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袁安碑》东汉篆书碑刻。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立。在今河南境内,碑石已残,每行末一字及碑额均已损佚,现存碑石高1.53米,宽0.74米,文共十行,满行存十五字,有穿在五六行之间、正当碑中,为汉碑之所仅见。此石于明万历间在偃师县辛村牛王庙中用作供案,因字在下面无人知为碑刻。1929年夏,村中一儿童仰卧其下纳凉,发现石上刻有文字,即告村人,村人任继斌遂以拓本流传行世。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释文:

司徒公汝南女陽袁安召公,授《易》孟氏〔學〕。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四〔年〕十一月庚午,除給事謁者。五年四月乙□,遷東海陰平長。十年二月辛巳,遷東平〔任〕城令。十三年十二月丙辰,拜楚郡〔太〕守。十七年八月庚申,徵拜河南尹。〔建〕初八年六月丙申,拜太僕。元和三年五〔月〕丙子,拜司空。四年六月己卯,拜司徒。孝和皇帝,加元服,詔公為賓。永元四年〔三〕月癸丑薨。閏月庚午葬。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东汉篆碑《袁安碑》(高清原石图+拓片)笔势流美,柔中带刚


1、结构方整取势。由于汉篆来源于秦篆,其中有的字形也是长方取势,如第三行的“庚、除、事”等字,与此不同,也有很多字趋于正方形,如第一行的“公、汝、南、阳、安”等。

2、笔画向外向上呈拱形。与秦篆相同的是其笔画主要由横竖画与弧形笔画组成,不同点在于,其向外向上的弧度更大,如第二行的“年、月、午、四”等字。

3、婉而通的笔势。孙过庭《书谱》认为“篆贵婉而通”,《袁安碑》笔势流美,婉转屈曲,深得其意,如全碑中出现多次的年、月等字。

4、横画或弧形笔画末尾往往出现转换笔锋,向下或者向外用笔,形成一个拖尾。这种在秦篆里不可能出现的笔画,出现在汉篆里,一方面说明汉代书法家更加用巧,另一方面说明汉代人即使是书写碑刻也不像秦人那样刻板了。如“月”字 的末笔向右下方行笔,第三行的“五”“正”等字横画末尾向下行笔等等都是非常明显的。于此意味相同,许多字右半部末笔加长,与左半部的收缩形成对比,如第二行的“郎”字末笔下垂,第七行“元”字末笔往右下行笔等等。

5、章法排列上采取字距、行距相等排列,横竖成行。这种格局形成了整个碑版整齐、工稳的格局。东汉的碑刻,一般都有“穿”,所谓“穿”,就是碑上的圆孔,是安葬时用于安装辘轳的,“穿”常见于碑的上部,此碑在中部,为了避开“穿”的空白,第五、六行刚好空出四个字的位置,并没有打破全篇整齐的格局,这不能说没有书家精密安排的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