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世界战争史为什么只有中国人讲究策略和谋略,而外国大多数都是正面硬刚?

梦醉红颜48111714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我们看到今天的海湾战争,美国肢解俄罗斯,打击伊拉克,打败利比亚,灭亡南斯拉夫,这一系列的战略思维,可以看出欧洲人的战略思维非常的高明,对于弱小民族采用强大的武力征伐,没有那么多的口舌论战,直接用战争的手段就可以了。

并且知己知彼,能够用合适的武器打击对方的弱点,而使对方无还手之力。

对于大国,采用文攻武卫,文主攻,武祥攻,能够找到对方的思想糊涂者作为自己的代理人,从内部瓦解对方的核心领导阶层,而出现一个国家的混乱局面,使他们自己乖乖的走向灭亡,而豪情满怀的向着悬崖峭壁走去。

这就叫心理诱导,抽空他们的精神,而植入自己的精神,一旦这个精神植入进去,这个国家的中枢神经系统将被控制按照美国指引的方向走向灭亡。

苏联的灭亡证明了欧洲人擅长精神作战,善于谋略。

而许多人自欺欺人的把欧洲人描绘的愚笨粗野,只懂武功,这就会造成错误的估计敌方,而不知己也不知彼,一旦和对方交手,立即被动挨打的局面。

我们在心理上要藐视敌人,但是在战略战术上必须重视敌人,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宝树白石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我认为西方人,尤其是欧洲人在作战的时候,基本都是不讲究谋略的,习惯于正面硬刚,中国人喜欢讲究谋略,这是由于文化不同造成的。当然也不是说西方人作战就完全不讲究谋略,我们作战也不是完全不搞正面硬刚,但就因素来说,西方正面硬刚的成分更大,我们谋略的成分比西方更大。

就西方,尤其是欧美文明的起源来说,他们起源于古希腊文明,而古希腊文明是一个工商业文明,这种文明体系下,正面硬刚的基因天生就很大。

最典型的战例就是和波斯帝国的战争。比如马拉松战役,当时就是一万多名雅典步兵在海岸列阵,通过正面硬刚的作战方式把几万名波斯帝国登陆的部队给打垮了。原因就在于这些雅典士兵都是公民兵,每个人都是雅典的公民。雅典实际上主要是由这些公民组成的,雅典政府维护这些公民的权益,这些公民就能够从内心来说愿意为雅典作战,所以他们在作战的时候,往往都是列成方阵阵型对战敌军,他们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侧翼交给自己的战友,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就跟上填补前面的空白,人人愿意为集体去作战,去牺牲。而带领他们的,可以是将军,也可以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将军如果不幸战死了,马上可以有人顶替他继续指挥作战,而军队并不会因此垮掉。

相对于他们而言的波斯帝国就是另一回事,国家的最高元首是国王,然后是他的大臣、贵族,国家是为了以国王为首的贵族利益而存在的,维护的是整个国家统治层的利益,所以士兵作战的时候,他们往往不是为自己而战,而是为国王,为贵族而战,作战积极性自然不高,需要他们的将军领着他们甚至是后面的督战队督战才能上前线和敌人作战。这种情况下,一旦带领他们的将军死了或者逃跑了,整个军队就垮掉了。

马拉松战役的结果就是雅典正面硬刚,打败了波斯军队,最后伤亡也就一百多人,当然有一个人跑到雅典跑死了,奥运会就有了马拉松项目。

至于后面的温泉关战役也是斯巴达公民兵的杰作,几千人顶住了几十万人的进攻,顶了好几天。

工商业文明实际上更需要相互协作,而不是个人集权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希腊地区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地区,物产并不丰富,就使得当地人必须要通过经商才能获取生活种种必需品,而地中海的环境也给经商创造了条件。一旦经商,就需要平等的协作,哪怕是一开始可能看不起对方,但是在长期的交易协作中也会慢慢的平等起来,因为一旦不平等,交易往往就无法长久持续下去,可能今天你赚的很多,但是到了明天你的生意就肯定做不起来了。比如一锤子买卖,来一个客人你宰一个客人,这样的情况下,生意肯定不长久。

产生了交易,就意味着你有别人需要的,别人也有你需要的,长久下去,双方关系也就平等了,当然,就不能产生一个强权的个人或者组织,不然的话,交易也无法持续,人家给的价格太苛刻,另一方是不会和强势的一方交易的,他随时可以找别人交易。也就是这种氛围的影响,造成了实际上希腊地区的主要城邦都没有出现过绝对权力的国王。以至于后来继承希腊文化的罗马帝国,哪怕是到了罗马帝国时代出现了皇帝的时候,也没有出现过绝对的集权。

正是因为协作关系,往往突出的是整体的能力而不是个人

正是因为协作关系构成的社会,所以个人需要的是协作,而不是突出个人能力,更重要的是整体战斗力。

当然,西方也出现过谋略大师,比如汉尼拔。但是汉尼拔之所以被称为“战略之父”多半是因为著名的坎尼战役,拿到我们东方来说也算不上多有谋略。整个战役实际上就是摆了一个口袋阵,中间是比较弱的士兵,两边是强兵,打的时候罗马军团自然是中间突破,但是突破到口袋深处的时候汉尼拔布置了强兵在后排,一时间罗马军团就突破不过去了,然后汉尼拔出动骑兵在侧翼进行包抄,就实现了对罗马军团的包围,从而获得了战役的胜利。

再比如说近代的战争,西方人作战都是士兵们拿着枪组成方阵,然后集体朝对方射击,前排倒下去了,后排的填补前排,对方也是如此,实际就是双方都对着对方射击,不管死了多少人都不退,直到一边把另一边都射死了为止。

到了现代战争时期,由于科技发展,武器也多了起来,作战手段就多了,而在多场大型会展当中,也很少见到过真正的谋略型的战役,大多数都是靠的正面硬刚。

所以综合以上,我认为西方正面硬刚的因素占比很大,谋略因素占比比较小,以正面硬刚为主,主要在于他们的文化。

再说一下我们为什么往往谋略更多。

实际上我国历史上正面硬刚的典型也是有的,比如项羽就是一个正面硬刚狂人,打仗基本都是靠的正面硬刚赢的,基本不用谋略,至于偷袭之类的他根本不屑,不过这样的战将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少。

我国战争谋略多,原因也在于我们的文化

中国历来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农耕文明就意味着需要集权,因为农业的抗自然灾害能力再古代史很差的,有时候风调雨顺收成好,但也会遇到灾荒的年代,收成很差,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能够调度资源进行救灾,帮助受灾农民渡过灾荒之年。同时我国长期受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能够调度全国的资源发展国防,保护中原广大的耕地地区,保护国家的经济。

正是因为在这种集权的情况下,我们有了“擒贼先擒王”的说法,就是说,如果你把对方的主将干掉了,那么对方正只军队就完了。事实也是如此,在我国历史上的多次战役中,许多战败的例子就是因为主将被对方打掉了造成的。

在集权体制下,国家机器维护的必然是统治阶层的利益,往往和多数老百姓无关,老百姓当兵就是为了吃饭,一旦遇到要他的命了,他那会拼命呢?

因此在我国历代战争中,谋略就比正面硬刚的重要性更大一些,许多精彩的谋略就上演的,如反间计、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等策略屡见不鲜。

甚至到了现代战争,谋略也是非常有用的。比如孟良崮战役,当时粟裕就是看准了张灵甫一定会上孟良崮,也看准了国民党一定会救援不力,所以敢于集中华东野战军的全部主力吃掉74师。这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的基础上制定的作战计划,换了西方人肯定是不会这么做的。

因此综合以上来说,主要因为文化因素,导致西方人作战,具体是指欧美人作战正面硬刚的因素更大,而我们中国人作战谋略因素更大。


老威观史


胡说八道。

兵者,诡道也。古今中外,所有的战争,都充满了智谋。用间使诈,逗引埋伏,外国人照样玩的很溜!

很多人印象中,外国人只会排着方阵愣愣的死打硬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是因为对世界史的无知!

古代的不说,就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诺曼底登陆,盟军声东击西,采用假军营、假装备、假情报、假电磁信号等一系列措施,成功欺骗德军,让德军错误的以为加莱地区才是盟军的登陆方向。从而为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西方人对武器装备质量的执着,掩盖了他们的军事谋略的光辉。

因为中世纪欧洲实行骑士制度,军队主要由骑士及其随从构成。这些骑士能够为自己购买最好的武器装备。

久而久之,欧洲人对武器装备的质量就到了偏执迷信的程度。弓箭是射程最远威力最大的;铠甲是最坚固的,从锁子甲到板甲,说实话,是超越中国古代铠甲的。直到清朝初年,清军在西部地区缴获了锁子甲,还当做珍宝。

武器装备好了,人的胆气就壮了,打起仗来就喜欢横冲直撞,谋略就用的少。

第三,史书记载方式不同。

中国的史书,对战争记载十分简略。很少记载战场的具体情况,最多就是记载一下战前和战时谋略的过程。

中世纪的欧洲战争,则是事无巨细,都有细致记载。包括双方兵力多少,武器装备,具体战场态势都有详细记载。这样反而显得谋略不足。

中西方这两种风格,至今在影视作品中仍有提现。我们拍的战争片,大篇幅表现指挥部的决策过程。欧美的战争片,主要表现战场的战斗细节。所以有人说,我们的战争片是指挥部真实。外国的战争片是战场真实。


其实,如果读过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就会明白,行军打仗,如何行军、如何扎营、如何训练、如何指挥、如何联络、后勤保障、医疗急救等等,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绝不是指着地图比比划划就能打胜仗的!

中国重谋略,外国何尝不重谋略?

西方追求精密细致、立于不败,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

古今中外,殊途同归,战争之道,有备胜无备,多谋胜少智,强力胜散弱。期待决无它法。


上将嗳福斯


简直是在放狗臭屁,中国有三国演义,孙子兵法,讲谋略,用战略。无所不极令人仰望。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秦赵之战杀敌40余万,和牧野之战七万打败60万,以及昆阳大战,垓下大战,赤壁大战,官度大战,肥水大战,及所有大战皆体现了中华谋略和战争艺术,。。。。。。。若说外国人不懂谋略,霸王硬上弓是多么的无知可笑,以拿破仑以60万大军攻打莫斯科,被俄军统帅库图佐夫,节节抗击,诱敌深入,绝困空城莫斯科,天塞地冻,绝粮无草,终被迫狼贝撤退,只有四万余人逃回本国,这不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战略吗?不过最可笑的是一战中,一场世界大战,杀的昏天暗地,相持不下,祸国殃民灾难深重,导致了敌我双方上百万人的死亡,得不偿失。教训深刻,其中也不乏惊天动地的各种奇谋战略。犹其是诺曼底登陆战,英法欧美各国利用各种欺骗手段和假情报,骗过了德国才使霸王行动得以顺利实施,无处不张显着战略战术和综合实力,以及德苏二国的世记大决战,德军以闪击战爆击了沙俄苏联,随然战役层面苏军败多胜少,但战略层面德国🇩🇪以败迹凸显,无力回天,加上苏联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和杰出将领的指挥,自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后,一败涂地,慌慌不可终日,又打了库尔斯克坦克大战,从此兵败如山倒。天时不如地理,地理不如人和。中日之战也是如此。抗美援朝时,麦克阿瑟将军从仁川登陆,截断了人民军的退路,堪称精典,在与中国恶战中,美军上将李奇微将军:发现了中国人的七天攻略,从而一反常态稳住了38线。那一处没有谋略。以及近代的美伊战争,美国42万大军,先是空中打击,电子压制,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肢解分化离间了共和国卫队,有一个左勾拳一举歼灭了不可一世的萨达姆军队,何等威猛大气磅礴。反倒是谋国与印度有领土争端,在强力收复的情况下,有后退了20公里,自失与敌,有什么大国气度,战略战术无语,还有七四海战本来以大胜,可是有头脑简单,不能审时度势有失去了六十余岛,令人窒息耻辱,还谈什么孙子兵法战略战术。


94310417小云


说只有中国人打仗讲究策略和谋略,外国多数都是正面硬钢,这是个伪命题,外国人同样有谋略,中国人同样有不少硬钢战例。

实际上,外国军事史上的名将,很多都有谋略制胜的战例。比如,我们看一看第二次布匿战争时,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坎尼会战(公元前216年,相当于中国秦朝)。

那一战,汉尼拔麾下是四万步兵和一万骑兵,罗马军队是八万步兵和六千骑兵。汉尼拔采取了以下战术谋略:

(1)全军选择好作战方向和时机列阵,使得罗马军队面对着朝阳,睁不开眼。

(2)派遣五百名轻步兵,暗藏短兵,假装到罗马人那里投降,并交出随身的重武器,待到全面开战后再在罗马人队伍里面忽然拔出短兵冲杀。

(3)主力步兵摆成外凸的圆弧阵,在遭到罗马军攻击后中央慢慢后退,形成内凹的弯月阵,包围罗马两翼。

(4)步兵抵挡罗马主力的同时,两翼骑兵发挥优势,击溃罗马两翼骑兵,然后包抄突袭罗马步兵的两翼和后方,使其陷入四面包围,阵势大乱。

最后,汉尼拔用此战术以少胜多,几乎全歼罗马军队,而自己只损失了几千人。

怎么样,这个叫不叫计谋?

再看明朝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的谋略也不过就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这个战术,一百年后的腓特烈大王在用,二百年后的拿破仑也在用。

同时,武庙十哲中的“智慧化身”诸葛亮,他在几次北伐时,基本没用演义中那里花里胡哨的策略。相反,他就是老老实实训练军队,排八阵图(八阵图不是演义小说中那么花哨,就是部队作战的队形),打造精良的铠甲、兵器和连弩,然后就硬刚得魏军丢盔弃甲……

所以,并不是“外国用计谋,中国硬刚”。实际上战争胜利首先要用实力保证,智谋则是在一定实力基础上,增大我方胜率的技巧。硬刚是基础,智谋是添头。

至于为何题主会有这种错误印象,我觉得主要是中国古代的战争小说中喜欢写各种花里胡哨的计谋(多数是编的),以及中国比较推崇“以智降力”,各种记载也强调这些。这也算是文化特色吧。

其实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就说过一段名言:要打倭寇么,也没啥秘诀,无非是船多赢船少,船大赢船小;炮多赢炮少,炮大赢炮小。

也真是实诚到家了。


巴山夜雨涮锅


原打算先说说战争史,转头一想,还是把结果,先讲出来吧。

在当今世界,任何一间现代的军校,其教授的主要军事理论,主体都是西方人总结和提炼的,而这些理论的来源,就是他们的战争策略历史。

但是在中国,情况却有些不同。

中国从秦朝开始,就实现了社会治理的文官化,和西方的封建领主治理相比,文官的治理无疑是一种,更加文明的社会治理方式,让历史上的大部分中国人,可以摆脱直接武力统治的命运,好歹可以有个制度依赖。尤其从隋唐开始,中国的官员,大量来自科举。

这就导致了,中国相对很和平,连续上百年的盛世,在唐宋和明清,都不是稀罕事。另外的副作用,就是在中国历史上,武官的地位很低,而且中国很多的武将,干脆就是个文盲,即使打了胜仗,军报还需要文官来书写,像岳飞和戚继光那种,能文能武的将领,在后世非常少见。

虽然一群文官们打仗不行,但对巩固自己的地位,踩低武将的作用,他们却是非常在行的。例如在著名的明朝三大征中,对在朝鲜的对日作战部分,在明朝历史中,基本就没什么记载,现代的研究者,还需要去查阅朝鲜和日本的史料,才能完整的还原过去。

一句话来总结,就是书生懒得去描写铁匠的爱情,如果一定要写铁匠婚姻,那也会按照书生的恋爱方式,来记载铁匠的罗曼史。

所以,当戚继光到福建剿灭倭寇的时候,很多福建的读书人,还跑来问戚将军,该如果用三国演义的战法,对付倭寇。例如:当倭寇一拥而上,乱刀砍来的时候,英勇的戚大将军,当施展何种武功退敌?苦笑不得的戚继光,只好回答这些读书人:乱刀砍过来,乱刀杀回去。

此话听罢,一群读书人当然觉得不满意,于是气哼哼的走了。

拜这些读书人所赐,在中国的战争史上,大量硬碰硬的战争记载,在书生们的笔下,就这样消失了,留下的,只是文官们丰富的想象和意淫。

事到如今,这种看重策略,轻视刚硬的看法,已经改变了吗?

好像也没有,很多的读书人(已经纷纷改称教授了),开始大谈商业营销,仿佛有了营销手段后,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玻璃大王曹德旺等,那些商界大佬们心里很明白,老老实实的产品质量管理,实实在在的货物产量提升,才是企业做好的根本。



圆窗观点


大家好,我是锬锬,本文922个字,阅读时间大约3分钟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为什么在战争当中,中国人喜欢讲究使用战略和谋略。而其他国家有的喜欢正面刚。

首先,这个问题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在整个世界历史当中,很多国家在战争当中都是使用了战略手段的。而且历史上有很多一是少胜多的战役,不是因为战士有多猛,而是技巧用得有多妙。只是说东方的战略技巧和西方的战争手段有所不同。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正面刚的案例。

但总体来说,中国人喜欢使用谋略,这一点确实要比外国人要多一些。那这是为什么呢?让锬锬给大家分析分析。

1.生理特征

为什么要说生理特征呢,首先,对于中国人来讲,中国人是属于蒙古人种,而蒙古人种的特征就是身材相对其他人种比较矮小。肌肉的能量也相对其他人种要弱一些。基于这些生理原因导致亚洲人种在战争当中的硬实力没有其他人种强,所以想赢得战斗必须采取其他的方式,那就是谋略。所以这也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前提。

2.文化传承

中国的军事理论在很早之前就已形成,比如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论战术,并且把这些战术以文字的形式变为了兵法。而且兵法又一代一代的相传,被不同的朝代和将领再加以改进。所以全是谋略和战略,在中国来说比较容易使用。而同时期的欧洲,奥林匹克众神还在打着过家家的游戏呢?

3.误区

对于只有中国古代战争喜欢使用计谋这个误区大家一定要修正,因为对于国外的战争来讲,

硬碰硬只是基础,而智取则是画龙点睛。在明朝的萨尔浒之战中,诺尔哈吃屎用的计谋在两百年后的拿破仑身上也使用过。和中国秦朝同时期的汉尼拔坎尼会战也是使用谋略致胜。所以,如果仅仅只是说中国人喜欢使用谋略的话,那可能是有点儿偏见了。

其实对于人类来讲发生战争正面硬碰硬,那只是军事力量的比拼,但人心是肉长的,战争里面发生的太多事情都是无法控制的。而对于问出只有中国人喜欢使用战略计谋这个问题的朋友来讲,一定要多看看历史。


你有什么有趣的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如果喜欢锬锬的文章请点个赞,如果对锬锬其它的文章感兴趣请关注锬锬,有什么想问的历史问题可以在评论区提问哦,您的鼓励是锬锬继续码字的动力!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LongTime常锬


中国文人对兵法军事的演义,让战争有了美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为两个脑袋的下棋游戏。其实军事非常需要硬碰硬,戚继光的书写的就比较清楚。

1.东西方都要硬碰硬

战争是杀人游戏,是铁与火的较量。无论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还是击败对手,都需要战场硬碰硬打出来。

(新书)

戚继光的练兵就很强调实用性,就是按着作战标准培训。至于耍花枪很有美感啥的,对战争没用一概不用。也是这样训练出来的士兵,纪律性好,战斗力强,能在作战中击败对手。

“俱照示学习实敌本事,直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

清军击败明军,很大程度上就是明军在野战中打不过人家。

(袁崇焕的保卫宁远也是实打实的打)

怎么会说东方不注重硬碰硬呢?

2.东西方都要谋略

战争对指挥员而言就是尽可能保存自己的前提下消灭敌人。战略上的封锁、包围、纵横捭阖;战术上的渗透穿插、侧翼迂回等,都是要更方便的消灭敌人。

这在东西方都有。比如二战中德军的闪电战,太平洋战争中的跳岛战术,隆美尔的作战、苏军的大纵深,都是很好的战略战术。

(跳岛战术)

中国军队的空间换时间也是如此,但由于中国军队战斗力弱,往往完成不了战役部署,比如兰封会战,包围了日军主力却功败垂成;万家岭作战对迂回日军包围却没法歼灭。

(兰封会战)

东西方都很重视谋略,不然德国要总参谋部、军官团干嘛,要兵棋推演干嘛。

3.军事演义

多数人的军事知识来自演义,《三国演义》的影响力远远大于《纪效新书》;讲薛岳长沙会战的电视剧影响力肯定大于专门研究长沙会战的书。

这样多数人以为军事训练、军事装备都可以靠最上面的脑袋去定,只要谋略正确进行了。

其实长沙会战与国府的部署、日军的攻击定点以及士兵战术训练等都有莫大关系。

(长沙会战)

这个印象是个错误印象,在关乎生死存亡的问题上,人类的应对是一致的。就像“犬牙交错”的国家行政区划一样,是很普遍的。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只要是战争,就一定会有谋略。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在战场上运用过谋略。只是对比起来,中国人用谋略的时间更多,而且用的谋略之法也更多。关于这一点,我个人觉得是有三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和中国的历史有关。中国是古国之一,上下有5000年的历史。放眼观看世界所有国家,能有中国这么长久历史的国家,基本上就找不出一两个。因此,有这么久远历史传承的中国,就积累下来了很多古人的智慧。而聪明的古人,凭借着经验,就研究出了很多打仗之法,并且将这些办法都写在了书中,传承给后代。像我国有名的兵书有很多,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等。这些兵法就教会了中国人如何在战争中运用技能,在不同的情况中,应该怎样变换计谋。

第二,在中国境内发生的战争多。刚也说了,我们国家是拥有极为久远历史的国家。在这么长久的历史传承当中,经过了很多朝代更换。而每一个朝代更换,每一次权力争夺,就意味着有战争的爆发。因此,在中国境内曾经爆发过非常多的战争,战争就是让计谋得到实验的地方。通过这一次一次的战斗,人们便一次一次积累经验,然后就能够得出计谋。而这些计谋,又可以帮助后面参加战争的人增加战争的赢面。不过反过来,输了战争的人,又会因此分析原因,再想出应对上一个计谋的计谋。就这样来来回回的情况下,一个又一个的计谋就诞生出来。所以中国人们才会如此聪明,喜欢在战争中灵活运用各计谋。

第三,东西方人所受的思想教育不同。西方人长得高大威猛,所以一直都崇拜个人英雄,提倡的是加强个人力量。所以他们并不是依赖于团队协作,不依赖于计谋。反观中国人,我们所受到的是儒家思想,走的是谦谦君子的路线,提倡的是能动口就不动手。说白了,就是大家喜欢拼脑力,不喜欢拼蛮力。在作战时也是这样,用一些计谋就能轻松取胜,又还能降低我方的伤亡率,这样何乐而不为呢?但是东方国家的人,就喜欢单兵作战,谁杀敌最多,谁就是最厉害的人。这样的思想就让他们喜欢拼自身力量,从而限制了他们用计谋的想法。


紫禁公子


由于我们对国外的军事知识了解太少,所以我们认为外国人大多数是正面硬刚!其实这种想法太过于片面了,外国人大战其实也讲究策略和谋略的。

就拿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来说吧!里面就有古希腊人采用“木马计”战胜特洛伊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当中就可以看出,西方战争也采用计谋。还有我们熟悉的“希波战争”希腊与波斯在马拉松对决的时候,雅典军队就研究了策略,采用诱敌深入,假装详攻,引诱波斯军队进入埋伏圈,然后从两翼突袭波斯军队,结果波斯大败而归。还有“血战温泉关”和“萨拉米斯海战”双方都采用了策略和谋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是我们缺乏对外国的军事战争的了解,所以片面的认为外国人很少采用谋略。

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叫《亚历山大大帝》,战争场面非常宏大,感觉比大秦帝国的箭阵还要震撼。在希腊马其顿王国大战波斯时,两军对阵,看上去是直接硬刚。不过,马其顿方阵也采用了策略,分成了三队进攻,两翼包抄,像包饺子似的。波斯军队虽然有战象和大镰刀战车冲击马其顿军队,但是波斯军队被马其顿冲散以后,自己人也被大镰刀战车所伤,简直和绞肉机差不多。这对马其顿方面来说,无非是帮了大忙。阵脚一乱,波斯就溃不成军,最后马其顿赢得了战争,大流士狼狈而逃。所以,外国人打战还是讲究战术的。

我国的古代战争,的确讲究谋略,这些军事策略都被写进了《孙子兵法》。而外国好像没有像《孙子兵法》这样的战略理论著作。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在19世纪才编写了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该书应该是西方古代军事理论的顶峰之作,地位应该和我国的《孙子兵法》差不多。但是知名度绝对没有我国的《孙子兵法》出名。正因为如此,我们很少知道外国人的战略理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