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總看兒子不順眼,只因幻想出來的一個兒子,還是徐崢解釋得透

記憶中不曾有過全天24小時一家人在同一個屋簷下,就這麼你看著我,我看著你。彼此間最喜歡談的話題是今天的三餐吃點啥?

媽媽平時最煩爸爸在書房裡一動不動呆上老半天,這個春節媽媽卻沒有嘮叨爸爸一句,爸爸呢就呆在他最喜歡的小書房看著他喜歡的書,興起時還鋪上宣紙寫上幾筆。


媽媽總看兒子不順眼,只因幻想出來的一個兒子,還是徐崢解釋得透


我呢,每天睡到自然醒沒有打擾,這樣的日子要追溯到大學剛畢業那段日子,再後來就忙成了狗。

而,就是這個春節讓那麼多平日裡不可能的成為了順理成章。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清楚,就是不想挑明,為了防止疫情,不出門宅在家恐怕是最好的選擇。

只是在家總要找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來做才心安,於是就誰也不苛刻誰了。

聽朋友說《囧媽》這部電影很好看,突然興起安上投影儀拉上窗簾,身體放鬆地坐在軟椅裡,捧著一袋薯片開始享受獨自觀影的愜意。

媽媽總看兒子不順眼,只因幻想出來的一個兒子,還是徐崢解釋得透

母子關係的典型代表

媽媽執意要去俄羅斯參加演出,這是她年輕時的夢,好不容易有這樣的機會她是不會錯過的。她一個人坐上了開往莫斯科的國際列車。兒子此時要飛往美國,巧的是他的護照放在了媽媽家裡。

兒子趕去火車站找媽媽,列車馬上扒住列車的扶手緊緊不放,好在有驚無險他鑽進了車廂。

兒子和妻子前不久離婚了,情緒非常不穩定。

他一見到媽媽就沒好氣的大聲喊,媽媽見到兒子以為是他回心轉意願意陪自己去莫斯科呢,臉上看得出一絲絲甜蜜。誰知兒子是來向自己要護照的,媽媽嘴裡發著牢騷,慌忙地翻找著鑰匙。媽媽找到鑰匙還沒來得及遞到兒子手中,兒子見到鑰匙一把搶了過去。

媽媽總看兒子不順眼,只因幻想出來的一個兒子,還是徐崢解釋得透

媽媽和兒子都想改變對方

兒子拿到鑰匙下了火車,剛要走出站臺,看到媽媽拿著自己護照在窗口喊他。他情急之下一腳踏上火車,這時火車已經關上了門。他抓住車門不放,列車員看到情急之下把他拉車廂。媽媽和兒子再次踏上開往莫斯科的列車。

旅途中母子間各種鬥嘴成為了他們在車廂裡唯一的交流方式。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鄰居。

我的鄰居就是一個二十來歲的大男孩,他和他的媽媽總是要改變對方。有一次,我在電梯裡碰到他們,媽媽要給兒子戴圍巾,兒子一把扯過來拿在手上,還很不好意思的看了一眼我。

這樣的狀況有很多次,他們好像已經適應有陌生在也不避諱了。

媽媽總看兒子不順眼,只因幻想出來的一個兒子,還是徐崢解釋得透


電影裡的兒子和媽媽就是這樣的,兒子打電話媽媽都樂此不疲地往他的嘴裡塞食物,兒子邊吃邊吐,媽媽還一個勁兒地喂。

電影裡的一句經典臺詞:你心裡面長著一個幻想的兒子,他喜歡討厭什麼該怎麼說話你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契而不捨的改造我呢,這麼多年,你難道還沒有意識到我不是你想的那個兒子嗎?

這句話聽起來不難懂。

互相傷害,互相關愛

兒子和媽媽很久沒有這樣近距離的相處了,媽媽一會要把好吃的東西塞進兒子的嘴裡,一會兒看到兒子香香地吃著紅燒肉又不讓吃。用當下一句比較流行話:相愛相殺。

在中國很多家庭都是這樣的,媽媽和兒子或者和女兒之間總是在交流上出現問題。

心理學家說這種關係狀態就是“客體關係”。

客體關係是指存在一個人內在精神中的人際關係形態的模式。客體是一個與自體相對應的概念,一個被愛著或恨著的人物,地方,東西,或者幻想包括內在客體和外在客體是真正人物、地方、和東西,內在客體指的是心理表象,即與客體有關的影像,想法、幻想感覺或記憶。

問題就出在了這裡,正如臺詞中說的,心中有一個幻想出來的那個人,怎樣做都在大腦中設計好了的,人總是會被著客體假象所矇蔽,把那個幻想出來的感覺、想法附體到了這個人身上。一旦他不是自己想象的樣子,就會各種的不適,各種的牴觸,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形成固定模式的思維,把自己想出來的和現實的那個人去對位,後果自然是差強人意,矛盾自此由來。

找到對方的真實,擺脫幻想

兒子和媽媽在開往莫斯科的國際列車上,每天吃、住都在一個狹小而密閉的空間裡的呆了幾天之後,坦誠相見,彼此敞開心扉,甚至說些從來不幹觸碰的語言的時候,他們真正找到了對方的心,他們開始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兒子開始懂媽媽,媽媽也更明白兒子當下的狀況。

也就有了後來他們遇到熊的時候,願意用自己的身體去換對方逃生。母子之間的所有誤會、所有埋怨,都在熊撲過來的一瞬化解了。他們又回到最初被需要,被關愛。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們扔掉了各自心中的幻想對方,心甘情願接受真實的不完美的那個。心中的客體也就不復存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