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抗疫」期間的商業思考

一場全民「物理隔離」,也是一次突如其來的「心理疏離」,帶來更加顆粒度的數字深化,也讓實體行業更加發愁「找人(找客戶)」。

變量其實自有脈絡,突然提速或倒逼,是檢閱也是警醒。未雨綢繆,該做的還是晴天補瓦。可以看到在這次疫情中有許多企業展現出的主動創新,得到的包容和接受度也讓人更確信——需求一直在,只是你要不斷創新自己的場景。

筆記:「抗疫」期間的商業思考

苦難不期而至,卻比安逸更讓人接近真實世界。

如今,每個個體與組織,在生活、事業、理想、現實層面都面對巨大挑戰,都在全力抗擊。

第一,習慣困難成為公司運營的常態。

外部環境加劇了「大浪淘沙」的態勢和緊迫度,只有創新才能穿越週期,也只有創新才有可能談「剩者為王」。雖然長期以來,「創新」都是蘊含「冒險」的舉措,但就現在而言,對於越來越多公司,「冒險」正在成為類似攀登者的常態。面對Hard模式,要能夠習慣困難,有平常心。

筆記:「抗疫」期間的商業思考

第二,今天每個企業都是「社會企業」。

僅僅思考自己的本位問題,遇到的挑戰會更大,遇到的麻煩會更多。相反,社會企業則能更高效、更敏捷地響應和解決層出不窮的新問題。包括騰訊、京東、阿里巴巴、蘇寧、小米、字節跳動、快手,許多有這種認知的公司,面對這次疫情中突發的具體問題和具體困難,都有非常不錯的表現。但這與公司規模無關,有的只是社會協作的生態位。

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尤其在虛擬世界,產業鏈協作層面的聯繫才剛剛開始,這次也是一個很好的警醒。

社會企業——意味著社會責任本身就是商業責任,開放精神本身就是競爭能力,協作機制本身就是組織優勢。更意味著公司的開放程度,遠遠超出一般所理解的業務邏輯。

第三,危機意識下重新審視商業基本要素。

如何看待現金流,如何理解人才的備份、數據的備份?如果企業僅因為平時生意很好,而不佈局如吳伯凡老師所說的「暗業務」,那麼你會發現一個青萍之末的變量,都能帶來毀滅性打擊。

第四,現在是品牌IP打造的最佳時期。

筆記:「抗疫」期間的商業思考

這個時期,可以更加耐心地思考整個行業特徵。對於品牌建設,剋制是指「姿勢正確」,但不代表投入下降。

面對大浪淘沙後的實力強勁友商,要加強用戶習慣養成,爭奪市場份額,進入一個新的IP週期。

通過「ID化-IT化-IP化」的進程,讓整體業務數字化、模塊化,形成互聯網產品的結構化。商業無謂線上線下,正處於深度數字化融合過程,自動化和智能化本身就是需要準備面向的趨勢。這次變化加速了這個進程。

IP化生存,是品牌抵禦風險最好的「分佈式」舉措。現在的品牌策略,不在於「煽情」,而是思考如何做好自己的本分,理解自己與社會的關係。品牌作為社會的內容符號,需要新的建設體系和表達策略。而IP化,則讓品牌可以真正有生生不息的內容創造體系。

《吳聲:戰疫後的新商業開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