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武松的杀人逻辑

武松回到阳谷县,得知兄长武大郎死了。料定其中必有蹊跷,决心查一查。他先找到何九叔,拿刀子威胁,何九叔拿出西门庆给他的十两银子和武大郎那两块变黑的骨头。武松带何九叔去找郓哥,给了郓哥五两银子,郓哥就什么都说了。武松带何九叔和郓哥到县衙告状,知县和县吏受了西门庆的贿赂,都说证据不全,不准武松告状。武松没有分辨,自己行事。在他的意识里,官府并不是靠得住的,而且是不会给平民老百姓做主的。既然官府不管,他就要杀人,杀死奸夫淫妇,为哥哥报仇。

《水浒传》中武松的杀人逻辑

武松的思维逻辑很正常,并不是亡命之徒的杀人逻辑。武松有一身本事,曾经一拳好悬打死清河县机密,又曾经在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连老虎都能打死,要是杀个人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武松并不是确定证据就要杀人,而是在官府不管的情况下,要报私仇。官府的说法是:人命之事,要尸、伤、病、物、踪五件事全,才可推问。武松的状子并不全包括这五件事,所以知府不管。主要还是县衙大小官员收了西门庆的钱,就贪赃枉法,压服下来。武松在县衙当都头,这里面的内幕岂能不知?他早就知道里面有内幕交易,只是他不说,他要自己报仇————大前提是官府不作为。

《水浒传》中武松的杀人逻辑

武松报私仇的理由很简单,既然官府不管奸夫淫妇谋害亲夫的事,那么武松杀奸夫淫妇的事官府也就不要说什么了。何况,奸夫淫妇谋害亲夫不仅有违法律,而且有违社会公德;而武松报仇有杀人偿命的意思,更有彰显社会公德的意思。官府对于西门庆和潘金莲谋害亲夫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也是给武松留空子,让武松来钻。武松如果杀了奸夫淫妇,官府照样不会有太多的追究————只是武松得有那个本事。

《水浒传》中武松的杀人逻辑

事实上,武松还真有那个本事。他做事有理有据,请了乡邻们到家,摆上酒席,让士兵看住门,然后让潘金莲和王婆同席,他先把潘金莲抓起来,放到灵床上,逼迫潘金莲说出实情,随后王婆也招了,他让乡邻胡正卿写下来,然后把潘金莲开膛挖心,割下首级带着,去找西门庆。他逼迫生药铺主管说出西门庆行踪,一见到西门庆就打起来。他杀了西门庆,割下西门庆人头,提了两颗人头,压着王婆再次到县里告状。如此一来,西门庆没了势力,不会再给县衙官员行贿,他的妻儿老小又没那个本事,忙着分家产还来不及呢,哪里管得了他的事。再说,武松岂是人人能惹的主儿?武松本是县衙的都头,给知县卖过力,亲自押送知县的金银到东京给亲戚们,用来打点,谋求升职,武松做得很好,一路没什么风险,办事也利落。知县很喜欢他,又知道他是个义气烈汉,有心要周全他。如此一来,武松就占了上风,而西门庆潘金莲早就死了,王婆更是不堪一击。奸夫淫妇那一方完全落败,武松完胜。

《水浒传》中武松的杀人逻辑

知县判他,就说嫂子不容祭祀,推到灵床,武松和嫂子斗殴,杀死而嫂子。他嫂子和西门庆通奸,西门庆前来强护,和武松斗殴,被武松打死。禀报省院官,省院下来的处罚是,念武松报兄之仇,杀人自首,判他脊杖四十,刺配二千里之外。奸夫淫妇西门庆和潘金莲已经死亡,就不再宣判。至于王婆,判她个剐刑,以正视听。

《水浒传》中武松的杀人逻辑

武松靠暴力完成了报仇的任务,而且做得有理有据,让证人在场,让乡邻写下供词,俨然一副官府审案的模样。可是,不管他做得如何正规,也是动了私刑,自己代替官府行使法律的正义。官府在声张正义的当口缺席了,而且不作为,不让人信任。那么,就由武都头来行使官府的法律程序,代替官府行使权力,用一个词“替天行道”形容最恰当。“天”不仅指皇帝、皇权,还指大宋法律、正义、人心等,在乱世,靠官府不行,就靠自己。毕竟,要是官府真的把西门庆和潘金莲抓起来,也不一定判了他们死刑,而是拘押一阵就放出来,反倒成全了他们。还不如武松来得痛快,用刀子代替法律,用刀子代替正义,用刀子代替人心所向。

《水浒传》中武松的杀人逻辑

在官府不作为的前提下,暴力最强者说了算。由此可以知道水泊梁山的强盗们为什么可以活得很滋润,可以打退前来围剿的官兵,可以做大做强,甚至可以被招安。他们说怎样就怎样,因为他们强大了,官府拿他们没办法。他们是暴力最强的土匪强盗,游戏规则由他们来定。他们的旗号是“替天行道”,但他们把“天”字理解错了,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而且也没有把贪官们都弄下台,也没有代表正义、人心等,最终被瓦解,落得悲剧收场。武松的“替天行道”也没有反皇权、反官府,而是在逼人写供词、报私仇的手段下获得伸张正义的快感,以及替官府行使法律正义的使命感。武松的杀人逻辑很清楚,那就是在官府不作为的前提下,替天行道,凭本事自己干,杀奸夫淫夫,并把他们一网打尽,为兄报仇,客观上彰扬了孝道。

《水浒传》中武松的杀人逻辑

如果武松没有一身本事,又没钱,结果可就不一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