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海派書畫家跑去景德鎮“跨界”瓷器,還在靜安辦了個展覽

遠古時期,人類在陶器上進行塗鴉——這是繪畫和陶器最早的接觸。人類通過繪畫技法和對器皿造型能力的不斷提高,衍生出各自的文字體系、繪畫形式乃至瓷器等各藝術門類。於是我們可以說,陶瓷的藝術與繪畫藝術有著解不開的緣分,甚至說陶瓷與書畫藝術同源也並不為過。

現在,由靜安區文化館和民革香山畫院主辦的“瓷•畫•緣”——上海書畫家作品邀請展暨第二屆海派陶瓷藝術家作品交流展上,書畫與陶瓷正在以新的形式進行碰撞,海派書畫家和陶瓷藝術家通過“跨界”,讓兩種藝術形式能夠同堂展出,汲取彼此的營養與價值。

60位藝術家獻上精美作品

瓷板上,一隻連筆畫成的小狗揮舞著雙爪,活潑可愛;瓷瓶上,身著古裝的人物卻一個個露出現代人特有的神情;地面上,三十六隻瓷盤組成的“詩瓷系列”部分作品講述著《山海經》的故事……靜安區文化館尚•空間內,鄭辛遙、丁筱芳、李磊等60位藝術家獻出的超過百件書法、繪畫、瓷器作品,與市民近距離接觸。

一群海派书画家跑去景德镇“跨界”瓷器,还在静安办了个展览

據本次展覽的策展人,民革中央畫院副院長、民革上海香山畫院執行院長,上海香山海派陶瓷研究院院長陳明介紹,早在一年前,出於打造上海文化新名片,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徵的“海派”現代陶瓷藝術流派,推動中國現代陶瓷藝術的發展的目的想法,靜安區文化館和民革上海香山畫院就共同主辦了“2018海派陶瓷藝術家作品交流展”。

一年的時間過去,藝術家們漸漸發現,書畫家創作瓷器作品,需要更多專業方面的訓練,而瓷器的藝術性,也要靠書畫家的參與來提高。

一群海派书画家跑去景德镇“跨界”瓷器,还在静安办了个展览

陳明認為,文化底蘊的表達是衡量藝術品價值的重要因素。如何創作出經得起看、耐得起品的陶瓷作品,書畫家的參與必不可少。“上海是個創新的城市,海派文化融合了江南文化和近現代文化,海派書畫家的介入,能夠推動陶瓷新工藝的產生和發展。”

一件成功之作的背後有無數失敗品

如陳明所說,展覽上,海派書畫家們的瓷器作品透露出各自的個性和神韻。不過,“跨界”並非一件易事,書畫家們靠著日復一日的摸索,才能從無數失敗品中得到一件成功之作。

陳明創作的釉裡紅瓷“祖國萬歲”,即是這樣一件萬分難得的作品。

一群海派书画家跑去景德镇“跨界”瓷器,还在静安办了个展览

“釉裡紅”是以氧化銅作著色劑,於胎上繪畫紋飾後,罩施透明釉,在高溫還原焰氣氛中燒成的。因為製作過程複雜,對工藝要求極高,景德鎮能夠穩定而過硬地燒製釉裡紅瓷的窯口只有不到10家。

釉裡紅瓷釉下的紅色花紋鮮豔獨特,而燒製之前的釉裡紅瓷上,卻看不到一絲紅色。“畫上去的花紋只能看到一團水泥色,也無法顯示顏色的深淺。”

即使是繪畫和燒製工藝都無差錯,也不能保證能夠燒出滿意的作品。“燒製時的溫度、溼度、時間、位置……甚至師傅心情的好壞,都對最後的呈現有很大的影響。”可以說,不到最後,沒有人能夠預測到最後的效果是什麼樣。

一群海派书画家跑去景德镇“跨界”瓷器,还在静安办了个展览

藝術家們在景德鎮創作進行瓷器創作(左起:周長江、陳明、陳琪、丁筱芳)

陳明已經記不得敲碎了多少失敗品,“大概99%都是失敗,到後來看到又燒出個失敗品的時候,已經覺得很正常了。”和陳明一樣,這些從上海奔赴景德鎮潛心修行的藝術家們,就是在一次次的失敗中積累經驗,最終才創作出滿意的作品。

為市民創造和瓷器藝術近距離接觸的機會

“完全面向公眾開放的陶瓷藝術展是很難得的。”據靜安區文化館工作人員介紹,和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具有一定門檻的陶瓷藝術展不同,此次展覽面向公眾開放,無需預約就可在開放時間段前來觀展。

此外,參與此次展覽的藝術家中,有6位向文化館各捐出了一件陶瓷作品,展覽結束後,文化館會將作品放於一樓大廳內展示,讓更多的市民有機會欣賞。

一群海派书画家跑去景德镇“跨界”瓷器,还在静安办了个展览

“瓷·畫·緣”——上海書畫家作品邀請展暨第二屆海派陶瓷藝術家作品交流展

展覽地點:靜安區文化館 尚·空間展廳(一號樓三層)

展覽時間:即日起至11月15日 10:00-19:00

參與方式:免費,無需預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