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武漢舉起鏡頭


「我」在武漢舉起鏡頭

作者/盧楓


武漢,一個在肺炎陰霾中努力呼吸的城市。

我們雖不知道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將會肆虐到何時,我們卻已知道某些與肺炎疫情相關的信息傳播正在傷害這座橫渡萬里長江的白雲黃鶴之鄉。

當武漢封城消息一出,數以萬計以「武漢」為病毒核心詞彙的文章被反覆傳播,看似冷靜卻同樣無措的武漢在不確定的輿論面前選擇堅強。武漢做出封城決定的無奈,值得被每一個努力抗疫的人民所共情。「不論最終視完勝還是慘敗,我們要為這個城市立一座紀念碑,佇立在武漢的兩江交匯之處的南岸嘴,因為這座城市的每一個人都是值得幾年的,都是為保護這座城市而奮戰到最後一分一秒的英雄」,湖北文聯主席劉醒龍如是說。

捫心自問,每天不間斷接受滾動新聞的我們,真得了解武漢嗎?現在的武漢人民在怎樣生活?那些瞞著家人奔赴武漢的支援人士又在如何工作?這座城市又有怎樣不足為外人所記錄的苦澀與希望?

「我」在武漢舉起鏡頭

當這一系列或關切或擔憂被反覆發問時,有這樣一批身處武漢的普通人,舉起了鏡頭,對抗猜疑,傳遞真實。他們的故事構成了中央電視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紀錄頻道從2月3日起開始剪輯播出的融媒體系列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每集5分鐘的 Vlog(視頻日記),藉助這些疫情親歷者的情感流露,構建一個又一個真實的「武漢時刻」。

武漢「普通」人的第一視角

武漢前線,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們依舊在形形色色地生活和工作著。

武漢市肺科醫院的護士胡雪珺,作為《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的開篇,講述了一個本地醫護科室在新年元旦過後臨危受命又馬不停蹄投入到抗疫工作中的工作常態。

「我」在武漢舉起鏡頭

她的鏡頭下,有我們已熟知的醫護人員無法按時吃飯的辛勞,厚重的防護服之下愛美的臉龐和我們並不熟知的醫護人員家人的擔心,隔離病房的輸液流程,以及來自正在接受隔離治療的新冠肺炎病人對武漢和未來最真摯的希望。

和絕大多數的中國人一樣,武漢本地市民曾宇辰一家,因疫情防控而居家隔離,過了一個雖稍顯簡單卻同樣儀式感十足的春節。母親寫春聯,父親跑廚房,體現著普通武漢人希望傳遞給全社會的積極信號。

「我」在武漢舉起鏡頭

有人暫停腳步,也有人堅守崗位。在昨晚播出的節目中,湖北本地楚天音樂廣播的主持人李小雷講述了他除夕當天輪值的經歷。貌似輕鬆的語氣播報著並不輕鬆的內容,留守崗位的李小雷代表了千萬本地媒體人和職業人士的堅韌和擔當。「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夠在這個時候聽到我們播發的最新的疫情消息」,李小雷說,「但是哪怕只有一個人聽到,我們的工作和堅守都是有意義的。」

「我」在武漢舉起鏡頭

還有人,在緊張抗疫中,甚至來不及有機會發聲。但他們,卻有了一個極為響亮的名字,叫「中國速度」。10天10夜,火神山醫院拔地而起。兩座醫院的建設工期舉國關注。透過AI語音合成的第一視角講述,我們看到了24小時不間斷直播下挑燈夜戰的工人群體,以及國字號媒體層面所傳遞出來的堅定信心。

「我」在武漢舉起鏡頭

從一線醫護人員,到二線各盡其職的人們,再到居家抗疫的市民,Vlog的形式讓這些以第一視角講述的人們化身為不同群體的代表和縮影。在他們的鏡頭下,有自己希望記錄和傳遞的信息與故事,也帶我們認識這個特殊時刻、這個聚焦目光的城市裡,

更多不為大眾媒體所覆蓋、卻同樣值得被認識的人們。

真實的力量VS.過度反應的同理心

這場未知讓「同理心」成為被反覆提及的熱詞。

當武漢確診病例數字不斷上漲,多少人對著手機屏幕捂住了瘋狂加速跳動的心臟。我們有著天生換位思考的共情能力,透過疫情報道建立與武漢人民的情感互動,但同時這份同理心也包裹著與疫情的恐懼和不安,從而讓很多人產生了同理心過載之後的心理保護機制,甚至開始對很多相關內容出現本能的反抗。

這給了紀錄片在同理心之下傳遞更多真實內容的必要。有人評論,同理心是紀錄片的第一推動力。對於主動參與到《武漢:我的戰「疫」日記》中的這些生活或工作在武漢的人們來說,他們在表達自己與寄予希望的同時,更希望傳遞這座城市的真實模樣。

在很多人眼裡,暫時關閉了大門的武漢,透露著幾分冰冷。但在90後海軍醫療隊隊員李晨的眼裡,在此時瞞著家人馳援武漢,是她為醫者、為青年不可推卸的責任。封面上的醫護人員,隱藏在防護服後面,寫滿加油打氣話語的背影,總是帶去信心和勇氣。

「我」在武漢舉起鏡頭

而談及父母,活潑如李晨,也期盼自己能戰勝「萬一」,平安回家。透過口罩下那雙情難自抑的眼睛,我們明白,醫護人員的心理防線也在緊繃如線,他們的真實值得我們用冷靜的同理心共同陪伴。

「我」在武漢舉起鏡頭

同理心的搖擺,也源自真假難辨的傳言。短短5分鐘的Vlog,也在不經意間的表達之間,為真實正名。當兩隻貓咪在曾宇辰的家裡自由擺動尾巴,我們再次明確宅在家中的貓咪不會成為新冠病毒傳播的中間宿主,所謂「殺貓滅狗」的言論實為聳人聽聞。當李小雷得知只有收到禁行短信的車主才不能出行時,我們知道武漢並非所有武漢機動車都不讓上路。

「我」在武漢舉起鏡頭

拍攝視頻的人們不可避免地談到或展現武漢的困難,卻也不約而同地落點與對未來的指向。除夕夜裡,曾宇辰眼含熱淚許下新年心願:「在春暖花開、災情消弭之後,出門去,見到我的親人朋友,我們會給彼此一個大大的擁抱,迎接武漢嶄新的春天。新年快樂!」

「我」在武漢舉起鏡頭

沒有人比身處武漢的他們更期盼疫情結束的那天。化解輿論戾氣,傳達真實感受,是這一系列作品更大的傳播擔當。

非常時刻的融媒反應力

非常時刻,媒體的反應力絕不輸給一線救援人員。毫不誇張地說,不論是主題內容還是上線速度,《武漢:我的戰「疫」日記》都算得上是與抗疫同步並進。

這些來自武漢現場的Vlog能夠在第一時間以藝術方式進行呈現,離不開央視紀錄頻道在臺網融合領域的深耕。不同於以往,《武漢:我的戰「疫」日記》與總檯視聽新媒體中心、新聞中心、湖北廣播電視臺,以及快手、VUE等短視頻平臺展開了深度合作:共同徵選作品,並向有潛力的視頻作者定向邀約、專門定製。

「我」在武漢舉起鏡頭

創作層面之外,作品還在傳播層面實行大小屏聯動,電視端利用新推出的微9時段進行滾動播出,網絡端充分運用融媒體平臺傳播,最終實現全網互動、全媒調度、全網傳輸、全域覆蓋的融媒體傳播效果,讓這些來自武漢一線的真實講述,以各種形式傳遞到需要被激勵的每一個人心中。

這是他們的武漢,更是中國的武漢。目之所及,皆是武漢城抗擊疫情的勇敢模樣。致敬舉起鏡頭的武漢人,和他們鏡頭背後每一個直面這場意外的中國人。「這是我的家,我們守護她,故鄉的土,親吻過腳丫;如果有一天,她也需要我,搭把手,就過了。」《武漢:我的戰「疫」日記》設置在片尾的公益歌曲《武漢伢》,這樣充滿希望地唱道。


「我」在武漢舉起鏡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