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和文天祥有何相同之處?

亙古懷念說史


歡迎關注全網唯一用插畫演繹明朝歷史的動態漫畫短視頻-大明C位。

于謙和文天祥有何相同之處?

最近在優酷剛熱映完的《大明風華》第61集,有這樣一個橋段,于謙面見太后時敬送了一份禮物,這份禮物是一幅文天祥畫像。

雖然這只是電視劇的橋段,是後人編撰演繹出來的,但以于謙的性格和行為作風,他應該還是很崇拜文天祥的。他們倆人也有很多共通點。

1. 都是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

文天祥在文學研究上除了《御試策—道》這篇哲學專著外,再無其它專題研究或專著,這是由於當時的環境不允許他坐下來進行專題研究所致,除對策、封事等外,他在百忙中應友人之所託,寫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誌銘,壽序、贊、頌、祝辭、書、啟、跋等各種不同形式的文體。此外,詩、詞最多,除了《指南錄》和《指南後錄》和《吟嘯集》外,還有《集杜詩》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詞等。這是最有價值的著作,稱之為史詩。

文天祥《正氣歌》、《過零丁洋》等都是極好的句子。其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千古名句,激勵後世。

于謙詩作歸隱情懷的表達與慷慨悲涼的風貌預示了詩壇風氣的轉向。在臺閣體流行的高峰期,文人們是忌諱表達激烈的情懷與悲傷的情感的,從而保持了其創作風格的雍容,以便發揮其鳴盛的政治作用。

于謙作品中,《石灰吟》此詩託物言志,採用象徵手法,字面上是詠石灰,實際借物喻人,託物寄懷,表現了詩人高潔的理想。全詩筆法凝鍊,一氣呵成,語言質樸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強;尤其是作者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大無畏的凜然正氣更給人以啟迪和激勵。

2. 都是民族英雄。

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軍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

于謙在土木之變,英宗兵敗被俘後,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于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3. 後世影響、評價都很高。

文天祥諡號“忠烈”。

宋理宗: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王積翁:南人無如天祥者。

《明史》贊曰:于謙為巡撫時,聲績表著,卓然負經世之才。及時遘艱虞,繕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謙亦憂國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偉矣。變起奪門,禍機猝發,徐、石之徒出力而擠之死,當時莫不稱冤。然有貞與亨、吉祥相繼得禍,皆不旋踵。而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卒得復官賜卹。公論久而後定,信夫。

王直:國家正賴公耳。今日雖百王直何能為!

朱祁鎮:于謙實有功。 于謙始終景泰朝,被遇若一身,死無餘貲。

朱見深:卿以俊偉之器,經濟之才,歷事先朝,茂著勞績。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而自持,為機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當年明月:他的偉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證明,因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詩一樣,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而於謙不但才能過人,品德上也幾乎無可挑剔,所謂德才兼備者,千古又有幾人!

單從成就上來講,于謙會高很多,他在京師保衛戰中力挽狂瀾,以一己之力禦敵於國門之外,被後人稱為救世宰相.

而文天祥是亡國之臣,沒有做到力挽狂瀾,當然這跟當時的敵人的實力、本國的實力都有很多關係,而在影響力上文天祥對後人會和更多點,特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只要九年義務教育的中國人都懂的,所以對後世的影響也就更大些。

但無倫成就的大小,他們都是民族英雄,而他們兩個釋放出來的那種善良、正直、不畏強權、敢於赴死等等中華民族固有的精神也在一代又一代的影響著後來者們。


大明C位


一、同為文官出身,當外族入侵、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擔當起國家民族救亡的重任。

二、同樣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並留下了“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

三、在中國歷史上同樣被稱為“民族英雄"。




用戶屌兵T34


二者有一個共同的相似之處。

文天祥,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其所作詩文《過零丁洋》和《正氣歌》最為人所認識和稱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垂千古,光耀史冊!

于謙,漢族,1969年1月24日生於北京,相聲演員、北京搖滾協會副會長,北京德雲社著名捧哏,郭德綱的搭檔。

于謙和文天祥的相似之處是——都是中國人!

別說蘆蘆哥沒有告訴你們。



大葫蘆蘆蘆蘆蘆


祁連魯冰來解答于謙和文天祥兩人的相同之處。

他們雖處不同朝代,但都是民族英雄。在外族侵擾,大敵當前,他們身為朝廷大臣,政治立場堅定,軍事主張相同,身先士卒,為朝廷分憂,忠貞報國;他們在朝當臣,為政清廉,敢於諫言,他們都是大政治家。他們人格高尚,志向高遠,文武雙全,他們筆下留世的文學作品凜然正氣,啟迪後人,名垂千古又都是大文學家。

于謙(1398年-1457年),漢族,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大臣,文學家,後世稱之為民族英雄。最近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大明風華》中的歷史人物中,于謙與眾不同,給人的印象非常深刻。他敢於為民請命,仗義執言;他為官清廉,兩袖清風;他率兵打仗,勇謀雙全;在土木堡戰役中,頑強阻擊了瓦剌人的侵擾,捍衛了北京。

《詠石灰》是于謙創作的最為著名的一首七言絕句詩: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首詩借物喻人,表現了作者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大無畏的凜然正氣,正如他光明磊落的一生,激勵後人,受人敬仰。

文天祥(1236年-1283年)漢族,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大臣,文學家,民族英雄。面對南宋山河破碎,他率部在雩都一戰,大敗元軍,威名大振,收復了多個周縣。他為國為民,隻身敵營,被俘三年,不受高官厚祿勸降,面對敵人屠刀,寧死不屈,忠貞殉國,文天祥以忠烈之名而流傳於後世。

《過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代表作。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首詩是他在1279年正月過零丁洋時所作。詩中道出了自己的身世,表現了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和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捨生取義、志存高遠的人生觀。特別是最後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氣貫長虹,啟迪後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愛國志士和廣大民眾。


祁連魯冰


兩個人的相同之處:都是明朝將領,都著有詩詞傳世,都是忠君愛國

于謙(1398-1457),字廷益,錢塘(今杭州)人,自幼聰穎過人,青年時代就寫下了《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著名詩篇。在三十餘年的為官生涯中,清正廉明,興利除弊,剛正不阿。

明正統十四年(1436年),北方瓦剌人侵犯邊關,明英宗駕御親征,卻讓太監王振任總指揮,50萬明軍在土木堡大敗,英宗被俘,京師動搖。瓦剌以“送駕還朝”為名,長驅直入,並侵佔京師門戶紫荊關。社稷危機萬分。于謙臨危受命為兵部尚書,擁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統率軍民抗敵,瓦剌大敗,終於認輸獻出英宗,取得北京保衛戰全勝。天順元年(1457)英宗復辟,于謙被誣陷而遭殺害,時年59歲。七年後始得昭雪,遺體歸葬故鄉,墓側建祠堂。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





文史觀象


摘要:

大多數人熟知文天祥可能來自他的那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

而於謙我們知道他有石《石灰吟》“粉身碎骨全部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絕唱!

一、兩位都是視氣節大於生死的忠義之人

  • 文天祥在廣東兵敗,1278年12月被元軍俘虜,隨後囚禁在零丁洋上的戰船中,元軍在攻打崖山時,逼迫文天祥勸降崖山張世傑等守軍,於是便寫了《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從小就對忠義之臣崇拜!文天祥在小時候,看見學校祭祀的歐陽修、楊邦義、胡銓的畫像,諡號都為"忠",他很是羨慕這些人。他說:"如果不成為其中的一員,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漢。",可見他的志向抱負!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然而,不論元軍怎樣勸文天祥投降,他始終不被任何威迫利誘打動,他心裡始終保持對宋朝的忠義氣節,最後慷慨赴死,終年47歲!

  • 于謙在英宗被俘後,力主抗擊瓦刺,絕不贊同遷都逃跑,他反對徐有貞等人的遷都提議,無形中也得罪此人,為以後被殺埋下禍端!

于謙忠於君、忠於人民百姓,憂國憂民。在天下大旱時,他親自祈求上天替百姓求雨,不顧自己身體,齋戒又日曬,為的是讓百姓被受苦!

英宗復辟後,于謙被誣陷,徐有貞、石亨等人落井下石,伺機報復。在被英宗殺害時,他沒有過多的申辯,他知道,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他也明白他的死是不得已的,只有他死,英宗的皇位才很更正當合理。

二、兩位都有抗擊外敵入侵的經歷

  • (一)文天祥是抗擊元朝入侵,捨生取義

北宋被金朝滅亡後,趙構在河南登基為帝,建立南宋,元朝在崛起之後滅掉金朝,之後揮師南下,大舉進攻南宋,文天祥就是南宋抗擊元朝入侵的將領之一!

1275年,南宋朝廷告急,當時的文天祥還在江西贛州做知府,在接到勤王的詔令後,文天祥隨即命人率兵勤王,在他的號召之下,隨後各路英勇豪傑響應。

然而,當時的局勢已經不利於宋朝軍民,文天祥派的兵馬根本就是狼入虎口。元軍分三路大軍南下攻宋,幾十萬人馬團團圍住京師,可謂水洩不通。

文天祥明知如此,但還是派兵了,因為他深知忠義,哪怕捨生也要取義,這是他作為大宋臣子應當做的事!

  • (二)于謙是抗擊瓦刺的入侵,解北京之圍!

明英宗不顧江山社稷,一意孤行,在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不料卻被瓦刺大軍圍困土木堡,隨後英宗被俘,明軍精銳盡失,北京隨之告急!

于謙等人得到消息以後,雖然萬分著急,但最重要的是要保住大明,保住京師!在危機關頭,于謙會同太后擁立朱祁鎮登基,組織軍民抵抗瓦刺對北京的圍困!

在朱祁鎮的調兵遣將之下,于謙推薦石亨作為統領北京保衛戰的將領,朱祁鎮和于謙更是親臨一線,鼓舞明軍士氣!

最後,在於謙的努力下,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瓦刺的陰謀失敗!

結語:

我泱泱華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誕生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愛國人物,于謙、文天祥就是其中之人。

面對外敵入侵,于謙、文天祥等人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利益,不計較個人得失,領兵抗敵,成為歷史上響噹噹的人物,永留青史!


南山居史


一,兩個人都是德才兼備之人,又是良臣,一個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另一個留下了“粉身碎骨渾不怕,要就清白在人間”

二,都是文官卻做著武將的事兒,文天祥戰敗被俘,從容就義。于謙在土木堡之變後,51歲的他帶領士兵保衛京城。

三,一心為國,卻不得善終

據說從小就崇拜文天祥,他確實做到了

據說文天祥是個超級大帥哥,膚白貌美,眉清目秀,長得好,有有才華又有人品



美妹觀歷史



漁樵之人W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寶祐四年(1256年)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於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從容就義。


東堯12


兩位都是忠烈名臣、忠心不二,都是民族英雄結局悲慘。但結局又有不同,于謙民族英雄一朝清官慘遭奸臣陷害含冤被殺屈死九泉,文天祥民族英雄忠於大宋,雖落入敵手卻寧死不降氣節高尚,壯烈就義以身殉宋。前者悲慘,後者悲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