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傳統中醫師教你學中醫,你願意學中醫嗎?

鮑姑艾火


說心裡話,真想學!年輕時錯過了機會兒!現在五十了,感覺腦力不允許了!特別後悔!

假如有人願意教,還是想學!只是怕學不好的話,辜負了老師,將羞愧死!


wsy4492


我是學臨床的,當年上大學的時候,中醫課第一節下課,就不愛學了,中醫書的第一節就是說陰陽五行,之後就是和體內器官往一塊套,怎麼看都覺得很是生硬,因為是大二才開的中醫,就覺得沒內科外科那麼講道理,所以就真的沒用心學,後來在醫院實習,中毒科裡邊排第一的是有機磷,排第二的就是中藥中毒,就更是反感,所以每次看到說中藥沒毒副作用的總忍不住嗆上兩句。不過我回家以後丟的第一本醫學的書就是中醫書,老百姓還是很多很信中醫的,也不能說中醫不治病,就是半吊子害人的太多[摳鼻][摳鼻]


端蒙1


很多初學者都覺得學中醫很難,要從入門到臨證看病就更難了。從患者到名醫,明代江瓘先生的經歷,能給我們不少啟發。本文會介紹研讀醫案的方法、內容和書籍。

對於愛好者,零起點的初學者,無疾始終希望傳遞給大家一個信息:中醫入門,甚至臨證,並非如想象中般難於上青天。關鍵在於兩點:學習的動力是否充足;學習的方法是否得當。下面我們來看一位明代醫生,江瓘。看看這位老先生的經歷,是否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江瓘,明代安徽人,出身書香門第,少年起即發奮苦讀,希望通過應試改變命運,有所作為。然而身體不濟,積勞成疾,以致嘔吐鮮血數升。

先後求治於十幾位醫生,療效都不理想。於是江瓘轉文而從醫,自取醫書,閉門研讀,悉心體會,最終將醫理融會貫通,不僅自己處方治癒了自己的頑疾,而且為他人治病,也多見奇效,成為皖南一帶聞名遐邇的名醫。


從患者到醫者,從儒生到醫生,如此重大的轉變,江瓘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來實現的呢?

江瓘在《名醫類案》的序言中,對下面這句話推崇備至,“博涉知病,多診識脈,屢用達藥”。意即:只有通過廣泛的學習,才可以步入醫學之門;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才可以掌握診病的要領;只有通過反覆的應用,才可以體味藥物的性能。而三者之中,首重學習。在學習的內容方面,江瓘又為我們指引了一條捷徑:醫案研讀。


醫案,是醫生診治疾病的記錄。今天醫院裡醫生的記錄,都有統一的格式。甚至我們在網絡上幫朋友解疑釋惑,也需要填寫統一的“問診單”。通過這些資料的記載,我們可以瞭解到患者出現的各種臨床表現,醫生的診斷、處方用藥,以及此後的病情進展。更為重要的是,透過醫案,我們可以看到醫生診治疾病的思路,並從中得到啟迪。


江瓘正是基於這種考慮,廣泛蒐集歷代名醫醫案,上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下至當代名醫醫著,無不詳加蒐羅,精心遴選,前後歷時二十年,終於編成不朽鉅著《名醫類案》,也同時成就了自己一代名醫的事業。

江瓘先生從一位中醫的門外漢,最終成為名垂青史的醫學家,仰仗的主要是這兩點:深受疾苦,不學則無以保命全身;廣羅醫案,實學醫便捷門徑。研習醫案,譬如一位尚德長者,循循善誘,引領我們走進中醫大門;手把手的教給我們診病的方法,藥性的差異;並能開闊眼界,啟發思路,精進醫術。


無疾以為,初學中醫的朋友,從醫案入手,從自己的實際問題入手,是最容易培養興趣,步入醫門。那麼學習醫案,是希望從醫案中學習到哪些內容呢?


中醫診斷思路

對中醫生來說,面對患者,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明確診斷。中醫的診斷,又包括辨病和辨證兩個方面內容。一般情況下,中醫辨病過程較為簡單。我們打開一本中醫內科學的目錄就可以發現,大部分中醫病名,其實就是一些常見的症狀名,如:咳嗽、失眠、胃痛、腹瀉、頭痛等等。說明中醫的關注點,始終在於如何解決患者出現各種病痛,而非體內發生的實體病變;旨在治人,而非治病。


辨病之後,中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辨證上。同樣是咳嗽,如何分辨是氣虛引起的,還是痰溼引起的,或者肝鬱引起的?這個辨證的問題,會直接關係到下一步治療思路的確定,以及方藥的選擇,也會直接影響到療效。


有朋友問起,中醫見到氣虛就補氣,陰虛就補陰;有溼就化溼,有火就清火;肺氣虛就補肺氣,肝氣鬱就疏肝氣。這樣的思路,與西醫用脂肪乳改善營養不良,用抗生素對付病菌不是一樣的道理嗎?


真實情況並非如此。中醫所謂的補氣、補陰藥,所用的藥物本身,並不是人體的“氣”或者“陰”。藥物發揮的補益效果,必須藉助於人體,才可能實現。也就是說,藥物的作用只是激發和促進,氣陰最終得以補充,仍是靠人體“自力更生”的努力才實現的。

不過,中醫的各種治療思路,如果始終停留在理解的層面,那這些所謂的思路,就永遠都只是一些“看上去很美”的知識。在接觸真實病例之前,要搭建一條從理解到體驗的橋樑,最好用的工具,莫過於醫案解讀。


處方用藥思路

如果說中醫辨證的過程,需要的是偵探般犀利的目光,法官樣冷靜的頭腦;那麼處方用藥的過程,需要的則是幽境裡靈性的心思,書法中淋漓的揮灑。

歷代醫家、各門各派,都有自己所習用、善用的方藥。如張子和之善用舟車、大黃,李東垣之善用補中、黃芪;今火神之善用四逆、附子。同用一方一藥,理解有異,療效亦可迥然不同。解讀醫案方藥,貴不在牢記某方某藥可治某病,而在從案中體會醫者思路,與用藥妙處。


本文節選自天下無疾著《零起點學中醫》。


中醫人點我名字,頭條最全的中醫經典寶庫合集——杏林之音,您的中醫知音

<strong>


杏林之音


當然願意學。

我要學中醫的目的不是想成為一名中醫師,懸壺濟世,治病救人。我深知,中醫是門非常複雜和嚴謹的學問,不但要吃透各種藥的用途和禁忌。更重要的是必須要學會各種病用同一樣藥如何配伍組成。

我願意學的原因是,其碼對自已對家人在日常身體上進行正確調養。

現在打著中醫治病的半拉子大夫太多。你去看病,先給你把脈,把完脈不知是不是診斷出了毛病,然後讓你化驗這化驗那。有的大夫不望,不聞,不問,就給你開藥方,基本上是頭痛醫痛,腳痛醫腳。更有可怕的,把腎病初期治成了尿毒症。

我曾自學過中醫,對部分病不能用什麼藥略有研究。這使我在平時看病和幫助親戚朋友看醫生時能阻止某些用藥對患者造成的傷害。

我有一朋友,小便赤短,有點上火,去看中醫,大夫開處方里有關木通,朋友和我聊天時,說了他的症狀,乏力,嗓子不舒服,小便黃,我讓其做個尿檢,結果蛋白,潛血都有十號,我趕緊讓他不要再喝那個中藥,這明顯是腎病呀,而關木通有腎毒,是腎病禁用藥。

所以,若有人教你中藥,還是學學為好,最其馬自己不入誤區。


詩人杭愛護


首先表明必須的學,不但要學、還要刻苦的學習,夯實中醫基礎知識,勤於實踐,吃透經典,《傷寒論》、《黃帝內經》《金貴要略》、《神農夲草》等公認的中醫經典,融會貫通,大膽創新,辨證施治,如何能領會經典精神,這還需要自己有漢語(文言文)的基礎知識,不然很難吃透字裡行間的意思。

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中國的中醫藥文化是一脈相承的,是我國五千年來的優秀文化遺產,作為華夏子孫有責任,有義務,復興、發揚、光大、中華中醫藥文化遺產。

一個民族要真正走向現代化,必須根植於自己的傳統,自己的文化。

振興中華中醫藥文化任重而道遠。只要我們深深眷戀著這塊廣闊而又肥沃的土地,真誠的擁抱她、呵護她,中醫必將有燦爛美好的未來!


情緒與健康


不願意學。舉個例子吧:有人願意教我做各種各樣的木製架車子,並且此木匠的手藝很精湛,堪稱世界做架車子最好的木業老師,我也不原意學。

架車子幾千年來為我們的祖先做出不朽的貢獻,在古代拉各種東西,是古代不能缺少的運輸工具,但我仍然不學。因為現在有了架車的升級品:電動三輪、電動四輪、汽車等




楊哥之翩翩舞


很願意學習中醫,如下原因:

一、學中醫是一大筆經濟財富

首先,學中醫能省錢,是最經濟實惠的一門技術。

就拿看病難看病貴來說,這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學習中醫,瞭解身體,運用中醫治未病的觀點,管理身體,身體健康不生病,自然醫藥費都省了。學習中醫,知道自己身體需要什麼,避免被虛假保健品坑害,又剩下一大筆錢。學習中醫,從容面對慢性病,找對治療方法,調理方法,不吃藥只是時間問題。學了中醫,自己身體好了,父母,孩子身體好了,才能安心忙事業,省錢更賺錢!

其次,學中醫能賺錢,如今中醫行業可以說是中國地位高、收入高的行業之一。中醫館、中醫理療調理館、中醫推拿養生館等中醫特色產業均發展迅猛,抓緊時間學習中醫適宜技術,乘上中醫事業黃金髮展期的財富快車,在健康產業大發展中樹立起自己的健康品牌,勢必能大有所為,前途不可限量!

二、學中醫改變人生

中醫不僅僅只是一種治病救人的技術,它更是文化、是哲學,對生活、人生都有指導作用。

中醫學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科學體系,通過學習,可以用中醫中所蘊含的生命規律來指導我們的一切行為。除了養生,還可以指導我們如何與社會如何相處,如何治家、治企業、治國,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總之,萬物歸一氣,萬物同一理,一通可以百通。有了中醫思維,人生自然大有不同!

在真正懂得中醫之後,你一定會被它獨特的魅力所折服。學習中醫的好處非常多,此處就不再贅述,可在學習過程中自行體會感受。

 


文森記事


都說中醫博大精深,因它是一種表象模糊的治療模式,講究通過望、聞、問、切的方式進行醫療。沒有幾十年的從醫經驗,別談有什麼樣的成就。西方醫學不一樣,它是精準對症的治療模式,它可以深入到人體的微觀世界,以物理,化學,生物等方式進行醫療,更加的科學嚴謹。

但西方醫學的科學技術是有限的,它是不能解釋或者應對所有微觀病理的。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反過來從宏觀的角度去看這個病理,也就是從一個人的整體表象來看,這就需要我們的中醫。一路話中醫需要經驗,西醫需要科學依據

如果有時間的話,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學習一下中醫。因為它是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東西,尤其是其中對於通用的養生和身體調養部分,值得大家去學習和應用。一般病理如果有傳統中醫師教那是最好,如果一些特殊病理,那需要及富經驗的老中醫才可。而更甚者,還需要自己的挖掘,這也是久病成醫的來源。



匡厚的傳記


我從14歲就開始採挖中草藥,那時是為謀求學費,長大後就研究其藥理,配伍,歸徑,用途,用量,至今年,我年逾半百了,我十分喜歡中醫,肯定願意再深造,因為,學習的敵人,是自己滿足!中醫高深,學而不厭,學無止境!


我是竟啟


本著中醫治未病、不治已病(膏肓)的原則,平時身體一有不適症狀,喝點草頭湯,從無吊針、吃過西藥。"三高″不佔邊,一切完好,如今年庚六十有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