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做到知行合一,難道要把名人名言背下來嗎?

孔傑霖


你在街上看見一個美女,覺得她美,這就是知,隨即動了一念喜歡之心,這就是行。接著你碰見一個“犀利哥”,覺得他髒,這就是知,隨即動了一念厭惡之心,這就是行。所以王陽明說,要弄清楚知行合一,最形象的例子就是“如好好色”(第一個“好”讀成hào,作動詞用)、“如惡惡臭”(第一個“惡”讀成wù,作動詞用)。一見到美女你自然心生喜歡,無須告訴自己應該去喜歡,這就是知行合一;一見到“犀利哥”你自然心生厭惡,無須告訴自己應該去厭惡,這也是知行合一。

當然,王陽明說起心動念就是“行”,並不意味著“行”就只有起心動念。如果你從未通過與外界的互動體現你的價值觀,那就意味著你的意義世界不曾建立起來,因而這樣的“知”就是“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的;而如果你沒有賦予你的存在和世界以自己認同的意義,你的行為就沒有意義和目的,因而這樣的“行”就是“懵懵懂懂、任意去做”的。

簡言之,“知”就是內在的行動,“行”就是外化的觀念。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所以在王陽明的辭典裡,根本找不到一個沒有行動的“知”,也找不到一個沒有觀念的“行”。這才是知和行的真實本質,也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內涵。“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傳習錄》捲上)

所以名人名言跟知行合一沒有必然的聯繫,你只不過是知道了一些別人的想法而已,跟你自己的行差十萬八千里。


e家樂自熱燜鍋創始人


“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

知道容易卻難以做到,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覺得原因是,從潛意識裡面還沒有完完全全的意識到,或者說,理論的認知沒有完全的深入到潛意識裡面。有的時候想清楚可能比較容易,但是真正能夠堅持做下去卻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所以說要想達到真正的知行合一,一定需要用行不斷地去強化訓練知,這樣才能夠讓知和行達到合一。這就是刻意訓練。

那麼怎麼樣刻意訓練?

1,專注力要強

專注、深度學習,不被他人跟環境打擾,降低生活跟工作對學習的影響。

固定的時間,不斷讓自己專注學習,每一天每一步的收穫,就是一個成長

2,方法要對

設定目標,找教練訓練(老師或者物質輔助),運用有效的方法。

譬如每週去練習突破自己能力一點點,連續訓練,刻意去練習。

從每週小目標完成,到每月小目標完成,再到每年小目標完成,每十年小目標完成。

天才專家不是一練就會,即使有優質的智力基礎,也需要後期不會有效地開發突破自己的能力,才能變得更專業。

3,學對動作

嚴格要求,自己每個學習的知識點,無論是形體還是意識,都要準確,不能含糊,隨意。

就是重複性練習,不斷修正自己,熟悉爛透,下意識去做事情,判斷極快,來達到專業。

就如籃球員,他每天刻意練習一個投球動作,一個跨下動作,都需要上千遍的訓練,來形成下意識反應!讓他看到那個球,就下意識知道怎麼專業標準地投射!

我也有本書推薦給您。《刻意訓練》


神奇的布魯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健康美麗進行時


背名人名言,也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對大多數人來說,知是知,行是行,分割了。

真正的知行合一,強調的是將認知和學習內化到自己的行動中,成為一個人的直覺。王陽明格物致知,通過思考去理順自己的思維方式。這就像圍棋一樣,平日訓練的最優招式和佈局,以及思維力,能夠幫助棋手貫徹後續七步九部以後的所有局勢。

能做到知行合一的人,是高人。看到事務的深度,非一般人能比。毛主席算一個,他農村包圍城市的作戰方針,長征,游擊戰都是知行合一的典範。可以說貫徹到他的思維中。《實事求是》,《湖南農村革命運動的調查分析》都傾注了他大量的調查和深入思考。

還有電視劇《天道》也描述了認知高出常人數倍的形象,不妨一看。《亮劍》也是。

對於普通人來說,唯有多看多思多想,啟發認知,才能螺旋上升,不斷突破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



巍言曉意


大家好我是我是一位財經愛好者,我喜歡有規劃的理財,有創意的賺錢,我相信有需求就有市場劃,正確去看待市場的變化。以下是我的觀點和分享,希望能幫助到大家:\r

簡言之,“知”便是內在的舉動,“行”便是外化的觀念。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所以在王陽明的辭典裡,底子找不到一個沒有舉動的“知”,也找不到一個沒有觀念的“行”。\r

這才是知和行的實在實質,也才是知行合一的真實內在。“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行分作兩事”。(《傳習錄》捲上)\r

所以名人名言跟知行合一沒有必定的聯絡,你僅僅是知道了一些他人的主意罷了,跟你自己的行差十萬八千里。\r

以上就是關於我的全部分享和觀點,我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也希望 大家能在理財或生意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能學習到更多關於賺錢和理財的知識。\r


個人股市筆記


知行合一真正做到做好需要為之堅定信念,矢志不移:

1、確立目標,具體化任務分解,分階段執行。

2、放下惰情,改變不良習慣,如拖延症、刷屏放不下手機。

3、靜下心來,自我剋制,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淡泊慾望。

4、行動在當下,不做任務欠賬,獨立、短期或一次性任務完成,努力一氣呵成。

5、做好時間管理,設定不同時間段內任務並完成,利用好碎片時間去處理非任務事件

6、自我監督,以階段性成果驗證自己的努力和不斷優化精進。

多讀書,多看典故,提升格局,淨化心靈,豐盈精神世界,終將知行合一注入品格,一生受益!


E塊創業


對於知行合一這個事情,可能更多需要求助於心理學知識了。

有一夥心理學家研究了五十多年,發現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人的態度幾乎對行為沒影響。影響人行為的是情境,角色等多種因素,人的態度主要作用是為自己已經做出的行為做解釋,這樣能讓自己心裡好受點。

知行合一難就難在它反人性上。人不願意面對痛苦,矛盾,衝突,自我否定。所以就不停的給自己都不知道咋發生的行為做事後解釋。

要做到知行合一,途徑是增強自我意識,說得通俗點就是自己得能知道自己到底在幹啥呢,但要做到這一點不是通過什麼技巧可以一下子就能實現的,會是個長期自我訓練的過程。


貔貅d老爹


知行合一,就是你對自己信念非常篤定,行為的結果好與不好你都願意承受,並且具備行為的能力和條件,最後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知一般情況較易,行較難。在專業領域,或在習慣面前,行容易,知或深層次的覺知會難。

所以也要考慮,不是所有的事,都要做到知行合一,對自己安身立命的事做到就很好了。


A市場結構分析


做到知行合一,可以試著自己給自己做心理暗示,這樣效果會好些;名人名言可以適當看點,關鍵還是自己本身,內因起決定作用;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萬卷書要讀,萬里路也要行,真正的把書和行結合起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和執行力了,也就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了。拙見,希望能夠幫到你。


空頭索羅斯


首先明確觀點:每個人都是知行合一的。

題主覺得知行合一難,隱藏在背後的其實是你自己的“不知”。這裡的“知”,不僅僅是知道,還有你的認可與思維觀念。

我們都知道止損重要,可為什麼很多人就是做不到止損呢?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止損不是保護自己,而是割肉虧錢。

當他們交易虧損的時候,明明需要止損來保護自己,但他們的“知”是這樣:止損是真虧錢,拿著還有機會。於是就繼續持有虧損的訂單。

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對交易各方面“知”來進行取捨並且作出決策。

假設題主已經有一套交易策略,是否經常發生策略讓你做多,而你卻不敢做多甚至會反向做空的情況?這是題主口中非常典型的“知行不一”。

然而實際情況,卻是題主覺得當下自己的判斷可以超越交易策略,給你帶來更好的結果,你更認可自己,而非交易策略。因此你才會採取與交易策略相反的操作。

歸根到底,想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需要明確自己是否真的從思維觀念和認可方面,真正理解交易的每一個環境和對應的操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