責的私人僚屬。

  《後漢書》雲: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掃除樂器……凡國有大造大疑、諫爭,與太尉同。

  司空的權力很大,是三公之一,是相當於丞相的高官,執掌工程建設,祭祀禮法。

  軍師祭酒是司空府參謀長,因曹操名為司空,實則操控朝堂,郭嘉這個軍師祭酒實權也就極大。但是,單從品級看,軍師祭酒只是私人招募官員,職級註定不高。在明清大體是三四品官員,相當於如今的廳局級領導。


葉之秋


答: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理清楚兩個事實。

1.郭嘉任職的時候,作為最高統帥的曹操的官職是什麼?

2.在此之前後又有誰擔任過?

弄明白這兩個關鍵要素對於我們客觀的評價“軍師祭酒”這個官職是非常有好處的。

第一、那麼我們先來整理郭嘉擔任軍師祭酒的時候,曹操的官職是什麼。

根據袁宏的《後漢紀》所記載建安元年冬十月,曹操升任司空,領車騎將軍。而就在當年,荀彧推薦了郭嘉,成為了曹操的下屬,當時的官職是“司空軍師祭酒”(由於三國志寫作時代在晉代,要避諱司馬師所以去掉了師字)。所以很明顯的郭嘉的軍師祭酒是從屬於司空的屬官。

又根據《漢官儀》中司空的從屬人員可以配置屬長史一人,千石。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屬四十二人。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軍師祭酒應屬於其掾屬之一,大概俸祿600石到800石這個檔次。也就是縣令的水平。除非有證據說軍師祭酒和長史可能拿一樣高的工資。

第二、那麼還有誰擔任過這個官職呢?

在郭嘉之後擔任過軍師祭酒一職的有董昭、袁渙、杜襲、王朗等人。

其中袁渙是因為曹操升任丞相,所以擔任丞相軍祭酒一職。

杜襲是從議郎參軍事升任丞相軍祭酒,再後來擔任了侍中。

王朗呢拜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魏國初建,以軍祭酒領魏郡太守,遷少府、奉常、大理。

從上述幾人的升遷情況我們大體上可以判斷出軍事祭酒的幾個特徵。

1.這個官職不是正式編制,但屬於司空或者丞相的屬官,換句話說就是曹操的內部軍師參謀的角色。

2.從俸祿來看,因為王朗曾經兼任郡守那麼上看2000石。這已經不是很低的官職了。

3.對於郭嘉而言,這個官職足以讓他名垂青史,又何必在意官職的大小呢?


南閣水哥


曹操的軍師參謀系統有四級:軍師,軍祭酒,軍謀掾,參軍,前三個屬於核心參謀系統,軍祭酒是排在第二位的職位。(來源:《漢魏晉軍府制度研究》)

郭嘉擔任曹操的司空軍祭酒,屬於第二梯隊。

①在《三國志》裡,擔任祭酒的人都有具體的名稱。這裡按照曹操擔任過司空和丞相的兩個時期又分為司空軍祭酒和丞相軍祭酒:

司空軍祭酒:郭嘉,董昭,侯聲(此人史書只有軍祭酒三字,推測應為司空軍祭酒)等。

丞相軍祭酒:王朗,張承(此人史書上稱為丞相參軍祭酒),杜襲,張京,李義(後二人史書只有軍祭酒三字,推測應為丞相軍祭酒)等。

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為司空軍祭酒。(《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②軍祭酒主要是做什麼的呢?

先說祭酒。祭酒是某一類官職人員的首領。

官名祭酒,皆一位之元長者也。古禮,賓客得主人饌,則老者一人舉酒以祭於地,舊說以為示有先。(《後漢書百官志二》)

所以,郭嘉這個軍師祭酒,應該是軍事參謀的長官,總管軍事參謀多人。主要是幫曹操謀劃重大軍事策略和整體規劃的,相當於今天的高級軍事智庫人才。


師明禮


這個問題其實不好回答

軍師祭酒,官職稱號,由曹操設立在東漢末年,建安三年正月設立。後因避司馬師諱,也稱為軍祭酒。歷史上擔任此職最有名的是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郭嘉。按照史料記載,軍師祭酒是個參謀,官秩不高。

但其實臣子的官位只能部分說明他的職權大小,真正重要的是君主的認可度

在中國古代,人事結構是一個金字塔形狀,百姓處於最底層,然後向上依次是地方官吏,中央官吏,最後權力集中在金字塔最頂端的皇帝手裡,這個結構意味著越往上人越少,所以只要皇帝認可你,哪怕你是布衣你也有權,而且皇帝越認可你,你的權力就越大,具體說曹操和郭嘉,曹操十分認可郭嘉,所以郭嘉的權力就大,如果換一個曹操不太重視的人來做這個軍師祭酒,那麼他的權力就不會太大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首先要說明的是,軍師祭酒和軍祭酒是同一個職位,入晉以後為了避諱司馬師,空字寫作軍祭酒。


其次,中國古代的官職,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因人而設,官職的大小和權力,重要性有時候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比如曹魏後期的三公,從之前的實際上的“宰相”,變成了用來尊崇元老功臣的虛銜,雖然職位依然很高,但是實權已經被尚書取代了。說通俗點就是,如果那個人很重要,那麼很可能就意味著他的職位權力就大。

而“軍師祭酒”就是帶有這樣一個特點的官職。有人說,“軍師祭酒”在一開始是曹操專門為郭嘉設置的,是很有道理的。郭嘉之後的“軍師祭酒”,地位已經明顯不如郭嘉了。如果說荀攸拔高了“軍師”這個職位,那麼郭嘉就是讓“軍師祭酒”熠熠生輝的人。關於“軍師”和“軍師祭酒”,後面會再加以對比,這裡先不表。


即便如此,郭嘉之後的“軍師祭酒”依然屬於曹操的核心幕僚圈,這個可以從魏國建國以後,“軍師祭酒”的轉入官職多為曹魏的九卿和侍中等職,這在曹魏代漢之前,顯然具有很高的象徵意義。特別是董昭轉為將作大匠之後,“軍師祭酒”一職就徹底消失,標誌著曹魏帝國呼出欲出,這同樣可以證明“軍師祭酒”在原來丞相府具有相當於曹魏帝國九卿的地位。

而有些人說“軍師祭酒”是個參謀,這個不知道該如何評價,時代環境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有些官職實在很難強行類比。之所以會有人這麼說,可能跟郭嘉的“軍師祭酒”在記載中有“參掌戎律”有點關係。


《晉志》:

“當塗得志,克平諸夏,初置軍師祭酒,參掌戎律。”


另外,即便郭嘉真的只是個“參謀”,那在曹操心裡也是屬於最重要的那個參謀。


“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勳,實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戶,並前千戶。”


這裡固然有獎掖褒揚的成分,但是“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卻並非溢美之詞。


最後再來簡單說一下,軍師和祭酒,軍師祭酒,還有軍謀祭酒。


軍師在曹操創建軍師制度之前,只是個尊稱。在“軍師”後面加官職,目的也是以示尊崇。


所以,軍師祭酒,本質上還是祭酒。而“祭酒”正式成為官職(最開始也不是官職名),是從王莽時期開始的,王莽為了顯示尊崇儒道,禮敬師長之心,將原來秩六百石的“僕射”改稱“祭酒”,並由此設置了一系列的“祭酒”官職。


網上有人說“軍謀祭酒”和“軍師祭酒”是同一個官職,其實這是很有問題的,起碼是很不嚴謹的,包括某度百科也這麼介紹。筆者猜測可能是受了盧弼的影響,其實“軍謀祭酒”的執掌和“軍師祭酒”有明顯的不同。


最後,再說下“軍師”和“軍師祭酒”。我們前面說了,軍師祭酒其實本質上是“祭酒”,而“軍師”就是軍師,雖然軍師祭酒被冠以“軍師”,地位已經比較尊崇了,但是和真正的“軍師”依然還有這很大的差距。我們先來看看在曹操時期擔任“軍師”的都有哪些人?“中軍師”荀攸,後來轉為曹魏的尚書令;“左軍師”涼茂,後來轉為曹魏的尚書僕射;“右軍師”毛玠,後來轉為曹魏尚書;“前軍師”鍾繇,後來轉為曹魏大理;“軍師”華歆,後來轉為曹魏御史大夫。

但是這裡又要特別說明的是,官職這種制度層面的東西,往往會悄然發生改變。談官職的職能和地位,往往只有在特定的人,和特定的時期才有意義,比如在三國時期如此尊崇的“軍師”,入晉以後就逐漸朝著“監軍”方向發展了,這是後話了。


大鍋故國神遊


這個其實沒啥可爭論,軍師祭酒不是大官。

《三國志·武帝紀》中記載:“三年春正月,公還許,初置軍師祭酒”。

《三國志》的傳記裡,郭嘉也不是軍師祭酒,而是軍祭酒,確認聯繫的是董昭任軍師祭酒,在傳記裡也寫作軍祭酒,所以知道這倆是一個職務,那麼軍師祭酒的排位,可以看建安十八年,曹操為魏公,百官勸受九錫之禮的表文署名:

(1)軍師(4名):荀攸(中軍師),鍾繇(前軍師),涼茂(左軍師),毛珓(右軍師)。

(2)雜號將軍(7名):劉勳(平虜將軍),劉若(建武將軍),夏侯惇(伏波將軍),王忠(揚武將軍),劉展(奮威將軍),鮮于輔(建忠將軍),程昱(奮武將軍)。

(3)光祿勳(1名):賈詡(太中大夫)。

(4)軍師祭酒(11名):董昭,薛洪,董蒙,王粲,傅巽,王選,袁渙,王朗,張承,任藩,杜襲。

(5)中軍(4名):曹洪(中護軍),韓浩(中領軍),曹仁(驍騎將軍),王圖(護軍將軍)。

(6)丞相左右長史、左右司馬(3名):萬潛,謝奐,袁霸。

建安三年設軍師祭酒的時候,曹操還是司空,屬官中荀攸是獨一份的軍師,等到曹操升丞相,又轉他為中軍師,設立了前左右軍師,可見,司空府軍師和丞相府中軍師同等重要。

下一等,是雜號將軍,重要性如何,你得看夏侯惇、程昱就知道了,這兩位在曹操的部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遠遠超過郭嘉。

在下一等是賈詡,賈詡的地位高在於他在朝官中的身份,轉入曹操霸府系統,也是僅次於程昱等人的,從後來在曹魏體系的角色和作用來看,賈詡不如程昱,沒能獨當一面。

然後才是軍師祭酒,這裡面頗多文學之士,可見曹操對這個職位的安排,是近臣,然後才是中軍將領,其下是丞相府的正牌子屬官。

咱們看看漢代的官吏級別,太中大夫是光祿勳下屬,秩比二千石,中護軍位比丞相司直,秩比二千石,軍師祭酒夾在中間,應該也是秩比二千石。

要說低,肯定不算低了。

西漢凡丞相司直、護軍都尉、司隸校尉、西域都護、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郡都尉等秩皆比二千石。東漢諸中郎將、光祿大夫、侍中、諸校尉也為比二千石。

當然,究竟有多高,大家一比也就出來了。


劉三解


官職大小跟權力大小關係不大,尤其是在東漢末年這個特殊時期。

當時朝政大權集中於曹操一身,皇帝無權。所以,正經的朝廷高官倒是沒有太大權力。當時的三公九卿,大多都是湊數而已。倒是曹操的屬官,權力都極大。

屬官,有點類似於領導秘書,通常級別都不高。秘書權力大不大,要看他的領導是誰。屬官也是一樣。

軍師祭酒按行政級別來說(類比現在),個人認為不會到部級,大約就是廳局級。但是軍師祭酒是曹操的首席軍師,其實際擔負的職責遠遠大於級別,可以說是最耀眼的職務之一。

大漢朝廷裡有的是高級職位,但是有什麼用呢?又沒有實權。曹操身邊的屬官們,才真正是掌握大權的。


國史拾遺


郭嘉曾經擔任的軍師祭酒的官職之大說出來大家可能嚇一跳,這個職位至少相當於從一品,在正二品之上。在丞相幕僚中位居第一。

這個職位是曹操專門為郭嘉創立的,歷史上有據可查的軍師祭酒只有二人:郭嘉和董昭。

《三國志·武帝紀》中記載:“三年春正月,公還許,初置軍師祭酒”。

《三國志·郭嘉傳》: 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為司空軍師祭酒。曹操與郭嘉一見如故,如魚得水,出則同車,臥則同塌,認為郭嘉是能夠使他成就大業者。

祭酒原意是德高望重的祭祀或宴會的主持人,後來引申為“特定人群的地位最尊者”,到後來,就成官名了。 總的來說,祭酒相當於同類官銜中地位最高的人。 如博士祭酒為博士之首、國子監祭酒為國子監的主管官。

軍師祭酒就是軍師們的首領,首席軍師的意思,按現代的說法就是總參謀長,僅次於總司令。大家知道美國有盟軍總司令,而盟軍總司令的上司就是馬歇爾將軍,馬歇爾就是美軍參謀長,向總統直接彙報。馬歇爾前任是潘興將軍,也是總參謀長。美軍總參謀長僅次於總統。在中國,總參謀長是法定中央軍委委員,副國級,僅次於軍委副主席。

那麼軍師祭酒到底官職多高呢?

郭嘉死後,董昭因在徵烏桓中獻計修兩條運河解決了運糧問題立了大功升職為軍師祭酒,而升職之前,董昭是徐州牧,這是封疆大吏的職位,至少是正二品。東漢全國十三州,州牧是一州之長,掌管軍事和行政管理,比如劉表就是荊州牧。一個州管理好幾個省的地盤,荊州就是湖南湖北安徽廣東,揚州管理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地盤,州牧官職極大,等於現在省委書記+小軍區司令,有的州牧甚至可以和朝廷相抗衡。東漢時期還未有品名,但是後世類似官職都是正二品以上,個別是從一品。董昭從州牧升職為軍師祭酒,封千秋亭侯,那麼可見軍師祭酒至少是從一品。

真實歷史裡董昭功勳卓著,正是董昭第一個提議迎天子以令諸侯,荀彧只是附議,而且更重要的是,是董昭實現的,他成功遊說了曹操、漢獻帝和張揚,使得張揚同意讓曹操迎接漢獻帝。如果沒有董昭,那麼“迎天子以令不臣”的戰略也只是空想,因為曹操當時實力弱小,打不過張揚和西北軍閥。也是董昭提議立都許昌,因為許昌臨近糧倉,並藉此讓漢獻帝擺脫了楊奉,荀彧也是附議。董昭此二計幫助曹操脫穎而出,曹操乘機封自己為司空。董昭在攻打烏丸的時候獻計修運河解決了運糧大難題,曹操因此在郭嘉死後升職董昭為軍師祭酒。董昭另外一個妙計是在關羽水淹七軍兵圍樊城時,獻計聯合孫權,並獻計把孫權的書信給關羽看,關羽因此大怒退軍,改去對付孫權,董昭因此救了曹仁一命。曹丕後來評價董昭說他有張良、陳平之見識。董昭最後官至司徒,位列三公,81歲死後,溢號定侯。曹操、曹丕、曹睿都有識人用人之才,他們的眼光肯定是沒有話說的。

那麼軍師祭酒在曹操幕僚中地位如何呢?地位是最高的。裴注《武帝記》載魏王勸進群臣名單,其中有:軍師祭酒、千秋亭侯董昭,都亭侯薛洪,南鄉亭侯董蒙,關內侯王粲、傅巽,祭酒王選、袁渙、王朗、張承、任藩、杜襲。從這個名單中可見,軍師祭酒位列丞相幕僚中的第一的位置。在封建時代,排名有嚴格標準,亭侯是有封地的,關內侯沒有封地,再後面的祭酒連侯都不是,可見軍師祭酒和祭酒區別極大。那些把軍師祭酒和祭酒混在一起的都是搞假學問的,誤人子弟,大家請共討之!

另外,軍師祭酒只有一人,就是董昭,後面都是普通祭酒,從名單裡就可以看出來,否則也不用單列祭酒了。普通祭酒又稱軍謀祭酒,都是太守級別的,比如王朗是祭酒兼魏郡太守,相當於現在的市委書記、正廳級。可見軍師祭酒與祭酒有很大區別,軍師祭酒為軍師之首,同期只有一人,高於州牧,也就是副國級,而祭酒一大堆,為太守級別。

另外一個鐵證,就是食邑,根據三國志,郭嘉死前增八百戶,並前千戶,都是世襲的。而荀攸在郭嘉死一年後建安十二年升為中軍師的時候,增400戶,並前700戶。中軍師也是大官,和前、後、左、右、中將軍的中將軍類似。大家知道荀攸年齡比荀彧大,比郭嘉更是大了很多,資歷也更深,但是待遇比郭嘉差了300戶。食邑相當於“國家的股份”,可見謀主荀攸離郭嘉差距還是很大的。荀攸後來轉任尚書令,屬於平調。尚書令和中軍師都是高官,那郭嘉之職肯定是高於尚書令的,而且高不少,單從待遇就可以看出來。

有人說軍師荀攸是軍師祭酒郭嘉的上司,那個說法就是太荒唐了,上司的食邑比下屬少了一半?下屬每天與曹操坐同一桌吃飯,上司反而得離得遠遠的?下屬每天與丞相乘同一輛車出門,上司反而得自己騎馬跟在後面?曹操對郭嘉言聽計從,而所謂的上司荀攸的話則可聽可不聽?這些都太不符合邏輯了!因此,毫無疑問,軍師祭酒郭嘉才是所有軍師的首領,那樣才能合理解釋所有一切。曹操作為總司令對總參謀長言聽計從,那是應該的,郭嘉作為總參謀長與總司令曹操形影不離,也是合理的。

因此我們可以斷定,軍師祭酒非但不是小官,反而是大官,不但比州牧大,還比尚書令大很多,位居丞相府百官之首,差不多就是副國級。


董董_69904


作為能夠和諸葛亮齊名的郭嘉,倒是應證了詩文中所說的“既生瑜,何生亮”。不過郭嘉和諸葛亮並沒有機會鬥法,郭嘉剛剛去世,臥龍便被三顧茅廬出山。但是郭嘉在曹操身邊的身份可是一點也不低,而且其官職還是曹操專門為其設立的“軍師祭酒”。



軍師自然是很好理解的,歷代君王作戰之初,幕僚之中必有謀士,這倒是和軍師的作用差不多,為作戰招納賢才謀劃,不管日後結局如何,在當時是很受君主敬重的。而祭酒,作為第一次被賦予官職的詞,確實頗讓人費解。

祭酒,通俗點來說,便是以酒水來祭祀神靈。古人對於神靈的祭祀是非常看重的,祭祀之人必為德高望重或者是德才兼備的長者,但是這麼個名次卻被授予了郭嘉,可想而知郭嘉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所以結合這兩點來看,郭嘉不僅要為行軍打仗出謀劃策,還要主持一些祭祀活動。雖然官職並沒有被編入官職體制當中,但是從郭嘉當時的地位來看,雖然在朝臣當中沒有什麼官職地位可言,但是在曹操面前可是一個大紅人。其實官職什麼的只是個浮雲,能夠俘獲主公的心才是最為重要的,這般下來巴結討好的自然不再少數,所謂官職也只是個虛名了。

至於後人所說,祭酒一般都是德高望重之人,也就是首席的意思,郭嘉是否為軍師首席,這裡倒是不這麼認為。當時郭嘉被曹操看重之前,曹操跟前就已經出現荀攸了,後來荀攸又擔任中軍師,位居軍師之首,自然郭嘉不能再霸佔這麼個首席的位置。這樣說來,軍師祭酒這個官職,很有可能就是曹操覺得虧待了郭嘉,特意給安排上的。



除了軍師祭酒之外,還有不少人擔任看軍謀祭酒,但是這兩者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之上。軍謀祭酒只是一個文臣所編著的文書工作,和郭嘉所擔任的為主君謀天下的重要性完全不再一個等級之上。

不過也有後人所說,郭嘉的軍師祭酒的官職說得好聽,其實並沒有曹操所給出的那麼厚重。軍師祭酒在執掌戒律,從《魏王勸進表》中就可以看出,排列名次是軍師在前,軍師祭酒在後。軍師在三國中的地位可是位居九卿,可以遷為九卿,但是明顯軍師祭酒不是這樣,兩者完全不能等同。

這樣說來,曹操的心思就比較難猜了。史書上,確實是郭嘉去世曹操大哭,以表傷痛。但是若真的只是這麼一個官職,委實委屈了郭嘉。郭嘉是有真本事的,否則也不會讓人和諸葛亮並列而比的,只是郭嘉的官職在兩個解釋當中完全處於一種天堂與地獄的感覺,曹操的想法實在是讓人難以猜透。

不過,想來曹操專門為郭嘉設立一個官職,對於郭嘉應該是獨特的,這麼說來,拋去令人困解的官職地位,郭嘉對於曹操的意義還是不一樣的。


小鎮月明


《軍師聯盟2》下個月就要開播了,雖然很多對三國曆史不感興趣的朋友也對該劇充滿了期待,但是對劇中很多拗口又生僻的官名一知半解,更別說分得清哪個官階高哪個官階低。當劇中人物不提名字而是直接稱呼其官職的時候,一時間都不知道說的是誰。。。

在《軍師聯盟2》開播前,我們先來對劇中已經出現過的官職做下回顧吧~~

司空(曹操)

西周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馬、司寇、司士、司徒並稱五官,掌水利、營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春秋、戰國時沿置。是周代掌管當時代表最先進科學技術水平的工部的手工業製造官員。漢朝本無此官,成帝時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但職掌與周代的司空不同。司空亦為中國姓氏之一。

椐《史記-本紀-夏本紀》中記載,堯崩,帝舜問四嶽曰:“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可見舜封禹為司空,讓其治水。故西周之前就有司空。

掌水土事,郊祀掌掃除陳樂器,大喪掌將校復土。舜攝帝位,以禹為司空。契之子曰冥,亦為夏司空。殷湯以咎單為司空。周時司空為冬官,掌邦事。漢西京初不置。成帝綏和元年,更名御史大夫為大司空;哀帝建平二年,復為御史大夫;元壽二年,復為大司空;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字。獻帝建安十三年,又罷司空,置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郗慮免,不復補。魏初,又置司空。

丞相(曹操)

中國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領百官,輔佐皇帝治理國政,無所不統。丞相制度,起源於商戰國。秦國自秦武王開始,設左丞相、右丞相,但有時也設相邦,魏冉、呂不韋等都曾居此職。秦統一以後只設左、右丞相。西漢初蕭何為丞相,後遷為相國,何死,曹參繼任。漢惠帝劉盈、呂后至漢文帝劉恆初年,設左、右丞相,以後只設一位丞相。漢初各王國擬製中央,也在其封國中各設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改稱為相。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漢舊儀》曰:“哀帝元壽二年,以丞相為大司徒。”

掌丞天子,即輔弼皇帝;助理萬機,即協助皇帝處理一切軍政事務。西漢漢哀帝元壽二年,改丞相為大司徒。此後東漢延續了這一官制,不設丞相,以司徒、太尉、司空為三公。而這裡之所以將丞相列為高於三公的存在,是因為身為漢末兩大權臣的董卓和曹操都擔任過此職。

《後漢書·百官志一》:“董卓自太尉進為相國,而司徒不省。”《資治通鑑》第五十九卷:“(一八九年)十一月,以董卓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後漢書·百官志一》:“及建安末,曹公為丞相,郗慮為御史大夫,則罷三公官。”《資治通鑑第六十五卷》:“(二零八年)夏,六月,罷三公官,復置丞相、御史大夫。癸巳(初九),以曹操為丞相。操以冀州別駕從事崔琰為丞相西曹掾,司空東曹掾陳留毛玠為丞相東曹掾,元城令河內司馬朗為主簿,弟懿為文學掾,冀州主簿盧毓為法曹議令史。”

二零八年六月,曹操廢三公,置丞相和御史大夫,自己擔任丞相一職。御史大夫位次於丞相,等同於司空,後文會有介紹。

二二零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繼任為丞相、魏王。二二零年十二月,曹丕稱帝后,東漢正式亡國。丞相一職放在三國部分繼續講述。二一一年,曹操還曾任命曹丕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曹丕是東漢唯一一個副丞相。

軍師祭酒(郭嘉)

軍師祭酒的地位應當高於參丞相軍事。《通典·魏官品》以軍師祭酒為第五品,以參丞相軍事為第七品。

《三國志》和《晉書》中因避司馬師諱,稱為軍祭酒。祭酒如上文,久居官次者為祭酒,軍師祭酒表明此人在軍師一職上幹了很長時間。

擔任過曹操丞相府軍師祭酒的人有董昭、薛洪、董蒙、王選、袁渙、王朗、任籓、杜襲、王粲、傅巽、張承、郭嘉、張京、李義、杜夔、董芬。這些人之中最出名的當然屬郭嘉,其他像董昭、袁渙、王朗、杜襲、王粲等人也是曹操陣營中的重要謀士。

五官中郎將(曹丕)

東漢以後,中郎將的名號被各割據勢力廣泛加於武官,不再限於禁衛統領等職,成為了一個大致介於將軍和校尉之間的階層,其職位、品秩、權力差異很大,統兵將領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稱號,如使匈奴中郎將、北中郎將等。東漢建安中,曹操魏王嗣子曹丕就領五官中郎將,為丞相的副職。三國時,各中郎將中比較著名的有建威中郎將周瑜、軍師中郎將諸葛亮等。此後出現的東南西北等中郎將,其地位甚至一般被認為高於雜號將軍。

一八九年左右,陳紀(陳群的父親)擔任五官中郎將。

二零一年左右,牛亶為五官中郎將。

二一一年正月,獻帝(實際曹操)以曹丕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三國志·魏書二》:“建安十六年,(曹丕)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資治通鑑六十五卷》:“春,正月,以曹操世子丕為五官中郎將,置官屬,為丞相副。”通鑑和三國志的記載並不相同,通鑑的意思更傾向於曹丕以五官中郎將的身份作為丞相的副手,而非真有副丞相一職。我更贊同通鑑的說法。首先,秦漢有左右丞相,而從未有過副丞相;其次,御史大夫更接近於副丞相一職,而當時御史大夫另有他人(郗慮)。因此,通鑑的說法更為可信。身為丞相之副的五官中郎將曹丕地位已大大超過了光祿勳,並且曹丕還設置了官署,所以曹丕的五官中郎將已經不同於漢制的五官中郎將。

文學掾(司馬懿)

魏、晉之際,太守官屬之制蓋如此,他書或時見一二,不能如此之備也。”由此可推測文學掾在古代官職中所處地位。掾在古代為副官佐或官署屬員的通稱,三公等高位者皆可辟召掾屬,魏武帝曹操為丞相時就曾任司馬懿為其文學掾。

《資治通鑑》中胡三省注:“文學掾,漢郡曹有之,操於公府創置也。”公府此前並無此職,只有郡中有此職,郡中的文學掾的主要職責是管理學校,教授弟子,也兼管郡內教化、禮儀之事。《晉書·帝紀第一》:“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若覆盤桓,便收之。’帝懼而就職。於是,使與太子游處。”由此可見,曹操任命司馬懿為文學掾的目的,多半是為了讓司馬懿教導世子曹丕。司馬懿之後,還有王觀擔任過曹操丞相府的文學掾。

軍司馬(司馬懿)

漢有軍司馬,為大將軍屬官。大將軍營(即大將軍直屬部隊)分五部,每部校尉一人,秩比二千石;軍司馬一人,秩比千石。不置校尉之部,單設軍司馬一人。其餘將軍領兵征伐時,所屬也有司馬等官領兵。

《後漢書·百官志一》:“長史、司馬皆一人,千石。本注曰:司馬主兵,如太尉。”司馬應該有一定的兵權。《通典·魏官品》以司馬為第六品,低於各種軍師,高於參軍。

典韋之子典滿曾擔任曹操丞相府的司馬。曹丕稱帝后(二二零年),以典滿為都尉。《三國志·魏書十八》:“太祖思韋,拜滿為司馬,引自近。”

二一三年之後,司馬懿曾擔任過曹操丞相府的司馬。《晉書·帝紀第一》:“魏國既建,遷太子中庶子。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與陳群、吳質、朱樂號曰四友。遷為軍司馬。”

光祿大夫(荀彧)

光祿大夫,相當於戰國時代置中大夫,漢武帝時始改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顧問應對。隸於光祿勳。

凡是大夫、議郎都是皇帝的顧問官,平時沒有什麼具體職責,並且只聽從皇帝的詔命行事。另外,諸侯王的嗣子(繼承人)去世,光祿大夫代皇帝前往弔唁。《後漢書·百官志二》:“光祿大夫,比二千石。本注曰:無員。凡大夫、議郎皆掌顧問應對,無常事,唯詔令所使。凡諸國嗣之喪,則光祿大夫掌吊。”魏晉之後,光祿大夫多為養老官,只是個榮譽頭銜,沒有任何具體職務。

一八八年左右,朱儁曾擔任過光祿大夫,不久後又轉為屯騎校尉。

一九零年,太尉楊彪和司徒黃琬被董卓罷免不久後,又被董卓重新起用為光祿大夫。

一九零年左右,種拂為光祿大夫。同年六月,種拂被任命為司空。

一九零年左右,溫毅為光祿大夫。《三國志·吳書一》:“(曹)寅懼,詐作案行使者光祿大夫溫毅檄,移堅,說(王)睿罪過,令收行刑訖,以狀上。”

一九一年左右,淳于嘉為光祿大夫。同年七月,淳于嘉接任種拂為司空。

一九二年左右,楊彪、周忠為光祿大夫。同年九月,楊彪被任命為司空。同年十二月,周忠被任命為太尉。

一九三年左右,皇甫嵩被免去太尉後不久,又被起用為光祿大夫。

一九五年左右,賈詡為光祿大夫。賈詡當時為李傕、郭汜等人下屬。

段煨也曾任光祿大夫兼大鴻臚,具體時間不知。二零九年,段煨在光祿大夫、大鴻臚任上去世。

二一二年左右,荀彧為光祿大夫兼侍中。同年十月,荀彧飲毒藥自殺。

主薄(楊修)

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魏、晉以前主簿官職廣泛存在於各級官署中;隋、唐以後,主簿是部分官署與地方政府的事務官,重要性減少。

不要以為這只是文書工作,三國時期很多名將也都任過此職,例如:

陳琳:漢靈帝末年,任大將軍何進主簿。

楊修:曹操稱魏王時,任曹操主簿。

黃權:原為益州牧劉璋主簿。

呂布:早期因其勇武被幷州刺史丁原任為主簿。

田儀:涼州刺史董卓主薄,為董卓親信。

楊儀:最早任荊州刺史傅群主簿。

殷觀:原荊州牧劉備主簿。

廖化:最初為關羽主簿。

司馬懿:曾任曹操主簿。

凌敬:任竇建德主簿,曾在虎牢關之戰前獻其策於竇建德,竇建德未採納,最終敗亡。

三國時期,由於所有人官職升遷頻繁,很多人在短時期內不斷交替官職,劇中也只是截取了這些人物當時比較重要的官職身份,其他一帶而過的官職就不再一一詳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訪問“我們的三國”百科站查閱所有官職相關的詞條。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編劇對劇中所有人物不同階段的官職稱謂都是做過嚴格考證的,幾乎找不到有什麼某個時期不應該稱呼這個官謂的疏忽,劇組還是十分用心的,點個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