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器”,为何君子不器?

朱八戒CC


天之下有天子,君之下有君子。

道术认为,上位者的责任是民众工具,而天子就是天下器,天下人的工具,这是道术无为思想。

儒家自孔丘开始,是反道术而行。所以道术认为上位者要成为工具,儒家自然主张君子不器了。儒家的思想是以自我意志干涉外界,所以自我必须是有意志的,就不能成为工具,任下位者民众摆布。而是要反过来成为工具的使用者。不管是民众还是君王,都是儒家的工具。

《论语》中,“君子不器” 被单独呈现,也就造成后世解读的种种困难。这里也是一家之言,是以道术为出发点。


浸淫之辞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出:“君子不器。”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读书人最理想的境界,而要成为君子的一个先决条件便是“不器”。

君子不器,可以有四种理解方式,这个问题的关键其实就在于【器】是什么?

1、何谓器

器:器物;器具。

关于“器”的意思,孔子在《易传》提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孔子说,有形的东西叫做器,无形的东西叫做道。

这个器,可以是具体存在的某种物体,也可以是一切物体的总称,而道比器高级,它是从器物的个体里总结出的整体的规律,是一种包含了各种器物特殊之处和共同点的总的存在。

2、君子不器的四种解释

如同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一样,不同的人看到“器”字,都很容易产生出自己独到的理解。

一、当器表示器物时

作为君子,为政的时候,不要像器物一样,照本宣科,要超脱形骸,做到因时因地而变,只有这样,才能应对随时变化的局面。

二、当器表示某种具体器物时

作为君子,为政的时候要严格要求自己,记住自己身上承载着百姓们的期望,一定不要以权谋私、忘记初心。

三、当器表示才能时

作为君子,为政的时候,切忌量力而行,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如果因为自己的才能不够,导致百姓有所损失,那自己就是不合格的君子。

四、当器表示工具时

器理解为工具,这句话就有些严厉了:你想成为君子,为政的时候就不要做别人手中的工具,你要记住,你是为人民服务,不是为某个人服务。

四种解释,各有各的道理,但无论哪种解释,它们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为政以德”。


剑惊禅丶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谈到君子所应该具有的品德时候,说君子不器。君子不器这句话,在历史上众说纷纭,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那么君子不器到底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孔子怎样的观点呢?

好玩的国学认为,要真正理解君子不器,需要从三个维度去理解。

第一,到底什么是君子,

第二器到底是什么意思,

第三,君子不器这句话出现在论语为政之中,讲的是如何才能管理好政事,那么管理好政事,到底需要哪些品质。

解决了这三个问题,那么君子不器如何解释,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首先来考察一下,论语中的器的意义。按照杨伯峻先生版本的《论语译注》中的说法,在论语中器字一共出现了六次,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出现在与子贡的对话中。子贡这个人有才气,但也很自大,他问孔子说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就说了下面一段话。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孔子对子贡的评价是,他是一种尊贵的祭祀玉器,这种玉器是盛放祭祀用品的。

第二类仍然是与子贡的对话。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说你要做好事情,必须先准备好打磨好自己的工具。

第三类是孔子对名相管仲的评价,孔子说管仲之器小哉,这个器是肚量、心胸的意义。

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都有器具的意思。

那么君子不器就应该解释成,君子不应该去做一个工具。这当然是很表层的解释,好玩的国学认为,这远远没有触及孔子所要表达的原意。

我们再来看易经中的一句话。易经系辞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虽然不是孔子写的,但是孔子专门写了著作去解释易经,这个著作就是《易传》。易经的系辞据说也是孔子写的,所以这句话就应该代表了孔子的思想。孔子认为,形而上是无形的道体,形而下是万物各自的象、用。

所以君子不器的意思是:君子不会拘泥于形式教条,他要去领悟万物之道。这就像是哲学是无用之学,但却有无用之大用一样。一个君子,应该是追寻道义遵循大道的人,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领域某一种技术的人,也就是说,一个君子他应该是哲学家,思考的是全局的、系统的问题,而不是细枝末节的问题。更进一步说,孔子认为,一个君子他不应是工匠,而应该时候全才,是大师,这样才能承担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任务。

我们从论语中的另外一段话,可以看出孔子的关于君子不器的思想。当时鲁国的执政季康子,大概是想问孔子要人,参与国家的治理,季康子问: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在这里,孔子概括了他的三个弟子的特点,并认为他们都可以从政,但孔子认为,这并不完美。要是一个人身上,有子路的果敢,有子贡的通达,有冉求的多才多艺,就更好了。这就说明,孔子认为,他的三个弟子身上的优点,其实还是器,还是技艺,远远没有达到道的程度。

从以上的分析上来看,君子不器的意思应该是,一个君子应该是追求并遵循大道的,所以孔子讲志于道,游于艺,还说君子忧道不忧贫,一个君子应该有形而上的思维,而不是着眼于一时一地的得失,他应该是个具有系统思维的全才,而不是只能做某一件事的工匠!


好玩的国学


前言:何为君子?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

相传,孔子有名弟子叫子贡,子贡是一位有钱的商人,成日里穿着华服四处晃荡。孔子看不过去,便劝解道“君子不器”。

要明白何为君子不器,先要知晓何为孔子眼中的君子。

《论语》记载:“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孔子眼里的君子,是可以为政一方之人。这样的人,往往将行动摆在言论前面,不仅博古通今,更有大局之观和实干之才,能将事态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以德行感化世人。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概如此。

而“器”,本意是器具,器皿,后泛指某种工具。

“君子不器”,字面意思是有能力治理一方的人,必须有学问,有修养,有领导力,而不是一种供人驱使的工具。至于深层意思,三叶草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01为政要通才

要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当一个好官,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清楚天下形势,知晓百姓所思。

旱涝灾害,为政者要第一时间救灾;战事起时,为政者要能指挥军队进可攻退可守;和平时候,为政者要思考当地的教育和致富问题……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都是为政者要管理与考量的,如果他只懂一个方面或者压根一窍不通,就难以施行仁政。

直白点说,当官的就是万金油,什么都得会。一个好的政治家,一定不可能只是个单纯的政治家,比如曹操,既是诗人又是军事家,又如商鞅,既是思想家又是改革家。古往今来,无数杰出的政治人才都如此,有多重身份。

为政者居于领导地位,只有什么都懂,才能做出最科学合理的安排,别人也更容易接受这些安排,也就是以才德服人。

所以,为政要通才,才有能力指挥别人,而不被蒙蔽,被人指挥。

02为领导要掌控全局

君子不器,对于现代人的意义,就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可以更上一层楼。在现代社会中,居于金字塔上层的,总是管理者。团队需要管理者,企业需要管理者,国家也需要管理者。

身为管理一个组织的领导,虽不用事必躬亲,但必须让一切尽在掌握中。

所以,作为领导者,与前面所说的为政者一样,需通才。但更重要的是,不做一个多才多艺的技工,而是做一个多才多艺的管理者。

领导统筹兼顾,规划全局,将任务分解给下属。作为领导,他在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可能比不上这方面的下属,但各个专业之间的联系,各个领域的关联,组织未来的走向,他看得更清楚。

所以,为领导要具备全局观,掌控全局,而不是什么事情都自己去做。

03个人学习知识要系统

君子不器,落实到我们每个普通人身上,就是系统性地学习,将单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面,形成无限大的空间。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我们却在进行碎片化学习,获取碎片化的知识。这容易造成一个假象:似乎我们什么都知道,实际上我们什么都不清楚。

比如,我死记硬背西红柿是从哪个朝代传入中国的,但我既不研究西红柿,也不钻研历史。这个知识点对我来说,毫无用处,知道也等于不知道。

鲍鹏山教授说:“有不少人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人生都不完整了,还怎么当君子?

《荀子·儒效》写道:‘’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有些知识,我们就算知道了也不能成为君子。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对自己会四种写法的“茴”字很是满意,却无法改变他悲惨的一生。所以,我们需要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而且是系统性地学习。系统性学习是指学以致用,用以致学,关注知识之间的关联,举一反三,而不是照葫芦画瓢。

通过系统性地学习,我们可以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有所长,自然有所用。

以上,就是三叶草对“君子不器”的古今意义的理解。欢迎指正!


三叶草青青


“器”,一般都解释为器具。孔子在《易传》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道是无形的,器是有形的。所有有形的物质都是器,不单指器皿;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运动、发展的总规律,是无形的。但是,道器不离,无形的规律的道,恰好就存在于有形的器物之中。

“君子不器”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君子不器”结合“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去理解,是“君子不应拘泥于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后的目的”的意思,也就是说君子不应只认识到事物形而下的表面现象,更要去追求事物形而上的、“道”的真实。就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另外一种解释是,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朱子注曰:“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就是说器具各有专用,用于此者难用于彼,无法相通。君子是为学而成德之人,是通过学问思辩,修身践行而集道德仁义于自身,明达天道地道人性,能文能武,通才达识,不局限于一技一艺。所以“君子不器”放在《论语》的《为政篇》中,就是说明为政者在这方面是有此要求的,换句话说:“允文允武”,便是“君子不器”的解释。


逆袭的诸行无常


为何君子不器?

看了好多个朋友的回答,觉得这个问题很复杂。找了半天,找不到其它适合自己回答的问题,所以我也免强来说几句。


首先,听朋友说,“君子不器”这句话岀自《论语 为政》中。这就透露出这句话与为政有直接关系。由此可见,“君子”应该是指那些大大小小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器”,指的是器皿一类的东西,引申之意应该是指那些具体的事务。因此,“君子不器”应该翻译为: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特别是中高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他的工作任务应该是明确一个国家、一个省……在一定时期内的奋斗目标,制定方针政策、实施方案和监督管理制度等等,而不是直接去做具体的工作。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就会占用他把握全局、搞好宏观调控的时间。这样,领导者和管理者不仅浪费了他们的精神,使心绪零乱,而且,从整体上看,工作的进展以及质量数量不见得会好。


然而,不论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深入到基层,适时收集工作进程中的新情况,发现新的问题,也更有助于改善后来的工作。有时不妨与基层的干部甚至于老百姓具体操作一番,这有助于加深上级与下级、领导与人民的感情,也会对工作在基层人们的工作热情产生推动力。所以,“器”与“不器”也要辩证地看待,一分为二地处理好。

以上是从为政的角度来说的。现在我们又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明一下。


其次,从广泛的意义上说,这个“君子不器”中的“器”,就要联系到另一个概念了,那是“道”。“器”,我们可以解释为某种器皿,还可以引申为做某种具体的事务的能力。比如:杯子的用处是盛茶或者酒,牛的作用是耕地,马的作用是拉车或者征战。而泡茶斟酒的人,用牛耕地的人,使用马拉车征战的人,他们在这里是什么角色呢?他们就是“君子”的角色,而茶酒、牛、马就是“器”的角色。“道”是什么呢?道就是规律,是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在遵守规律、尊重规律、运用规律的前提下才可能成功。违背规律,那就不会是事倍功半,更是事与愿违。


再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君子不器”中的“君子”,可以理解为掌握一船规律、普通规律的人。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就是“小人”,这主要是古人的观念。“君子”是掌握规律的人,那么,所谓“小人”,就是那些具体实施、做具体工作的人。在这个意义上讲,君子并不含有褒意,小人也并不是含有贬意,只是分工不同而已。比如:大科学家和一般科技人员,就是这种关系。科学家研究和掌握的是深层的理论的规律性的东西,而技术人员掌握的只是具体的操作,深层的知识和理论他们不一定知道。

所以,“君子不器”,他们掌握“道”,掌握规律,把握宏观。小人是器,要精于具体操作。君子小人要密切配合,才能把事情做好。


第三,我们从道德领域来讨论一下。从道德领域来说此事,就没有“器”与不器的问题。主要是说一下“君子”与“小人”这对范畴,在远古时代,君子小人并没有道德色彩。只是大约到了汉朝以后,才给它附加了道德观念。也就是说,君子必定是指那些道德高尚的人们,小人必定是指那些道德败坏的人们。直到现在,人们在不满意别人的所作所为时,常以“小人”骂之,就是这样来的。在这里,剩下的只有德与不德的问题,不存在器与不器的问题。

到此停笔,欢迎批评!

20191024


用户60397079085


子曰:“君子不器”,为何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这句话的由来

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器”这句话引自《论语·为政》。什么叫“器”?《易经·系辞》有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无形的道体,形而下是万物各自有形的物质。在这里,“器”是和“道”相对而言的,二者的关系是,如果被万物各自的形象与用途束缚,那就不能领悟、回归到无形的道体之中。

由此,孔子就提出“君子不器”,意思是说: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就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孔子为何认为“君子不器”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绝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孔子“君子不器”这句话是在《论语·为政》中提出的,因为他认为“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都懂。“不器”就是不能只成为某一个专业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从表面上看,一个很好的大政治家,好像一个很好的演员,演什么角色,就是什么角色。当演工友的时候,就是规规矩矩扫地倒茶,当演大官的时候,就要温温和和地做官,干哪一行就是哪一行。“君子不器”这个学问,就是成为了真正的通才,否则只有变成专才、专家。这就是为了说明为政在这方面的道理,换句话说:“允文允武”便是“君子不器”的最好说明,比如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贡。

“君子不器”的另一个角度解读

孔子在他那个时代提出“君子不器”,是希望他的学生们都能朝着他指明的这个方向去努力,不要像有形的“器”一般,只能做一种用途,只学会或者掌握了一种专业,而应该让自己成为通才,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通。在他那个落后的时代,提出这样的见解的确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鼓励人们跳出自己狭隘的领域和眼界,让自己成为无所不能的通才。

但实际上,今天看来,孔子的这种说法也未必正确。首先,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正做到“无所不能、无所不通”,孔子所说的那种所谓“通才”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论从人的精力、体力和认知能力来说,即便是再伟大的人物,他也成不了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通的“通才”。因为在今天科技和专业技术细分领域如此繁杂的情况下,这种所谓的“通才”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即便是伟大如爱因斯坦,他也不敢说他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知啊。

其次,我们也不能一味强调把人才都培养成通才,而忽视专才的培养。韩愈提出“术业有专攻”,这句话是非常正确而且深刻的。在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多的应该是鼓励人们去争当“专才”而不是“通才”。说得难听一点,当下一些所谓的“通才”往往是看上去无所不知,实际上却是什么也不知,很容易培养出那种只知道高高在上指手画脚的“官僚分子”,这样的“官僚分子”不管是在国家单位还是在公司,都是发展的绊脚石,应该精简所谓的领导队伍,而充实精干扎实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这样,单位、公司,甚至是国家才有发展的希望!


乔鞅


“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里边,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眼中的君子,特指那些集学识、修养、道德、智慧为一身的人,不但博学多才,而且具有理想人格,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任的栋梁之才,具有运筹帷幄,统领全局的本领。

这样的人,因为具有多方面才干,属于全能型人才,因此,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而是经过了漫长而全面的修炼,才达到了全知全能。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君子,必须按照某种规律和规则,不断历练自己的本领、才华和智慧,才可以如愿。

“器”字的本意是指器物、工具、容器,泛指那些有具体形状,有固定容量,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物质,具有明显的实用性。

比如说,一只容量为600毫升的水杯,它的最大作用就是装下600毫升的水,如果再想多装下1毫升就不可能,它的容量限制了它的用途只是那么一点。

因此,“器”字的引申含义是指一种束缚和局限,会把许多事物限制在有限的、有形的框架之内,无法突破形而上的高度,发挥出更大更多的作用。

要想做一名令人敬仰的君子,必须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学习,冲破自身的局限,领略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真正提升自我的境界。

因为世间万物从存在到运动,再到发展和变化,都有规律可循,眼睛是看不到这些的,只有依靠智慧去感受,感受的过程,就像悟道一样,是提升个人境界和修养的过程。

跟人一样,器有形,道无形,“器”只是外在的形式,“道”是内在的思想,道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自身能量发挥到最大化。

很显然,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吸收了道家思想里的“无用之用”的思想。如果以辩证法去看待世间万物,许多东西在它的职能范围内,它是有用的,如果超出它的职能范围,它就是无用的。

比如,古代常用“百无一用是书生”来形容读书人,不少读书人虽然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拥有壮志豪情,如果无法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无法发挥他的才能,做其他工作,如,种地、经商、卖艺、参军等,他又不会,因此,古代落榜的读书人基本上一辈子会穷困潦倒。

但他们同样有很多用处和贡献,比如,回到乡里做私塾先生,给父老乡亲代写书信、启示、春联,等等,只不过这些贡献没有安邦治国那样伟大,容易被忽略罢了。

在孔子眼里,“道”是真理,不能用有用和无用来衡量它的价值,君子的真正价值,就是体现在对“道”永无止境的探索和追求。

真正的君子要有一颗心怀天下的情怀,不能像器具一样把自己的才能量化,君子的所作所为要突破实用性与功利性,突破许多方面的限制,能做好大事,也能做好小事,走到哪里,都可以体现出个人价值。

大道人稀。许多起来无用的大道,实际上关乎着人类的命运,作为君子,追求大道要比追求那些可以让自己丰衣足食的生存能力,显得更有意义。


鸿鹄迎罡


器是器物。器在本质上是人类的工具。凡称器,必是对人有用的。刀枪是武器,用来打仗防身;纸笔是文器,用来书写记事。所以,中国人称有用的人为“成器”,而把一无所用的人称为“不成器”。从成器与不成器的叫法中,体现出中华文明至始至终的集体主义精神。如果站在个人主义的立场上,人就是人,无所谓成器不成器。。如果失去了对社会的有用性,人生也就没有意义。这是成器中体现出的深层意义。

一个公认的观点是,只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能成器,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那么按正常的逻辑,不应该说“君子不器”,而该说“君子成器”才对。为什么孔老夫子有说“君子不器”呢?这就牵扯到通才与专才之分。

如果你武艺超群,可以在战场上杀敌卫国,那么你就是国家的一把刀,是“器”;假如你文才出众,下笔千言,依马可待。那么,你就是所谓的“笔杆子”,也是器。但是,如果你既能上马击狂胡,又能下马草军书呢?你算是刀呢,还是笔杆子呢?那就都不是。因为你既是刀,也是笔杆子。这就是所谓的“君子不器”。既,器是专才,不器是通才。因此,君子不器的器,是成器之后的不器。先成器,成众器。而后,不囿于某一器之用,才称为“君子不器”。如果把“君子不器”,理解为君子什么器都不是,就大错特错了。这里的“不器”是否定之否定。

《论语》中有记载,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贡曾问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孔子说:“汝器也!”这句话在今天是没法翻译的。如译成,你很成器。就含有褒扬之意。如译成“你是器物”就是贬损之意。但孔子当时的语义既无褒扬也无贬损,只是据实而论。子贡又问:“什么器?”孔子说:“瑚琏也。”。瑚琏是祭祀用品,很贵重的玉器。孔子对子贡的评价,既有褒,又有贬。既说子贡是贵重之器,双说他能力单一,不是通才。

子贡对于孔子的评价是很高兴的。因为他觉得自己能成为某方面的专才也很不错。这就如今天,能当个好医生,好律师,好会计等等,都不错,都是君子。也都是所谓的成器。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君子”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的不确定性。有时在一句话中出现,其内涵是不一致的。子贡是器,因为“君子不器”,是否就可以推出子贡不是君子呢?当然不能。子贡的君子之风,表现在为追求人格完善而做出的努力。而君子不器中的君子,指的是具有领导型人格的全能型人才。二者是不同的。

把上边君子定义的不同放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局中,就可以看出,“成器”的君子,与不器的君子,只是人格修养的不同阶段。

最后以现实的例子说明一下。比如你是一个单位的领导,你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既不能以安全保护科长的视角看问题,也不能以财务科长后勤处长的视角考虑问题,你只能站在全局的视角上处理单位的问题。相比于部门领导,部门领导就是“器”,而一把手不能是器,要总揽全局,这就是所谓的“君子不器。”


七月流火140400643


《论语.为政》篇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叫做:君子不器。短短四字,饱含孔子对于人的价值的态度和指向,意义不可谓不深刻。对于“君子不器”这四字箴言,后人也是说法纷纭,各有解释。

君子不器的三种主流认识

关于“君子不器”的不同认识,主要是来自于大家对于“器”字的认识上,对于这个字的理解不同,所领悟的意思就会有差异。

  1. 器,是为有形,有形就是有拘限,有拘限自然格局小,视野小,心胸小。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的意思就是打破拘限和格局,开阔心胸,胸怀天下的意思。
  2. 器,器具,工具。如果由此来看,那这个词就比较好理解了,就是说做人不要刻意死板,失去灵动,只做为一种工具被发挥作用。
  3. 器,哲学上的“器”,与“道”相对应。由此看来,这个“器”的意义就更广泛了,所代表的意义也更加概括抽象,简单理解就是说不要拘泥于外在表象,追求其中的规律和本质,也就是对”道“的追求。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

形而上,指的是无形的精神本体,也就是道。

形而下,指的是派生出来的具体事物,也就是器。

当然,关于形而上和形而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我们不辩解到底是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道器论更有道理,还是王夫之的唯物主义道器论更科学。在这里我们暂且把形而上理解为有精神力量的无形,把形而下理解为有形的存在即可。既然做了这种认知,我们发现,其实前两种认识,最终都可以归结于第三种解释上,因为最后哲学上对于“器”的认识是最广泛的。

既然有了上面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对”君子不器“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了。

君子不器的意思就是说,君子不要拘泥于外在表象,要探寻事物的本质,领悟事物身后的规律和规则,做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知其一,解其二,再者三……以此往后绵延不绝,只有如此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

孔子的“器”——礼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多次说过,孔子是一个非常灵活的人,与我们现在所认为的“迂腐”几乎是没什么关系。在这里,由“君子不器”这句话,我们又可以对孔子的性格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孔子说“君子不器”,显而易见,孔子本身是不赞成刻板固守的,后人之所以对孔子一门觉得迂腐,主要还是来源于老夫子对“周礼”的执着。在许多人看来,恢复周礼是儒学倒行逆施的最大的证据之一。其实不然,若用老夫子自己的话来说,“礼”就是孔子的器。<strong>

以现在人的角度和认识来看,周礼差不多就是繁文缛节,没什么实际意义,这是因为我们生活的年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所以才体会不到孔子对于周礼的执着。只有生活在孔子那个战乱纷争、诸侯割据的年代,才能体会到一种根深蒂固的”束缚“也许是很可贵的东西。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大家都讲讲礼数,很多不好的事情就不会发生。现在许多人追求自由,放飞自我,这种向往没什么错,但是前提是你得讲理。人性是复杂的,有时候他根本不讲道理,贪婪、欲望等等许多人本性的东西会影响人心,某些人某些时刻,人是会失去理智的,这时候,就需要“礼”来进行约束。所以,“礼”的更高一个层次应该是“理”。孔老夫子早在几千年前的时候就发现了人性可能不是那么尽善尽美,要不然也不会造就乱世,所以孔子就提出了“礼”,哪怕你心中不认可,但是在言行上你也要遵循生而为人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礼,是一种有形的束缚。它详细的说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友、亲朋等等社会关系中,每一个人的身份、地位,以及应该遵守的言行标准。乍看起来,礼,是不讲道理的,古板又迂腐。其实这话应该反过来说,因为老夫子觉得许多人已经不讲理了,所以才想用“礼”来进行约束和规范

所以,礼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倒行逆施,也不是历史的倒退,相反,孔子的眼光可谓超前,要知道孔子的理想国可是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中国古人对于“无形”的追求

中国古代文化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极度重视人的精神道德修养。就我们熟知的一些比较普遍的古人及其言论来看,很容易发现这一点,而且不分学派。

老子一支自然不必说,道家本来就追求凡世之外,重视精神与天地的融会,甚至视肉体为牢笼,更不论俗世灯红酒绿、功名利禄了。

人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𤴯溃痈。——《庄子.大宗师》

孔子一派看起来是最为入世的,而且我一度认为所谓圣人就是世间最会玩弄时机、人心的人,但是随着对儒学的了解,我发现,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应该说,孔子是最会顺时应命的人,也是最本分的人。孔子告诉世人,生而为人,那就接受自己的身份,接受时运,接受天地赋予的一切,然后作为一个人好好的活着。儒家后来的荀子、孟子、朱熹、王守仁等等大家也都将道德或者说心的历练作为重中之重。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佛门就更不必说,自从传到中国以来,一直就在世人的精神世界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除了之上的儒释道之外,阴阳、墨家、法家、名家等等三教九流无一不把“道德精神修”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甚至超过于对于物质世界的重视。

对于精神、道德,又或者是心的追求,也就是对于无形的追求,这并非是儒家的一门之言,而是普遍存在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的。这是中国古人对于“无形”的追去,也是孔子君子不器的实践和表现。

结语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要一言以蔽之,更不能一刀切,一提孔子就迂腐,一说复兴就倒退,许多古人的智慧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更需要我们的继承。我们的精神根基是深埋于传统文化中的,这个不能断。

时代赋予我们超前的眼光和更广阔的视角,并不是为了要我们撇开过去,相反,而是有更科学更理智的态度去对待面临的一切,无论是现在的,还是过去的,还是未来的。正如孔子所言,“君子不器”,不要让刻板固守懵惑眼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