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一些家庭為什麼要起灶臺?

郜素清


農夫論回答;農村為什麼要起灶臺?

農村必須是要起灶臺的!因為灶臺直接關係到一家人的吃喝問題,特別是在上世紀以前的農村。那時候偏遠的山村還沒通電,更別提什麼電磁爐液化氣,一天三頓飯都是灶臺做的。用它很方便點火就著,然後直接往裡塞柴禾就行。還有的可以配個風匣,咣裡咣噹一拉,相當於一臺手動的鼓風機,那灶臺的火就更旺,做起飯來熟的也快。

小時候沒感覺,每天都是大鐵鍋灶臺飯,不過當我們吃慣了液化氣、電磁爐做的飯時,再回頭吃大鐵鍋灶臺熬的粥、大鍋菜時,有種說不出的好吃勁兒,一樣的東西灶臺做的就是好吃。後來從老人們哪得知,鐵鍋做的飯入味,關鍵是用柴火燒出來的,那個不緊不慢溫度,正好能讓飯菜的香味自然地散發出來,所以鐵鍋灶臺飯,比其它爐灶炒出的菜還是蒸的饅頭都要好吃。灶臺好使不好使,跟當初盤的時候有很大的關係,老人們說灶臺也要講究風水,什麼朝向怎麼盤,有很多說法。而且灶堂裡要用麥秸和泥,埵起上下起伏的檁子,我們這邊把它稱作“山”,有了它不僅燒的火旺,而且上面的鍋受熱均勻飯也熟得快,不然火燒的是挺旺,都會順著煙囪跑掉。盤灶臺是個大事,所以不管誰家盤灶臺,一定要找位懂行的師傅。再者,那時農村生產力低下,各種秸杆都會拉到家裡,麥杆玉米杆滿大街堆的都是,應有盡有,最關鍵是不要錢,怎麼燒也不心疼,燒不完就會自然發酵漚成糞,來年作為有機肥上到地裡。

灶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用處;那就是取暖了。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把灶臺的煙道和我們睡覺的炕相連,也就是說冒出去的煙讓它從炕下經過,不僅能把飯燒好,而且順帶著把炕都燒熱啦。把灶臺和炕結合在一起,在農村寒冷的冬天,再也不用鑽冰冷的被窩,那個年代,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莫過於此,小夥伴們有同感嗎?小時候睡火炕已經很模糊啦。不過關於灶臺火炕我要說兩句;前兩年我們到葫蘆島去玩,中午躺在朋友家的炕上,根本沒打算睡,聊著聊著就著了,說真心話那種舒服從來沒有過,腰背部都是暖烘烘的,別提多舒坦了!我從來不打呼嚕,這次把呼嚕也扯上啦,後來才知道,人家燒飯的時候就把炕熱上啦。還有睡火炕的地方,腰疼背疼的症狀要遠遠低於其它區域。躺在上面熱滿全身但不會出汗,你說這樣血液循環能不好嗎?這疼那疼肯定少。東北便是一例,有興趣的朋友到東三省時可以體驗。

我家就在河北中部的農村,自打記事家裡就一直用灶臺,而且即便到現在,農村99%的家中都還在用灶臺,用的頻率雖然不高,秸稈也被打碎還於田中,但灶臺依然還保留著,那是農村老百姓的標配。因為灶臺一般都是大鍋(也有小鍋),能做百十人的飯菜,過年過節或是有什麼喜事,來了親戚、招待朋友,幾十人百十來口都是正常的,小鍋肯定做不出來,全要靠灶臺來燒飯,所以農村一定要起灶臺。

灶臺,讓你重溫童年時代的那個味道,表述如有遺漏,請朋友們幫忙補充。謝謝!


農夫論


說起土灶臺我特別回覆你一下😊在陝北黃土高原 農村家家戶戶都有灶臺 那關係到我們的吃飯問題 記得在2000年的時候村裡還用的是煤油燈 因為沒有電 所以灶臺是唯一能生火做飯的 灶臺是和炕(睡覺的地方)連在一起的 在灶臺上燒火做飯熱煙會經過炕洞子 炕就會變熱 睡覺就不會冷了😃老婆孩子熱炕頭就這麼個來由😃現在雖然有電可以用 那父母為了省電還是樂意用燒柴 蘋果樹上修剪下來的樹枝燒都燒不完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灶臺上安的大鐵鍋 農村蒸饅頭大鐵鍋蒸的多 熬小米粥大鐵鍋用硬柴火熬出來的香😊




用戶2757188117336711


我是河南人,也是大家知道的中原人,地處河南商丘,從古至今都是使用灶臺,現在老媽做飯也是一樣在用灶臺,使用灶臺不是說沒錢買煤氣,是幾百年來農民日常,我這個年齡在十幾年前大家都應該知道農村一家都是5-8口人大鍋飯一鍋全部搞定😄做灶臺也講究風水,這個我只聽爸媽說過具體怎麼操作不太瞭解,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民我是吃灶臺飯長大的,在很久之前沒有煤氣的時候大家只有樹枝和稻稈玉米杆生火、十幾年前農村到處都是可燃燒的材料,也是隨處可撿,方便快捷、現在很多地鍋飯店的流行、味道確實非常好吃😋目前我家裡還是在用灶臺。這是我對灶臺的瞭解,如果不夠全面還去大家多多指教🙏🙏


找香人


在四川小時猴我們的灶臺一般有兩個大鍋和小個小鍋(梯鍋又名鋁鍋),灶臺一般都會有一頭靠牆,一搬靠牆的鍋我們都是拿來煮豬食,外面的鍋我們是拿來炒菜做飯,中間的鋁鍋就拿來燒開水洗臉水等,現在養豬的人少了,所以很多人家就會只修一個放得下一個鍋得灶臺,目的是為了來人客的時候家裡拿來炒菜做飯等,所以在四川這種喜歡人情來往的地方灶臺是我們必不可少的東西。


心態161505181


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關於灶臺有著很深的感情!記得小時候我們吃的米飯都是媽媽用木蒸桶蒸的飯,那叫一個香啊!現在雖然有些電飯煲也有了那樣的技術,但那用覺得缺了點什麼!後來才知道是柴火燒的靈魂!媽媽的味道!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農家樂,柴火灶的盛行呢!因為大家都在找尋小時候媽媽的味道!柴火灶就是媽媽的味道!


琴琴姑涼


這個根據農村的環境來的。有的農村燃氣不通,液化氣的話成本高。

像農村柴火多,這樣灶臺每家都會必備的。記得小時候那會,農務不忙的時候,都會去山上弄柴火,這也是農村的一大特色。個人感覺農村的土灶臺做飯特好吃。


鄉野雙響炮


農村裡最普及的東西除了用磚頭和瓦片搭建的土房子之外,就是土房子裡用磚頭和泥巴搭建起的土灶臺了,因為家家戶戶都需要做飯,而灶臺,就是做飯必不可少的一個工具。不過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農村裡的老房子在歲月的磨損下都搖搖欲墜,成為了“危房”,農村裡的大多數家庭也都建起了一棟棟嶄新洋氣的大樓,燃氣灶和煤氣灶也進入了普通家庭裡,但是大家還是忘不掉土灶臺做飯時那特有的柴火香味,不過隨著時代的推移,土灶臺也隨之進行了升級和改進,不再是由泥磚和泥巴砌了,而是由磚頭和水泥來砌,因為這樣砌的灶臺,不僅結實,密封性還有排煙性都要好很多。



農村三霞


在農村呆過的小夥伴們肯定都知道,每家都必須有一個灶臺。如果你家連一個灶臺都沒有,那麼你肯定會被整個村子的人說道。在我們這裡有一個流傳的古話,叫做灶臺都倒了。他的意思就是非常的倒黴,同時它也有家裡窮的已經掀不開鍋的意思。在農村生活的人,從骨子裡就對食物充滿了敬畏與尊重。灶臺在農村,它究竟意味著什麼,到底有多麼的重要?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首先第一點,灶臺那當然是可以燒火做飯。在這裡我們就要分南方和北方來講。在南方,家家戶戶的灶臺,肉眼可見的好處那就是燒火做飯。在村子裡,如果你想去弄些柴火,那是非常簡單的,你只需要出門走幾步腳,到山坡上去。那裡就會有密密麻麻的柴火等著你去撿。在自己家燒好的灶臺,做著香噴噴的飯,這個在農村是最為常見的事情。

在北方的話,那麼灶臺就還有另一個作用,南方沒有的。大家夥兒都知道北方天氣是非常的寒冷的,所以灶臺旁邊一定會連有炕。燒火做飯就用灶臺,火柴在灶臺裡產生的熱量傳遞到炕上。這樣子村子裡的人晚上睡覺,就會暖洋洋的。我們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總是能創造出一些對生活有利的東西。

在這個大家庭的村子裡,家家戶戶請客,那都是特別多的人。客人來到家裡,一坐過去那都是3,4桌。這時候用灶臺燒火做飯的好處就明顯地凸顯出來了。用天然氣或者煤氣,用的鍋特別的小,燒出來的菜可能就只夠一桌人吃。在這裡如果你家裡請客用煤氣灶去做飯,那個畫面你可以想象得到。灶臺熱量非常的大,炒的菜也比較容易熟,量也特別多,非常適合村裡的人請客吃飯使用。

第2點,從很大意義上來說,土灶臺可以象徵著家人的財富。農村裡的土灶臺是每家人都有的。灶臺砌的越大,證明你家的人口多,財富也更多。就是那一平方多的地方,用幾塊磚砌成的土灶臺,承載著一個家庭的希望。在幾十年之前,一個家裡最大的願望可能就是讓所有的人都能吃飽米飯。那一小方的土灶臺,就是願望之源。在冬天裡,不管溫度有多麼的低,條件有多麼的艱難,只要將灶臺上的火焰燃燒,溫度開始慢慢的上升。全家人坐在灶臺周圍,吸取來自土灶上的溫度。什麼話都不需要講,相互依靠在身旁,這是家庭的溫暖,也是土灶的溫度。

第3點,土灶臺可以說是農村家庭的有形象徵,它代表著一個家庭。肯定記得奶奶跟我說過一件事情,村子裡的人吵架,吵的最嚴重的事情,那就是相互拆對方的灶臺。如果你拆了別人家的灶臺,那麼對於這家人來說是非常大的恥辱。恥辱的程度差不多可以跟挖祖墳相比。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網上就有人說,要改變農村的燒火做飯方式。也就是要將土灶臺推倒。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不僅覺得非常的可笑。土灶臺的使用並不僅僅是幾十年,它是我們老祖宗就流傳下來的傳統做飯方式,經過了幾千年的演變。當我們慢慢的從猿猴演變為人,我們懂得了取火做飯。而灶臺,就是取火做飯最原始的方法。

提出這樣子說法的人肯定是有原因的。他們認為土灶臺的使用會加劇空氣汙染,並且使用也不是非常的方便。砍伐樹木的時候又會使環境受到汙染。我想這些人肯定是不會知道的,工業汙染,對於大自然環境的傷害是有多麼的嚴重。就僅僅燒火做飯這一點,想必是完全比不上工業汙染的萬分之一。他們也並沒有考慮農民成本的問題。火柴對於農民來說並不需要用金錢去購買,砌一方土灶臺不需要花多少錢。相對於定期都要更換煤氣桶的液化灶,這個當然更划算。

在我看來,不管時間會過得多久,土灶臺永遠都不會流失。從我們人類剛學會取火做飯,到剛學會使用器材,再到使用這一方小小的土灶,這些都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能力,讓我們獲取更美味的食物。在農村人的心裡,土灶臺並不僅僅是做飯的工具,更多的是他們對於灶臺的精神寄託。火柴依舊在土灶臺當中繼續的燃燒著生命,它的溫度慢慢的點燃了,整個村莊。




新農村喜哥


農民為什麼起灶臺?言外之意就是農民為什麼不用燃氣灶。

咱們先看一下燃氣灶是什麼時候興起的。

起步階段(1980年以前):產品結構簡單,功能單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中國的燃氣事業的發展還比較落後,城市燃氣的普及程度非常低,僅有百分之十幾,廣大農村幾乎沒有人使用燃氣。那時,燃氣灶處於起步階段,產品結構簡單,功能單一。

此前,燃氣用具每家只有最簡單的燃氣灶,產品結構也很簡單。灶面材料大多為鑄鐵,表面電鍍或噴塗等處理,沒有電點火裝置,工藝也處在比較原始的狀態中。

(2)發展階段(1980-1990年):耐用性和可靠性大幅提高。

也就是燃氣灶是1980年左右興起的。興起的時候以農村的條件肯定也是用不了的。

那麼這種情況下農民怎麼才能做飯呢?難道要吃生的?

起灶臺是我們祖先幾百上千年前的發明,不是糟粕,是一項偉大的發明。

所以說燒灶臺做飯汙染環境的專家可能祖先是吃生肉長大的。




追劇嬤嬤頭


農村家庭基本都能用上煤氣,電器做飯了,為什麼蓋新房的時候,家裡還要在一樓建一個灶臺呢?起灶臺生火做飯菸灰大,會把新房的頂面和牆面都燻得黑乎乎的,為什麼還沒被淘汰呢?現在外面鐵質的爐灶100多到200多塊錢,辦酒請客用它很方便,而且它還能移動,想在哪兒做飯做菜就搬去哪裡,不會燻黑房間,非常便利,可是農村還是喜歡在家起灶臺,我想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灶神坐鎮家裡的穩

我們這裡流傳這樣一個說法,家裡要有灶神坐鎮,這樣宅基和家族才能穩穩當當的,雖然有些不可信,但是家裡的老人都堅持要建灶臺,即使平時不用灶臺也要有,平時過節拜灶神。

二、節日做點心包粽子,灶臺用著方便

春節要包大粽子,一個至少1斤重,水開後要用小火慢慢煮上一天一夜才好吃,平時的電器煤氣不好控制火候,而用灶臺煮粽子可以用柴火的餘炭散熱,火大火小隻是柴多柴少的問題,人不用每時每刻都盯著,半夜困了可以去睡上一覺,覺醒了再往裡添柴,火不會完全滅掉,非常方便。


曾經用過煤氣煎芝麻餅和餈粑,但是都不太成功,原因就在於火候太難控制了,已經關到最小火了,還是容易煎糊,可是用灶臺煎的就不會,幾根乾草燃起的小火,溫度剛好足夠,每次快要熄火的時候再加幾根乾草,芝麻餅和餈粑都不會被煎黑。

總之,灶臺用著方便。農村裡過年過節不做點“小吃”,那個節日的味道總不夠濃厚,一家人即使大過年的聚在一起,不一起圍著灶臺取暖,家總不能顯得很暖,所以灶臺還是要建的,為了記憶中的那一份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